分享

古谱秘籍2

 建华1968 2015-11-22



《武经玄机密录》
太极拳老谱密钥九诀
郭云深先生之十四则

终南派心意六合拳九要述秘

 

红拳拳谱

 

红拳十六字决意解

 

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

 
张氏短打拳谱
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





《武经玄机密录》



 <<武经玄机密录>>摘录 

  唐村紧紧依傍着千年古刹“千载寺”。千载寺由“千载寺”、“太极宫”、“三圣门”组成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寺庙群”。千栽寺以“佛教”为宗。太极宫以“道教”为宗。三圣门以“儒教”为宗。千载寺兴建于“东汉永平”十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建立“最早”的寺庙之一。太极宫建立于“北魏太平真君”七年。三圣门在“汉代以前”是“伏羲庙”,祭祀着“伏羲”,“文王”,“孔子”。千载寺的门前有一块大理石“无极图”,寺庙东有一座“易经祠”,整个寺院以“易经”为宗,佛、道、儒三教合一,“武”,“易”、“医”相结合的代表了中华’先进文化”寺庙群。到了唐朝,出了个圣僧“李道子”,根据三教合一的“理论”与“易经”,中国“中医”的导引“养生原理”相结合,创造了“无极养生”武功,自此以后,千载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武寺院”。到了明朝,千载寺的武术发展更加迅速,著名的武术“通背拳”、“太极拳”、心意拳都’发源”于“千载寺”,并且“形成”了“系统“的“武术理论”。唐村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一大批“能人”,“奇士”。留下了中华武术“古文化”和“三教文化”,“做岀”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千载寺位于县城南约8公里处,在孝敬镇唐村的北邻,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原名为“无极寺”,北魏时更名为千载寺。千载寺是由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三所寺庙所组成的寺庙群落,千载寺尊佛,三圣门崇儒,太极宫尚道。经过了千年的“积淀”,千载寺“孕育”了三教合一文化,三教文化在此地交流共荣,三教信徒在此和平共处、修真养性。唐初年李道子三教融易,创艺“无极养生功”,由唐至明,千载寺“僧道”历代修持“无极功”。千载寺的武功传统数百年来承传不绝,一直到清朝、民国时期这里还是“精武”所在,并且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所传武术“各具特色”,自成“体系”。“无极功”后来演化为“十三势”,在明末清初之际又在太极宫发展成“太极拳”。从千载寺传出来的武术有“十三势”、“太极拳”、“千载八势”、“通背拳”、“心意拳”等。《武经玄机》“势口” 《武经玄机》现仅存残谱,原名为《武经玄机密录》,分为“地字部”拳论拳法、“人字部”拳论拳法两部分。《武经玄机》谱曰:熊出洞、猛虎离窝、虎包头、雷声、鸡打架、虎扑羊、白蛇吐信、金龙探爪、蛇形、野猫上树、野鹞出林、燕子衔泥、双燕衔泥、分把火猴象。盘肘、冲天炮、丹凤朝阳、拨云见日、怀中抱月、猿猴献果、一步一捶、迎门铁扇、霸王观阵、拨草寻蛇、一门四把、五步七捶、海底捞针、扎耳听风、双扑、小鬼磨碾、小鬼扯钻、小鬼端灯。把势:单把、双夹把、开把、点把、贯把、摆把、按撧把、抖撧把、撅撧把。手法:出手、截手、撧手、顶手、吃手、钩薝手、起手、领手、抖手、搂手、丢手。拳势:“仙人把洞”、“仙人出洞”。《武经玄机》腿法:迷腿、截腿、鞭腿、踹腿、钩腿、挂腿,踝挂腿、里合腿、令缝腿、内杷腿,外杷肥、绞龙腿、倒跟腿、后踹腿、旋午腿。《武经玄机密录》人字条目:分把挪那大象、分把坐底摩掌、分把火候象、分把童子闪门、分把雷工闪电、天干十趟手功、二仙传道功、心力歩眼、三三九手、鸽牌手赶劲、十趟头赶劲、顺三节、横三节、三节相照、七星相照、摸镜摩胫、波浪摇双动、下歩捶(眼)功、三摩法则、台盘步眼,三鼎步眼、弯套弯鸡形步、九弓歩,鸳鸯歩、荷叶歩、践步、踏歩、奔歩、套子步、玄机歩、“疾步箭窜步”、“马踏飞燕”、“燕孑抄水”、“龙行万里”、“虎喷三千”、“野马闯槽”、“流星赶月”。《武经玄机》五子目录:肩把;撞肩、挫肩、双摆肩、劈肩,钩肩、挑肩、“虎栽肩”,“熊拦道”,“燕孑窜帘”,“无影靠”。肘袭;横肘、顶肘、搓肘、滚肘、提肘、捣肘、背擂肘、敝月肘、蛇喷草、恨天无把、海底捞针。贯膝;灌膝、提膝、钩膝、打膝、踹膝、“飞云膝”,’蛇来草”,“拨膝打膝”,“回龙绕”。胯打;外胯、里胯、颠胯、坐胯、“张飞片马”,“玄机顺胯”,“押奇大跌”,“叉歩胯打”。足踢;卷提风、括地风、崴堂腿、龙形腿、旋五脚、铲地脚、地鞭腿、扑地涧。( 肩把,肘袭,贯膝,胯打,足踢。曰:小五虎,五行,五岳。) <<武经玄机>> 诗曰:对面一截莺手高,莫肘出标即肘掏,滚肘反背将肘上,捶与足合把山摇。名曰滚膛手,响声有六。曰:左点把即肘击泰山,右点把即肘填海乾,双把交架悬日月,左推右切打何难,名曰虎包头,造把响声有四。曰腰顺定五方,五门五关厢,左来右去吉,右来左不祥,名......。
  宝显廷老先生在修练<<易筋经>>.内功十三段。十三势源出博爱唐村李氏八世祖李春茂的《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及李氏九世祖李仲的《十三势行功心解》。那么这之前有没有十三势的称谓呢?传说最初十三势是由唐李道子所创,因为李道之号十力,又是在三圣门创的拳,所以后人称之为十三势,后经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僧道千年研传,直到明末清初才由李氏八世祖李春茂以文字(拳谱)的方式定格下来,并逐渐在广大洪洞移民中演传。摘录:陈王庭的舅舅,李岩的父亲李春茂(字叶蓁)是博爱唐村李氏第八氏祖,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练传无极养生功,十三式通臂拳,艺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太极之先,无极养生拳就在千载寺僧道间演传.“惟三教融易”。无极者,当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亡.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三教融易,圣人独能参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初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功能生一气者是也。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也.苟以异端目光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谨无极养生论焉。 

             大明万历庚寅年岁次春月于太室祠传拳训论 李叶蓁  

  阴阳六合(运动八卦)
  心意六合<<软筋经>>原传“十二把软手”操图。(姬隆凤“心意六合拳”原传十二把:一字诀,横、坠、拍、扑、摇、拧、涮、窜、鼠、扽、背、罡。) <<人文.地理.环境>> 李自奇,出生于明万厉八年(1580),卒于淸康熙六年(1667),享年87岁。系唐村李氏第八世。李自奇从小就受千载寺武术的影响,自幼习武,严尊堂兄春茂师导创修研传,游教晋陕心意六合拳,六合枪“开拳宗师”。李自奇创心意拳,六合枪启门师导李春茂,他的创拳,创枪的理论基础来至<<武经玄机>>。该本源自唐村千载寺武学堂,隆兴堂。明末清初,唐村有四个讲武堂。<<武经玄机>>出自法明大师之手,法明是千载寺的和尚。唐村千载寺是一个三教合一的综合寺院。儒,道,佛千年来“和平相处”,是我国武术文化传承比较早的“基地”之一。造就了一大批“能人”、“奇士”。唐朝出了个圣僧李道子,根据三教的理论与易经,中医的导引“养生原理”相结合,创造了<<无极养生>>武功,自此以后,千栽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武寺院。到了明朝,千载寺的武术发展更加迅速,著名的武术通背拳、太极拳、心意拳都“发源”于“千栽寺”,并且形成了“系统”的“武术理论”。 
  李自奇创“心意六合拳”,“六合枪”受家族,家庭影响。李自奇的父辈堂兄弟六人,其父李政廉、大伯李政功、二伯李政德、五叔李政清,李氏家谱明确记栽都是“文武双俢”。爷爷辈的李从谅、李从谦、李从训、李从语弟兄四人,除李从谅“进士”及弟外,其它都是庠生,“文武双修”。他的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五世祖都是“耕田业,习文武”。 
  由此,李自奇对武术是“家学澜源”,俗谚曰:“门里出身,自会三分”。李自奇壮年就己经成为心意拳,六合枪“著名拳师”,“文武双修”,崇祯年山西.陕西传拳。桃李满门。明末清初,唐村有隆兴堂、心意堂、群英堂、恒心堂四个讲武堂。李自奇当时,创建了心意堂。这四个讲武堂有的尚有武术理论留存,有的故訨尚存,有的尚有文物留存。如心意堂不仅故訨尚在,而且留有<<心意六合枪谱>>,隆兴堂有<<武经玄机>>本,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心意六合拳“理论典籍”。这四个讲武堂各以一种拳为主兼及其他拳种,分别为心意拳、太极拳、通背拳、炮拳。心意堂即为李自奇所办。<<李氏家谱>>记栽着李自奇及唐村李氏的40多名拳师在全国十多个省市传拳的事迹。此拳谱,枪谱,一些资料説明,明未淸初,唐村确实是中国武术的“故乡”,“发源地”。是“造就”一代武林宗师的“熔炉”。(揺篮)。明淸时,唐村有四个“武学”:即“心意堂武学”,“恒心堂武学”,“群英堂武学”“隆兴堂武学”。在以前,一进武堂门,迎面见“未成功器,勿名师门”八个大字。意思是在你没有成名时,不要说自己的老师是谁,自己出至那一门。“心意武学”是明末清初兴起的,是李自奇创建的。李自奇是“心意武学”创造者,枪,拳宗师,明祟祯早年曾在山西、陕西教枪传拳。终成大器,其弟子有不少是千载寺,太极宫僧人、道士。李牟,字沐,配汤氏,行二,生一子怀功,庠生,文武双修,唐村李氏家族第九世。崇祯七年随父自奇陕西山西传拳,诱入闯贼营为大将也......。崇祯十七年(1644年)受人谗言遭闯贼李自成杀害。李友,字佑,生于万历二十九年,唐村李氏家族第九世。自幼在千载寺习武,学习李自奇心意拳,六合枪,文武双修。与李自奇二人系同宗叔侄关系。崇祯十三年受李牟牵诱入闯营。参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为将,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失败后,李友到济源勋掌避难,隐姓瞒名,传授“神拳”安渡余生。据<<李氏家谱>>记载:参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唐村李氏十叔侄:李仲,李岩、李牟被杀,李怀祯于明崇祯十三年阵亡,李怀典崇祯十五年阵亡,李栋、李怀仁、李怀理崇祯十七年阵亡,所终者二人,李友、李怀琛。 

 千载寺位于博爱县城南约8公里处,在孝敬镇唐村的北邻,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原名为“无极寺”,北魏时更名为千载寺。千载寺是由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三所寺庙所组成的寺庙群落,千载寺尊佛,三圣门崇儒,太极宫尚道。经过了千年的积淀,千载寺孕育了三教合一文化,三教文化在此地交流共荣,三教信徒在此和平共处、修真养性。唐初年李道子三教融易,创艺无极养生功,由唐至明,千载寺僧道历代修持无极功。千载寺的武功传统数百年来承传不绝,一直到清朝、民国时期这里还是精武的所在,并且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所传武术各具特色,自成体系。无极功后来演化为十三势,在明末清初之际又在太极宫发展成太极拳。据唐村村民回忆,从千载寺传出来的武术有十三势、太极拳、千载八势、通背拳、心意拳等。乖乖,不是“天下武术出少林”吗,现在竟然成了“天下武术源千载”了!是也?非也?

     在《武经玄机》谱中出现有心意拳动作术语,如:熊出洞、猛虎离窝、虎包头、雷声等。“熊出洞”是心意拳的起势,还未见其他拳种采用此势,心意拳常说“熊出洞,虎离窝”,也已经出现于《武经玄机》之中了。在心意拳中讲身法六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武经玄机》中“虎包头”、“雷声”正是心意拳六艺中的二艺,其中“包”疑与“抱”相通或字误。

     心意拳中主体部分是“十大真形”,十大真形即模仿龙、虎、鸡、蛇、熊、鹰、马、猴、鹞、燕十种动物的动作来练功,仿生是心意拳的一大特色。《武经玄机》中出现的动作名称有:

     出洞、猛离窝、虎包头、打架虎扑羊、白吐信、金探爪、蛇形、野上树、野出林、子衔泥、双燕衔泥、分把火象等。

另外还有同于心意拳的动作名称如:单把、双夹把(心意拳称双把)、出手、截手、撧(左手右绝)手、盘肘、冲天炮、丹凤朝阳、拨云见日、怀中抱月、猿猴献果、一步一捶、迎门铁扇、霸王观阵、拨草寻蛇、一门四把、五步七捶、海底捞针(心意拳中有海底捞月)、扎耳听风(心意拳中有勒马停风)、双扑、小鬼扯钻等。从以上名称可以看出,在《武经玄机》中心意拳已经初具雏形,类似于现今的心意拳的内容已经基本形成了。称“把”为心意拳的一大特色,无独有偶,在《武经玄机》出现了大量以“把”命名的拳势,如单把、双夹把、开把、点把等,并且其中计式用的也是诸如“头一把”、“第二把”、“第五把”、“末一把”等称呼,与心意拳计式方式相同。其中带“手”的拳势也很多:出手、截手、撧手、顶手、吃手、钩薝手等,相应的在心意拳中有十二大势的前四势为:起手、截手、出手、领手,还有单把诸如:贯把、摆把、抖手、搂手、丢手、按撧把、抖撧把、撅撧把等等,莫不与《武经玄机》中名式暗合。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其中还有拳势名“仙人把洞”、“仙人出洞”,这是否和传说的心意拳古称“守洞尘技”有关系呢??《武经玄机》中所载的功夫到底是不是就是后来的心意拳呢?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抑或是有什么渊源呢?这些疑问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也许心意拳的前身或是源头由此被发掘出来,那么,这又将是武术史上一次巨大的发现。

     在《武经玄机》中还包括了很多的腿法,诸如:迷腿、截腿、令缝腿、绞龙腿、倒跟腿、提肘带腿等,可见在当时腿法还是很丰富的。

下面节录几段拳论赏析一下,并求正于方家。

     ◎对面一截莺手高,莫肘出标郎肘掏,滚肘反背将肘上,捶与足合把山摇,名曰滚膛手,响声有六。

其中出现了“手与足合”。

     ◎左点把郎肘击太山,右点把郎肘填海乾,双把交架悬日月,左推右切打何难,名曰虎包头,造把响声有四。

其中出现了“虎抱头”。

     ◎腰顺定五方,五门五关厢,左来右去吉,右来左不祥,名曰鸡打架虎扑羊。要两手见身,波浪为主。

其中出现了诸如“五方”、“五门”、“五关”、“鸡打架虎扑羊”等语。心意拳中所谓“五行好比五道关”,在此初见影子。在《水氏家传武术谱》中有《横拳论》曰:“起手横拳实难招,展开四平前后稍,望眉斩加反背,如虎搜山,鸡打架虎扑羊,剪子股,十字擒拿。

     ◎《心力步眼》:

     跨龙扶凤上九天,功满道成在眼前,学艺若知其中味,玄机密录得宗传。学道要努力前进,要两手双摸目,要两都(肘)顾胸前,要浪波双摇动,要台盘在膝前,要坐骑猛加力,要后腿不上前,凡动要立足倒回,左闪右豁足势,上步要一门四把,俱用手与嘴合,肘与心合,上到至者还要搬龙跨凤回来,下步俱用立足、坚膝,膝肘巧合摩擦而回,其步眼功难

尽述,若弗下此功夫其道决不成矣。

     其中出现了心意拳的三摩之法,三摩即手要摸、腰要磨、足要摩。“两手双摸目,两肘顾胸前”即要求两手不离腮,两手不离肋,后文更有“手与嘴合,肘与心合”之诀,更是对“出洞入洞紧随身”的绝佳解释,这便是手肘上肢的“摸”。“要浪波双摇动”即要求摇身晃膀,在《武经玄机·台盘步眼》中有“波浪在肩”,摇身晃膀就是中节腰的“磨”,“熊膀”、“龙身”悉在其中矣。“台盘在肾”,这里又说“要台盘在膝前,要坐骑猛加力”,如此正是《内功经》所云“逼胯以坚膝”,正是心意拳六艺之首“鸡腿”,是对裹胯的要求。“后腿不上前”即是侧身对敌,后脚蹬地,行步如槐虫。“立足倒回”讲的是行步如犁地,足尖先着地,猝然而止,发出刹车力,后文更有“下步俱用立足、坚膝”详释此义。“膝肘巧合摩擦而回”即是手脚的相摩,正所谓“摸镜摩胫”也。三摩是心意拳的核心,三摩做到就是上中下三节的“合”,合住了方能发出整体力。对于三摩的重要,此篇道:“若弗下此功夫其道决不成矣。”尤为奇妙的是“步眼”一词,早年只听到老师傅口讲,不想却源出这里面,这一切难道是巧合吗?

     ◎《三节相照》:

     上节手与嘴照,中节肘与心照,下节捶与足照。或曰:何谓三照?答曰:上节不照必吃打,中节不照必有空,下节不照必吃跌,俱要一出一入,一动一静,开门守户之法,此谓三合之要也。

其中出现了三节、三合(照)的概念。其所谓“上节不照必吃打,中节不照必有空,下节不照必吃跌”和心意拳中所说的“上节不明多出七十二把神拿,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多犯七十二般盘跌”又是何其相似乃尔。

      ◎《台盘步眼》:

     台盘在肾,步眼在足,发劲在肘,波浪在肩,上步要扛脯,下步要立足。或曰:何谓台盘?何为步眼?答曰:台盘者双足一尺远近,手曰心一尺远近,此谓台盘。上步眼者左膝扣右膝弯,右膝扣左膝弯,手与嘴合,要一门四把,下步捶(眼)者肘与心合,波浪摇双动,要立足单回,此谓步眼之法。台盘步眼相合,波浪摇动,武经曰:但求玄机妙,必下一尺功,若与三节对,方可出奇能。此谓武功之要法也。

     其中讲到弯套弯的鸡步之法,“上步眼者左膝扣右膝弯,右膝扣左膝弯”,即是心意拳弯套弯鸡形步。“一门四把”即心意拳里讲的“一扭四门清”,说的是运动中的变化,拳打四门,要知变化。“上步要扛脯,下步要立足”,即上步时以头领身,落脚时足尖先落地,行步如犁地。文中还强调了三节之法,“若与三节对,方可出奇能”,三节要贯串,上中下贯为一气,方身合劲整,“此谓武功之要法也”。 

<< 六  合 >>

   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左手與右足,左肩與右胯,左右皆同,內外尤當合,共十二合。

<<五官合心>>

   耳與心合益聰,目與心合益明,口與心合益勇,鼻與心合益力,手與心合益疾,前不實則探,后不實則倒,方見四稍齊,此所合者何也。合之有所助也。譬如耳本聰,有聽聲之用,再加心去聽,則益增聰矣,余可類推。

<<身行動法>>

  心動如火焰,肝動如飛箭,肺動沉雷聲,睥動大力攻,腎動快如風,五行順一氣,放膽即成功。手似藥箭,身似弩弓,消息須用后腳蹬。此箭引喻最切要,自須明白,五氣練成一家,自然見長,但提氣隨吸用,贅力隨呼出,此尤不可不知。

<<嚴察交口>>

  欲與敵人相戰,不可忘記交口,務要知其遠近。一有所忽,遠則失之于嫩,嫩則敵人易逃,近則失之于老,老則已身難起,若犯二病難免不測之辱。

<<見死反活法>>

   戰法最忌死勢,或嫩或老皆死勢也。勢死固見輸于敵人,若能反活,猶可取勝。如偶失嫩了,速將后手往前緊搶,后腿往前緊追,庶可以求活,或偶覺失老了,如從上進,則用里束筋法求活,如從下進,則用里撲筋法求活皆可。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兩手出入緊隨身,腳心發氣起,起到昆侖,人有心我亦有心,人無心我亦無心,三起不見,三進不見,勢占中央難變化,直起直落人不知,與人相戰須明三前,即眼前,手前,腳前。踩定中門去打人,如蛇吸食,勢正者不上,勢遠者不上,兩手不離身,腳手快似風,疾上更疾,打了還嫌遲,起手三節不露形,露形不為能,內要提外要隨,打要遠氣要催,拳如炮龍折身,遇敵好似火燒身,內實精神,外似安逸,見之如伏貓,奪之如猛虎,布形猴氣與神俱往,捷若騰兔,追形逐影,縱橫往來,目不及瞬。若遇人多不用忙,打前顧后是老方,來來往往休停站,乍敵三方戰一方。

  解曰:一肢動則佰肢揺,手到不如身到,身到不如心到,先到一心,后到一身,能叫一思進,莫叫一恩存。

 

 

<<手法足法指要>>

 

   手起撩陰,腳打膝分,膝起望懷,肘發護心,手之出入不離口,足之進退緊隨手,足隨手起,手隨足落,手到步不移,定然打去遲。故曰:手起在人而落于己,足起在人而落過于人,步則進盡退存,手則滾出滾回。

 

<<身法指要>>

 

   身法者:起、落、進、退、反、側、收、縱也。稍節起,中節隨,根節追之,上提下贅中束練,動靜呼吸一氣連,身心一動腳手隨,要將兩手并一腿,前手領,后手追,兩手亙換一氣催。

 

<<習傳指要>>

 

   藝以習而精,力以用而出,頭束肩要提,氣贅腿有力,舉步妙存盡,滾手神出入,身動腳手隨,手到步須移,撥拍分左右,挑接看高低,胸上定眼位,手出口不離,相交審接取,動靜合呼吸,試觀嬰兒玩,天然最可思。

<<運氣用氣法>>

    每朝清晨,靣向太陽,吸氣三口,然后運氣,下運之腳心,上運之昆侖,手之出入足之進退,身向左旋右轉,起落開合,練成一氣,習之純熟,則三節明,四稍齊,五行閉,身法活,手足之法連,由是講明眼位,分清把位,視其遠近,隨起老嫩,你來我來,你去我去,接取呼吸一動即至。蓋運氣則貴乎緩,用氣則貴乎急,取出則宜于呼,接來則宜于吸,身以滾而動,手以滾而出,捶打不見形,要在疾中疾,此中玄妙理,只在一呼吸。

    詩曰:氣出丹田手撩陰,氣提手起緊附身,至口翻手隨氣發,氣回手握步即存。

<<納氣分路法>>

  氣者呼吸也,納者收其內也,分者分明其氣,不使其顛倒混亂也。路者道路也,一吸一呼各有其路,不可混亂也。法規矩也,身之束縱,步之存尺,手之出入,或進或退,或起或落,皆當一氣貫注,而因何宜納于吸之中,一吸即得,因何,宜納于呼之中,一呼而無失,接取之間勝敗系焉,萬不可以混施。吾見世之學藝者,或大小紅拳,或大小通背合習等。而問其氣之何以運用,則曰:吾未思也,或曰吾雖思之,而無以論之也。吾非習藝而精于氣者。而愿以素所聞于父老者,公同好焉。

<<有無虛實法>>

    有,力至也,無,力抽也,虛勢中有實而若虛也,實勢中有虛而若實也。蓋人已交手之際,將時踏定,看着無力而勢虛,却又有力而勢實,以為勢實而有力,却又無力而勢虛,時有時無,忽虛忽實。運用之妙施于一身而抖擻之威靈于一心,即所謂不滯于有不淪于無、運實變虛以虛為實。如與人相交不可妄動輕進,要將吾身秀佳,上提下贅、手不離口,前領后追足緊隨身,退存進盡,見空不上,見空不打,硬打硬進無遮攔。眼為見性時常循環,耳為靈性時常報應,心為勇性時常驚省,蓄吾勢以養神靈之精,則見可進而進,接取必符,不然持其強壯,而無門可進,有不為人所敗者寡矣。

    詩曰:拳把莫輕言交人,滯氣不化最可怕,若能會透變化理,妙術不落他人下。

 

<<呼吸動靜法>>

   呼吸者氣也,動靜者心也,心一動而氣一吸,則無力而勢虛矣。心一動而氣一呼,則有力而勢實矣。然靜要專一,動要精神,吸必緊急,呼必怒發,心為元帥,氣為先行,目為旌旗,目若恍惚,指示不明,則動靜失宜,呼吸倒置,陣必失矣。習此藝者,先要講明眼位,視之不至恍惚,則目之所注,志必至之,志之所至,氣必隨之,心一動,而佰體從令,振其精神,揚其武威,動靜呼吸之間而接法取法盡納于一氣中矣。所謂捶把尚一氣、兩氣不打人者,此之謂也。身之起落,歩之進退,手之出入,法活而氣練,來速而去疾,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矣。

<<戰法要訣>>

   處健踝跨挑領,去勢虎撲,鷹捉內實精神,外似安逸,見之如將猛虎,步行猴氣與精俱坐,健如騰兔縱橫往來,追行逐影,目不及瞬,心與眼合多一明,心與耳合多一靈,心與氣合多一力,心與意合多一精,一事精,百事通,要得精五行明,打法需要先上身,腳手齊到具為真,拳如炮,龍折身,遇敵要如火燒身,起無影,落無蹤,去意如用卷地風,五行一發響雷聲,拳去雷動風響,山林不可阻擋,風吹浮雲散,雨打塵灰清,墻倒容易頂,天塌最難擎。曰:拳打遍身之法,腳踏渾身是空,遠去不發腳,發腳不打人,見空不打,見空不上,先行顧法後打空,先行挪裹顧法,渾身是法,俱打挪裹是本心,遂機應變,手起且莫放空走,腳起莫在空中落,閃兩邊提防左右,強退者,往後跟,連環追,遂高打高,遂低打低,起為橫,落為順,如具方正。                 

《心力步眼》:跨龙扶凤上九天,功满道成在眼前,学艺若知其中味,玄机密录得宗传。学道要努力前进,要两手双摸目,要两都(肘)顾胸前,要浪波双摇动,要台盘在膝前,要坐骑猛加力,要后腿不上前,凡动要立足倒回,左闪右豁足势,上步要一门四把,俱用手与嘴合,肘与心合,上到至者还要搬龙跨凤回来,下步俱用立足、坚膝。膝肘巧合摩擦而回,其步眼功难尽述,若弗下此功夫其道决不成矣。

《三节相照》:上节手与嘴照,中节肘与心照.下节捶与足照。或曰:何谓三照?答日:上节不照必吃打,中节不照必有空,下节不照必吃跌,俱要一出一入,一动一静,开门守户之法,此谓三合之要也。

《台盘步眼》:台盘在肾,步眼在足,发劲在肘,波浪在肩,上步要扛脯,下步要立足。或曰:何谓台盘?何为步眼?答曰:台盘者双足一尺远近,手曰心一尺远近,此谓台盘。上步眼者左膝扣右膝弯,右膝扣左膝弯,手与嘴合,要一门四把,下步捶(眼)者肘与心合,波浪摇双动,要立足单回,此谓步眼之法。台盘步眼相合,波浪摇动,武经曰:但求玄机妙,必下一尺功,若与三节对,方可出奇能。此谓武功之要法也。




太极拳老谱密钥九诀



一、全体大用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挒成。
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着法用不空。
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捶打闪化式,横身前进着法成。
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攻。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
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
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风贯耳着法灵。
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式顺锋入,金鸡独立占上风。
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锋。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
如风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二、十三字行功诀
1
、十三字: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2、口诀:


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
按手用着似颠倒,二把采住不放松。
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
进退反侧应机走,何怕敌人艺业精。
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
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
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三、十三字用功诀
逢手遇掤莫入盘,黏粘不离得着难。
 闭掤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实急无援。
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
掤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
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
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精难。
四、八字法诀
三换二捋一挤按,搭手遇掤莫让先。
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避人攻守要采挒,力在惊弹走螺旋。
逞势进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
五、虚实诀
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动。
 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
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六、乱环双诀
1
、太极乱环诀: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
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
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2
、三环九转诀:
太极三环九转功,环环盘在手掌中。
变化转环无定式,点发点落挤虚空。
见实不在点上用,空费功夫何日成。
七星环在腰腹主,八十一转乱环宗。
 七、阴阳诀
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
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
生克二法随着用,闪进全在动中求。
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留。
八、十八在诀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九、五字双诀
1
、五字经诀:
披从侧方从,闪展无全空,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
 歉含力蓄使,黏粘不离宗,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
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软非用拙力,掤臂要圆撑。
搂进圆活力,摧坚戳敌锋,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
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2
、轻重分胜负五字诀:
双重行不通,单轻反成功。
单双发宜快,胜在掌握中。
在意不在力,走重不走空。
重轻终何在,蓄意似猫行。
隅方得相见,千斤四两成。
遇横单重字,斜角成方形。
踩定中诚位,前足夺后踵。
后足从前卯,放手便成功。
趁势侧锋入,成功本无情。
 展转急要快,力定在腰中。
舍直取横进,得横变正冲。
生克随机走,变化何无穷。
贪歉皆非是,丢舍难成名。
武本无善作,含情谁知情。
情同形异理,方为武道宏。
术中阴阳道,妙蕴五音中。
君问意何在,道成自然明。






郭云深先生之十四则



第一则
  郭云深先生云:形意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三层道理: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一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势气质威严壮似泰山。二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三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园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也.)
    三种练法:一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 ,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二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园通活泼而不滞,拳经云:园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三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近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势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运用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亦即此意义也。
    第一节:明劲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和,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坚,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以闭,先后不和,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之二经,习之以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王武穆,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之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其不能易乎,故更宜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其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炼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之明劲尽矣。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第二节:暗劲

暗劲者,拳中柔劲也(柔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现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气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二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二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二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二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二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二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将动而不动之意二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跟县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皆是言二足之意也,二足近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第三节:化劲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书云:阴阳混成则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在加上工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之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二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还到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二步工夫形式无异,所用劲不同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安、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与纯阳,是此理也,练劲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二步之形也,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功练去不要间断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而丹书道合而为一者也。

第二则

形意拳起点三体式,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耳。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心,以致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势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气力极大,惟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道,自被气血所拘,拙劲所捆,此皆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若得单重之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是无可无不可也。

第三则

形意拳术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周身动作运用,亦皆平常之理,惟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势入于规矩之中,四肢动作而不散乱者也,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治愈至善矣。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以他人之观,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不知其善与拳术也,因动作运用,皆是其平常之道理也,无强人之所难,所以拳术练之极易也。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难者是练者在其厌拳之形势,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至于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奇妙之法则,自己转好刚劲之气,身外又无奇异之形,故终身练习而不能得着形意拳中和之道也,固此好高骛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之道理得之甚难。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以为道而远人即此意义也。   

第四则

 形意拳术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自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桓而复静也。其初练拳之人,练神而还虚则同,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中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形意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练虚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报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反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念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近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练,练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与拳术并不相悖,故形意拳术并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之人,只用其后天之血气,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再后论拳术之详情。

第五则

郭云深先生言:练形意拳有三层呼吸。第一层练拳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颚,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谓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第二层练习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颚等规矩照前,惟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手足动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调息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著意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谓练气化神之力也。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层之意又有不同,前一层是明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于内。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终本末至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自有而化无之道也。

第六则

人未练拳术之先,手足动作顺其后天自由之性,由壮而老,以至于死。通家逆运先天转乾坤扭气机,以求长生之术,拳术亦然,起点从平常自然之道,逆运气机,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成为三体式。其姿式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物不能加于其身要纯任其自然虚灵之本体,由着本体而再萌动练去,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亦谓人之本性又谓之丹道最初还虚之理,亦为之明善复初之道,其三体式中之灵妙,非有真传不能知也,内中之意思,犹丹道之点玄关大学之言明德,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又与河图中五之一点,太极先天之气相合也,其姿式之中,非身体两腿站均当中也,其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内,心中空虚是之谓中,亦谓之道心,因此再动。丹书云: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所以拳术再动练去,谓之先天之真意,则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谓之后天,以后天合着规矩法则.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还虚,以至未后还虚,循环无端之理,无声无臭之德此皆名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与气以至满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象此谓拳中之内劲也。(内家拳术之名,即此理也)其拳中之内劲,最初练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详言之,免后学入于歧途.初学入门有三害,九要之规矩,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学详之矣。)手足动作合于规矩,不是三体式之本体,谓之调息。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舌顶上颚,要鼻孔出气,平时不练时,以至方练完收式时口要闭不要开,要时时令鼻孔出,说话、吃饭,喝茶时易开口,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颚,闭口令鼻孔出气,谨要至于睡卧时,亦要知此。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近退始终如一,谓之调息。手足动作要合之余规矩,上下不齐,近退步法错乱,牵动呼吸之气不均,出气甚粗,以至胸间发闷,皆是起落近退手足步法不合于规矩之故也,此谓之息不调因息不调,拳法身体不能顺也。拳中之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真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丹书云: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呼吸,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至小腹坚硬如石,此及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气,引之于田田,腹实而若虚,有而若无老子曰:绵绵若存。又云:虚其心,而灵性不味,道心,气常存,意也。此理即拳中内劲之意义也。

第七则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层,有有形有相之用,有有名有相无迹之用,有有声有有名无形之用,有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拳经云:起如钢锉,起者去也,落者钩杆(落者回也),未起是摘子,未落是堕子。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分,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如风响,起落似箭钻,进步不胜必有寒食之心,此是初步明劲,有形有相之用也。到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伏虎登天,落似霹雳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上躜,一寸为先,足打七分,手打三分,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此是二步暗劲之形迹,有无之用也。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至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有人之处,或如人之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劲神化之用也。然而所用之虚实奇正,亦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虚者,并非专用、虚于彼,巳手在彼手之上用劲拉回,如落钩杆;谓之实,是在彼之形式感触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所用不穷也。拳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齐,即此意也。

第八则

形意拳术,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故谓之小学。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有间断,因谓之大学,此喻是发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论语云:一以贯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贯之道也。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之,谓之神。丹书云:形神俱杳,乃与道合真之境。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则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热,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之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之道理得矣。

第九则

拳术之道,要自己锻炼身体,以却病延年,无大难法。若与人相交,则非易事,第一存心谨慎,要知己知彼,不可骄矜,骄矜必败,若相识之人,久在一处所练何拳,艺之深浅,彼此皆知,或喜用足,或善用手,皆知其大概,谁胜谁负,尚不易言。若与不相识人初次相见彼此不知所练何种拳术,所用何法,若一交手,其艺浅者,自立时相形见绌,若皆是明手,二人相交,则颇不易言胜,所宜知者一觌面,先察其人精神是否虚灵,气质是否雄厚,身躯是否活泼,再察其言论或谦或矜,其所言与其人之神气形体动作是否相符,观此三者,彼之艺能知其大概矣。及相较之时,或彼先动,或已先动,务要辩地势之远近,险隘广狭死生,若二人相离极近,彼或发拳或发足,皆能伤及我身。则当如拳经云:眼要毒,手要奸(奸即巧也)脚踏中门,虽里钻,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二肘不离肋,二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此是近地以速之意也。二人相离之地远,或三四步,或五六步不等,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劳,不等已发拳,彼先发之矣,所以方动之时,不要将神气显露于外,似无意之情形,缓缓走至彼相近处,相机而用彼动机方露,已即速扑上去,或掌或拳,随左打左,随右打右,彼之刚柔,已之进退,起落变化,总相机而行之,此谓远地之缓也。已所立之地势,有利不利,亦得因敌人而用之,不可拘着,程先生廷华亦云:与彼相较之时,看彼之刚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刚我柔,彼柔我刚,彼高我低,彼低我高,彼长我短,彼短我长,彼开我合,彼合我开,或我忽开合,忽刚柔,忽上下,忽短长,忽来去,不可拘使成法,须相敌之情形而行之,虽不能取胜于敌,亦不能骤然败于也,总以谨慎为要。

第十则

拳经云:上下相连,内外合一,俗云上下是头足也。按拳中道理言之是上呼吸之气与下呼吸之气相接也,此是上下相连,心肾相交也。内外合一者,是心中之神意下照于海底,腹内静极而动,海底之气微微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于周身,畅达于四肢,融融和和,如此方是上下相连,手足自然相顾,合内而外为一者也。

第十一则

练拳术不可固执不通,若专以求力,即被力所拘,专以求气,则被气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堕,若专以求轻浮,神气则被轻浮所散,所以然者练之形式顺者自有力,内里中和者,自生气,神气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一化于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故此不可以专求,虽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矣。

第十二则

形意拳之横拳,有先天之横,有后天之横,有一行之横,先天之横者,由静而动,为无形之横拳也。横者中也,易云横中通理正位居体,即此意也。拳经云,起无形,起无横,皆是也(此起字是内中之起,自虚无而生有,真意发萌之时,在拳谓之横,亦谓之起)。此横有名无形,为诸形之母也,万物皆含育于其中矣。其横则为拳中之太极也,是拳中内外手足一动即名为带也,此横有式,无有横之相也,因头手足肩肘胯膝为七拳。外形七拳,以动既名为横,亦为诸式之干也,万法亦皆生于其内也。

第十三则

形意拳术,头层明劲,练谓之练精化气,为丹道中之武火也。第二层暗劲,谓之练气化神,为丹道之文火也。第三层化劲,谓练神还虚,为丹道之中火候纯也。火候纯而内外一气成矣。再练亦无劲,亦无火,谓之练虚合道,以至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合其道也。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此无声无臭之德至矣。先人诗曰: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第十四则

拳意之道,大概皆是河洛之理,以之取象命名,数理兼该,顺其人之动作之自然制成法则,而人身体力行之。古人云:天有八风,易有八卦,人有八脉,拳中有八式,是以拳术有八卦之变化。八卦者,有圆之象焉,天有九天,星有九野,地有九泉,人有九窍九数,拳有九宫,故拳术有九宫之方位。九宫者,有方之意也,古人以九府而作圆法,以九室而作明堂,以九区而作贡赋,以九军而作阵法,以九窍九数(九数者,即九节也,头为梢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三三共九节也)而作拳术,无非用九其理亦妙矣。河之图洛之书,皆出于天地自然之数。禹之范,大尧之历皆圣人于天地之心法,余蒙老农先生所授九宫图,其理亦出于此,而运用之神妙,变化莫测,此图之道,夫妇之愚,可以知与能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矣,其图之形式是飞九宫之道,一至九九还一之理,用竿九节,布之四正四根,四隅四根,当中一根,竿不拘粗细,起初练之,地方要宽大,竿相离要远大,约成一丈之方形,或一丈有余,或二丈,不拘尺寸,练之熟,渐渐而缩小,缩之二竿离之远近,仅能容身,穿行往来,形如流水,旋转自如而不碍所立竿,绕转之形式,用十二形或如鹞子入林翻身之巧,或如蛇拨草入穴之妙,或如猿猴纵跳之灵活,各形之巧妙无所不有也。此图之妙用效力,不会拳术者,按法走之可以能消食、血脉通顺,练拳术发拘者,走之可以能灵通,心中固执者,可以能灵妙,无论男女老幼,皆可行之,可以祛病延年,强壮身体等等妙术,不可言宣。拳经云:练拳如走路,打人如蒿草,武艺都道无正经,任意变化是无穷,岂知吾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三回九转是一式,理亦皆在其中矣。此图明数学者,能晓此图之理,练八卦拳者,能通此图之道也。此图亦可作为游戏运动,走练之时,舌顶上腭,不会练拳术者行走之时,二手曲伸可以随便,要会拳术者,按自已所会之法则,运动可也。无论如何运动,左旋右转,二手身体不能动着所立之竿为要,此图不只运动自己也。而剑术之法,亦含藏于其中矣。此九根竿之高矮,总要比人略高,可以九个泥塾,或木塾,将竿插在内可以移动,练习时可分布九宫,不练时可收在一处,若地基方便,不动亦可,若实在无竿之时,砖石分布九宫亦可,总是有竿练之为最妙,此法走练时起初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路,返之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此图外四正四隅八根竿,比喻八卦,当中一根又共比喻九个门,要练纯熟无论何门亦可以起点,要之归原不能离开中门,即中五宫也。走之按一至二、二至三、至九,返之九至八、八至七、又还与一数。此图一圈一根竿也。一至九,九返一,即所行之路也,各为飞九宫也,亦名阴八卦也,河图之理,埋之于内,洛书之道,形之于外也。所以拳术之道,体用俱备,数理兼该性命双修乾坤相交,合内外而为一者也。走练此图之意,九竿如同九人,如一人之敌九,左右旋转,曲伸往来,飞跃变化,闪殿腾挪,其中之法则,按着规矩,其中之妙用,亦得要自己会悟耳,其图之道,亦和于乾坤二卦之理六十四卦之式,皆含在其中矣,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上者,得之莫不有拳术奥妙之道焉。





终南派心意六合拳九要述秘

 


一、三尖要照(相照) 
     
  三尖者,人体上部的鼻尖,中部的前手尖或前肘尖、前膀尖,下部的前足尖或膝尖。打拳时,身姿端正严谨,以三尖要照(相照)来规范动作。三尖相照又称三尖对。它是练拳校正姿势,打拳始终端庄严正的一种重要手段。心意六合拳历来强调外形动作朴实雅致,三尖照就是保证身姿不前栽、后仰,左歪、右斜等弊病的练拳方法。它依据三点成一线的道理,使鼻尖、前手尖(或前肘尖,前膀尖)和前足尖(或前膝尖)成一垂线   
    
  练拳中如能做到三尖相照,可使形体保持端庄正直,也可使人体各部动作达到浑元一体。又可使身体重心稳,气顺血畅,动作有力。 
    
  二、外三合要合 
    
  谱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谓之外三合。外三合是人体上下各部位的相合,有阴阳之分。盘艺时,外三合如能相合默契,日久,全身上下密切配合亦自然而得。动势即可手到脚到,肘到膝到,肩到胯到,上下齐起齐落。 
    
  依照外三合之法,在拳技中不仅有同侧的三节上下相合(顺势相合),还有三节的左(侧)与右(侧)上下相合,此为拗势(合势相合),即左手与右足合,左肘与右膝合,左肩与右胯合,称之左与右合。反之(右与左合)亦然。还有前与后合也贯穿在拳势中,如倒插步、泻步练法。 
    
  三、三心要实 
    
  三心者,手心,脚心,眉心也。 
    
  谱曰:手心实,脚心实,眉心实谓之三心实。 
    
  1.手心实:掌心内顶,气贯手掌,其力到指,即手心实。 
    
  2.脚心实:脚心上顶,五趾抓地生根,即脚心实。 
    
  3.眉心实:眉心通脑,练拳时,脑海中(心中)要排除杂念,使之心静神宁。神宁则心安,心安则胸无物,无物则能使浑身散乱之气汇于丹田,气随拳势通达四梢,即眉心实。 
    
  三心要实是内家拳的练功秘旨。它提示习技者,要将培练的丹田之气,通过拳法运至四梢,使两手两足生力(此两处为人体之末梢,气贯四梢者,浑身无处不生力也),这即是三心要实之深意。其实,眉心实是气血畅行的条件,脚心实、手心实才是目的。 
    
  现将丹田之气如何运行至梢节,如何做到手心实、脚心实的功法述之如下: 
    
  气之运行是意念所使,这与肢体动作也随意念所使是一致的,在心意的导引下,气行与体动是同步进行的。体之所动乃气之所催,已为内家拳所认定。此时惟能使气受阻的是它所要通过的关节及窍穴。只要松开关节,激活窍穴,气即能顺利通过。如松肩、松胯,则有利于气通行于上下肢(上下三节)的根节。如以意念集中某一关节的窍穴,即可开启这个部位的窍(穴),使气通达到下一节,气之所到,其力自出也。 
    
  现将上中下三节各节窍穴开列于下,以备习者知之。 
    
  1.梢三节之窍:手之窍──劳宫穴,肘之窍一曲池穴,肩之窍一肩井穴。 
    
  2.中三节之窍:首之窍──眉心穴,胸之窍──中脘穴,腹(中节丹田)之窍──气海穴。 
    
  3.根三节之窍:足之窍──涌泉穴,膝之窍──阳陵泉穴,胯之窍──环跳穴。 
    
  举例说明:譬如,我们要使力由掌出,就要在松开肩关节的同时,意念便集中在出手一侧的肘部曲池穴。力由肘出时,应将意念集中到同一侧的肩井穴。余者类推。 
    
  四.三弯要弯 
    
  三弯者,乃手腕要塌(弯),足腕要塌(弯),身比弯弓是也。 
    
  手腕下塌,以猴形手(猴爪)置于胸前,可蓄劲在膀。如需出掌,则快速塌腕,指尖向上为法,可将气迅速集(聚)于掌根。 
    
  足腕要塌,塌的形式有三种:1.当步型处于鸡步时,使后足掌着(撑)地,足跟提起,坠膝下压小腿,使足腕夹角缩小,由此可将身体姿势缩(束)成中平势,以蓄劲在身。 
    
  2.当步型处于虎步(虎坐坡之步型)时,由于身体重心移入后曲腿中,使后足腕夹角缩小,亦同样使身体姿势束成中平势,蓄劲在身。 
  
    
  以上两种形式,均可依后曲腿发蹬劲,使前手前足及身迅速躜出。这种由蓄劲到躜出(发劲)连成一气的技艺,即谱论上所说的:“收如伏猫,纵如放虎”之意。 
    
  3.当前足躜出时,使其足腕下塌,足尖上跷,可使劲贯于足掌,用此足掌踢击敌小腿胫骨(迎面骨),起步即是卷地风之意也。 
    
  五.三意要连 
    
  心意,气意,力意即三意。 
    
  三意相连内涵有三点:1.心意。在客观前提下,经过人的大脑思维而产生的意识。 
    
  2.气意。在意识的导引下,随意识或由意识所支配的内气运行过程。 
    
  3.力意。是指拳势中,拳(劲)发出的功。 
    
  此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内三合。 
    
  六.三节相贯为法 
    
  三节者,体之中的梢节,中节,根节。三关九节,节节又分上、中、下。 
    
  三节以动法论,须梢节去(起),中节随,根节追。即拳(或掌)去,肘随,肩追﹔或足起,膝随,胯追。 
    
  三节以功法论,心动,气自丹田生,随意念上行至肩,下行至胯。此时外形应做到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而下行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脚。所催部位,气自到,力自出也。 
    
  心意拳拳论有七顺之说。七顺者,肩要催肘,而肘不逆肩﹔肘要催手,而手不逆肘﹔手(掌)要催指,而指不逆手(掌)﹔腰要催胯,而胯不逆腰﹔胯要催膝,而膝不逆胯﹔膝要催足,而足不逆膝﹔首(头)要催身,而身不逆首(头)。 
    
  心气稳定,阴阳相合,上下相连,三节相贯,法施如一,即七顺。 
    
  七、迈步似鸡行 
    
  步法,心意六合拳最常用的有:寸步、过步、鸡步(大、小鸡步)、仆步、弓牮步、坐盘步、倒插步、垫步、并步、马步、虎形步、猴形步及虎熊步等十余种步法。 
    
  在运用上述诸多步法行进或相互贯穿变化时,应始终遵循步步(迈步)似鸡行的法则,此为心意拳练功秘旨。(注:有人称步步似鸡形者,此处之“形”字为谬误,应为“行”字,其意真也。) 
    
  鸡在行进时,有三点可效法:1.动时,两爪磨胫扣裆:站立时,两腿并合或单腿独立。 
    
  2.步稳健,提低踏远,行走为一直线,只在转弯或回身时,才将一条腿沿着另一条腿前向左或向右横渡。 
    
  3.双腿运行方式,如拳谱云:“前腿未去后腿随,前腿未落后腿追”。 
    
  这三点特性融入拳艺中,为心意拳步法之精要,习者须认真领会以悟其妙。 
    
  八、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腿蹬 
    
  “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蹬”。即在步法欲进时,前脚与后腿各自的规范即相互配合。 
    
  前腿有四种出法:
  
  1.发卷地风,前脚躜出前足掌踢击敌小腿胫骨(迎面骨),谓之起步就是卷地风。 
    
  2.提膝冲打敌腹阴,或贯打敌膝盖。提膝时足尖跷起,用足尖弹击敌下阴部,也可用脚掌撞击敌小腹。 
    
  3.进胯。进胯时,根据敌情可以分别进前胯(抢进中门),进外胯,或使用里胯抢前之法。 
    
  4.踩意。前脚躜出,下落时有二种用意,一是先落足跟,以足跟踩敌脚面﹔二是足跟落实后前足掌用力向下翻踩敌脚面。 
    
  后腿应配合前腿:1.当前腿提膝时,后曲腿应蹬直向上发力。 
    
  2.若发前足踢击或提膝贯打敌膝时,后曲腿应保持弯曲,使身体重心下沉,以保持身势稳固。后腿弯曲,利于前腿发力。 
    
  3.当前足踩落或进胯时,后曲腿应同时用力蹬直向前送胯进身,后腿成牮步,然后立即迅速随前腿而出,或与前腿并成一腿。 
    
  九、手不离腮,肘不离肋 
    
  两手不离腮、两肘不离肋者,此为心意六合拳身法六艺(又称身成六势)中虎抱头之艺也。 
    
  拳艺中,要求手不离腮,肘不离肋是为应敌时保护自身要害部位防敌击也。交手时,若打倒敌人,不给敌可乘之机,运用顾法防敌败中取胜。即使我未能打倒敌人,也以顾法不让敌人打我。 
    
  手不离腮:是于拳势中,常将(有)一只手置于己之腮旁(左手应放于右腮旁,右手则置于左腮旁),以手或臂及时快捷的遮护住头、面、颈。若手下落,还顾于自己的腹阴。 
    
  肘不离肋:是动势时,不论束展还是开合,肘不断出入或起落于两肋间,使肘紧紧护住自己的胸腹。 
    
  两手两肘如此动作,即称之为出洞入洞紧相连,也即谱论上出手(肘)入手(肘)紧随身之意也。 
 



红拳拳谱

 


打手歌诀曰:

拳打之法最要精,或打或格莫放松。

进退必须量缓急,虚实自有法变生。

怀中抱定琵琶手,看护门户把身防。

开拳先在面前绕,应打之处下无情。

上打当面下踢裆,前撑一捶当头炮。

不高不低掏心捶,抹手臂掌进中盘。

放对之时步为先,左右闪绽步连环。

进步拦斩气下沉,缠拿外挎步紧随。

上边打的六合手,下边使的铁门闩。

钻心进步窝心肘,里挤入身贴身靠。

拳打三节不见行,若见形影不为能。

拳打一线没法拦,手脚齐到无遮拦。

见弱活拿必胜他,敌强我弱忙躲闪。

打法千样任你用,尔不活用亦枉然。

刁滑为奇势法巧,神出鬼没人难防。

红拳手法包万象,实战应用仔细参。

擒拿十八法

拳谱曰:

擒拿术使红拳精,打手串子称精灵。

招招应变手法绝,拿筋挫骨要在穴。

锁扣切压拧卷绕,缠拿搬挎托扛抱。

要使撅别掐卡招,乘机寻势巧施法。

功在精巧又神妙,悉解此意定成功。

十大盘功"高派

(一)单拳鼎(二)双拳鼎(三)雀地(四)左右拳扑(五)单推掌(六)双推掌(七)左右千把拈(八)左右托塔(九)魁星提斗(十)左右朝天蹬

“硬十大盘”

(一)凤凰单展翅(二)饿虎扑食(三)拳齿(四)魁星提斗(五)倒推(六)斩锤(七犀牛望月(八)老虎打秋千(九)顶手(十)六拜堂

“十大盘”(邢派)

(一)斜门丁膀(二)斩手(三)单塔(四)双塔(五)孤雁盘翅(六)燕子噙泥(七)浪里淘沙(八)黑鹰展翅(九)雀地龙(十)分心退

“腿功”(分上、中、下)

(一)上盘腿:飞箭十字腿、饿马跘槽腿、面劈腿、跟子腿、高鞭腿、醉蹬山门腿、猫洗脸、美女照镜腿、美女抱瓶腿、左右摆腿。

(二)中盘腿:跨箭腿、穿袖顶裆、肋里塞足连坏腿、攒腿、后撩腿、乌龙蛟柱腿、穿心点肚腿、弹腿等。

(三)下盘腿:锁足连坏腿、抄腿、栽腿、挂腿、锁腿、坎子腿、老牛弹蹄腿、缠腿、拙腿、棚腿、转脚迎风腿、倒刹腿。

“九打梅花桩”

一打梅花六合掌,二打侧身揭靠膀,三打封喉来挂印,四打云里显圣手,五打迎面贴金掌,六打中路三钉手,七打锁口缠腰横,八打蜜蜂采花忙,九打中央三步走,柱上短打显神手。

《打手排子》

四排手:毒蛇出洞、迎面贴金、玉带拦腰、浪子踢球。

十排手:鹦勾架,蛇钻洞、鸡刨窝、插手、锁子腿、判官脱靴、(内外)贴金托肘、黑虎掏心、左右推山。

十二排手:斩手、钻靠、戳手、跑手、六合巴掌、背六合、三才手、甩手、转角楼、迎面贴金、五把紧搧图、四手。

三十六排手:贴墙挂画、猛虎爬壁、罗汉负宝、判官脱靴、小鬼脱衣、玉带围腰、浪里拾柴、霸王按锏、美女照镜、叶里藏花、锁里拔簧、秦王背剑、搬到泰山、缠锤袖子、单段双段、罗汉倒扫、单臂擒方腊、金钮银扣、金雀捧土、大鹏展翅、花马分离、云里显圣、隔墙撇竹、白猿献果、犀牛望月、泥里拔葱、鹞子入林、野浅满地、脚踏鸳鸯、小鬼枪、掌棚斩架、仙人摘桃、老君抱葫芦、李逵要斧、迎面铁扇子。

“跑拳”

拳打手法最要精,或铬或打莫放松。进退必须量绥急,虚实自从应变生。出拳先生面前绕,应打之时别留情。

“跑棍”

抡棍子拨云扫雾,脱靴棍打法奇特。美女送针致命棍,唰棍洗棍是妙棍。条子棍棍棍高能,砍柴棍棍势必中。白蛇点头难遮拦,八排跑棍棍法精。

炮捶拳谱

陕西炮捶在三原,清凉寺里耍的欢。

头层抹,二层卸,三层放炮四层蹩。

托天掌,震地雷,拉索踩船紧跟随。

鸡爪搂,虎爪抓,踏腿紧随跟上他。

双手抹泥马架观,单臂扩笋炮冲天。

白猿献肘头望月,镫里藏身闪绽雀。

猫儿洗脸蛇形步,青龙摆尾海上渡。

燕子钻天树盘根,翻身蛙腿坐马身。

海底炮,牵把攥,放炮十三是要点。

揭抹劈,加裆腿,饿马盘槽真是美。

狸猫闪绽三扑鼠,双锤掼定长安城

小红拳拳谱

抱拳十字开势妙,捶是金锁要记牢。

裙拦托掌雀地龙,踩步云手打法高。

单片坐盘双撑补,抱头打虎逞英豪。

倒刹盖脚快如风,跟腿燕子向下冲。

贴金锁扣钉子捶,盖身撑补又一回。

钉门收势变化奇,小红快拳难逃敌。


六和枪枪谱

一,先有圈枪为母,后有封闭捉拿,梨花摆头救护要分明,里把门外把门,闪谦是花枪,明口秦王磨旗。

二,先有缠枪,后有燃枪,黄龙粘杆,黑龙入洞,拿枪救护,闪枪花枪,明口凤点头。

三,先有穿指,后有桶袖,鹞子扑鹌鹑,败枪就走,大略直入扭手枪救护,闪谦是花枪,明口白蛇弄凤。

四,先有背拿枪,后有栏腿枪,摆拦救护,如猫扑鼠,还封枪救护,闪拿是花枪,名口铁扫帚。

五,先有双封双闭,后有死里求活,无中生有,迎接枪救护,闪拿是花枪名口拨草寻蛇。

六,先有一枪二进凤凰夺窝鼓滚三回,白拿枪救护,名口梨花落总。

枪击八法:封闭、捉拿、提撸、缠起、扎拿、拦扎、撸提、斥还。

 

    小红拳是陕西红拳的基础练习套路,该拳行架松明,结构严紧。处处柔拳,打法朴实。是武术爱好者喜爱的套路。这套拳共36式:

    谱曰:海底捞月鹰勾架,叉步右拳提膝撑;

          盘头花子裙拦式,提膝盖掌却地龙;

          踩步撩阴打法高,单片坐盘猴望镜;

          背剑二起接抹手,拦门砍腿抱头式;

          震步打虎称英豪,左右跨剑腿法妙;

          前扫背扫跟子腿,背锤包脚见真功;

          燕子噙泥身法巧,并步定子打肋腰;

          抹手拦斩十大响,左右定膀分七星
扎子:

1.预备势;2.起势;3.鹰钩架;4.撤步冲拳;5.连四响;6.裙拦势;7.雀地龙;8.挑势;9.挂腿卸掌;10.撩阴掌;11.单片;12.猴望镜;13.天腿;14.二起;15.抹手;16.补拳;17.连五锤;18.补拳;19.拦门槛;20.虎抱头;21.打虎势;22.冲天炮;23.裙拦势;24.左右跨剑腿;25.撩阴锤;26.抹地;27.前后蒲篮腿;28.拦门槛;29.根子腿;30.死包脚;31.燕子噙泥;32.十大响;33.捅锤;34.撑拳;35.分七星;36.收势。 

    大红拳是陕西红拳的优秀套路,该拳处处柔拳,对身体柔韧性要求较高。拳法朴实,打法明了。共36式。

   谱曰:"双龙分金虎抱头,金鸡独立补拳连。

          前后桶锤护身妙,雀地云手打法高。

          金鸡独立裙拦势,舞花六合打贴金。

          云手一势最难通,进步箭手快如风。

          双挂挑打泼脚势,歇步桶锤打下身。

          雀地平炮敌难防,转身拦打砍子脚。

          挑砸揭拍连环势,舞花六合平冲炮。

          转身抹手金鸡架,补拳云手挑垛子.

          燕子穿帘遂天腿,端盘七星把势收。

扎子:1.预备势;2.起势;3.双分掌;4.虎抱头;5.金鸡独立;6.补拳;7.捅锤;8.雀地龙;9.火云挑手;10.金鸡独立;11.裙拦势;12.六合手;13.塌掌;14.云手;15.剑手;16.左右泼脚;17.捅锤;18.雀地龙;19.捅锤;20.转身拦打;21.挑;22.砸;23.揭;24.拍;25.六合炮;26.转身抹手;27.金鸡独立;28.补拳;29.云手;30.挑手跺子;31.燕子穿帘;32.云手;33.左右天腿;34.撑拳;35.分七星;36.收式。





红拳十六字决意解

 


 第一,“撑补(斩)为母”。
    “撑”和“补”的关系就是防和攻的意识,撑为防,补为攻,作为根本,“补”乃是技击变化之源。要求习练者要明白“撑中有补,补中有撑”,“以撑换补,以补换撑;以补换补,以撑换撑”。“撑来换斩”总之是“撑”与“补”变化随情,紧密关联。何况在“撑补”中还带藏着巧妙的“劈斩”。仅就“撑”而言就有“单撑”、“双撑”、“紧撑”、“翻撑”以及“却地撑”、“转身撑”等之区别。红拳中的“撑”不是一般的硬碰直撑,而是滚化的圆变的“撑”,确实“撑”法之特令人钦佩,“撑”法之妙、意深无穷。


    第二,“化身为奇”。
    武林界均知,“拳家的身,贵如金”。红拳,特别重视“化身”的练习。讲究自身不能化,既不能进膛制敌,更不能避敌取胜。在化身方面强调这两条:“身是一条线,不是一个面;侧变肩要活,肩活步为先”。拳法讲:“侧身换膀练得精,就是神仙也不中”讲究:“左非左,右非右,退又进,进有退,”突现了变化的一个“奇”字。
化身不仅使拳脚变化,进退相联,尤为可贵的是削弱对方之力,借力趁势取胜。故练红拳的主导思想不是以力拼力,以猛对猛,而讲究:“拳技功夫真,一巧破千斤”,要巧破千斤没有化身的本事就根本不行。要“化身”必须注重身法锻炼,以盘功练架的“弓步冲捶”而论要求是“侧身一条线,胸腹不全显”。红拳”中的套路“通臂拳”、“****手”、“闪绽腾挪”等都是练身法而体现“化身为奇”的重要体现。


    第三,“勾挂为能”。
    “勾挂”也就是红拳里的“云手”,在红拳诸多套路中连接招式拳谱讲,“练好云手和抹手,打的天下无敌手”红拳突现出的特点是“轻”字,因而“勾挂”的手法才能表现出“轻”功的优势。在红拳的初级阶段,师传教导是要掌握:“高棚低压,里勾外挂”的技能。但到了高级训练中特别要求是:“高不棚,低不压;里不勾,外不挂,制敌取胜只一下。”这个秘诀是:“有影无影,见形变形,一势三翻,连环妙用。”什么是“勾”?什么是“挂”?“勾”中变招,“挂”必带卸,“勾挂”有高势低势之分,亦有单势、双势之分,但都在变化中应用。其能无穷。“红拳”中《子拳》套路“勾挂”之招最多,是体现“勾挂为能”的典型代表。
    第四,“刁打为法”。

    “刁打”红拳,中最突出的技击特征。“刁”是“审”对方之情而发,与“打”相联。不进即“刁”而退之,如进“刁打”并用。以“刁”消对方之力,用“打”又以“刁”而退避。“刁打”可贵之地,均在对方要害之处,尤以击打点破穴道为秘,所以“刁打“是贯穿在红拳“的始终之法。名拳《四究拳》,是运用刁打的典范。手法共二十盘,用时每盘都是前后左右,四面八方进击化变;刁必变,打必胜,神奇惊人。红拳要练到“贼鬼刁拿,辟尖溜滑。”

红拳的主要特点

据拳谱归纳有八个方面:    (一)撑斩为母,尽八法之变    (1)撑斩即架打、劈打之法。据红拳谱记的有拳械八法:拳八法—撑、斩、勾、挂、緾、拦、沾、挎;枪八法——封、闭、捉、拿、搂、提、斥、还;棍八法——封、摩、揭、挑、搬、提、群、拦;刀八法——提、扎、撩、砍、滾、摩、擒、拿;鞭八法——遮、拦、纵、横、领、劈、刁、打;春秋大刀——开、劈、托、砸、迎、风、勾、挂。(2)单说撑,则有左、右、单、双、云撑斩之数,斩则不离里外、正、背、双斩、掖裆提斩,破头单岔,弓步并步之异。   (3)红拳打手和套路中出现最多的也是就核心的是撑斩八法的变化,他处处显示了以撑斩为母,八法为变的特征。  (4)撑手和云手的实战运用,据师宝龙拳法:“撑手带云手,打得天下无敌手。”  (二)势正行美,繁华藻丽 (1)势正,论其势正(静止姿势)。武勇雄强则有撑补、裙拦、挑亮、靠山、斜飞、跺子、雀地龙、分心掌、打虎、对口、贯捶、贴墙挂画、封候挂印、夜叉探海、石佛大卧等势。(2)行美,论其行美,(运动动作)机敏巧变则有緾腰;戏腰;丁膀扯钻;中平之势,贴金;照镜托天;括柱;抱头;显圣;锁口;贯耳上盘高势。燕子噙泥;雀泥;脱靴;拔葱;捧盘;括笋;旋风则又是低势下盘之属。奇正错落,相佐相倚。   (3)繁华藻丽,繁华藻丽者,以八大组势为基础,法连势密,迭出分呈。花子组有步定身动,两手穿掌绕臂,緾头挂推。似叶绽花开,又有大小之分,。手法一步多动,斩手击臂,抺手拍髀,声势雄壮,连环十响的十面埋伏。横击组有挂手掏腮,卸手緾腰,搬拳锁口的緾腰横势,腿法组有起伏分明,转折疾劲的抺手包脚,海底旋风腿势。典型姿势有摆头拧腰,领臂抖腕,被形容为鸡腿龙身凤尾虎抱头的裙拦势,等不一而足。

 




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

 


太极拳的八大功法,太极拳的基本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谓为太极八法。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

八法秘诀

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 跃然击铿锵

按劲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 柔中寓刚强 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 有孔无不入

采劲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 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 杠杆之作用

挒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 投物于其上 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 落叶堕其上 倏尔便沉沦

肘劲义何解 方法有五行 阴阳分上下 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 六劲融通后 运用始无穷

靠劲义何解 其法分肩背 斜飞势用肩 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 仔细维重心 失中徒无功

八法行功

 

一、掤

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有人认为“劲”字代表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劲。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http://www./

     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先贤讲的拳理是拳之大道。太极拳体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载或更长的时间也难成正果。

    掤劲,太极拳习练者最早接触的“劲”便是掤,师说,掤是往上过头打在对方脚后跟的劲为掤。简单解,特别在揉手运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称为掤。初学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极拳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练习是实实在在的用力往上掤。在相当长的习拳过程中,养成出手用力的习惯。久而久之,用劲练太极拳一代一代传下来,再向这些用劲练太极拳的朋友说练拳用意,不是用力,他们只是听听,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并不改进,力练太极拳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初学者用力练太极拳,有的资深练家也不大相信李亦畲先贤“用意,不用劲”的教诲,向提倡用意者叫板,说:“你用意打我一次。”或者撰文立说,提到:“不用劲打不出人去。”

   从“飘浮”拳理讲,如果一方以掤打过来,手上不挂力,松空手掌,对方以力接,瞬间接手方脚下飘浮似上了船,船左右上下摆动,脚下重心丢失没有了根基。通常说,“拨根”,拨对方的根,使对方失去重心,这是二人较技太极松空高手的揉手艺术展现。掤法中阐述的“飘浮亦不难”,就是这个意思。

    揉手者的身形手势十分重要,什么身形决定在揉手中的地位。你周身松空,是一个松体,在双人揉手中当然占据胜方的地位。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挂力,是一个有力的劲力体当然要居第二位。在《八法秘诀》的“掤”法所说的拳理无可争辩的是太极拳妙法,绝招。顶头悬,弹簧力都是准确的真理性拳法。唯有“先实丹田气”,我们要研讨研讨。

      杨氏拳诀,无疑都是经过博击场上实践过的真理性拳法。“先实丹田气”杨氏运用也是正确的,可惜我们“门外人”未得真传,不知如何去“先实丹田气”。我从学的几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气沉丹田”的,丹田气和气沉丹田是不是一种呼吸法,手中没有资料。京城太极拳家吴图南、杨禹廷两位大师都不提倡气沉丹田。有一位少林寺“德”字辈高僧,亲口对我说过,丹田练气不存气,也不提倡气沉丹田,恐闹出病患。

      在二人较技中,掤劲也不是技击中的打法,或称不是唯一的打法。我初学太权拳时,有几位老师在讲到掤法时,都以教学为主,不提倡将掤作为技击的首要。以“太极八法”训练学子,应该认为是上乘的教学法。太极拳的虚实可以解义为阴阳,请温习陈微明先生记录杨澄甫口述的虚实。“八虚实,太极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这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以上虚实定义,是澄甫大师的绝学立论。同道应细心揣磨,潜心体验。

       以上太极八法秘诀简单注释,非用功之久不能融会贯通焉。限于对传统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有不全面处,请同道补遗。

       关于劲的说法,在文中延用传统和习惯说法,八法为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等四正四隅八种劲。此劲的说法是太极拳术语,不是说八种劲。对劲的说法,在以后的篇章中有专题论述。

二、捋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

    二人在揉手习练或较技中,遇到对方进攻首当其冲者为掤。对方的打手从正面向胸、脸攻来,有自打在后脑、后背上再往后有打在脚后跟的威胁。揉手的化解来力均取逢掤必捋的拳法。对方以右手打来,我将其右手及胳臂捋向我左方,对方以左手打来,我将左手及胳臂向我右方或右后方捋去,以解掤攻之危。

    在揉手实战中,二人较技四只手进退曲伸,千变万化没有规律可循,动静之机随机应变。我们打手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对方从任何方向掤来,我以化、拿、打、发化解对方攻势,引进落空,顺其来势以静待动,后发先制,打击对方。在运用捋法时,要注意自己的身形手势,牢记先贤大师的告诫,“阴阳之母,动静之机”,此时不可忘记太极拳的根本,周身空松不挂力,手上要松不挂力,像陈鑫大师说的“妙手空空”是绝佳的手势,我说“四梢空接手”,把握手的空松,是揉手、技击的第一要素。这是捋法的“力尽自然空”太极内功,空是威力无穷的。周身松空,你便成为松体,重心当然稳重,重心的稳重,功夫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

    杨氏“八法秘诀”中将捋劲,提到全身“重心自维持”。安舒中正的重要地位。杨式太极拳家杨澄甫大师有拳法十要的警世,其四要说的是重心,道:“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主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杨氏的“重心自维持”的拳理被杨澄甫诠释后,京城吴式太极拳家杨禹廷大师在研习教学实践中明确太极拳重心,又进一步详解拳的重心。以虚实分,左腿实,实足,右腿虚,虚净,右腿实,实足,左腿虚,虚净,确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从以上二位杨氏对稳定重心的重视和研究,并加以开拓重心理论发扬开去传播国内外,令后人们扶额庆幸。太极拳极为关要的重心理论,得来全不费功夫。这里我们要试解南北两代二杨拳理拳法相通,是很有趣的故事。杨澄甫先师1936年在沪逝世,此时青年杨禹廷刚出道。当时中国印刷和通讯仍处在落后的局面,上海、北京交通不便,太极拳的技艺也不可能传播很快。先师的重心虚实法也不会很快传到北京。杨禹廷在研习教学实践中,在恩师的指点下强调虚实重心,以后发展和定型了“立柱式身形”的重心维持,此法百年实验已成为经典。一种上佳的技艺在实践中被传播运用,应该认为南北二杨在相隔半个多世纪研习安舒中正理法心灵是相通的。

    研习太极拳求的是自然。捋法解义中,有两处提到自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太极拳本应自然,这是无可争论的。千百年来太极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本来太极拳很自然,很简单,被后学者给搞成刻板和复杂了。其实练太极拳越自然越好,不要刻意去练炼,欲求得到什么。拳论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以上种种修炼者在操作中循规蹈矩,人体结构发生的变化,不是随意练炼可以求到的。

   “八法秘诀”强调顶头悬和不丢顶。这个“顶”可解义为头顶的顶和二人较枝在接触点上的不丢顶。关于顶头悬的顶,捋义解,有“轻灵不丢顶”之要求。要求太极拳修炼者要“不丢顶”是习练太极拳的严格规范,练拳修内功要守规矩。绝对不可以有随意性,不尊师教。在接触点上不丢顶,首先,身形坚持三不动:不要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

    杨澄甫的“八法秘诀”讲的是推手要义,在推手较技中双方接手“不丢顶”尤为关要。不丢顶属于中定劲,中定在“八门五步十三势”拳法中,是进、退、左顾、右盼、中定的正中位置,站住中定,也是身形中正、中定是重心点的位置,当然不应该乱动的。杨露禅有“站住中定往外打”的教导(吴图南口传)。我多年对太极拳的研习体验到,如果“太极十年不出门”,中定功的修炼要在五年后小有成就,再进一步深研,身形可中正,有可能“站住中定”,这是多年修为太极拳综合功夫的显现。二人相接,或对方的手已经进入到己的胸、腹部位,同样是接触点,仍应不动、不丢、不顶。当然,要求操作者有周身松体的修养,心意松,周身肢体松。要具备中定内功不是一件易事。奉劝同道拳友,不通太极八法,关节不松又不熟节节贯串的松功,不可轻意与人较技,否则十次要有十次失败,除非对方是用力者。

    中定内功上身要用功多年方可得道,首要是修炼“九松十要一虚灵”。九松:即从下往上松脚(脚趾)、踝、膝、胯、腰、肩、腕、手(手指)。十要:即溜臀、裹裆、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沟、展胸、吸左右胸窝、圆背、驰颈。关于顶,王宗岳公提到“虚领顶劲”,我习练中体验,认为资深拳家对“虚领顶劲”不难把握,这一拳艺对初学者有难度,脊柱和后脖梗易僵紧,不好操作。我认为“虚灵神灵”即将精神置于顶上,此法便于把握也易操作。

    虚灵神顶,在操作时,顶上不要放意念,虚虚灵灵就可以了,将神气,精神放在顶上一寸,便是虚灵神顶。脚下松,经脚、踝、膝、腰、膝椎到顶。练拳时每动都松一次脚,松脚意思往上到顶,日久形成虚灵神顶。如此操作中正安舒有了,从实脚下的重心点到顶,上下一条线,安舒中正的中定内功出来了。再较技,胜多败少,很有兴味。太极八法,任你自由运用,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遇到什么强手、高手化中走开,美哉太极揉手。

    “八法秘诀”有八八六十四句诀,演释出八八六十四手,这是圈内很多修炼家都知道的功法。但诠释有难度,不是不努力研修,而是自身功夫的障碍。

    太极拳功成不是听你说了什么,也不是单单看盘一趟拳。可以这么说,太极拳是心灵和头脑的功夫,太极内功讲究身知、体悟。意思是身上明白,从身体反映出来的,验证太极拳理的功夫。练拳在初级要松,做不到全身放松,要将从脚到手的九大关节放松开,进而心、神、意、气松,骨与肉之间也要放松,到中极功夫,达到全体透空,进而修炼到无形无象的无——周身上下摸到哪个部位,哪个部位没有力点,是一个空点。  二人较技周身内外放松,也称谓为规置好自己,用八法解释是不是“引导使之前”“力尽”可以解释为退去本力。前辈大师经常教育告诫后学者,“太极功夫在拳里”,经常练拳,本力渐渐退去,内功上身。修炼太极拳,人类是载体,载体不腾空,不清理干净,没有通道,内功怎么上身?如我们买房,空房我们才可以入住,身体内外松净,内功方可上身,就是这个理儿。

 

三、挤

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 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

    挤劲比较好理解,简单解直接往对方身上用劲,或者往对方身上推。  拳里挤式很多,如第二式的揽雀尾中第二动为右打挤,第四动左打挤。右打挤,右掌为实手,左掌为虚手,右掌掌心对左虚腕脉门用意通过左虚腕打对方的胸背;左打挤,左掌为实右掌为虚,左掌掌心对右虚腕的脉门用意,通过右虚腕,打在对方的胸背。

    在揉手较技中,初学者还不习惯运用虚实,阴阳变化,不管单手还是双掌,接触到对方肢体,不讲内功,不是用意,而用力生推硬搡。这种动作也属于挤劲范畴之内的技艺。从太极拳习练解,太极拳套路均以弧线运动,没有直线和横线,也最忌走直线。太极拳技击也最忌直来直去直线推向对方。此动作属于危险动作,以直劲攻击对方,对方如果不俱备太极内功,硬碰硬,对方向左右转动上身,极可化掉来势转危为安,双方打一个平手。在直来直去的推手中,陈鑫大师在36病手中,在第十八位推字被列为病手。聪明的太极拳习练者,或资深拳家不会去以直劲攻击对方。如果被攻击方身上有内功,九大关节松,且节节贯串,你攻击对方身上,对方周身松空,又似弹簧,你打出直劲结果会“如球碰碰还”,没有别的出路。

    初学揉手者不要上场就跟人家试手,除了失败没有别的出路。那么经常推,日久会不会提高技艺呢?不会。如何提高揉手技艺呢?一练拳二练拳三仍然去循规蹈矩练拳。

    太极八法是不是仅为掤、捋、挤、按、揉、挒、肘、靠?只此八法又如何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呢?京城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对太极八法的运用有独到的惊人之处。他在教授我们推手时,每化解一次来手威胁时,要耐心解释,每一种不是单独运用的,如果使用不当,在对方威胁下难以解困。太极较技变化多端,虽然太极拳打法厉害出手见输赢,但技艺多变也是技击者在八法运用中也应随机应变,要有实战的应变能力。

    拳式中的挤,右掌打挤,左臂虚,左掌打挤右臂虚,如果打挤左右掌同时有力,这是最忌的败着,此为双重。在打挤时,直去的效果不佳,如果右掌打挤,在挤中向右10~15o向对方左肩的方向攻击,对方就不舒服,这是挤中有采,请在实战或训练中研习。

太极揉手技击,内功修为是第一位的,肢体仅仅灵活不是太极拳人追求的目的。

四、按

按劲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膨满 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

     按劲,从字面解下按之意,有句俗语,按下葫芦起来瓢,在太极揉手运用中,按劲是阴动还是阳动呢?以太极拳的特性定位,按是阳动。不弄明白“按”劲在太极拳和揉手运用中的阴阳虚实,很难在技击中有所突破。

    从动作解析,从上往下按多为呼气,呼为阳,凡呼气的动作,多为主动进攻之意,按为主动下按故为阳。实战应用、生活中劳作也是如此。如你外出干活带着长把工具,如铁揪,习惯扛在肩上。到达目地的,将铁揪从肩上取下,此时放下揪的人,不知不觉或称为下意识在放下铁揪的瞬间是呼气动作,随呼气同时放下铁揪,或者这么说,随放下铁揪随呼气,这里生命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生理现象。

    太极拳讲究呼吸但在内功尚未上身在修炼的过程中最佳选项不要管呼吸,管呼吸便不会呼吸。很多太极大师他们教授学生时,大多不教呼吸,因为大师们以脚呼吸,有“呼吸往来于踵”的提法,脚呼吸没法教学生,脚呼吸是多年修炼内功的自然法成。我过去从不在书文中解呼吸,在诠释按劲时,用多些笔墨将太极呼吸尽可能阐述明白。  

    有人问,对方挤上来,是阳按还是阴按?我说,应以阴虚对付攻来的阳攻,太极拳人面对进攻,阳隐阴显,这是很自然的太极阴阳学说在实战中的应用。对方单掌进攻掌向胸部推来,或双掌向胸劲推,都称为挤。此时如果以力下按,按十次十次失败,因为你出力了,犯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劲”的道法,所以你无法解困。聪明的拳家此时可以用左右采挒技法。此文说的是按,暂不谈采、挒。在化解对方进攻的以按解困的拳法时,请注意手上去掉拙力,思想不可去想按对方进攻的手,以虚按,空按为最佳道法和拳法。

    欲化解对方向胸部的正面进攻,任何动作都是多余的。只有自己遵照太极拳的特性,将自己周身内外,从脚到顶,松腰空腰上松至手梢,下松过到脚梢,以“九松十要一虚灵”虚空身体,如果你内功修持层次高,成为松体人,那么任何进攻速度,不管进攻有多么大的力量,你比较有把握解困为安。我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打手歌》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这首歌诀,与古典哲学家传道不传艺不同,歌诀既传道又传艺,诀中告诉你,练太极拳,掤捋挤按是太极基本功,要认认真真习练和揣摩,在太极八法中要认真练好四正手的掤捋挤按。进而修炼:采、挒、肘、靠等四隅手。“上下相随”是关要内功。杨禹廷大师称谓为“手脚结合”,京城另一位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他提倡周身上下内外“一致”,上下相随是继承,手脚结合和一致是现代太极拳家的重要发展。太极拳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只有继承没有发展,在技艺上还不全面,只有发展,才赋予传统太极拳的生机,使太极拳运动有可能与时俱进,不断前进。

    凡太极拳爱好者,以传统练法,遇挤便按,按势没有错,一定要把准好阴阳,按式多为阳动。挤为阳,不能阳对阳,阳对阳顶牛,太极拳的阴阳学说是以阴隐对待阳攻,这是解困取胜的首要要素,否则将一败涂地。现将阴按式的动作道法,拳法介绍如下:

    在二人较技双方接触之前,你要以“九松十要一虚灵”规置好自己,虚位空松体以待。当对方功来时要四梢(手梢和脚梢)空接手。如此站位,安舒中正,对方已陷入你的空松陷阱,此时,进攻方不但不敢进攻,心里想着如何尽早逃离,以解危机。如果对方不察此危机仍进攻胸部以挽败局,双手似以劲力前推,这时我方是求之不得的。换一种思维方式,对劲推胸部的双掌,我取阴式以不挂力的双手,轻扶在进攻者的汗毛上,或轻扶在对方双臂的衣服上,对方当即六神无主,双脚发飘,只想着退出进攻早点逃走,其结果,对方逃不走,进不去,只等待着挨打。

五、采

采劲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 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

    单从“采”的字面解,动词,阳动,以力采摘,采掘。采的动作有意有动,急动缓动结合的动作,总之是主动、主观的动作。

    在太极拳各式中,采的动作是很多的,如果细心分析拳结构,任何一个拳式中都会找到。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循规蹈矩,遵循太极拳思想练太极拳,循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习练,太极内功定会上身。所以,太极内功上身是重要条件,任何做法是多误舍近求远,实难以凑效。当代杨振基、杨禹廷二位都提到太极功夫在拳里,练拳取得太极功夫在几十年前已有定论。

    在拳中得太极内功是唯一一条准确的途径。是不是我只要练传统太极就可以得到内功呢?不是!必须循规矩练拳,这个规矩是习练者遵从的太极拳心法和太极拳道法,还要循太极拳规律,而练太极拳离开了太极拳的规律甭谈内功上身。前面在“太极脚”和“太极手”文中都有详尽而具体的操作法,例如脚,习练者应该循太极脚的规范习练脚,循太极手的规范习练手。太极手的要求,手掌、手背、手指、腕、前膊等,五个部位都应放松,肘应自然下垂,肩应自然放松。如此训练结果,肩自然放松,肘自然下垂,自然肘的内功为松沉,托不起搬不动,极度松沉。前膊空松,腕关节开,松腕。手掌关节开,手掌松,手指小关节开,手指松且节节贯通。有了太极手再练采,手上有内功,采劲应用得以运用自如,应物自然。

    有几个拳式中均有采手,在习练中要注意,战时的应用,揽雀尾第五、六二动,第五动阴,右掌在回捋、俯掌,视线视右掌食指梢,松左腿,松左脚,渐右腿由实渐变虚,虚净脚跟虚着地,脚尖上扬,左腿坐步,实足。此时,右掌为右后走向的采式。第六动(阳)右掌前掤,掌心向上,是反采,内功把握同第五动。左右掌的采式动作比较多,几乎式式有采。但采劲,在拳式中阴动采和阳动采都有特性表现,习练者一定要把握住阴阳动的操作。在操作中,不管是阴动或阳动,取采式手上不可挂力,一羽不能加,加一点点力也不可以,只有净净的空手,轻扶。这是向深层面修为的要求。

    在练拳和实战运用中,采式绝对不可用力。用力难以达到“如权之引衡”和“权后知轻重”,即权衡轻重、虚实、阴阳,若掌有力难以达到阴阳平衡,如果有力轻重便显现,手掌有力便成为对方的拐棍,在用掌的较技中,很多老前辈经常告诫周围的从学者如二人较技,绝对不能出力给对方当拐棍。我认为练拳和较技“四梢空”状态,是太极拳真谛。

 

六、挒

挒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 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

   挒劲是周身的太极功夫表现在手上,正如拳经所说:“其根在脚……形于手指。” 挒和采同以手的动作为显示。这种采手和挒手均应把握在“形于手指”,手掌不得出力,出拙力,仅仅挂一点力也不可。手是形,仅仅是形,形于手指。拳诀:“太极无手”、“太极不用手,手到不要走”、“妙手空空”等等。采和挒劲都是手上的功夫,归根到底,是其根在脚的脚上内功。脚下内功是周身上下内外的综合功夫。我有一诀:“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灵顶,双手空灵转。”抹去前三句,仅留“双手空灵转”,手上是不出力的,请练家在实践中体味。在实战操作中手上出力是太极拳运用中的最大忌。实战手不出力,在练拳中手上也不应有力,从拳中训练自己空手轻扶拳术的套路路线,养成手上不着力,太极不用手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在体用结合上,手自然不挂力,不挂力便是退去手掌的本力,这是内功上手。

   圈内资深练家都明白在对手以挤式进攻,我挒其左右肘弯处,使对方向左或向右方、右后方翻出。在双方较技对决中,拳打两不知,不知道对方问什么(进攻手),对方不问,我不应答,对方单或双掌向胸部进攻,不管对方是直来还是垂肘进攻,我方多采取挒术将其打翻。在双方较技中,瞬息变化,不能预测对方是如何进攻。但被进攻方,要规置好自己,严阵以待,所谓规置好自己,凡练武人都明此理。我们练太极拳,要以九松:放松脚(脚趾)、踝、膝、胯、腰、肩、肘、腕、手(手指)等。

   七肘
  肘劲义何解 方法有五行 阴阳分上下 虚实须辨清
   连环势莫当 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

肘劲的用法,若是理解透是很困难的。因为检验太极拳修炼的内功层次,是以身上的明白的感性知之,不是口头分析出来的理论。肘劲的“八法”是杨氏老谱承传下来,在运行肘功时的感受。从字面解是阴阳、五行、虚实变化的轻灵圆活。体用结合在练拳和实战应用,掤劲里有捋、挤、按、采、挒、肘等劲的灵活运用缺一不可。也可以解析为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上下手脚、内外相合的周身上下内外一致。

太极拳的肘仅有“肘底看捶”一个提到肘的拳式,式中肘还不是主角而是捶,看捶。还有一个式“弯弓射虎”,要掩肘,提到肘功,全套拳没再说肘。武术的肘法能叫上名字的有七八十种,各兄弟拳种及少数民族武术中的肘法之多难以统计。已故武术家王培生先生,曾向我介绍,他有八九七十二肘法的运用,而对方从上而下泰山压顶式的扑来,一个朝天肘对方很难接住化解,是十分十分历害的绝学险着。太极拳对肘的运用不专注提倡,而每式每动肘法又无所不在,我在《太极内功解秘》中写道:“太极拳没有单挑出来讲肘,肘在套路中无所不在。肘在肩腕中间,肘滞上肢僵,在技击上吃亏,练拳肘僵也难以将拳练通、走顺。……肘在九大关节中地位重要,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肘以自然下垂为规范拳法,以意坠肘明显意大,没有自然垂肘显得轻灵松沉。在行拳时,肘并不单独行动,多以“松肩垂肘”相配合,在“外三合”功法中,肘与膝合,对“上下相随”拳法,起到十分重要之作用。”


 太极拳深研家都很清楚,拳式的每一个动作不是运用哪个部位想那个部位,那是动意。而太极拳的肘法不是刻意去练,怎么去练呢?我多年修炼太极拳的体验,在每天的盘拳习练时,自然松肩自然垂肘就可以了。天长日久,自然松肩,自然垂肘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肩和肘自然放松、自然退力,内功上肩上肘,肘的松沉劲便上到层次,在二人较技中有较大的优势。多年来,我在论文和太极解秘书文中向读者拳友解秘,揭开松肘的妙法,是我的道德责任,练中可得。
七 肘
 肘劲义何解 方法有五行 阴阳分上下 虚实须辨清
   连环势莫当 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

  肘劲的用法,若是理解透是很困难的。因为检验太极拳修炼的内功层次,是以身上的明白的感性知之,不是口头分析出来的理论。肘劲的“八法”是杨氏老谱承传下来,在运行肘功时的感受。从字面解是阴阳、五行、虚实变化的轻灵圆活。体用结合在练拳和实战应用,掤劲里有捋、挤、按、采、挒、肘等劲的灵活运用缺一不可。也可以解析为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上下手脚、内外相合的周身上下内外一致。

  太极拳的肘仅有“肘底看捶”一个提到肘的拳式,式中肘还不是主角而是捶,看捶。还有一个式“弯弓射虎”,要掩肘,提到肘功,全套拳没再说肘。武术的肘法能叫上名字的有七八十种,各兄弟拳种及少数民族武术中的肘法之多难以统计。已故武术家王培生先生,曾向我介绍,他有八九七十二肘法的运用,而对方从上而下泰山压顶式的扑来,一个朝天肘对方很难接住化解,是十分十分历害的绝学险着。太极拳对肘的运用不专注提倡,而每式每动肘法又无所不在,我在《太极内功解秘》中写道:“太极拳没有单挑出来讲肘,肘在套路中无所不在。肘在肩腕中间,肘滞上肢僵,在技击上吃亏,练拳肘僵也难以将拳练通、走顺。……肘在九大关节中地位重要,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肘以自然下垂为规范拳法,以意坠肘明显意大,没有自然垂肘显得轻灵松沉。在行拳时,肘并不单独行动,多以“松肩垂肘”相配合,在“外三合”功法中,肘与膝合,对“上下相随”拳法,起到十分重要之作用。”


 太极拳深研家都很清楚,拳式的每一个动作不是运用哪个部位想那个部位,那是动意。而太极拳的肘法不是刻意去练,怎么去练呢?我多年修炼太极拳的体验,在每天的盘拳习练时,自然松肩自然垂肘就可以了。天长日久,自然松肩,自然垂肘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肩和肘自然放松、自然退力,内功上肩上肘,肘的松沉劲便上到层次,在二人较技中有较大的优势。多年来,我在论文和太极解秘书文中向读者拳友解秘,揭开松肘的妙法,是我的道德责任,练中可得。在教学实践中,每天24小时,以三分之一计,8小时睡眠,一日三餐和一些日常生活琐事再8小时,工作8小时。在生活琐事挤出一小时,再少睡一小时,每天练拳2小时,不少了吧?每天二小时,一个月60小时,年720小时,确实也不少了。但人在社会生活中,还有妻儿累在房,心意难安,周身僵紧,还有工作的劳累,烦恼气不顺,这一切一切,还能练好拳吗?我在实践中认为每天靠挤出的2个小时练拳时间远远不够,我有一种练拳方法,向拳友推介。
  
     “太要功夫在拳外”,意思是,你每天练拳后,离开拳场,是不是离开拳场,今天的练拳活动就结束了?不是!离开拳场,不等于今天练拳活动的结束。所以我称为“太极功夫在拳外”。你要继续练拳,但不是练套路,走路时,两脚平松落地,勿踩地将脚放在地面上走路,脚趾也要松开,上身自然松肩自然垂肘,平时走路、工作、休息、用餐将肘放在地上。如果你住在10层高楼请你将肘放在一层。在室内生活或练拳时将肘放在地面下。日久,你的功夫上身了,这是太极功夫在拳外的良好效果,请你试试。
 
     肘劲诀中,有“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之句。打手歌中有“上下相随人难进”之语,以此语是技击、打手之精华。上下相随是自己的手脚结合,也就是诀中的“阴阳分上下”,这是“动之则分”的学问。秘诀有“虚实须辨清”。虚实是阴阳的另一技艺的称谓和把握。《太极拳论》有“阴阳为母,动静之机也”,动之则分阴阳,没有阴阳就不是太要拳(王培生语),请太极拳修炼者在运动中辨清阴阳,阴阳不可以松紧替代,要详辨。八靠

靠劲义何解 其法分肩背 斜飞势用肩 肩中还有背


        一旦得机势 轰然如捣碓 仔细维重心 失中徒无功

  靠劲的运用,除提到的“斜飞式为肩”一式外,在太极拳套路中,有“野马分鬃”式,运用的也是靠劲,一旦得机得势,对方难以承接,遭轰然失势的灭顶之灾。在较技推手技击中,一般的讲,不会从掤到靠经过八个回合方得见分晓。


    太极技击从太极拳的特性和规律,双方较技有一没有二,双方接手瞬间分出高低,另一说,出手见输赢。太极的打法,一曰:“以静制动,以虚待实,后发先制”,亦称谓为四梢空接手,化中有打。如实战,对方攻来,对方若内功修为欠佳,手上带力进攻,攻到对手身上,从精气神,呼吸视线都贯到进攻的前沿,一旦遭遇空松高手,不可能及时变换战术,扑空了,下意识吸气想逃,结果,意念暴露,被攻方化中有打,攻者只有败下阵去。
 
    在二人友情揉手研习中或实战应用难以进入靠势。如果接近靠势,在实践中靠势半边身子都僵紧,取靠势绝对是失势,一靠便一败涂地难以改变双方的态势。靠劲是“八法”的最后一个劲,在对阵较技中聪明的技击家是不会取靠势的。因为在太极技击中最高境界不是出击也不是主动进攻,而是“以静制动”,后发先制。在技击中还有一个实践记录,老前辈说,太极拳打人有一无二,出手见输赢,绝对没有大战多少回合鸣金收兵下次再战的说法。

如果拆解此靠劲并不难,在双方较技中很难用靠,多用掤和挤劲。掤和挤是阳攻,多为进攻方常用的战术,因为掤和挤二势,进攻势头强劲,一般功夫无松空功夫作为后盾难接住对方的进攻势头,用身体是挡不住的,只有失败。从太极拳特性剖析此时的弱势失败者如果聪明主动认输再战,也比以力硬顶高明。修为太极拳道者,是不采取硬顶的败着。


    在太极拳套路中,靠势仅二个式,但靠势的使用肩为主要元素,靠肩的肩应自然松肩,放松后肩绝对不挂力,自然松肩,肩关节周围,骨肉之间也要放松,而对方找不到力点。把握松肩要贯串套路的始终。所谓“失中徒无功”,这句诀从自然松肩的内功中很好理解,肩出力,是失中徒无功。

太极拳的基本功法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太极八法,叙述暂到此,不能称剖析,也不敢说诠释,仅阐明我对“八法”的学习体验,悟得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对八法的深层面的认知和理解的攀升。


杨氏老谱和吴公藻“吴家太极拳”均称此八法为“八法秘诀”,不是门里人不知门里之奥玄秘诀,待我们太极拳深研者共同努力去破译解秘。

 八 靠

靠劲义何解 其法分肩背 斜飞势用肩 肩中还有背


一旦得机势 轰然如捣碓 仔细维重心 失中徒无功

靠劲的运用,除提到的“斜飞式为肩”一式外,在太极拳套路中,有“野马分鬃”式,运用的也是靠劲,一旦得机得势,对方难以承接,遭轰然失势的灭顶之灾。在较技推手技击中,一般的讲,不会从掤到靠经过八个回合方得见分晓。


    太极技击从太极拳的特性和规律,双方较技有一没有二,双方接手瞬间分出高低,另一说,出手见输赢。太极的打法,一曰:“以静制动,以虚待实,后发先制”,亦称谓为四梢空接手,化中有打。如实战,对方攻来,对方若内功修为欠佳,手上带力进攻,攻到对手身上,从精气神,呼吸视线都贯到进攻的前沿,一旦遭遇空松高手,不可能及时变换战术,扑空了,下意识吸气想逃,结果,意念暴露,被攻方化中有打,攻者只有败下阵去。
 
    在二人友情揉手研习中或实战应用难以进入靠势。如果接近靠势,在实践中靠势半边身子都僵紧,取靠势绝对是失势,一靠便一败涂地难以改变双方的态势。靠劲是“八法”的最后一个劲,在对阵较技中聪明的技击家是不会取靠势的。因为在太极技击中最高境界不是出击也不是主动进攻,而是“以静制动”,后发先制。在技击中还有一个实践记录,老前辈说,太极拳打人有一无二,出手见输赢,绝对没有大战多少回合鸣金收兵下次再战的说法。

如果拆解此靠劲并不难,在双方较技中很难用靠,多用掤和挤劲。掤和挤是阳攻,多为进攻方常用的战术,因为掤和挤二势,进攻势头强劲,一般功夫无松空功夫作为后盾难接住对方的进攻势头,用身体是挡不住的,只有失败。从太极拳特性剖析此时的弱势失败者如果聪明主动认输再战,也比以力硬顶高明。修为太极拳道者,是不采取硬顶的败着。


    在太极拳套路中,靠势仅二个式,但靠势的使用肩为主要元素,靠肩的肩应自然松肩,放松后肩绝对不挂力,自然松肩,肩关节周围,骨肉之间也要放松,而对方找不到力点。把握松肩要贯串套路的始终。所谓“失中徒无功”,这句诀从自然松肩的内功中很好理解,肩出力,是失中徒无功。

  杨氏老谱和吴公藻“吴家太极拳”均称此八法为“八法秘诀”,不是门里人不知门里之奥玄秘诀。

1,十字手诀

两手一入怀,好手难进来

称量毫厘力,中心点避开

棚中寻空隙,轻时打秤杆

 

2,无极桩诀

无极开步站,坐卧也能练

要在大通中,化发随意变

定中生智慧,倏忽元气满

呼吸精华气,收功归丹田

常常归无极,天心春月圆

 

心意诀

练成一根棍

练成一块板

练成一条鞭

练出一个圈

练出一张弓

练出一支箭

练出一团火

练出一网电

练出五六块

三六五节段

每段都自动

一气又相连

练得如漩涡

练得如电钻

练的如旋风

练得如炸弹

练成鸟能飞

练成蛇能盘

练出纱样轻

练出铁样坚

大海平如镜

忽然浪滔天

经得暴风雨

海天一片蓝

心意做标杆

久久功可见

 

气化诀

两肾如汤煮,膀胱似火烧

汗毛要树立,精神能灌顶

峨眉有硬功,与此相类同

掌切鹅卵石,运气手紫红

如何做得到,得法苦练功

长松长心静,气动随意行

动则达四梢,静回丹田中

久行久蓄养,气足且气清

丹田踵呼吸,动步即猫行

采气佳时地,打坐静室中

行气祛病邪,静观出异能

行走坐与卧,无时不练功

热气遍躯体,高压电网通

外敌挑战者,教他知重轻

玩罢气入骨,风清月儿明

 

腰身诀

腰本为主宰,步要随身换

腰身实一处,重心中心点

大概七节下,命门以上间

此点命所系,中央国机关

此点不可碰,碰则命凶险

此点须灵动,游移敌拳边

此点又明示,诱敌出重拳

化人不过身,他人不惊心

打人不用腰,打上开不了

敌拳既来到,想回万万难

一点尚打空,又失一大片

我则得机势,身肢早粘沾

妙技何可比,蒋胡打延安

主席转陕北,林刘出山关

国共三年战,胜败局定完

腰腿求之者,主在腰脊间

我顺敌人背,步飞随身换

手到身拥者,腰动在其先

腰如磁铁极,肢体铁屑然

敌来腰到位,如铁吸磁般

又如男女恋,投契总无间

如何做得到,身正清灵研

 

意念诀

培生经梧说意念,胡师说法亦依然

生命本质是意念,父精母血起因缘

先生头来再生尾,四肢最后长周全

血气已和神舍入,阿赖耶识驻心间

肝魂肺魄百节神,皆随君主心意转

心有六欲不能取,驱动身躯去实现

胳膊拳脚不为能,意念心身才关键

神经传导秒百米,神光速度三千万

行拳用意不用力,打人还是用意念

棚劲听劲是意念,缠丝松静无不然

意中有我并有他,万种情思运筹遍

后发制人先锁定,沾我想逃难上难

清心寡欲勤练功,精气神化必超凡

久久蓄神火力旺,身如携带原子弹

不想称王和称霸,和谐世界寿延年

 

呼吸诀

太极呼吸,自然为期

气沉丹田,多称腹式

胸式在上,丹田无气

腹式大肚,遭人打击

至于踵息,也有道理

胡师提倡,太极胎息

脐向命门,吸贴呼离

不配动作,一式六七

太极是拳,技击第一

专执于气,有气无力

行气如珠,纯钢无气

合则形缩,胸含腹收

开则猝发,鼓荡出击

合开可再,一鼓作气

哼哈之间,胜利必至

外气内气,互化生机

气化阳神,所向无敌

练拳呼吸,气入脊骨

养气丹田,蓄神无数

行走坐卧,都是这个

 

三点诀

重心中心点,心肾之下间

呼之曰命门,前面与脐连

胸前以停球,身后与沾粘

吞之近此位,吐之由此见

贴身从此滚,空荡从此现

外连接触点,下坠铅垂线

三点不会面,太极正在转

三点成一面,强敌倒一边

三点面积小,诱敌深入了

三点成一线,被打或收拳

崩炸采挒跌,或可解危难

三点转脚内,轻易莫出圈

 

开合诀

一式之中,有合有开

开中寓合,合中寓开

转关之际,合合开开

再开再合,练之在内

一开一合,练之在外

交手之际,也有合开

人刚我柔,蓄力为合

拿住彼劲,发放为开

中定站住,一合即开

纠缠扭结,功夫还赖

或者大将,恰遇良材

合开清晰,其拳可式

合开瞬间,高人立见

 

中气诀

中气亦冲气,非但脾胃气

冲脉与中脉,骨髓内与外

经虽是奇经,总还连经脉

心经包络主,肾肝胃连带

又有大小肠,男女生殖腺

重点在小腹,俗曰下丹田

天气与地气,于此会混元

后天生机处,功家称雪山

念念常在兹,活水永不断

水清气上冲,中气不下陷

心肺高居上,脑阴得化源

一气通四气,上气宗气元

重心中心明,不许外人碰

生力全出此,怕累怕湿寒

心神为之主,洗髓莫等闲

 

平正诀

顶平头正

肩平身正

眼平意(心)正

心平气正

 

棚劲诀

摸得着

按不住

丢不开

甩不掉

沾粘不脱

棚则无所不起

抛则无所不出

引化拿发都是棚劲

一臂三力:

牵引力、惯性力、推动力

外形内收压不瘪

内劲外发不丢顶

 

真正太极诀

真正太极,毫不受力

难落蝇虫,难加一羽

掌中停雀,难以飞起

野马狂奔,捋尾随之

挨我皮毛,入彼骨里

敌我两家,融为一体

为我所用,从人由己

曷克臻此?腰腿求之

 

骨架行拳诀

头颅椎骨架,行拳主靠它

臂腿肢带骨,如衣挂衣架

头身立中正,尾骨尖朝下

下颌要内收,胸骨要内含

命门向后凸,吊裆护裆严

脊柱顶脑壳,伸缩有变换

防守柱拉直,出击放自然

腰身重中心,余骨随之变

合则向此缩,开力由此发

手足腕踝骨,转动无闲暇

关节全练开,动如转砂架

沉着气入骨,神蓄形内敛

肥胖功应差,大肚没苦练

若有关节炎,羞说练过拳

行拳骨架走,也可静处观

闪躲缩最小,敌拳打不着

出拳从心发,恶敌万难逃

骨正筋脉柔,大病绝难生

 

点状人体形象诀

身动点状如群鱼,大鱼追击齐躲闪

还如鹰隼入鸟群,群鸟逃生不相拌

缩身百万兵集结,打敌万炮炸一山

铺天盖地云雨来,忽有一线是龙卷


身外身练拳诀

太极无极练,无中观其变

有心在练功,有神在外看

一处有不对,多方自纠偏

不知谁在练,不知谁在看

侧后都长眼,分身百千万

肤色随景变,比目章鱼般

还有变色龙,青赤黄白蓝

还如书法家,字法章法严

眼看所写字,周边照顾全

还如打篮球,视野要看全

中锋领进攻,传球达八面

玄帝与祖师,梦中来指点

人生宇宙中,最该去私念

帮人整自己,知他心数变

覆盖对吞吐,入化岂等闲

摸劲却说听,听音偏说观

总是心知物,大觉超平凡

不在大脑中,也不在眉间

百节皆有神,处处是心田

说物便不是,了了却明知

空空归大道,拳岂仅限拳

 

神化诀

蓄神分神身外身,是拳是道真是神

三界五行跳在外,后天拳头岂沾身

诸所有相皆虚妄,拳王大侠等草人

金刚心经易筋髓,戒定方得智慧深

 

圆与三角诀

身如三角架,处处擎起他

可长可缩短,可小可膨大

圆成等身球,来力处处化

小球擎大球,处处蹩他脚

前进要栽歪,后退要跌倒

处处不得势,直到服输了

球能转动灵,架使我不倒

两脚接触点,三角常变换

三点连成球,圆圆力难沾

受力截他起,合劲稳如山

球莫成直线,线直我危险

与人也成架,三角借力变

两腿两根柱,他重中心三

要他落不稳,我则不可撼

前推大地撑,后拉犁下钻

左右挤跟进,他入我脚绊

要他重心起,入我柱面间

三柱变两柱,摔他随意玩

此处非顶牛,师祖长戏玩

八面能支撑,立身中正安

腰腿求之者,此处要深参

他俩我浮起,采挒跌倒撵

或者腰发力,崩炸解危难

 

无极诀

太极处处寻无极,无极之中生太极

他人寻我浓雾里,我送他人漂浮虚

全体透空是无极,松到脚下是无极

放大再放是无极,缩到最小是无极

处处棚劲是无极,处处缠丝亦无极

单练每式有无极,推手往复皆无极

无极起式生阴阳,阴阳平衡属太极

太极平衡方延寿,长入无极出神奇

打我不著是无极,打敌专注亦无极

化发之间蓄无极,收式最终归无极

无极太极阴阳变,一生二三万物齐

学者穷究古术数,理明勤修到身知


 






张氏短打拳谱

张氏短打拳谱

张氏短打拳,亦称绵张拳,为宇内名拳,渊源古老,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有载。此拳套路简捷,技击刚劲,力多爆发,身法快如闪电,手法势如破竹,数招之内致敌于死地。拳法至乾隆三十二年,张氏传人始辑录成篇,惜世代传钞,句读混乱,错字数千,难以卒读。予虽苦心揣摩,恐仍有未到处,恳请海内方家指正,以期再勘。
                                         

癸未年仲春,京东何雪松谨记。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 总序

    且夫有文士者,必有武备。余窃疑之,诗书戎马可并习乎?然自昔迄今,用武未始不可以佐文也。大圣人轩辕氏,作兵端肇开,历代多有之;蚩尤征而垂衣裳,有留伐而舞子羽;汤放夏而辑宁,武克商而大定;周公讨四国而洛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治;帝王、帅、相,莫不以钺斧而臻太平者,非武佐文之明验哉?慎毋以诰戎为末,习练为细也。然肆武莫先乎习拳。而说者曰:拳徒搏击也,何如器械之坚利。不知弓矢戈矛之能卫乎身,不能使身善为用,何也?身与手不习也,手与器械不惯也,欲其得心应手也难矣。唯拳有身法焉,手法焉,步法焉,实武艺之根本也。一法不备不足以精器械者,必先练夫拳。拳不一家,而各擅其长,或善于掌焉,有顺掌、反掌、拜掌、托掌、单掌、双掌、鸳鸯掌之不一;或善于拳焉,有顺拳、反拳、冲拳、撺拳、横拳、圈拳、披拳、填拳、牵拳、钩拳之不齐;或善于肘焉,有顺肘、反肘、直肘、横肘、冲肘、斜肘、顶肘、顿肘、挫肘之不同;有善于膝焉,有左膝、右膝、撇膝、跪膝、顶膝、迎膝、缩膝、短膝之不等;或善于腿焉,有单腿、双腿、换腿、旋腿、踹腿、跟腿、钻腿、短腿、撖腿、腿、颠腿之分;或善于身焉,有进身、退身、反身、顺身、蹲身、跃身、偏身、闪身、伸缩身之各殊;或善于步焉,有长步、短步、直步、横步、闪步、点步、顺步、反步、勾步、曲步、纵步、挺步、实步、虚步、偷步、雀步之不侔,而彼有所长,此有所短,未若跌打抓拿之法,大成者也。跌而不打则跌轻,打而又抓则打重,抓而不拿则抓松,拿而又跌则拿硬,若四时之错行而相资,如日月之代明而互用,形势与人同,筋节与人异,所谓拳之上乘非耶。试言其手法则凭虚而入,不撄人之力,乘时而逢适中,彼之窍,若僚之弄丸,循环而无端,如丁之解牛,游刃而有余;于身法,重如泰山之压,轻若鸿毛之飘,游扬处,花飞絮舞,变幻处,活虎生龙;若夫步也,具之且玄难,以觅踪亦长亦短,无能把作,进则为排山倒海,退则为雨散云溃,不图为拳之至于斯也,用之习技不须另寻。故曰:习技莫先乎习拳。余业儒也,而僻性好武,从拳操技,盍有日矣,岂以谓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哉,正以身丁兵乱之世,必不能端章甫而点兵笔,即谓之武能佐文也。余尝录拳经数百者,并附诸械百法,编成一帙,实吾师陈松泉翁,少具侠气,重携金资,遨游海内,遍访名家,描摹巧而成之者也,余不敢没其善,亦不敢私其美,出而云之,同志以为登坛一助云尔。

张横秋千金秘诀“问答歌”

问曰:势雄脚不稳何也?答曰:在势去意来。歌云:势若去兮要执狠,意旋回时身步稳,百骸筋骨一齐收,复手便顺何须愁。
问曰:弱可以敌强何也?答曰:在躲闪腾挪。歌云:躲闪空费扳山力,腾挪乘虚任人意,滚中不滚仍为住,闪去翻来向他立。
问曰:下盘胜上盘何也?答曰:在伸缩虚实。歌云:由缩而伸带靠入,以实击虚量为力,下盘两足管住腿,撑拳托掌难与敌。
问曰:斜行并闪步何也?答曰:在避冲逃直。歌云:避冲非斜势难当,逃直非闪焉能防,用横用直急赶上,步到跌时身见伤。
问曰:里裹与外裹何也?答曰:在圈里圈外。歌云:圈内自里裹打开,圈外自外裹入来,拳掌响处无间隔,骨节催残山也颓。
问曰:胜长又胜短何也?答曰:在插上按下。歌云:身长插上正相宜,身短按下一般齐,眼鼻心口肾囊上,下遭打损也昏迷。
问曰:短打胜长拳何也?答曰:在短兵易入。歌云:长来短接惯入身,入身跌拨好惊人,里裹打开左右角,外裹打入窝里寻。
问曰:步法能胜人何也?答曰:在用坚坠跪。歌云:坚脚弯兮后脚箭,跪足为矢后足线,用坚推靠不能摇,坠跪勾挞随人变。
问曰:身法能压人何也?答曰:在排山倒海。歌云:一身筋力在肩头,带靠陡来山也愁,翻身用个倒海势,纵然波浪也平休。
问曰:拳法能克敌何也?答曰:在披窍导窾。歌云:一身骨节有多般,百法投来无空间,谁能熟却其中妙,恢恢游刃也有难。
问曰:掌起能百响何也?答曰:在阴阳幻化。歌云:阴变阳兮阳变阴,反拖顺拖不容情,外手缠来怀中去,两手搬开奔耳丛。
问曰:勾挽能进身何也?答曰:在柔能胜刚。歌云:拳发腿来势难留,勾兮并挽柔可刚,若人犯着勾挽法,进身横拖不须忙。
问曰:用膝能敌人何也?答曰:在上摧下击。歌云:两手相交乱扰攘,无心思到下盘伤,横直撇膝应穴道,纵是英雄也着忙。
问曰:轻勾能倒人何也?答曰:在手不在足。歌云:承手牵人将次颠,用脚一勾跌自然,足指妙在向身用,微微一缩望天掀。
问曰:跌法能颠人何也?答曰:在乘虚因势。歌云:乘虚而入好用机,见势因之跌更奇,一跌不韪何去处,千筋重体似蝶飞。
问曰:拿法能夺人何也?答曰:在反筋紾骨。歌云:膂力千筋真个奇,筋骨乘舛任施为,紧夺不敢轻松放,神遣牵来莫钝迟。
问曰:抓法能破体何也?答曰:在便捷快利。歌云:进退轻挑称便捷,伸缩圆活快利间,体破血流屡屡是,捷头到处有疤痕。
问曰:身法为何操持?答曰:在收放卷舒。歌云:拳法千般与万般,何能精透无疑难,须密秘处无若漏,一熟机关不用谈。

拳说小略

拳说多端,不能备述,基中利弊,问可条呈。拳技之学,似无损益于战阵之功,不知坚硬手脚,活动身体,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故存其事,著于书,以传于后世。拳者,活动其身,健利其手,轻固其脚,习而练之,然后乘隙捣虚,跌因打便无不合法,而其妙也,颠翻倒插,而其猛也,劈砍抓拿,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搡也,偏闪斜侧,广罗众善,遍访诸贤,择其最者,试而用之,果合理而循法,采合从之,自然手足相顾,形势相连,心眼相通,应敌制胜,变化无穷,到此地位,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窈窈冥冥人不得而窥其秘者,谓之神。俗云:拳打不知迅雷不及掩耳,其此之欤,至于多胜,由于多算,岂可不是博学广记,万殊归于一本乎,不招不架,跌打无形,岂非通化存神,一法通于万用者乎。古来拳法颇多,难以悉举,略述可以为则者数人,传于后学,以为证微也,如宋太祖之长拳三十二势,李先六步神拳,与夫猴拳,迷拳,四门短打,梅花死手拳,各拳势不一其形,拳无用法,拳体不一称,其实大同小异,无非身步手法而矣。今之有用有名者,则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探马,八闪翻,十二躜腿,此亦拳之善者也。若吕洪之八下拳,势难刚,犹不及棉张之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筋张之跌,张伯正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彝,杨氏梨花枪法,与夫巴子邱之拳棍,皆古今有名者也,然难各有所长,而亦各有所短,不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且其中难免传之者差,学之者讹,志其法,昧其理,逞聪明,执己见,以差传差,遂流为弊,学者尚之,不为全体器矣。倘能采集诸家拳法,频而遍之,兼而习之,化而用之,犹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所谓上下泽全,左右周密,无往而不利也。刀,枪,剑,戟,弓,矢,戈,矛,未有不由学拳而能得其精者。凡学斯艺者,既得其法,必须求试,切不可以败为愧,以胜为奇,而逷忽我之习练,当思胜者,何以胜,败者,何由败,强志不已,砥砺无穷,自然得其奥妙。古云: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技高,所谓艺高心胆大信不谬也。

习拳小引

夫文以处世,武以济危,文武而遂,犹如日月行天,而相需用,莫可偏废也。今观世家巨旋,习文者,竟以武为匹夫之行,否而不亲,习武者,乃以文为迂腐之事,厌而不狎,其至文武不习者,日慕钱毂,而惟利是图,不思全家之策,不想保身之计,游荡无节,骄懒自生,寻常间则扬扬自得,视为无上之乐,一旦事变,怆卒祸来意外,莫能解脱,束手待毙,是之过与。殊不知习文以和其性,潜消乖戾之心,学武以勤其体,间添御敌之艺,由是观之,习文而兼武者则成全材之用,游荡而至骄懒者,定遭凌辱之羞。所以侪辈中人,宜于正务之分,训诲子弟,习练身法,步法,手法,以坚肢体,使之心清眼明,气聚,以养其计,演弄惯熟,进退利便,久而气力融合,筋骨坚固,不持其持,可以制敌保身,抑且其术尤能却病强健,岂非有益之为哉,是古人文武兼全者良多,由此耳。敬呈俚言,敢动尊听,高明君子,亦知名教中有此具数矣。

授受原因叙

夫拳之习,奚为而起乎。盖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具者也。经云:战阵无勇,非孝也,言以保身为孝耳,矧古圣帝、明王、仁人、孝子,莫不重其事,而尊其术,是以历代依武成名者,不一人,因人著能者,不一技,或有以弓矢、棍棒,或有以刀剑、戈矛,精其技而造其神,吾闻之矣。初未闻有以拳传于世也,有之,乃宋太祖始创立长拳三十二势,遍打天下,莫之有敌,且卒能保身解危,籍登九五之位。若使太祖当时未习拳法,几被奸人所算矣,岂非习拳有益之一证哉?其术感发人心,其事脍炙人口,宝而传之,仅一代从而习之,不止一人,纷纷杂出,纭纭猬生,逞奇献巧,各成一家。总而言之,无非防范保身而已,敢谓恃拳而残人乎?孰意凡俗不古,浇漓渐开,忘乎立拳之原,昧乎习拳之用,稍得其能,遂扬眉吐气,飞拳跃腿,横行村堂,视为敌焉。嗟乎,其真无敌于人耶,殆未有真拳其人耳,所以,弱者受其欺,寡者被其害,富者遭其辱,贫者惧其怪,俾堂之人敢怒不敢言,甚而伤残手足,以危父母,岂非不孝之奢耶。余罔窃自思曰,非拳无以保其身,非拳无以全其家,非拳无以锄其强,非拳无以除其暴,非拳无以免其辱,非拳无以止其害,是拳之益于人也,甚亲切而不可缓者哉。乃奋然而兴,锐然而往,专心从拳,盖有日矣,而其所以成此术者,虽予之僻性好武,亦家先人钟爱而致之也。吾十有五而志于拳,三十而立,未尝私传一人,人亦不识予之能拳,隐而自乐,埋而不彰,若将终身焉。自庚辰秋糊口于歙南锦庭之里,里有长者荣佩兄,与其侄泰如者,颇亦好武。一日闲话,问及斯道,每以无真拳为对,予慨然叹曰,非无真拳,盖无真传耳。继出平生所学示之,荣老乃曰:不图为拳之至于斯也,存其形势与人同,而筋节与人异也。因命其子侄辈,从余学焉,三年有成,虽不能出众超群,略足以制胜却敌,虽不能建功立业,亦足以全家保身,虽不能尽忠尽孝,亦足以祛害除凶,固曰天命使然,实乃人事所致。俗以予为不肖,酬能必我之拳真乎,故传授必其人,既得其人,必授其真,世之秘而不传,传而不真者,皆先生之罪也,至于乡愚野夫,道听而途说,侮慢拳师,而卒误人子弟,噫,奚足道哉。

家传秘诀

学拳之要,总不外乎身手脚三部而已。人能悟出此法,习练成熟,打为一片,无分上下左右,不论拳枪棍射,莫不得心应手,何须别费神力,另起炉灶,而竟得其全器在,实是秘诀之家传也。向无书旨,祗耳提面命,在上智之人,心领神会,意以贯之,若中材以下之人,非朝诵夕讲,何能得以入其门。予不敢私其传秘其诀,与我同志者,毋以妄言罪我,庶几有补于授受之益者乎。
诀曰:刀对鞘直刺牵拳,手平肩下腰宜坚,头端面正眼勿闲,胸开背合体贵偏,两膝微弯偏齐下,后脚着力前脚悬,靠后三分休拜出,拽来送去势宜圆,左右两膀均匀练,根实指跷地莫粝,势为坐马腿夹紧,形似开弓腰下行,还有一个真口诀,气下脐平小腹膨,练得熟时成一面,神清气爽快无边,此是呆立第一法,偏闪腾挪也要言,步踏梅花预偷半,横冲直撞要满填,不动犹如文士立,一发疾如箭离弦。

临场切要

眼要分明,认势、认手、认脚,身要圆活,宜侧、宜斜、宜正,手要健利,或披、或削、或冲,步要轻固,要刚、要准、若嶷,腿能飞腾,能高、能低、能平,掌要快便,似雷、似电、似风。至于两相对敌,拳脚交攻,正是身心摄乱之际,必要凝神定性,放出生平所学,方无败北之羞也。若夫彼进我退,彼退我攻,彼急我缓,彼乱我静,又在暇时习练纯熟,临敌无忘,其自然神清气壮,不致手忙脚乱,如果快练认身,硬练活手,利练健步,坚练轻腿,重练飞掌,便饶他大声喝我,我也不惊,任被狠手打来,我也不须迎,让他势过,略斜身步,双手轻舒必中。大凡对敌比拼,要在见隙而攻,乘虚而进,更欲胆大,为最总之百般诀窍。说与吾辈知音,诚然一语千金,宁不深信乎?

拳法备要

总诀歌曰:舒形在势袖填拳,掌按阴阳次第间,审势分明知躲闪,防身斜侧识正偏,进攻推托步偷半,插打搬拿学贵全,临场欲忌心手乱,闲居发奋读兹篇。

身法指要

头端面正手平分,直竖身腰腿护阴,斜立足分丁八字,势如跨马拽弓形,脚跟不浮其便稳,足指须跷摆掉灵,肘动脚跟同进退,肩投腰衬臀齐行,反伸复缩随舒卷,偏闪腾挪势势承,练习常如寡敌众,横冲直撞莫留停。

手法指要

撑拳托掌若风烟,劈砍抓拿势贵偏,牵来送去脚管硬,勾搬裹挽削披连,三盘内分须纯练,前后高低择打全,一日无间三年内,发手如雷山也颠。

步法指要

两膝微弯力自然,撑前箭后练成坚,之从顺闪腾挪便,玄迳斜出反回圈,翻复旋顾肩平硬,膝雄跟踹半勾臁,根落指悬神化用,轻浮坚固步中玄。

眼法指要

两眼睁睁若朗星,头端审势更分明,照前顾后疾如电,辗动周旋似转轮,觑定敌人身手脚,乘虚攻击快如神,临场对敌人难近,全在双眸练得清。

气法指要

紧闭牙关口莫开,口开气泄力何来,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体,翻复回旋身辗动,煞手休将气放怀,终朝习练常如是,体坚胜似铁钢胎。

百法同源

道在师传学在专,其中奥妙最深玄,拳法千般习不尽,机关万种卒难言,总之熟锐能生巧,处处相承节节连,诸般器用成每势,一法疏通百法全。


道勿滥传,技戒轻施

费尽精神用尽心,百般砥砺跌成能,剪暴除奸方展开,恃强逆理莫欺人,秘授贤良济危困,休传邪妄害苍生,大道等闲若滥泄,须知九族尽遭刑。

张氏拳说

天下之善拳者,不胜种种,何独为称我嶶郡张氏为最乎?亦有其说存然,何也?盖诸家之拳,得一节而不全,会夫上而遗其下,右力而左手虚,身虽雄而脚实弱,手忙步乱,肩吐腰削,遵旧规而失传,守死法而自错,学模样而未真,摆架势以自诈,闲时跳跃,飞拳舞腿,习成一家之美观,对敌交锋,扭胸扯发,不免为古之笑谈;虽有快捷便利之手,而无轻浮坚固之脚,有进退偏闪之身,无筋节运气之学,惟横秋先生之拳,练一手,便全身之用,习一节,具众技之能,身法、手法、步法,一气呵成,左盘、右盘、中盘,如珠贯串,前后照应,上下紧密,却进而身腰齐到,拳打而肘肩并入,手快、步稳、肩硬、腿雄、跌打、抓拿,异名而一致,偏闪腾挪适用而殊名,拳有取义,名非浪立,按天地人三才之数,贯时节候八九之分,操阴阳生杀之权,察动静虚实之情,审强弱多寡之理,寓奇正变化之神,出一手,而全身力至,偷半步,即遍身通雄,有硕锐坚刚之质,兼快利便捷之锋,有进退冲击之势,带偏闪腾挪之分,步若放长丈余,可以管跌,步若收短寸许,亦能变更,让中不让,不攻而攻,身步齐到,手腿共跟,形势相像,筋节不同,身法如山之重,手法如波之奔,脚法如弓若箭,地如虎探龙腾,势势相承,节节相生,此实拳家之妙,固非秘而不传,非传而不真,尤在强志不已,砥砺精纯之所成耳。奈何今之习拳者,心贪,而学功罕而少成,病在速效,而舍旧迎新,朝秦暮楚,而心活无凭,不专习练,东索西寻,不务实绩,爱慕虚名,以此自娱,何能通神?拳法惟在于习练成熟也,是故一熟则便捷快利之锋,不求而自致,运用变化之功,不攻而自能卷舒,不觉收放自如,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壹者,始谓之拳,诚哉斯道,奥妙深玄,吾家传授,探本穷源,世人蒙昧,不识拳法,有通化存神之用,稍一手脚活动,遂以为能,辄曰:我是张家拳云。

之玄步说

步用之玄,其法最妙,其理最微。何也?敌我相交,力有大小,技有高低,人有利钝,若不以偏闪斜侧之法,应之,则力小技低者,受其其矣。余每深以为虑,因抉出步法二十四字,显示明白,庶使学者知其所从。横斜、侧闪、进退、上直、反复、顺送、腾挪、偏正、长短、阔狭、高低、伸缩,配成手法,攻击、冲挨、勾搬、披削、劈砍、提冲、捺挽、牵搂、抓拿、跌打、靠托、撞插,总之以步为主,以手为用。盖我之步既出,偏闪斜侧,不敌之手已落虚空矣,后插任我施为,右进左出,敌虽把捉,若夫轻浮坚固,又在习练中之精微也,而勾管跪碍,又在运用中之神妙也,形势不同,理法原一,备述详言,总而分三角、梅玄、之玄之步焉。
步法图势见后:

梅 玄 三 角 之 玄

里外死手说
夫大拳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盖拳不一家,终有深意存焉,古拳名最多,形势各异。节短势多,曰长拳;攻打靡定,曰迷拳;飞腾便利,曰猴拳;步趋翩迁,曰醉八仙,以及扫残、吕洪四门短打、闪翻、合锁、行拳、金枪,种种不一。如置公论,惟横秋先生有心得,死手七十二节,又分为里外两盘。余窃疑之,人或知里外死手之名,恐未识里外死手之义,并昧乎里外死手之用,试中为说,大凡敌我相对,必有盘口,认得盘口,始有个隙捣虚之能,跌因相便之机,此里外之所由名,死手之所由立。死手者,何也?何意惟其拳拳中窍,步步倒人,形若连环,势如串珠,断而复续,打中有跌,抓里更拿,一举手,一投足,敌人则不能逃遁而避其锋,虽然手既雄矣,身既坚矣,非步法之精熟,安能避其锐,进其门,入其盘也。是故习拳必先练步,练必先详明盘口,然后身手脚一片溶成,无毫发差迟,里攻可也,外攻也便,岂不绰绰有余裕哉。余又虑夫后学,将专里外盘口视为愧物,而无神化之用,又不得不为之赘解焉。一盘分而两盘,两盘化作三盘,三盘者,左右中也。以我左向而攻之谓之左,右向而攻之谓之右,当面而直进谓之为中,神而明之,触类而通之,无往而非拳,无往而非盘口矣。噫嘻,一拳也而有三盘之分,技亦微矣,习之难也,殊不知无难也。总言,梅玄五步之法,分言之玄通怀之步,左之右玄,通怀中由是习之难手哉。时来而再分之则如敌人右肩出势,右手打来,右脚插进,我亦应之右脚进,右手抬,右肩靠,我得乘其虚,进,从外复以左手攻打,入其左盘也;倘敌人左肩向前立势,左手披削,左脚勾管,我亦应之左脚,入左肩,抡左手架,我得因其空,自然以右手冲打破之右盘也;若敌人正面相持,我则身直捣而进,不勾左右手,发为中盘也。此里外死手秘诀之妙用,请以质,高明君子,然乎否乎?

张横秋心得:里死手三十六节
窝里炮
右手双掌推出,左手拜捺齐来,欲将身步急闪开,哪晓填拳损坏,只道拳进甚远,谁知那步跟拳,窝里炮响实哀哉,纵是金刚难摆。
还勾手
右手披开右手,左手拥获香腮,还将右手就勾来,他手纵起何在,劈头一拳砍去,顶上疼痛难挨,拜掌填拳奔心怀,方知还勾利害。
满堂红
右手还推右手,右手即奔香腮,右手转拳出胸怀,反掌拖面急拜,可怜脚肩未定,填拳那步相推,两手无指实哀哉,方知堂红可爱。
五横手
右手拿他右手,右拳望左斜冲,起处便是面颜红,着怀一肘直进,竖起铁面金横,拜掌填拳急跟,惊去五魄与三魂,才是神拳五横。
缠赶手
右手拿他右手,旋转左手代他,对胸一拳好难捱,复进一肘怎押,竖起贴面金拳,拜掌填拳奔怀,缠赶神手好奇哉,血满心窝受害。
大平手
手上加手推右,飞起掌奔耳腮,右边打过左边来,左掌依然不怠,右手一肘打进,竖起金拳面栽,拜掌填拳入胸怀,方显大平古怪。
硬崩手
右手砍他右手,左手急护香腮,右手撩海一拳来,须防左边手害,左手腮边荡进,右拳耳上直摧,确崩手起好难捱,纵是铜人打坏。
二便手
手起加手推出,眉心胸穴掌来,左上右下好安排,势中贵靠为佳,右掌傍身上脸,填拳随即奔怀,二便手起好难哉,纵是敌千筋无碍。
挽拜手
他人伸起右手,右手披出如雷,筋骨如割实难捱,早被胸前掌害,翻身欲倒在地,填拳那步跟来,场中君子休忽他,千金难买挽拜。
双缠手
他手发出甚好,早被右手缠绕,左手急跟板开了,一肘填胸不少,面拳山根打早,拜掌填拳分晓,双缠手儿真个巧,纵是石人也倒。
刀对鞘
右拳方才发出,右拳直撞肩窝,反掌须向左边拖,连进牵拳更躲,若论右手来狠,右边三发最多,对鞘打来莫奈何,任是英雄怕哉。
勾板手
右手直来砍我,将身偏闪入怀,两手齐起紧逼他,须教筋节难摆,方才进个肘子,贴面金拳好打,拜掌填拳奔入怀,始信勾板利害。
元光手
手上加手推出,转起掌来如风,左耳元至右耳根,胸前一肘可恨,举起贴面金拳,拜掌填拳紧跟,若问元光手雄哉,掌把人来轻弄。
披擅手
右手披开右手,左手急护香腮,须知右脚踹将来,右手出怀莫怠,反掌拓他脸上,拜掌填拳相摧,披擅神手实奇哉,场上君子莫怪。
拳勾手
敌人拳来甚急,右拳望右勾来,左拳直挺撞香腮,右手随右奔肋,肋下方才叫疼,哪知跨跌又来,拳勾手困好奇哉,将人掀跌无碍。
避手打
左手勾他右拳,右拳直插喉咙,还拳反打右边胸,左右牵拳便进,人知乱拳滚打,哪晓脚步紧跟,纵有敌人铁浑身,难逃避手双弄。
提肘打
双手抓肩左进,左手下打阴囊,提肘顺便把喉伤,撑肘拜掌齐开,左手填拳急进,右手筋骨有伤,两手千筋也难当,怎挨身儿应当。
双元光
他手虽然甚狠,哪挡两拳打来,双双元过左右腮,受击毒魔之害,努力一肘奔胸,贴面金拳更快,拜掌填拳紧挨,元光双双堪爱。
阴进阳出
右手方才掷下,左拳急急劈来,须知左手一撩开,右拳直进攻肋,一肘胸前难忍,谁想拳又冲腮,左边打出血必来,阴进阳出受害。
掭眉捣颡
右手切开右手,左掌眉上掭顾,须左上右下呵,转下右手无讹,当喉顶力一插,嗓门气闭难过,天庭他角两边磨,掭眉捣颡害我。
辟手打嗓
左拳勾他右手,右拳急进撩阴,左拳起处望喉冲,左肩反拳着重,左右牵拳攻打,原来不离旧痕,辟手阴嗓有名声,教人无处逃行。
撩阴捣海
右手方才出势,手上加手推他,左拳急急面上来,右掌撩阴疾快,右手依然起去,反掌面上拓回,拜掌填拳更相摧,撩阴捣海可爱。
龟儿不出
莫道龟儿不出,发时实是难当,人将右手打来忙,左手按捺不放,右手打折手指,转拿前拖有方,半颠半跌步难降,冲拳望面直撞。
胡蜂锁手
双手分开双手,右脚管肚踢来,反掌倒上左边腮,莫道额上顺揣,拜掌填拳奔胸,心前肚上打坏,胡蜂锁儿真个乖,将人跌作一块。
综缝还拳
拳来右肘横架,左手来时撑开,左手一拳望喉推,急承他手莫急,右肘向心又进,金枪飞打鼻歪,拜掌填拳闯入怀,综缝还拳可爱。
八门正行
他人正要攻打,左拳望左勾开,右手一拳对心摧,左拳耳上打坏,漫道右耳吃苦,左耳一撞难摆,两耳一齐血涌来,八门一行手害。
双手引蝴蝶
右手方才伸出,手上加手奔开,右掌脸上摸下来,右掌冲天无碍,两掌上下推闪,早又填拳胸拜,庄周梦里是蝴蝶,双双引来堪爱。
顶胸肘
劈腰拳来甚急,左手用力奔开,右肘藏肋入胸怀,一顶冲天疾快,他若左手右托,掀开撑肘心来,拜掌填拳一齐栽,饶是铜人打坏。
黄莺双磕耳
双手捺开双手,即时齐奔耳门,方才打得耳聋钟,旗鼓胸次早进,仰身欲倒在地,谁知胸后填飞,劝君莫惹黄莺,双双磕耳难听。
隔肚穿线
敌人伸出右手,望我脸上奔来,好将右手一推开,千筋臂膊难摆,左手一拳逞进,右边打过左来,隔肚穿线实畏哉,血带胸膛胀坏。
小儿拼命
双手捺开双手,两拳急进撩阴,复起掌来望腰冲,挪步靠山直送,左掌方才一拜,右拳一紧填胸,浑身筋节练得精,便是小儿拼命。
插肋封喉
右拳打来左拿,进身肋下横拳,他若左手来破,右拳还胸砍联,左拿左手左脚管,左拳直插喉边,右接右手右脚进,左拳肋下可穿,插肋封喉披两边,赛过躲影神仙。
撩阴封脐
左手拿他右手,右拳勾他肘边,变拳直插耳向前,右手撩阴似箭,转身好用靠山颠,还有胸拴顺便,右手垂下撩阴先,左手照脐一拳,撩阴封脐切莫缠,挡着一下挞一遍。
滚肘边心肘
敌人右打来,我用右手拿,闪身敌背后,留脚勾管他,右拳肚上着,左掌眉正埋,滚肘填胸进,复手插下骸,敌若抽手托,翻身撑肘该,胸前折一掌,脚下好勾回。
乌鹫献爪
右手打来甚狠,右手切他要重,复手从怀望面抓,敌若左手急来扳,我即随扳一削稳,左手一拳肚上落,右手牵拳他怎忍,更上一步脚管他,抱肩一逼跌得滚。
泰山压顶
敌人手打来,双手齐奔开,两掌按下插,胸膛早受定,他若走左边,左进靠山跌,他若右边去,右手用披揭,轮进左右披,须知脚管跌,此系项一拳,故名泰山压。


张横秋心得:外死手三十六节
冷死手
拳来右拿要紧,左拳奔膺当乘,回却左来要右承,右肘须承莫空,拜掌填拳急进,两脚休得开肱,纵有勇敢与争先,难逃冷手一弄。
搥坠手
敌人将拳劈下,左手急望里推,右拳照肋便捣哉,左右双拳下劈,左拳撩海一插,复下望右承回,场中小子定遭危,搥坠一勾受累。
插花手
拳来左手紧托,右拳肋下直攻,敌人手儿要两分,左手复下承重,若得回回胸脚,哪怕他人英雄,插花手起继分明,到处当场卖弄。
缠筋手
拳来右手拿紧,左肘正压肘中,左手撑开要分明,左掌为上摸弄,右掌放才盖下,左掌劈面来迎,缠筋起势威风雄,一撑双推乱滚。
膝搥手
两手逼他手股,右拳望肋直攻,左掌起处面颜红,右掌复来要重,左手拿他右手,全凭脚下勾攻,勿谓人不惊,跌翻一场看梦。
陈搥手
右手拿他右手,旋转左手代他,右掌盖上满为花,一摸右边直下,左掌依然面拜,两拳齐望月加,陈搥手实堪夸,恰是神仙传下。
热[金孱]手
起手双接着重,浑身筋力齐来,右手一肘奔心 ,金枪山根打坏.拜掌填拳相摧,气闭胸膛受害,热[金孱] 手起好安排,将人打作一块。
双攀手
左手拿住右手,右掌直下撩阴,复起手来右边承,右掌左肩荡进,两掌前后掏心,右插原来左衬,双攀手好无情。
吊线手
他人手来直进,阳掌急拿反阴,先阳后阴左掌心,逼手同拳齐应。敌若筋力强硬,吾有挞掌无情,一声响起往后崩,方知吊线可憎。
双插花
敌人手发未到,两掌内分夹攻,右进右出掌分明,须知右掌搅弄。两掌一齐起处,谁防直奔耳门,左下撑拳右拳胸,双插花我最胜。
分洗手
左手推他右手,右手急进捶胸,凤凰展翅向阳分,纵有臂力难动。左掌方才出怀,右拳随奔面门,一时皮破血淋身,分洗手儿最重。
诸破手
右边敌手急进,右手肋下旋拿,左手极力插香腮,复拿他手后往。须知脚下勾回,左手打过右来,右手右肩插进栽,诸破场中喝彩。
鞭逼肘
拳来右肘紧逼,逼他不可放松,左手横拳望肘冲,转上承手莫[之屯]。右肘逼胸力破,拜掌填拳练精,鞭逼肘起信有神,功可切莫轻进。
十字跌
敌人乱打来,我步十字进,更兼脚管他,此跌最为狠,进时不可迟,迟却无些用,右掌急插胸,左脚勾相衬,若还惯用他,何怕人比拼。
叶里藏镖
左手推开右手,右掌阴上无情,复起掌来手要雄,左拳耳门更进。右拳右奔耳门,动问小子有何能,叶里藏镖最狠。
仙人躲影
他人右手打来,左手望右推开,闪身背后却在推,须知右脚管碍。敌若恃强倒右,我却顺右加推,还将左脚一勾来,躲影颠跌莫怪。
老儿锄田
右手拿他右手,劈手正中肘中,变拳冲破面颜红,压下须当要重。右肘方被肘怀,谁想拳又填胸,锄田之手实为雄,仍谓老儿后用。
狮子啸天
敌人右插香腮,将身向左闪开,翻转双披紧切,更复两拳上推,胸拴旗鼓势雄哉,手抱脚跟仰跌,头顶膝压不放他,狮子啸天可爱。
猛虎跳墙
右手来时左手拿,右掌进去睛上埋,量天尺破他左,救七星好打眉穴。复下左手右托胲,二龙戏珠左搭,左手拿住左,左膝肚上埋。
骏马加鞭
右手打来右手推,复将右手切肚皮,左手打来左拿住,右手急打腮上奇。他若右挑我右破,打他百劳不为互,肘上加肘撑无疑
顺水推舟
右拳从头劈下,左掌望上推托,右手肋下填拳,左手扳肩一拨。他若退后仰跌,右拳胸上直戳,侧身向右奔逃,赶上须进左脚,顺风跌倒一跤,顺水推舟不错。
海底抛球
右来右拿左打,左来左拿右打,右手拿他右手来,左脚急进往后踏,左手牵开左手来,右脚管后须逼迫,闪开进身眉驼跌杀。
拖水十字
右手打来右手推,右手横拳攻肋,左手打来左拿他,右手太阳直扎,若是左手托右肘,右手下胲一插,至于扯住我领,肘压自然身颓。
烧天撼地
右拿右手左插上,左按左手下插,左手打来左手勾,右手一拳肘上落,右封右兮左拳腰,闪身背后前留脚,回手一拳背心着。
观音坐莲
敌人右脚管我左,好将身子往下坐,管我脚儿若叫痛,翻身右手挞左,管步若还放松,上步进身横裹,里裹外裹难逃,左右双剁。
令公触倒李陵碑
敌人右手疾打来,闪身背后却左推,左手插腰右扳脚,两手着力齐攻胲,他若转身便挫肘,一头直撞入胸怀,令公曾倒李陵碑。
钟馗抹额
他人右手打来,我用左手承接,更进右脚管他右,右掌从额抹下,还有臀腚撅起,身手一齐发力,他若翻身施裘解,随用手勾脚挞。
袁谭打躬
敌人双插来,我圆两手一拜,即进左脚去管他,左插香腮右捺,他若闪身右去,随将右脚横搭,左拳插肋如风快,须知右肩也拜。
霸王开弓
敌人出手如箭,我用开弓势拿,右手拿住左插他,左手承回又扛,翻身一肘滚进,撒手离弦箭发,箭打强敌真痛杀,霸王开弓古怪。
马武跟城
敌人双手右砍来,闪身背后切勿呆,不用拳头并肘掌,腰里一跟彼必跌,若是力强身不动,翻身一拳背上栽,马武跟城也利害。
雀地穿鹫
敌人上面手攻脸,将身缩下左脚前,右手扳他脚后跟,括他膝切左掌先,左脚缩来右脚直,难忍翻身仰跌天,雀地穿鹫哪个晓,不义之人莫乱传。
顺手牵羊
敌人拳来甚狠,双手接着要紧,用力一扳顺牵动,我先左脚拴进,他若恃力后退,挪步插拳须骤,脑算两处受伤痕,顺手牵羊不恨。
硬进单鞭
不问敌人手发未发,我身左进单轮劈下,劈下须要步旋风,右手劈进同一法,敌若力大难胜他,拜掌随用脚勾挞,单鞭劈去肩手硬,纵是顽石也打塌。
环肘连珠
右手拿他右手,左手望肋急攻,敌若抽回右手,右手滚入填胸,顶脏撑肘一齐冲,横肘竖肘互用,更加一肘攒心胸,左右分明不空。
狮子扳桩
右手打来左击,左手打来右逼,抽身背后从容立,双手扳他左右肩,腰间逞力一膝,彼若翻身来救,对心一拳须疾,狮子扳桩最奇,名师把势不识。
翻江倒海
敌拳打来虽狠,我也不用拳迎,侧身躲过左插进,右手急去撩阴,躲影神仙可用,叶里藏镖逼真,翻身左肘坐下,右拳捣海千金,纵然波浪涌汹汹,一霎时间平静。
外死手终。

张横秋跌打抓拿四捷法
敌人出手势来狠,我用右手顺拿紧,更加左脚管他后,左肩一逼望后滚。
拿手双拿紧推开,别筋坠下往后载,先进右脚管他后,右肩一逼玉山颓。
右手将他右手拿,右脚先去敌后栽,更将右掌腮下托,用肩一靠颠倒推。
右手推右闪背后,随将右手抱左肩,用臀撅起虚两足,一跤放倒面朝天。
左右拳来左右闪,闪身背后下攻险,两手抱脚用肩拱,往前一跤跌破面。
不问拳来上下,侧身直插心窝,复手须防他救,左右一样无讹。
敌人右手砍业,我身望后稍开,左拳肩上一插,右拳直捣胸怀。
敌人两拳乱打,面前难进冲拳,左右闪开攻肋,更有脚下勾缠。
敌人把势甚严,却难当面进拳,闪开旋风而入,回手背心一拳。
上来掌面甚狠,我身缩下一蹲,将拳望阴直插,靠山打起气稳。

抓拿歌云
练成十指硬如铁,提着些儿便见血,拿里用抓抓必狠,抓里用拿拿必跌,更加身步一齐攻,千斛重体飞蝴蝶。
解拿还拿法
将我左手屈背后,左脚管后须要骤,即用撑肘向肋[扌瞿],背靠跌翻不能救。
人来背后抓我发,我用右手拿他手,急进左脚后管他,左肘摧胸跌骤。
人来我须靠近他,手搬脚跟管其后,用劲触膝步难移,努力一收跌得透。
扭着彩领有正偏,右手拿右小指边,好将左脚横栓凑,压肘跌翻敌跌先。
扭住彩领直挺紧,侧身双抱他手稳,左脚插入敌胸前,左肩一逼跌得狠。

敌用左手托我右,我用左手托他左,拿住不放右打阴,肘一加肘压他手。
右手使我右手,反筋向外难忍,翻身肋下攒过,我顺他逆直挺,再加左手分板,扶拦尽知极稳。
人将虎口搦我喉,我手屈他大指头,力扯下来敌叫痛,也将虎口执他喉,他若依我一样解,一缩下来便脱手。
人来下盘捏阴囊,双手卦喉急主张,虽然不是好方法,亦能救我一时慌,上下互救无差错,撩阴扣项两相防。
人来下盘抱我脚,来到须知用掌托,若是抱住紧难开,当头羊儿合不错,敌人头硬不能摇,背上一拳急宜擢。
敌人惯用野猪技,腰间一头拖倒人,侧身放过加一掌,扑梗一跤跌破唇。
擒住腰儿掀起,倒重脚扳朝天,急将两脚夹喉缠,紧嗓气闭难喘,更加两掌向地撑,仰跌一跤亦险。
人来背后箍腰,撅臀好把阴敌,乘虚急拿鸡与毛,望下一插极好,若还无隙可入,面上一头不饶,昏天黑地痛难熬,眼敌撩乱放了。

当面抱住手与腰,双手紧拿他衣袍,脸上一头肩背靠,管脚须教跌一跤,拜掌冲入怀中现,填拳胸上不曾饶。
顶肘胸前直进来,急将身子一闪开,开时即刻横攒入,裹靠奔身切勾躲,敌若善躲不能破,扫逼阴囊痛怎挨。
高腿面上来,旗鼓十字接,不开牛与架,硬进彼自跌,敌若急抽身,跟进双披揭,更有用双推,一勾敌自跌。
中腿频频来,左右切挽接,挽接不及施,大小靠山跌,敌若走左边,赶上一披揭,偏闪并腾挪,步步法要捷。
下盘腿踢来,我用悬脚待,两腿不相容,进步靠山跌,敌若把腿收,攒上一拳捷,顶肘望胸冲,一跤腰跌折。

张家八仙歌诀引
  醉者,醉也,号八仙。头颅儿曾触不周山巅,两肩谁敢与周旋。臀膊儿铁样坚;手肘儿如雷电。拳似砥柱掌若风烟。膝儿起将人掀;脚儿勾将人捐。披削抓拿跌在先,身范儿如狂如颠;步起儿东扯西牵,好教人难留恋。八洞仙踪,打成个锦冠饮至天。
  耍孩儿第一节:汉钟离,酒醉仙。胡芦儿肩上悬。滚来滚去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玉山颓样,也须要躲影神仙。膝儿起撇两边,起肘最要身手健。牵前踏步背后推肩。
耍孩儿第二节:韩湘子,酒醉仙。竹箫儿,手内拈,轻敌重打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里裹外裹,也须要挑掌填拳。渔鼓儿咚咚填,填时谁知门阴现。去时躲影,来若翩迁。
  耍孩儿第三节:吕洞宾,酒醉仙。背上儿双飞剑。披手披脚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两手如矢,也须要直刺牵拳。反复步要身偏,偏时要在阴囊现。从上劈下右压山巅。
  耍孩儿第四节:曹国舅,酒醉仙。手儿里尘尘翩。直臂横肘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身步齐进,也须要臂膊横坚。顶肘间击肘,臀挫时谁知身坐蹲。劈肘右下,左臂身旋。
  耍孩儿第五节:何仙姑,酒醉仙。铁爪篱怀中见,爪上爪下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鸾颠凤倒,也须要侧进身偏。指上爪胜铁鞭,爪时谁知血儿现。长伸短缩通臂如猿。
  耍孩儿第六节:蓝采和,酒醉仙。兜的是玄篮艳,上掏下挽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蜻蜒点水,也须要搬开争先。眼儿紧望下边,望时只怕脚尖现。挽拳挽脚裹进填拳。
  耍孩儿第七节:张果老,酒醉仙。手拿的铁栗竹,拿来拿去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金丝缠绕,也须要骨反筋偏。身窈窕[扌乘]摘坚,采时离托入前面。拿拳拿掌复手紧拈。
  耍孩儿第八节:铁拐李,酒醉仙。头戴的金刚串。左投右撞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黄莺磕耳,也须要,脚管肩掮。膝儿弯好勾臁,勾时郑重人后面。上推下击身倒脚掀。

八仙玄化十一着
汉钟离 肩上悬葫芦
任他两手打进前,连肩带膀缩身掀,右进双手连三砍,掀起抛时紧砍掀,左进顺拗连三砍,掀起挑肘连砍掀,转身左右[火台]前用,连砍周围发四边,药葫芦儿肩上悬,滚来滚去铁样坚。
韩湘子 风送逍遥笛
他人起势来到,两拳带挂撑开,带膀勾裹进胸披,勾冲连撩复披,收挂躲影连进,左进转身如一,披挂进冲夹攻,连开箍冲周围,逍遥玉笛迅风吹,管照变如飞。
渔鼓咚咚响
左托闪进箍胸,推膀雄拿箍攻,双手厉进复推胸,斜步左龙右龙,敌人右进如前,箍胸推膀来攻,仙人渔鼓响咚咚,不见影儿不见踪。
吕洞宾 披揭循环颠
左拳劈面轮打,右手硬披破揭,如手披揭披挂接,躲影后前紧贴,左进双披三砍,右进三砍三劈,披揭循环连破跌,打遍场中不怯。
曹国舅 连拂僊人箒
拳来右搁左搁,进击连搁袖手,挞压头顶挑复收,揩压顿移躲影,顿后前进槕样,同槕若开夹攻,四围顶箒,四边连挠,僊人拂箒狠提泼,打为场中彩喝。
何僊姑 五爪金龙现
前后两边面爪,搬拉右进爪面,抢虎抱步扑仰天,加推右进同前,转身左托闪进,背剜脚跟推填,右托闪剜同上,囤围爪面蹁跹,五爪金龙最机玄,管教流血身颠。
蓝采和 飞追采药锄
右拿左劈推胸,左拿右劈前冲,转右拿劈抑顺攻,连捺拿劈加攻,横闪躲影横直,须又左进前同,前后抑顺拿劈囤,连进拿劈抑顺攻,采药锄快如风,打克敌人走无踪。
张果老 手拿铁栗板
前后双肩推耸,右推拘顺拿劈开胸,拿劈冲捺复劈冲,须究左进前同,转身左托闪进,虎抱仰扑顺剐狠,须又左进闪进,囤围虎抱推胸,僊偼擎拿手不松,骨反筋偏最凶。
又,紧抅铁栗板
前后扳剜两掌,穴平两掌进面,复起右掌左而现,扳开三掌推剜,左进缠掌提打,接上锄田转为,左右抑掌四边旋,僊人拍板抽便。
铁拐李 头戴金刚串
缩身方后掀起,扑开左右肩撞,抽压肩撞丢剜,肩撞加躲影,右进一样转身,双剜进肩砍进,勾冲左进一般,夹攻连剜推剜,囤围劈砍无妨,金刚串儿明晃,光显周围四方。
又拐杖随身转
右脚踏进,当胸左脚,顺势勾攻,左亦复勾,一连通过,须知左进一同,左右托闪进去,勾冲带靠更难,勾里带靠更难,勾里还挞,勾攻身先,落地稳重,人脚要来管住牵前,踏步粘胸,僊人拐杖最神通,跌得人发昏。
八僊玄化終。
驾雾碧云媏
披揭双披齐打来,抽手收身顺卸开,滚他势过顺拈进,管教敌人倒跌回。
手脚冲膝野猪龙,丢手闪身让过空,让他势顺势耸跌,跌得敌人倒栽葱。
敌人拳来势难破,蹁跹卸出他空过,赶进披揭披还披,再加躲闪往后拨。
若遇拳来急当胸,右挽左拦卸过空,右掌泛面丢阴打,再加躲影往后攻。
敌人拳掌面上拨,顺势右抬左手拦,躲过拳顿斜去阴,藏形躲影连齐挫。
敌若左拳填小肚,右挽左勾卸势过,泛起右肘坐顿胸,其用躲影往面补。
敌人两手用箍拳,双手撩开他难前,箍里还箍真玄妙,披挂躲影又一连。
敌人拳来势狠急,蹁跹卸出他势失,顺势卸蒭顺势进,披挂中拳连不息,
再加躲影闪后抱,跌得敌人反势逼。
敌人双手乱牵来,左手扳开右插怀,两手连扳牵攒手,掌拳横拳咲阴栽,
闪揩躲影后面至,跌得敌人若痴呆。

正掌
救急全凭正掌,拳来两手齐剜,让他势过便跌他,后力千觔不怕,右手打来右进,左拳来到左加,腾挪偏闪更堪夸,恰似神仙传下。
锄田带缠筋
右手缠拿右手,左拳劈面填胸,右掌急急上面奔,左掌跟盖如风,收手一齐推进,右拿右劈前冲,左掌右掌右肩,揩压不放松,方显锄缠有功。
顶肘连缠打
拳来勾里劈顶,顶胸挑肋撩阴,后劈连搁顶挑重,后披缠掌填胸,左进缠掌推连,右披顶挑无松。顶肘连缠上下攻,管教敌人难从。
四盘救急宝
上盘救急,斜步躲影破打俱全,快捷方式
势到如山来晓勇,斜步躲影挨身拨托,耸接上斜步拨托横直,定教来人就地滚。左进转身照前用,周围步斜连拨托送,斜步躲影神仙妙用,一破一打,得其尊开力雄与人众。(这段四盘救急宝原书没有断句,我勉强断之总觉不妥,望方家能指正)
中盘救急,缩步挪破打俱全,快捷方式
任他双手到胸前,缩步窝身脱卸,复粘赶进绕面箍攦连尽送,跌得敌人仰朝天,收回步法副仍旧,暗藏仙影躲忝救,授周围箍转联身送斜躲斜影救应仝箍辘显神仙一破打无间断。见阋分鎗彩喝连。
下盘救急 卖步偏卸破打俱全,快捷方式
势如奔马下盘冲,急步连身扫叶空,撮手卸势复粘上,跌得敌人倒栽葱,急转卖步连扫耸,耸过进步复推胸,左推转身仍照旧,囤围进扫劈胸龙,卖步偏卸有神通,破打连珠发,跌得人人滚西东。
联接救急,年不掀射破打俱全,快捷方式
任他四边乱拳飞,凶追我便粘步射,身救又推接上,跟刺粘步连掀耸,跌得敌人似蝴蝶飞,收回步法复胸送,左进转身朝前为,周围粘步连掀送,连肩带膀用力规,粘步掀射果雄威,一破破打无休歇,却怕夹攻乃周围。
七着破打法
披揭连环破打方
任他两手雄,斜斜我便抑,顺披分手赶,进右步连披挂,卖回身法丁顿[ ]加藏横直仙影添救应。过得敌人无措手,右进转身总照旧。周围抑顺披挂骤。披揭连环狠紧手,一破一打定教人人翻筋斗。
带膀双砍 , 如雷轰破打方
任他进到胸前,我便带膀连砍,抑顺鞭赶进右步三双砍一推耸跌克敌人仰朝天,左进转身朝前用,周围连抑砍藏鞭,带膀双破铁样坚,一披打抓雄风如雷电。
搁肘随手应破打方
任他双手来到,我便一连搁开,左抛右搁进顿怀,连搁撩砍顿摆,加上横直僊影,右进转身仝排,若开夹攻周围连三肘搁开随手搁肘紧捷一破一打。对心应手神快。
坐肘连环接破打方
他人起来到,窝身抑顺连坐,赶进坐肘一坐,斜勾冲撩坐顿窝,左进转身照旧,周围抑顺坐击窝,出神坐肘秘传科,一破一打。得心应手全妥。
袁谭打躬破打方
任他两手打来,我便抑顺压肘挨身扳赶进右步,带面连三压卖合顿肘投上躲影添救应,跌得人魂胆怕,左进转身朝前用,周围抑顺压肘一推跨,袁谭打躬多玄化,一打一破应影如飞踕快。
药锄随手劈破打方
任他双手齐来,我便抑顺拿劈顺抑劈粘步丢胸一推怗加上横直僊影,定教敌人连跌,右进转身照前用,周围抑顺拿劈一推切,神仙出头飞捷快,一破一打,定教人人快跌。
紧勾铁栗板破打方
任他上下来到,扳剜两掌推开,左拿右劈缠掌推横直躲影连摧,左进转身照旧,周围两掌一推,出神拍板秘克,一破一打嘟嘟响,拍捷跌快。
五套双破打一连发
破打双捷披揭双砍一连打
任他两手推,我便抑顺披分手赶进,披挂顿揭带膀双砍横,连肩带膀,推冲徒再加横直僊影添救应,定教来人束手无策滚跌,难处走左进转身照前用,周围抑顺披砍,一难骤披揭,双鞭两边手两样,一打一破,定教人人翻筋斗。
破打双捷搁肘坐肘一齐发
任他双手来急促,我便抑顺搁肘,往上搁,右抛右搁进击横打撩复肘肘坐,或顿或鞭或抑冲,推移加上横直僊影添救应,定教人人束手应冲滚跌。左进转身照前用。周围抑顺搁肘坐,肘掀推拨,搁肘坐肘,两样破打齐应着,一破一打,跌得人人滚的滚扑的扑。
破打双捷袁谭打躬带锄劈
任他两手打来快,我便抑顺压肘,挨身挨赶进右步带面,连三压三锄劈,连肩带膀,或推粘射容,再加横直僊影添救应,跌得敌人魂胆怕。左进转身照前用,周围抑顺压肘劈肘,一推跨打躬锄两样,神仙秘传玄化,一披一打,定教人滚得有脚难跨。
破打双捷渔鼓劈里双捷打
任他两手来凶恶,我便缩身卸身步,左拨右托搁移行,换步右拨左托,闪进丢箍分膀推雄拿箍,砍掀推确再加横直僊影添救应,定教人来束手滚跌身进难脱。又用披揭赶进,右步右劈揭,撩里外裸照面粘,胸裹打冲揭搏,左进转身照前用。周围卸拨托掀推泼。渔鼓劈裹两样。神秘着一破一打,手到切成场场得胜齐喝彩。
破打双捷里外披砍齐救应
任他两手齐凶猛,我便跨步迈背斜闪,身法四个披分,砍打里外四披分,砍打掀复耸赶进,右步五抄分打推加连撩披拨掀又推,定教来人束手无计,受跌就地滚。左进转身照前用。周围踏步里外四披分打掀又耸里外披砍里分两盘双捷勇,一破一打,定教人人滚跌身难陇。
张拍板三样妙手里外两盘一齐发
任他左右手打来,我便手上加手跨步里盘分腋一推一便肩窝心穴脸,三掌两锄披推耸,定教来人连跌束手无计滚跌在地。挨赶进右步左拿右劈缠掌二便掌,抑顺锄劈掀又推,左进转身照前用,周围踏步分齐推三样,妙手里分两盘一齐栽,一破一打,手到成功,跌人如蝶飞
还勾挽拜两着拜掌同一诀
任他两手打来凶,抢我便踏步左手鞭拳右手捷,拜掌赶进还勾右劈,勾连撩披右鞭右挭拜填掌,更加挽脱拜披,鞭披硬拜填,跌得来人早直躺。左进转身照前用。周围固跨步鞭拳,挭拜掌,还挽两着拜掌秘诀一样讲,一破一打加法爹人真捷。
药葫芦里外分肩上滚
任凭他两手先不手先,我便迈身拨托,分手拱进外肩一抛掀。复剚抛掀丢胸抑带靠双手砍压使里肩复刺梗压抑顺双鞭横打靠共计十下在其间,右进转身照前练,周围粘步射身掀,药葫芦全凭滚在里分肩。此乃是八仙拳内一仙顶秘传,若能练就其中深妙秘,反拨反插果捷全。
披揭双砍连雄打
任凭他人手来不来,我便左鞭右劈进揭怀,撩披揭撩,复披揭收手双手砍揭开,撩砍压一勾连。横打带靠一连二十四下,内按排。左进转身照前练。周围单披双披。抑顺随披揭,双披揭两样加紧一连开,打遍场中人人滚跌难摆。此是揣摩影化披揭,双砍顶紧应手用,练就紧密雄捷拳重魁。
勾拦射常挨冲天炮
任凭他人手动手来动,我便左鞭拱进,勾抑冲抑顺拦冲射顿胸,撩手砍压两拦冲,又复撩砍抑顺抛拦一撩三坐,揩压胸,复撩三坐揩压并推胸,一进共计九下连用,须知连肩带膀玄胸冲,拦分手粘射照面冲,龙左进转身总照旧,周围分手粘射,抛拦冲勾拦,冲炮原成雄,必须操练得身肩勾掀勇,心胸咲面,肚腹遍伤痕,方知此拳杀手最重。
斜步躲影操练规诀

先斜右步挨身拨托,粘接步闪后留胸前。又斜左步挨身拨托,粘接步闪后留胸前。必须乘机顺势往后拨,让中不让在其间,卸其力势随手进,定教人人跌联翩,其开周围敌人众,连肩带膀前后分手丢胸掀连,斜右步挨身拨托,旋拨耸连,斜左步披身拨托,旋拨掀依诀练,共计十五下。得心应手熟为先。此是神仙秘传,护身救急宝,需记胸怀莫乱传。
大全躲影活神仙
势倒如山打进来,斜步躲影挨身拨托,进接步躲影闪后靠,斜步躲影留胸前,横步躲影对膀送,直步躲影劈胸栽。五样躲影随身用,颠法敌人若连颠。转身偏闪一样打,翩跹周围拨四边。此法若要练得熟,管教场中得剩连。


秘传腾挪偏闪锦囊
斜步挨身拨托,迈步偏身扫抹,缩步窝身剐川,粘步射身掀搏,以上四样秘传,此乃应手仙着,任他乱拳如飞,祗须近身掀拨,临场变用双推,横冲直撞不错。


拳技统宗百法锦囊
身步宗旨
常闻学书者曰:不知六书者不可以会字。谓习拳家,不具三法者尤不可一宗拳也。何为三法?乃手法、身法、步法是也。一法未精则不可以抵敌,三法不备,学而未入门,与不学拳者无异。然而三法之中首重于步,以步为主以手为用。步者根也,身者本也,手者技也。如拙者,无根而枝附如夫耳。即手为门户,以掩周身,固不可忽。若非身体还转支应,莫撄动敌之锋。然身手虽具圆活茍无步多进退相承,终难避冲逃直。纵能偏闪斜侧,手动而脚不应,身转而步迟。能上下乘达则进退凝半,焉能克敌制胜哉?嗟乎,余之习拳者,端尚重手,不知体面,不为用竟,置步法而言,是犹拾者就末也。且而跨马开弓之旨,久失其传,动节运气之学世所罕有。所以肆武者,昧偏闪腾挪之义,无起伏粘卸之方,不求动节之略,独特练力之十一。究其身法,尚未知是何样范,或稍能蹲身端坐者遂认曰身法好。常见三脚猫假冒拳师,玄三家村里谈技,教人摆坐马势,将两脚八字分开,挺直坐下,不异老者登厕乃喻。
学者曰:“要练到推不动才妙,并不言脚步如何进退,身体如何操守,其势其名何义?其法其用时,毫无筋节指点,使人莽撞瞎摸,又如教人摆前弓后箭之势,先将学者身体帮正向前,以前脚跨出,俨如十字屏风,然后将学者后脚弯里一蹬,看坚硬否,随喻学者曰:“此处最要坚固,不然恐被人从后往里一蹬就要跌翻闪,此议论几令人喷饭。其如手法,则横冲直撞,但知重为能,脚步则直进直出,自谓以快便可称,岂知拳法奥妙靡穷,以如出囊无底。有许多奇正相需之方,反复制胜之义,祗可意会难以言喻,若特手重步快之一见,遂可以尽拳法之神奇,吾不信矣。种种传来悖谬难以悉数,略举一二以见冶习之误。夫手法因宜于重,然必谙于披窍捣窍,方能克敌。而身法虽贵,手低不有起伏卷舒,何以操持方伸缩围活之利、精阴阳幻化之微?更须手一动则身旋步转,拳一出而肘肩并随,乘虚因势方不撄人之力,刚柔打济,始称御敌之奇。环转活便斡旋上下,庶不愧于身手运用之妙也。至于步法则不啻于快便,尤宜轻浮坚固,其要以跟宗指悬沉而移行,换步之间,撇膝勾臁,跟尖踹腿随行,发不待意而后夅,迎锋触敌,刚柔相乘,顿则粘挨直入,硬则顺势斜还,让中不让,不攻而攻,无中翻有,绝处重生,庶几有下部之能,方称为步法,岂止疾快而已耶?然必端心练习,朝夕无间,幽居简出,毌为集学以感,方能到此地步位。岂初学入门者遂得而言者哉?是以步法切于身手必先重致其攻,以立根者,然后可以言拳也。故先贤定三角、梅玄步法实为拳技纲领。第由来世代已久,图诀无存,咸以口传心授,不无差错之弊,兼之习者尚奇妙之节,分生枝各成一家,遂有寒鸡步、一字步、里八字、外八字步。步非裹形,而各不一称,但知恃能灵巧,不思偏枯,反掘此者肤学浅玩,未揣其如者可以伪乱真,互打诽谤,使学者时疑,谈斯道者十常八九,揣本穷源者百无一益,非真传实学可向。我徽郡绩溪庠士张横秋先生拳法神奇,为宇内名家体,三角、梅玄步法化为左右之玄,推究精奇,成一定理。绘图着诀,启千古未发之秘,使学者得其头宗。惟其机之南雄,曰萍水相逢,诚以三生有幸,因而各出生平所学,继复叩伊运用玄妙。乃蒙不吝见教,即发脚步、打个圆圈,但见一来一往,势若疆场奔马,横冲直撞不可以撄其锋芒,进退便捷,收放自然,乘虚因势,才不撄人之力,近身入怀犹如地塌山崩,起伏无常,环转靡定,举动周旋,身手镕成一片,令人目不暇视,手不暇指,不啻迅雷奔电也。余窃奇之,于是相率吾友洪氏丰城、杨氏震条执弟子礼共从学焉。乃于金阊门分设主馆畬,敬侍三月,朝夕亲教,得而提面命,学生平所未学,指已学之未明,讲解奥妙,窃究根源,好知往日之学,悉数偏枯大盖,冶习多叶根本也,况者师技学名流,文武兼优,循循短短一一使人贯通,诚然大匠风范。确非凡之可并独,愧相见之晚耳。缘以先生甫旋吾辈以渐星散,嗣各萍踪无定,离合非常,余因家贫少食,且身懦多病,遂尔[ ]懒,究其拳技之学,尤未蹬堂入室,光阴荏苒,匆匆旋延十载,辛未阳春,利遂娄东之南门,明年秋七月后蒙先生玄指与,非工深日久者不能造,无才识兼优者不可言,其如村愚卤大,由难测识此。因不足与语也。然余常读张氏拳经,其寀言透彻,字字为奇,一法一用莫不备悉详言。而示人之方技矣。今四方之士尚其学者不乏,往往说则同源,法则异派,叩其运用之方,与书旨全不相符,何也?[ ]之习武者或多鲁莽,甚至目不识丁,多因未攻书旨,何能研究精微?无非口传心授,照样画葫芦,兼之传者有秘学者未工,遗其筋节,失其本真,一经毫厘之差,遂致千里之谬。向或图式差舛,以讹传讹,流弊日久,囊底全无,则知传来已非寀绩,学者安得全器以致颈顶。张氏之名者有之者九而致志于拳。其初也,仅知艺之有拳,而不知拳之有法,一切身步动节运气之法绝未见闻。日常习练不过飞拳舞腿,以美其观。间或特蛮力,而推桩摆架式以伺骗,种种浮泛之学,一无实绩,虚延岁月。递更八载,嗣于王戌季夏,闻有我徽歙邑胡道生者,素以拳名,颇得张氏秘与,适过吴门,余闻之喜,即偕三同志过访,过于虎丘,来自琴所欣然留居,草塌抵掌谈心,复反斯道,因叩其身步之旨,遂以张氏之玄步法授余,指出蹁跹之妙,分门定户,有条有理,进攻退守,绰绰有余。散之则一法通于万用,不需别走坐枝节。合之则万殊同归一理,成为一定之规。妙在千变一用。学者暸然可宗。真不愧吾内家秘授也。惜吾师归泉之速,未获尽其精微。良可浩叹也。依稀宗而习之,莫不得心应手,演习一月则起伏粘卸自觉圆活。练之半载则腾挪偏闪竟成身步蹁跹。一反一复,具横冲直撞之势,彼来我去有推坚斗硬之锋,步到身彷,敌难把捉,举手舒放,人即颠翻,得非形势与人同而筋节与人异也,于是复采诸家步法,反复推敲比较优劣,裹无出其右者也。此秘授真传矣。余得其不敢独私,绘图着诀,公诸同志为进道之阶尔。
乾隆癸酉岁次仲秋月天都后学良轮识。

附,原传梅花五步图式
此即古传梅花五步也,为步法之祖。一切諸傢步法悉宗之以变化耳,惜诀法遗漏以至差讹。故而有名无实,载之以备参考也。

又三角步式
此即古传三角步式也,梅花一变而为三角,世多尚之,亦诀法遗漏,習者迷濛,无非视为共套耳。


内家祕授,大敌梅玄五步横冲直撞圖訣

壬申秋七月,旅寓娄东之南城,得吾師秘传大敌身步之法,何啻暗室一灯,烛见千古疑图。诚哉如获珍宝也,然至道法门,不认秘绝,故诠释以启同志,幸毋浅视,轻付强暴,以失祕授遗意也。
大敌备要
遭逢大敌重围者故所稀遇耳,然而所常有也,故于半日间预须讲究其理,習練贯通。设仓促所遇,则心自有个主寄,有审势应敌之能,无心慌意乱之患。不然一旦乍逢大敌,身陷重围,胜败只在须臾,生死不过顷刻,不有过人之技能,而败北之羞者几稀矣。盖此际,要抖擞精神,奋起杀机,怒贯于双目,气充盈肝胆。若值众敌四攻,其要以审强弱,知背向,弱去背之,反身先攻之,强者向之,卸退再应,所谓指东击西,视南攻北也。置强摧弱以孤其势,降弱示强以惊众心,是谓挫其锐气以削其羽翼也。其初也,须大喝一声,张其神威,乃轰然发手,即惊挫其能,卸退一步,势弱山崩地塌,跨进一步狠如倒海排山,横冲直撞,令其难挫吾雄,左投右射毋使能敌吾锋,疾如奔雷速若迅雷,触之者损伤,当之者危亡,任其众敌齐攻,莫不骇心丧胆也,诚能如是,敌斯破而危斯解矣。

歌云
大敌重围谁敢当,梅玄五步有其方,机关透彻无虚谬,万人队里独争强。

五步深藏不测机,传来秘诀少人知,登闻未得真宗旨,谁识梅玄御敌奇。
梅玄五步着诀图式
此即古梅玄五步之真傳也,獨哂脭U大耳,潰重圍克大敌,非此无以当之。而拳技纲领尽于此矣。但步维不一家,然法实宗一派,故而梅玄五步为诸家首领,若山之祖脉,如水之大源。即使诸家步法并列,莫能脱其范围,至于三角之玄,实即以宗其变化也。秘传妙用亦所罕有,志在雄名者尤当究心效法焉。
大法蹁跹通身怀步图式
通怀者即蹲身躲影也,此则直步入怀以降力弱,乃徒然蹁跹之势,即谓腾挪偏闪也,维日以降力弱实为身步六旨,志于拳技当体认为经纬,则百法已自无遗,学者宜深味之。附图式
立法以前足微弯,后足略直,将上身推排向前,紧对敌人,倘彼攻进,即侧身往后一蹉,变为坐马开弓,悬虚左足,以左手圈压敌手足直下。

诀曰
通怀步直对,侧坐好开弓,力雄之字闪,敌弱对怀冲,蹁跹因此理,腾挪一总宗,蹉身尤躲影,百法尽流通。
之步图诀
之步者,乃闪身躲影也,以左足半立,将右足跟提,则有虚实逢用之妙,名曰雌雄脚,因敌相胜之法无至如此矣。
诀曰
玄法有雌雄,专待敌人攻,腾挪偏闪应,躲影去无踪,蹁跹身步入,反复快如风,秘诀无多语,端的是真宗。
玄步图诀
玄步者,为橫步躲影也,此则以右足平立,左足跟提,因乃敌人力大势雄,猛勇难当,方以此法降之。
诀曰
玄步妙无穷,他急我从容,开去人难略,翻来脸上红,橫步跟身上,直步乘虚攻,粘进追逃遁,卸步避雄锋。

步法要练总纲
跨馬开弓势,前撑后箭坚,之玄须认透,醉步练直先,无中生有法,死活可循环,横直相兼虚,妙用在蹁跹,步步跟力降,撇膝带勾臁,跟矢随步发,踹腿并牵连,旋风平肩硬,步到即身顛,先贤秘步诀,泄漏在斯篇。
醉步释义
或曰,醉步如何,身范欺恐防拨纠被人掩,搃然疾快能挣根,终被他人占着先。答曰,乃反客为主之道,无中生有之法也。歌云,我纵危险生活稳,他自生机反杀机,能知死他来生益,不在生机待死期。此固危道也,今不曰危,而以醉名者。因之醉人有勉强支撑之意,是不至于全危也,既不至于全危,安知不有生机耶?是以不意之中,突被冲击,眼不及照,手不及发,唯有顺彼势力应拳而倒,或抑或覆,随手跌知彼方乐具胜算,不知失势落去。我得就地即起,翻身斜追,由缩而伸以攻之。故步法有反复制胜之妙,无中生有之神。即谓生者不生死者不死,在生不得生未死先学死。此等玄机非止拳技之學,穷尽奥妙更有出奇之想,不可测度也。养神调息尤不外出,其如匹夫特勇之见,此不足于语矣。


万法统宗
余自得吾师秘传身步之旨,势成跨马开弓,众艺妙用无穷,为武技万化之本。于是乃知骑射枪棍刀剑鞭锏叉耙一切长短诸般器械,固其体用如殊,然而进攻退守之略,与夫砍杀击刺之方总不离乎拳法腾挪偏闪也。学者苟能于此中解悟,推究破工,则诸般器械皆得触类旁通。即谓一法万用,不特学而后能,诚今古未启之门也。

歌云
欲肆拳技首练功,不知何处是真踪,但求跨馬开弓义,一法通时万法通。
跨马开弓乃拳击身步之祖
跨马开弓万化兼,腾挪偏闪是为先,进攻退守斯为重,百法因之发大源。
又曰左右开弓为操持诸械所宗
左右开弓妙更奇,诸般器械任操持,能知骑射真宗旨,拳技从此得精微。
身步坐马务须两手开弓
坐马开弓有即施,不开弓手作何技?若还坐马无弓拽,问他坐马做甚的。
辟用正身坐马之謬
正身坐马者,乃操练坐身之一端耳,非进退攻守之法,学者留心审之,正身坐马不堪恃,图将两脚强支持,纵然能得身端正,山径无事跨毛驴。
指流宗源
拳经要略在开弓,长短诸技一统宗,千般变化由斯运,万种机关尚此通,莫道武论无妙义,只缘学者自迷濛,不因骑射真诠论,百般操练总成空。
根本莫忽
千言万语重开弓,莫将根本自朦胧,一处成功千处用,武技大略拳归宗。
文武兼攻
武尚文兼有所宗,不因文字义难通,匹夫特勇无深识,反将书旨付流东。
披无真传静悟书旨
披揭机关不可言,千金无虚觅真诠,非为真诠人不识,纵识真诠真不传,我欲人间留秘诀,不遇知音也枉然,大道无传终斩绝,载诸书旨遇诸缘。
披揭身式
蹉身披挂手平肩,须教拳尖对脚尖,休将身步交十字,更嫌乘手压胸前
披揭手法
披揭蹉身披到底,反掌撩阴高揭起,连肩带肘往前推,后手加推循环理
披挂身手重如山
披手挂入身骤坐,莫把手儿先快落,更加身步往前推,力大金刚也打挫。
单披手诀
披人力在肘和肩,连披带劈耳门鞭,推根只用肩头耸,压倒还须肘吐尖。
辟研习十字披之谬
世传十字披推裹,不知一字连身坐,千字裆里如翻身,一字披人无逃躲。
披揭披兜当辨
三盘名式欠披承,口谈披揭打披兜,不知反复循环变,错把兜拳当揭扭。
操练披揭毋忽人言
披揭操成莫大功,休听盲人毁正宗,举世尽嘲者道异,谁知异处是神通。
入盘要略
提胸直进最堪嫌,步前身后祸招先,尽力发人人不动,必是三盘不对天。
大法蹁跹
蹁跹乃身步之秘旨,所谓大法,先贤妙诀在蹁跹,多少惺惺解不穿,学人照会蹁跹意,鷙鹰侧翅转身旋。
蹁跹大法戒授邪妄
谆谆书旨载警言,大法蹁跹莫滥传,有人来学蹁跹诀,试看行藏正与偏。
蹁跹身步诀
即跨马开弓动变势也,遇敌变应莫此为最,而拳技学无出此右也。侧身里扭推向前,曲膝收回再外旋,胸开背夹腰伸硬,好把臀儿打个圈,射身须方肩前膝,步到还须膝过尖,此是蹁跹伸步法,更将躲闪一同观。
通怀直步起蹁跹,开去翻来成躲影
通怀直步最难栽,身势蹁跹实妙哉,要知躲影神仙溜,蹁跹开去又翻来。
躲影妙自蹁跹
通怀直步即蹁跹,会得蹁跹反复旋,反复旋身成躲影,大成躲影活神仙。一切拳技身法步,尽在蹁跹反复栽。
大成躲影初学难言
躲影名虚理尚玄,工夫未到其能言,纵然学得空模样,不会蹁跹也枉然。
躲影虚无只学蹁跹
仙人躲影法虚玄,此中机变最难言,蹁跹身步能参透,五迳躲影尽皆然。
百法大成
偏闪腾挪法桎顶,加个蹁跹四面滚,大全动节一齐固,百法无遗成躲影。
躲影无上乘
人有腾挪偏闪,我会仙人躲影,只因身步蹁跹,超出他人一等。
技毋轻夸
见人默默自深沉,乍会休夸武艺精,莫道等闲无侠士,须知大隐不居名。
察言知伪
逢人论武便夸张,定知手面不高强,若非浅见无深识,必然乃眼是光盲。
诚尚雄名,贵明损益
损益者,气血流通之理也,功成实绩艺精微,莫尚雄名独抱雌,远害保身明损益,全凭学问脱凡痴。


内锦气血入门六章
其一
但识拳技空操练,内锦机关怎得知,漫道工深特不上,还须运气立根基。
其二
内壮形骸气作君,流通筋骨保此生,饶君刚健如狼虎,不知运气定伤身。
其三
金刚气诀本无踪,怙徹仙径路便通,要知至道通旋处,先教呼吸到脐宫。
其四
丹田呼吸气流通,肚腹腰肢渐渐充,一往一来须着意,心归到处气归宗。
其五
百骸运到始成功,浑身气血自流通,不希骇世争名利,可向无为悟通踪。
其六
气到功成乐自然,不争名利不希仙,有意人间播名誉,纵此途岐别有天。










 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
                                                         
 王南溪注解       宗景房参订
      《内功四经》作为专门论述武学内功修炼的典籍,因一代形意宗师宋世荣之着力推崇而倍受武林人士关注。而目前社会上所见的《内功四经》诸本,因各有增删,不成系统,故使后学者难窥全貌。现河北邯郸市“原传武学传播中心”,慨然将其所藏之《内功四经》真本全书抄本公之于众,希望能对广大读者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武学文献有所助益。
      抄本原文约四万余字,篇首目录载明:一卷内功经;二卷纳卦经;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散门总局、散门杂评、制胜八诀。
      关于此书之来历,宋氏形意拳传人任尔琪(1877——1945)曾在其所撰之《内功四经原跋》中简述说:“此书得自清初,总宪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而在这册《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由王南溪所撰的“前序”和宗景房所撰的“后序”中,则详细叙述了此书的这段经历及王南溪苦心孤诣参研此书之经过。
      王南溪说:“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
      宗景房说:“余之友南溪子,其祖为清初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舟覆,拯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二书,公欲视之。商人呈公阅视之,一曰剑丹,一曰内功。内功之书正四篇,一曰内功经;二曰纳卦经;三曰神运经;四曰地龙经,后记云:'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公以重价购之。”
      宗景房为王南溪之友,随王习“内功四经”并辅翼王对此书“细加注解以明之”,以使“后人得而用之”。此次刊出,编者按原稿标记将“四经”原文及王南溪等人的注解以不同字体(原文黑体,注解楷体)标出。原稿系手抄,字迹颇草,刊出稿误识误记之处,尚俟高明指正。
内功真经 真本全书前言后序
一卷:内功经
二卷:纳卦经
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
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总评、杂评、十二格式、制胜八决)
                 前  序
      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故内功已成,随法皆成妙招,谓资之弥而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也。然内功真传不求速,须费尽年月,方能有成其不求速,内功经者顾属上。或有天资迟钝,急切不知之妙,与家道穷迫,不能日日用功,一入门即欲攻经悟道,岂不望洋而收哉,今就内功之见于外者,集为数篇,曰大力全局;曰内功合战;曰内功散门;反背顺逆;总和内功经关窍。由是一入门,经内道理,亦可悟矣。至于间架招数,亦有其一二,然不知内功经,而于横竖骨节顺逆相制之理,往往大相反矣。嗟呼,内功四经埋没于世数百年矣,古人之迹既泯灭而不传,后之学此道者,岂不妄用心乎。时任午秋,与珠山友人景房话此意后传兰香书室,因草之以序。琅岈王南溪序
                 后  序
      道自得天地之精髓,阴阳之秘蕴者,必不磨灭于默默之中,非偶然也。天必生奇人以知之,知之必著为书,不行于数百年之前,必行于数百年之后,必生一得书之人,不奇惜,必生一藏书之人,藏书之人不能行,必生人以力行之,不畏艰难,务求讲明古人真迹,以待于后世,又恐一人之力有所不能,尽而又生人以辅翼之,岂偶然哉。呜呼,若此诸人或相待于数百年之后,或相遇于数百年之中,其中,离离合合亦奇矣。余之友南溪子,其祖为清初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舟覆,拯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二书,公欲视之。商人呈公阅视之,一曰剑丹,一曰内功。内功之书正四篇,一曰内功经;二曰纳卦经;三曰神运经;四曰地龙经,后记云: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公以重价购之,嗟呼,此书作于上古藏于水底,盛之石函,可谓遂年湮矣。数百年埋没,而一旦传之于世,岂非此道之不可磨灭,而特生贾人以得之,总宪公以藏之哉。公得视书简阅良久,见其理元妙,实正好之,然以贮,膺朝廷重命,方欲尽瘁,未暇研究。公殁,遂为世传。公之后人,大抵以文、功名为重,其不读书者,又留心于身家生计,皆论不及此,间有阅及之者,开卷茫然,遂以为无用之物,甚至王氏之子孙亦有不知家藏有此书者。唯吾友南溪子,生而颖悟,总读书不至功名,玩心于诗书之间,毫无世俗输积之计。一日忽得此书,见有印迹,叹曰:公神明人也,其不以重价沽无用之物也,明矣!此书必有弥意,但无有能知之者矣。乃细心推测,见其有言卦者,一似易经注解,有言周身经脉者,一似医家脉络,有练神气者,一似道家丹书,推测至二三年,无以对其际。后与管某闲谈,伊言其师拳术精勇,妙艺绝伦等得之于内功经,因询之曰:“内功经尚存呼?”管某曰:“此书失之久矣,邵师盖得之于口授者,不过经中十之二三。”南溪子忽然有悟,盖明公所得之书也!又取而阅之,忽然略有所醒悟,乃益加钻研,才知可以开人之智慧,其次,亦可以疗病壮身,而遇敌可制胜,犹其功之小者。二年之后出而遇敌,无不制胜。嗟呼,百年以此书为无用之物,不有南溪子以推测之,终属于无用乎!古云:“道为知己者传。”良不虚也!百余年之理埋没而一旦发挥其蕴奥,岂非此道之不可磨灭,而特生南溪子以彰明之哉。然此道弥奥无穷,南溪子自以为所能者,不过十中之半。恨无知己者,与之讲明而切究之。欲终不传,又恐古人之宝书自此而没灭,甚为可惜。以此十数年之功,苦蕴于中,未发于外,常忧忧不乐。丙子余至其邑,与之甚者,以年相若而志相得。余之视彼如兄,而彼视之吾如弟,久闻其精于武技,适触所好,因再三致诘。而南溪子以交厚,绝不吝惜,因为余说大概。初闻之,以为拳勇之粗术耳,既而与馆于近村,与之朝夕相见,闻其功夫有壮身疗病之效,因求而用之。南溪子曰:“此功夫非一朝一夕之故,恐不能持久,无益而徒劳耳。”余力请之,遂授吾一二,余取用之数月未见功效,暗以为迂调,且将弃之。南溪子曰:“吾言此功非朝夕之可及,君不信,而今何如哉?”余愧甚,又用数月,微有功效,甚喜,告南溪子曰:且请再益。南溪子曰:不可因后用之,数月之间,忽然得奇效,平时所患结核至是痊愈,气力数倍于常, 然后知南溪子不轻以授人者,非吝也,重此道也。 因再拜求教,又得 纤微,总甚少之,然后知其为人不少以言辞,亦遂不请。南溪子曰:“此功用气之处,只有一经,若误入旁门,伤人不浅。”余总闻之而未着意,授而用之,渐有所悟。忽思天地间之术,莫非古人拟造之术,吾独不可杜撰乎?略有所增损,不数月忽得拘挛病窘甚,以告南溪子曰:“此道之为功也,不可贪多,不可太急,不可妄有增损,内所增损多与此正为者耳,不然吾弟岂有受专。余惶恐无地,立誓悔过。南溪子讲后其端的数月之后,拘挛之病遂已,自此彼以为是者,日夜以求之,彼以为非者,日夜以去之。如是者二年,觉心中大有所悟,而气体间浩浩乎如囊日矣,余虽不言而心知,然相知之弥,每相忘于形骸。南溪子未以为功,余亦未尝出一言相附也,每谈及此至忘寝食,而南溪子灼论风发,不后如问之与以少矣,如是又二年,南溪子忽授书二卷,而告余曰:此无上之宝书也,久欲传人之,未得其人,今观矣非风尘者,愿以此相赠,其一曰剑书,此仙家之丹经,非夙有慧根者不可转传,其二曰内功经,此能壮身疗病,多换气力,吾欲传于海内,公诸好可乎?余惊喜异常,投地再拜曰:此万金不易之术耳,羡之者非能不甚?而吾兄独以教弟,能对弟之弥。劳神以教弟,弟难报大德,今又传以宝书,且以传世,吾兄之力恕而无所私也,何不可之有因。备问书之始末,南溪子具告之曰,此书多有不解者,今欲与吾弟细加注解以明之,而后人得而用之矣。余曰:数百年之埋没,而一旦传于海内,岂非此道之不可没灭哉,天特生一不畏艰辛之人,务求讲明古人真迹,以传后世也哉,弟岂不才,敢竭鄙诚以辅翼吾兄,共成此于是乎序。珠山宗景房序
                 总  论
      拳勇之术,古来不下数十家,曰探马、曰鉴子、曰罗汉、曰太祖、曰佛爷、曰武子,一切可惊可骇之名难以尽述。承人陋习,学此则非彼,学彼则非此,纷纷聚讼,日甚一日。而要之不得内功真传,拘家所纵,费尽苦功,终属下乘。犹之读书不能反约、泛览、博务,何能明道?又凡物莫不有其本,得其本而末随之矣。所谓一以御万,简以御烦(繁)者也。近来习此道者,忘其本之为一,而逐其末之不同,分门别户,捏造名色,往往自为誉曰:“吾之术近路也”。不询其一以御万、简以御烦(繁)之道,茫然罔觉,何怪其临敌溃哉。夫宇宙之正道,原未有近路也,不过有本末先后耳。后此变化无方,皆前此循序渐进有以致之也,何有近路之可言哉?然则所谓本者何也?曰“ ”[注: 为“筋”之异体字,但从上下文观之,此处凡用 处,似应为“劲”字较妥,或许当时 、筋、劲通用?然在以后的文中,也有、筋、劲同时出现的时候,看来又是有区别的。何以如此待考,现一律依原文刊出]也。顺进可以制敌,退可以自守,往来上下,无不如意。 松、小、 背,不足以当敌,退不能自守,备多虚实,无非危机。由此言之, 固要哉。然不知 之纲领,不知 之枢机,不知 之归宿,虽有犹未尝也。何谓之纲领?曰头也。头为诸阳之会,一身之纲领也,譬如物之有柄,事之有始。柄之不正,事之不裹,专望后之等哉?故头之为用也,欲向上提起,不欲向下堆积,欲生旺有神,不宜颓靡无气,一身之虽不在头,而头未始无关于 之得失也;何谓之枢机?曰肩也,肋也。肩为臂之本,肋为气之窟,上以头部之精神,下以足腰胯之威势,周身之大关会也。譬如室之有门,国之有关,门不开不通往来出入。故肩之为用也,其要有八,曰通、透、穿、贴、松、汗、合、坚;肋之为用也,其要有二,曰开张舒展,紧弹聚敛,得此窍诀,中部之妙思过半矣。何为劲之归宿,曰足也。足为百体之根,上载全身者也,譬如万物之生于土而履于地,衰旺体态无不因乎地。苟非博厚,何能载物哉?故足为之出也。凡一放一松,无不从足底涌泉穴而起,之入也,一收一紧,无不从足底涌泉穴而伏,此下路之要诀,而工夫之根基也。知此三者,可以得其大概矣。犹有要专何者也?曰气也。盖之生于气,犹木之生于水,木必待水润而得生,必得气养而后出自理也。欲愿养气必开关窍以顺其气,不然而人身之关窍皆为后天之浊气否塞尽矣。虽欲养气可得哉,必伸筋拔力以通之,而后真气自行。行是气可以养,可以济气矣。故用之初,气 尽有交互相济之用,及其久也,有浑然如一之德。后之学者潜心体会,必对予不妄评矣。若夫气之浮沉、之松紧、首之开合、手之横竖、身之正侧,当求之内功经与夫十式局内,非一朝一夕之功能明也。
                                        山左琅琊王南溪注解
                                        海右珠山宗景房参订
内功经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内功之要第一必先知脉络,脉络不真,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任脉起于承浆,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前阴高骨而止。督脉起于脊尾尽处,正直上行夹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此二脉前后行气滚滚者,久而用之气来之盛也。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井者,肩井穴也,在肩头分中;池者,曲池穴也,在肘头分中,左右各有一穴,此周身向外发之穴也。用功之时,不可过于猛烈,须以从容为之,循循者,以渐而入之意也。
千变万化,不离其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本者自然之真气也,此总言内功之奥妙,千头万绪难以尽穷,而其要旨总不离乎自然之真气也,学人正要尝未有奥妙者。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后叹其奥妙无穷也。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
龟尾者尻骨尽头处也,用力向上翻起,则真气自然上升矣。丹田者,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用功之时,存想真气元神藏于此处,而神炼矣。此皆神化之机,可以意会想悟,不可形迹推求也。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穴,言真气既下,自然威光满面,诚中形外之验也。
既明脉络,须观格式。
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承上文言,既明脉络,以后必须知周身一定之格式也,格式不知,脉络之言亦空谈矣。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正头以壮满面之神,顺肩以活两背之势,出胸以足周身之威,此上部之格式。然正头须提项来,顺肩须四面平正,不可略有歪斜,胸虽出而有收敛之意,此式中之真窍也,不可不知之者也。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
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步虽有上下,而足必须极力坚固稳住,不可摇动;膝之为功,外曲内直,言其势虽曲而必用意伸之;前阴向后极力缩起,自然深藏也;两肋骨缝俱要极力开张,以合出肋之势。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用功之时,气如抽丝,自鼻出入方不损伤脏气,此气之所以必用匀也,调之者出入之息也。劲必先松以用紧也,唯其松之极,故能紧之至也。故以松用紧,非以紧使松也。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宿。
承上文言气调而匀,发明用气法,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可闻,此调气之法也。提之者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升气后真气落下也;伏者真气深藏于内,意想真气渐收渐小,坠于丹田,如龙之蛰,如虎之卧,潜伏不动也。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沉至底。
承上文言下气之法也。谷道者,后阴也,收之者,惧气之泄也;玉楼者,耳后高骨也;提之者,自然下气无阻碍也。不拘坐立用气,皆自喉而入方能得气之真路以入肺,入心,入肝,入肾也。气虽入丹田,用意时必存想真气沉至底之势方妙。
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俞口气路。
此言真气升降之经路也,升时自两肋骨缝而升,故须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背脊俞口穴而入,透前心方得气之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数之第七节便是。
既明气窍,再释劲诀。通、透、穿、贴、松、汗、合、坚,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递也;
承上文言,劲松而紧,言练气之法也。通透言自此至彼往来无碍,“柔软”之意为之。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
穿贴者,横竖连络之谓也,横络为贴,竖连为穿,属阳伸筋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谓也。
曰松,劲之涣也。曰汗,劲之萃也。
松者柔之甚,软之极,养精蓄锐之意也。汗者刚之甚,健之极,气血结收之谓也。松如绳之系,汗如冰之结,二者有交互相济之道,盖柔能济刚,刚能济柔也。
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能也。
合者,周身骨节合而为一也;坚者,横竖之谓也,此视穿贴二劲更进一层。
按肩以练步,逼胯以坚膝;
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此下步之真窍也。人皆炼步,而不知炼步之窍,在于按肩也。按肩者,收肩井穴之劲沉至足底涌泉穴也。人皆知坚膝而不知坚膝之窍,在乎逼胯者,将两臀极力贴住也。人皆知坚胯而不知坚胯之窍,在乎圆裆也,将裆极力向外挣横也。人皆知下腰矣,而不知下腰之窍在乎提胸也,将胸用力提起也。
提颏以正头,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颏骨用力向上提起,自然正项矣。两背骨极力贴住,意其劲自膊下而出至六腑穴向外转出,至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穴用极软之意松开,自然无阻碍也。
折天柱以下气,视合谷以立门。
天柱穴,在后高骨,上下气之时,极力贴之,自得其窍;合谷穴,俗名虎口穴,遇敌之时,将手擎起会与耳齐,专睛视之,此玄门之法也。
横劲竖劲,辨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以一身而言,自井顶至于足底竖劲也,自背骨至于手头横劲也;以一背而言,自腋至于两肩云门穴竖劲也,自六腑转于斗骨横劲也;以一腿而言,自内胯至于足底竖劲也,自膝至臀横劲也。总而言之,横中有竖,竖中有横,遇敌之时,横以克竖,竖以克横也。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 四肢之首,收纳甚妙。
此总言内功一贯之道也,吸天地之精气纳入丹田,运丹田之真气自两腋升于顶。升气时自有真气自俞口降于丹田,此一气朝元也;运丹田真气自裆内下于丹田足底,下气时自即有真气起于足底,自外裆升于丹田,左右合计二气朝元也;运丹田真气自背底下于丹田左右合计此二气朝元也,总共五气朝元也;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并行不悖,周流不息,无住时也。久而用之,妙处甚多,此乃炼神之极则反本元之妙道也。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承上文言,朝元功夫,久而精之,真水自然而升,其火自然而降,上下神气炼得浑然如一,如天地交泰,有神化而测之景也。
静升光芒,动则飞腾。
承上文言,功夫在内之窍,此节言功夫形之验。真气足于内,气色于外,虽隐而不动;满面神光,精华远射,令人不能正视;此静之妙也。气腾于形,形随乎气,以意帅神,以神帅气,以气帅形,故任神气所之,而形莫能为之累,如龙之腾云,如鸟之飞空,忽然而来,倏然而去,此功之妙也。
纳卦经
[img]http://www./images/common/flower.gif[/img]
头顶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
足膝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头统乾之体,有全身之总领,有元之义;提一身气血,有亨之义;宜随敌婉转,不宜直而无致,有利之义;宜健正高起,不宜歪斜倾倒,有贞之义。太低则有潜龙勿用之象,太仰则有亢龙有悔之灾。不仰不低,中正得位,精神发越,可以遇大敌矣。有九二曰见龙在田,飞龙在天,利见天人之象。虽然,此外象也,而非内义也。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知此奥理,可以达头顶微义矣。九四在上卦之下下卦之上,有顶之象,周身之气心从顶内踊跃而上,以咸元首刚健之体,非得之于跃乎?然气之为物也,可得言不可得而见也,深微莫测,非如渊之空洞乎?初九、九二、九五、上九,皆以龙言,而此爻独曰或者。鉴此爻之气,从初九之潜而上升于九五升降之所,浮沉之机,天理自然之流行,不可一毫执著于物,正如周身之气自顶内一坠,真气上升于耳,后降于口,化为甘露,绝无形迹可指也。头顶工夫外有九二、九五之象,而内有九四之义,可以无咎矣。而犹有义焉,盖此等功夫,深奥无穷,学者须潜心体会,顺其自然。倘浮躁妄进,徒损肢体,何益于事乎。然则终日乾乾,夕犹惕若,无论学道艺,不可不奉以为则也。
足膝欲沉静,不欲浮躁,取象于坤。夫人周身之功,全赖两足两膝以收之,犹周天之万物,也全赖坤土以载之也。下卦为足,上卦为膝,初六履霜,坚冰至取其镇静之元。阴气凝炼,渐至坚固也;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言镇静之元,自然正直大方,不待勉强,而所经顺利也,六之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言既含正大之体,内可以贞,固自守,外可以从上之所事,虽不能自成其方,而能自保其终也。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言膝之为功,不可妄动以致誉也。六五黄裳元吉,言虎眼向外,委中向内,含乎中道而后元吉也。上天龙战于野,其血元(音玄)黄,恐过于阴静,而伤其变化也。故阴极生阳,静极生动,外虽沉静而其内之真气,自涌泉滚滚而上,阳生众阴之下,有地雷复之义。
头之为功,正而不斜,伸而不缩,不反不侧,不俯不仰,此功之见于外者也。至于长丰采,壮仪表,扬威武,皆气为之也,须自视其虎口穴,以定侧身之格局。一扬颏,必先失之于仰,夹脊微起,不失之于低,须戒之。两耳后各有一卜骨高起,是提气穴。提气时,务向上直起,庶免反侧之患,然须左右一齐用气,不然失之于侧,必失之于反也。学者不知其窍,纵总有莫大之功夫,而丹田之真气不能上贯于头顶,何由得刚健纯粹之象也。
凡一出手,即当视虎口穴,前颏用力正平提起,不扬不卑,后夹脊穴用力塌下。丹田真气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穴,下明堂,贯两目,其气欲往鼻。空泄时,即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谓之顶眼,用力向下载住,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自知其妙也。
人之一身,唯有两脚着地,通身骨肉皆赖以负载,炼之不精,犹有颠蹶之患,况毫无力者乎。凡一动步,须将两足炼地,两足大指用力向内,两踵亦用力向内,两大趾掌后高骨处是正穴,周身用力向地载住,膝有动而足无动,如风之撼树,摇其本而不能动其根也。
世之用功于膝者,不过立则直,坐则曲而已。即间有一二通局者,其功夫了了,岂知膝之为用,有四面大力乎。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亦极力向外,委中两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复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炼者,如胶之粘物。一着则牢不可破;如火之炼金,一合则坚不能开。其中微妙,有不可言传之。学者细玩坤卦之理,自然有会于心也。又两足十趾,皆用力向地抓住。然必用周身之全局,以为出入方妙。若有早晚先后,则不合法矣。
遇敌之时,凡用右步则左膝不妨略直,凡用左步则右膝不妨略直,虽不可拘法,亦不可太过,总以不失元气为要。由前而观两膝若并,由后而视尻尾若有所凭,比胸塌腰,既不失之前伏,坚膝合步,更不失之后仰,总以阴静为主。
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顺之义;
裆胯又宜提紧,须玩兑泽之情。
肩背取象于巽,巽卦一阴伏于二阳之下,外虽强健,而内实巽顺也。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全在济之以巽顺,而后劲有进退也。九三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言能巽者,自下以动而能如史巫之积诚,自可以通于鬼神也。九三频巽吝言劲之进退,必出于自然,不宜过刚不中频巽以致吝也。六四悔亡田获三品,言频巽之后必有所悔,必待悔亡之后,而后所获也。九五刚健中正以健体而居巽之中道也,所以贞吉也。初虽无精义而巽顺之久,自有此妙用,无论先后,无不利也。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言不可过于巽而无撙节,以丧其元气也。
裆胯取象于兑,兑卦内刚外柔,柔腹象,刚股象,腹临于股,阴之乘乎阳也。恐阳之过乎刚,故直者济之以曲,以完其势。股之谓也,恐阴之过乎柔,故虚者补之以实,以壮其神,腹之功也。遇坎而为节,节者有所限而不敢过也。兑者泽也,坎者水也,外肾也,谷道也,水在泽易于泄,气至腹亦易于泄,故贵有节之。遇离而为聧,聧者,递也,乖也。离者火也,燥也,炎上也。裆宜精而藏,胯宜坚而稳,若炎上浮燥必有乖递之象。然坚中欲活,静中欲动,又不过于固滞,故遇艮而为损。艮者山也,若山而不动则有损矣,必也动而不失其为静,静而不失其为动,坚而不失其为活,活而不失其为坚,故遇震而为随。震者,雷也,雷动而雨施,泽水随之而满,其气下降之候也。泽水升而为云,真气上之时也。世之用肩背者,往往直则不能曲,曲则不能直,松则不能紧,紧则不能松,良由不知内刚、外柔之体,内巽外健之用。须将肩井穴用力塌下,两肩向内贴住,两背通将出来。自背骨内以意送出劲来,再将手头握得坚实,通身钳得完固,自能直中有曲,曲中有直,紧中有松,松中有紧。久而用之,此内柔外刚,内巽外坚之奥理,细玩巽卦爻义自得其妙。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落下,与背尖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略低半寸,手腕直与眉前,背骨虽极力贴住,却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也。下肩井穴自骨底以直至于足底,故谓之竖。动右背则须将左背之劲自左背骨底以意透于右背,直送二扇门穴,故谓之横。两劲并用而不乱,元气升降如意而巽之义得矣。裆胯要分而紧,其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须分前后,前胯用力向前,不可向下。后胯用力向下,不可向前,亦不可向后。涌泉穴之气来时,向上甚大,两胯极力按之,愈按愈出,愈出愈按。阴阳两窍用力收住,不使往来之气,自足泄出,总以骨口相对,兑卦外阴内阳,互于吞并。高步以胯劲为主,以裆劲为佐,中步胯裆劲互于吞并,下步以裆劲为主,以胯劲为佐。裆劲竖,阴中阳也;胯劲横,阳中阴也,故须分上中下以用之。裆为胯之枢机,胯为裆之直使,故裆静而胯动,胯走而裆守,毫厘不可散乱,久而行之自能骨口相吞而真气真劲无不通矣。
胸欲竦起,艮山相似;
胁有呼吸,震动莫疑。
胸取义于艮,艮者山也。一阳于二阴之上,其象为山,人身之胸似之。本乎天地者,亲上气也。本乎地者,亲下形也,气易过于浮,须有以镇之,胸内之义也。形易过于沉,须有提之胸外之义也。胸气上通于头顶,头顶者,乾卦也,天也。故艮遇天而为大畜,气畜于中而升于上也。下通于足膝,足膝者,坤卦也,地也。故地临山上而为谦,言足之气抱乎胸,犹地虽卑而抱乎山,而山不得不让之也。
胁聚象于震,震者动也,雷也,一阳动于二阴之下,雷出而奋乎上,胁似之,以上天之象也,以下地之义也。天地阴阳相交,则雷雨作,而万物生,人身上下相合,则血气通而真劲出,理一而已。胁气上交于头,故雷遇天而为大壮,真气上升于头顶,健以初则力自大壮也。胁气下交于足,故雷遇地而为豫,真气下降于足膝,顺以动,故神气豫悦也。一呼一吸,一升一降,外见之口鼻,而内需之心胸,其要总在胁也。
胸者空也,空则不能力,须以气主之。然气由胁而来,不能用胁,焉能用胸,盖不等于动者必不等于止,艮卦之象词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胁者协也,如鱼有腮,一开一合,气有升降矣。合则下协于丹田,后协于两肾,中间一股大气,自盖骨下从两裆内直沉至涌泉穴而止,复向后由足大筋向上翻出,自两委中穴上由尾闾穴透入夹脊,则与胁相交,一开如雷之奋于地而升于天,其气自能上升,一股入胸、入中,一股入两背,底通于泥丸,竖则直达顶巅,横则贯于指末。胁之开合,即气之呼吸借之,出入周而复始,不可颠倒错乱。细玩艮卦、震卦上九初九之义,自能其上下承接之妙。胸虽出而不高,胁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元妙,有难以口授者。胁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率,则为合式,非出骨出肉出筋也。用胁以气之呼吸也,为开闭,以手之出入为开闭,以身纵横为开闭。若求之于骨肉皮血之间则左矣。高步之劲在于足,中步之劲在于胁,下步之劲在于背,此又自然之理也。
坎离为水火之象,水济火,火济水;
心肾为水火之脏,水宜升,火宜降。
坎离之卦,此身内之义也,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吾欲妄言,又恐此道废坠。今从不可言之内,而勉强以言,学者须细心体会。离者,火也;坎者,水也。在人身为心肾;肾属于水,心属于火。火之为性,易升而难降;水之为性,易降而难升。故心动则火上冲,情动则水下降,是其验也。夫火必济之以水,始不至阳亢而生病;水必济之以火,始不至阴盛而生灾。从来儒家之守身,道家之内丹,莫不本于此义,真奥妙无穷也,岂但为学拳而计哉。即以拳勇而论,亦有莫大之功。今欲学勇不得不讲劲,欲讲劲,不得不借助于气,欲借助于气,不得不讲明水火矣。盖水火不交真气乃涣,气涣而疾病将生,身且不保,而况于劲乎。是以此于拳勇者,必讲劲,讲劲必养气,养气必调水火,此一定不易之理也。离卦内阴外阳,火中有真水也。坎卦内阳外阴,水中有真火也。真火可以济真水,真水可以济真火,互相济补,而后真气得所养也。用功之时,塌肩,与是胸胁,反龟尾,皆欲肾气上交于心也。须以意道之,炼步足聚筋皆欲心气下交于肾也,亦须以意道之,得译于运气格式。
凡初入门用气者,每日清晨盘膝静坐,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以鼻孔而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纳入丹田,助以津液足三十六度,则真火自降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胁,自两胁升于前胸,自前胸并于耳后,渐升于泥丸。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于印堂,由印堂降于两鼻孔,由鼻孔降落于喉,由喉降于夹脊,由夹脊透于前心,由前心直沉于丹田。丹田气足自能从尾闾升于夹脊,升于泥丸矣。熟练后,再用收气、留气法也。
神运经
[img]http://www./images/common/flower.gif[/img]
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盛能纵横,精神敛能飞腾。
右第一章,言神运之体
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因伏而后起,退方合而即离。动以静为本,故身虽急而心自暇;静以动为用,故气虽结而神自扬。既知往来闪烁之妙,当明内外呼吸之归,纵横者,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
右第二章,言神运之式
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浅深。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右第三章,言神运之用
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势;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往来任气之自然。气欲满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既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悍。
右第四章,言体用之义
山不汗则崩,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亦然。学者欲用神运经,必先用内功经、纳卦经、十二大劲全局精习微妙,方可学此。否则不惟无益,而且有损。凡用此功,切记不可用高步,更不可用单步,须立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足底更要着意,将丹田元气比住,一呼则纵,一吸则回。纵时两足齐起,回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用时因敌布阵,又当有高、低、远、近、虚、实之变化,亦不可固执。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机系焉,可不慎与!须动身不动心,动心不动气,夫然后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而精神得以飞腾变化,真是知静之为静,动亦静也;知动之为动,静亦动也,盖以静用动,非以动用静也。此于神动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内柔而外刚,知体用之妙矣。呜呼,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缓用疾,方是真疾。此中之妙,皆得之于象外,而非可以形迹求也。学者久研神运之法,自能悟其妙理。
                            内功十二大力注解
        一曰底炼稳步如山                          二曰坚膝屈直似柱
        三曰裆胯内外凑齐                          四曰胸背刚柔相济
        五曰头颅正侧撞敌                       六曰三门坚肩贴背
        七曰二门横竖用肘                       八曰穿骨破彼之劲
        九曰坚骨封彼之下                       十曰内掠敌彼之里
        十一曰外格敌彼之外                      十二曰撩攻上下内外如一
第一大力曰底练。
底者,足也。练者,练之于地也。凡遇敌之时,百般用劲,稳然不动,皆炼底之功也。用法俱在内经,外用有二:一勾敌人之手足,须曲吾足尖向内弯起,以外劲胜之;一封敌人之足,须将裆劲全坠于地,以内劲胜之。
第二大力曰坚膝。
坚者,用内功以后自然坚也。外用有二:凡敌近身上攻,则用提膝,下攻则用跪膝,俱视其势之平侧随时变换,不可预定。
第三大力曰裆胯。
裆者,内裆也。胯者,外胯也。若两敌逼近,将周身大力一落,内裆外胯俱可胜人,但须凑集合式方可用之。若勉强做作,则失之远矣。其详细俱见经内。
第四大力曰胸背。
内功已成,前胸后背俱有大力,可以制人。无有甚巧,须封敌人之手,用后背须让出敌人之手,防其攻吾也。
第五大力曰头颅。
内功已成,不但胸背可以制人,即头颅亦可取胜。其用有二:曰侧撞、曰正撞。侧撞者,敌在吾前,吾侧身撞去也;正撞者,敌在吾上,吾正撞去也。亦必防敌人之手。
第六大力曰三门。
三门者,肩也。用肩三法,须垂吾收手,贴住两股,以小身法用之。或侧用,或平用,或用之于上,或用于下,俱在合战散门内,难以尽注,大抵有内功以后方可用之。
第七大力曰二门。
二门者,肘也。此力在十二大力成之最速,其用有二:曰横肘,曰竖肘。竖肘者,竖吾手头在吾面侧以肘攻人也;横肘者,横吾手头在吾怀中以肘攻人也。用法虽多必本乎此。
第八大力曰穿骨。
敌自上路来,吾将全局极力一伸向前穿之,彼之劲自破,吾自获全胜矣。但须斗骨侧起,后步墍往前步以极力向前穿之,不然与通捶混矣。
第九大力曰坚骨。
敌自下路来,吾以一手封其一手,将全局极力猛落,自得全胜矣。但须斗骨侧起方能得法,其坚之轻重全在内功之深浅。
第十大力曰内掠。
敌自里来,须以掠劲胜之。其用有三:上掠破敌人上路之劲,中路破敌人中路之劲,下掠破敌人下路之劲,俱封其手以用之。
第十一大力曰外格劲。
敌自外门而来,须以格劲胜之。亦有上格、中格、下格之分。但内功已成,亦不必尽拘,敌远则格敌人之手,近则格敌人之身,无不可格之处,学者神而明之可也。
第十二大力曰撩攻。
将手头以内功炼得坚实,如撩物之势,以攻人也。此力若成,微一着手,即可攻人于数步之外。手头不可太远,敌人仅隔寸许,然后撩之方妙。若与敌人相去甚远,须以步赶之。其用有五:曰内撩,攻敌人之在里门者;曰外撩,攻敌人之外门者;曰上撩,攻敌人之高势者;曰下撩,攻敌之低势者;曰正撩,攻敌之正逢者。其到身如何发劲、如何身法、步法,俱在经内。
内功合战八门

   第一局
地龙真经,利在底攻。无论敌人高矮远近功力大小,皆可以底攻劲胜之。盖人上部多实,下部多虚。虽平人相角,攻下胜于攻上,况合内功大力者乎。然欲行此法,必先将内功、纳卦、神运三经,摹炼熟娴,然后可用地龙经。不然空有式样,凡经内所藏诀窍,皆不能知其妙矣。地龙经虽自成一局,然其中道理贯串气脉连络处,皆内功、纳卦、神运三经,相为表里,学者不可不知。地龙一局,底攻二字尽之矣。其中虽有无限议论、无限道理、无限法门、无限变化,悉于此两字发出。
                                                                                    第二局
全身炼地,强固精明。遇敌非徒炼足底也,全身倒地,尤能炼气、炼血、炼筋、炼神,能用周身大力全局,然后可以制放。炼气则固,炼筋则强,炼神则明,其工夫全在平时,皆经内所译言者,勿用左道。
                                                                                    第三局
伸可成屈,住亦能行,屈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迹,屈伸潜踪。此言敌来,吾即倒身于地。前用双手按于地上,后用双足梢着地,即将通身腾起悬地。然后遂敌所在,任意行法,此正格也。若用屈,则合周身大力全局,以双手向后力拖全身,自能屈而起立,伸则双足向前力挂,亦能伸而击敌。行住无一定之格,因敌施法,彼住吾行,全在使敌人不能窥吾踪迹。偶将身一缩,手足俱皆不见,以全力覆蔽之,但以头伏于手上,窥敌虚实,如伏虎状。手足仍能击敌,如故起立如常。腾则全身伸直,勿论反侧,皆能制敌,起立任意蜿蜒,伏如腾龙状。故欲伏先腾,欲腾先伏,伏者腾之势,腾者伏之机也。一腾一伏,一伸一缩,变化见矣。
                                                                                    第四局
身坚似铁,法密如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此局专重坚、密、疾、猛四字。然不悟四经全局,必不能知其妙,须将四经体会明白而后用之,方能任意。盖不密则失,不坚则乱。身一着地,即使敌人入吾套中,而不能出,更须翻腾有虎豹之猛,婉转有如隼鹰之疾,方无遗漏。不然,敌虽中法,亦不能如意也。反侧伏仰,为翻竖劲也;左右轮转,为转换劲也。转则两足伸直,翻则略曲一足,横竖劲方能分明不乱。
                                                                                    第五局
倒分前后,左右分明。敌对面来,吾将全身向后扑去,直倒于敌人身后,使彼目不及瞬。然行法谓之前倒,否则仰跌于地,使敌制吾则远,吾制敌则近。以次行法谓之后倒,若夫前后左右更属腾闪之功。敌人直攻来,吾将全身向外一闪,或左或右,务使敌人落空,遂即倒身在地。乘时行法,比及敌人收步变局时,已早中吾法矣。一倒则胜敌,不待细分前后左右方是此中化境。
                                                                                    第六局
门有变化,法无定形。门者吾所自立之门也,伏可变仰,仰可变伏,侧能成反,反能成侧,此皆随时立门之规矩,不可执一而不化。至于行法更无一定,有法从门者,有门从法者,甚至于法离门、门离法,俱由平日熟读四经。其中元妙,无不洞达,临时方能应手而来。不然虽耳提口道,亦不能领略,况徒劳眼力乎。反侧伏仰是门,手足攻击是法,门近则法变,法近则门变,婉转不穷,妙法层生。
                                                                                    第七局
前攻用掌,二三门同。前攻者,敌在吾前,吾应顺势以吾前部攻之。须用掌,勿论左右,但一手封住彼踵,在上一手自内向外力折其膝;否则用双手封住其足。上三门劲狠攻其三里穴。倘敌人足近吾胸下,务要顺势曲吾三门,自上而下,攻其足面,皆能取胜。
用二门法,最要迅速方妙。敌逼吾太近,防其以足攻吾也,以故散门中不敢轻用。
                                                                                    第八局
后攻用足,踵膝通用。敌在吾下,吾则顺势以吾下部攻。须用足,勿论左右,但一足缠敌一足,再进一足,力撞其膝。反侧俯仰,左右上下,皆可曲伸住行,皆可翻转腾挪,成功须曲尽其妙,不可稍有阻挡方为合式。用踵者,敌步稍远,吾足仅能到而不能缠,则亦不必用缠法。但提一足腾空,自上而下撞其足面;倘彼收回,吾即再飞起一足,仍力撞之。若敌人用步近吾裆下,可以不必转用前法,但以跪膝撞其足面,自能获胜。以上六法,内功散门中亦曾言及,然皆本于此缠,非另有讲究也。两足后高骨处谓之踵,虽云自上而下,却是斜击,不是正击;跪膝,谓两膝是也。用时不可提得太高,太高则虚而无力矣。
                                                                                    第九局
远则追击,近则迎接。倘敌人忽然退祛,不可任其自退,须追之。然追之亦不用变局高身法,须将两手按地,将裆悬起,使双足自裆向底前透递而出,以远为合式。若双足已合前局,须将全身屈起,用双手向前力扑而出,亦能赶到,仍以远为合式。比及追之行法,须以上六法任意变换而行,若方才立法,敌即忽然而来,切不可向左右前后闪避。顺势以法接之,不待敌人稳步合局迅速迎上,方无不中之法。追击之法,与神运经一理,全凭悬裆两字。通身若无大力,唯两手按地,裆必不能悬,况两足跳跃远追乎。须内功神运炼熟,再用此功方得其妙。
                                                                                    第十局
大胯着地,侧身成局。大胯者,外胯骨也;大胯着地者,定侧身侧局也。凡用侧倒局,须单胯骨尖着地,两手轻轻按地,足膝俱皆腾起,自能蜿蜒屈伸翻住行,悉于侧身局化出。用此局,全在手轻轻按地,一重则手成迂物矣。须时按时起,周身方能活动,亦可单用二门着地,随势腾出双手法。
                                                                                  第十一局
仰倒若坐,尻尾单凭。夫人仰倒于地,未有不以全臀坐地者。坐者非用臀,坐而用臀,则成溃局。要能行法,唯以臀骨尖着地,手足与身,俱皆腾起,合住周身全局。向左则左转,向右则右转,任意行法,无不中窍。亦可单用手按地,唯悬下部行法制人,但不如全腾之势,上可以用双手,下可以用双足,更元而妙也。照得此局,左右盘旋,随在中窍,其妙有不得胜言者。然须知所以然者,全在臀骨作枢机,若将臀实坐于地,则相去远矣。
                                                                                  第十二局
高低任意,远近纵横。高低任意者,人意此法只能在地盘旋,不能起而高攻,孰知遂倒遂起,任意腾伏,原是此经本原,稍有牵强不为合式。凡用起法,须暗曲一足在底,合底炼全局大力,加以双手或单手助之,勿论左右,反侧俯仰前后,自能遂倒遂起;纵横者,用高身法跳出,用地龙经局收回,用地龙局纵出,一高则攻敌之上,一低则攻敌之下,总以不露形迹坚密疾猛为要。此局全是神运经道理,人能于神运经熟有读得,知其纵横飞腾之势,明其炼气、炼神之理,自能一贯豁然。
(散门正局待续)
散门正局
                                                                                    第一局
敌进右步撩劲,吾用右手接住彼手,自上而下,顺势向外一摔,其胁自露,急进左底炼封住彼右步,以二门、三门全局,侧身攻之。
右第一章:此法须贴住背以小身法向上提起而用方妙。敌来攻时,趁其伏身,速以右局步、全局底炼劲用力向外一开,将右手飞起,以掠劲攻其背,三劲齐使胜。
右第二章:此还上之法也,用时须将两腿极力伸直,运用周身之气向后斜带之,方得。不然,恐敌有底炼之功,不轻易为吾所开也。受敌掠背必倒而伏,遂将左足仍封住彼右足,用地龙倒地起法以左格攻彼右腿胜。
右第三章:此一还二之手法也。倒身之时须有分寸,若一概落地,则难起矣。一说用三门更妙,敌方用地龙起身法,不待彼起,即将右步稳住底炼劲,提起左膝,攻彼左胁胜。
右第四章:此二还一之手法也。须乘其将起未起时攻之。见敌起左膝,吾不前进,随其左膝向前而倒,顺势向外翻出全身,仍作伏龙法以胜之。
右第五章:此法须地龙功夫炼熟方能用之,不然起倒不明,徒取笑耳,焉能致胜。又倒后,须聚精会神,伺敌人动机,以施吾之攻击。若敌人见我状,直上步以矮势出撩劲,我即用左格劲,格彼左手,再上右手,当胸攻之胜。
右第六章:此接上之变局也,无甚深意,但须出得坚与疾耳。
                                                                                    第二局
敌上右步撩劲,吾用左格劲,自内向外丢住彼右手手腕,再进右底炼,自外向内封住彼右步,又以右擒劲,丢住彼三门,三劲齐使胜。
右第一章:此法用时,左丢手须极力提之,则彼足自然无根;又用时,手足齐上方妙。不然,彼必抽腿矣。若被敌人跌倒,遂用右足勾劲缠住彼右足,伏身合住地龙全局,两手按地,加左足底劲,撞彼右胫,敌自败。
右第二章:此法用时,右足极力要曲,左足极力要直,以当运周身之气以用之方妙。倘敌进撩劲,吾退右步用格劲时,敌右手早已抽出,吾必落空,遂进步缠住彼左手,将身伏下,以左三门攻彼胁下胜。
右第三章:此攻下之变局也,用时须敌人抽退时急攻之,勿令彼步法落实,此乘虚之法也。
                                                                                    第三局
敌进右步撩劲,吾暗上小左步,用左掠劲撩彼右手,按身不动。敌若出左手,借彼出时,急将身一扭,伏于里门,合住劲以左三门攻彼肋下自胜。
右第一章:此法进左步时,已预为攻击之势,勿使敌知觉,方见其妙。
                                                                                    第四局
敌进右高步掠劲,吾用右手格劲,向上丢起,遂进左步拦身擒之。
右第一章:此法须左底炼用的坚实,方能取胜,不然一遇强敌恐与敌俱相仆矣;敌用左步封吾身,复以拔劲攻吾,吾复将身一扭,用坚膝劲,击敌人膝内。
右第二章:此还上之手法也,同时须趁敌人进左步时,迎而击之。若敌人擒住,即解之不及矣。敌用坚膝劲攻吾左膝,吾急将左步向外一开,将身一落,栽住项根以项攻彼右胁。
右第三章:此一还二之手法也,同时须要稳住周身全局以小身法攻之,方妙。
                                                                                    第五局
敌上高身法以双手攻吾上路,吾以左手自下向上缠落其左手,以右手自下向上缠落其右手,暗进左步,踊身而入,以胸劲攻敌人前心。
右第一章:此以全身攻敌人之法也,不必拘于胸劲。若敌人自下路而进,亦可用此法,然须向下缠双手。如将封敌人手时,务要封住,勿使其抽出,得以变法攻吾也。敌以双手封吾双手,以胸劲攻吾,其势不得动手,又不得迟延,略一迟延,即为敌所致矣,须暗起右膝,迎裆攻之胜。
右第二章:此坚膝撩阴也,须斟酌用之,稍重恐伤性命,慎之慎之。
                                                                                    第六局
敌上高右步撩劲,吾用右格劲丢起敌人右手,下用左底炼劲,封敌人右步,将身一扭,用三门劲攻胜。
右第一章:此法须运用周身之气,将肩背贴住,以短劲攻之。不待敌人用三门劲,以右手按住彼右手,接住彼左步再以左手丢其右手,三劲齐使,向右摔去。
右第二章:此法用时,须不早不晚方妙。盖早则敌必惊疑而退,晚则吾不得其动身矣,须迎其势而攻之也。敌欲动足,吾急以右手丢其右手腕,以左手丢其右肘,仍用左足封其右步,向左摔去。
右第三章:此一章之所变以攻下也,盖以敌之法变而左用之也。摔时,须曲敌人之手于其胸上。
                                                                                    第七局
敌出骑马势上右撩劲,吾即向右变步,用手合周身全局向地用力扑,借势起身,是小身法以双手击其腹。
右第一章:此法须以侧身之势,向上斜攻其平面,所谓以我之实,乘敌之虚也。
                                                                                    第八局
敌出右步撩劲,吾用左坚骨,接住彼手,自内向外,将全身一转,以左足自外向内缠其右步,以左格劲力格其胸,三劲齐使。
右第一章:此法上下须用短劲,若用长劲,敌虽败吾亦不能无恙矣。
敌上左步,将欲格时,吾即退出右手,亦左步向后一转,自外向内缠其左步,再以左手抓其右肋向外力掠,二劲齐使。
右第二章:此还上之法也,须要闪得清楚。先立于不败之地,右抓劲时,须运全身大气以用之。
                                                                                    第九局
敌出低势右手撩劲,吾进右手坚骨劲,封住其手,然后左手抓住其发,右手当胸,撮其颏,二劲齐使。
右第一章:此法有真巧存焉,用时勿使大劲,又封手时以右足自外门封其步,令彼不得抽退。敌上右高步撩劲,吾自外门向内,用右手格劲,格开彼手,顺势进左步,将左手自敌人胸后向前攀住敌人鼻峰,全局功夫向后折其项。
右第二章:此上法之变势,用时务向敌人怀中折其项,不可向左,若向左则敌人则漏出矣。
                                                                                    第十局
敌出右步撩劲,吾进左步底炼封其右足,自外向内再进左手自上而下,丢彼右手,用力下撩,遂进右手自上而下斜击其项。
右第一章:此法丢手时,倘彼用力向上,势难下撩,遂将彼右手自下而上而后翻起,进右手击其面。敌进右手击时,吾手已被丢住,难于退出,遂伏身向里,进左步跪膝,合坚全局进右手击当胸。
右第二章:此法须落左步时,闪出敌人右手,先立于不败之地,而膝又宜着力。敌欲击胸,遂将两手退出,退出后,向地而倒,合地龙伏身全局用力向前一纵,以右足带彼右足。
右第三章:纵身时,须将脊骨用力塌下,右足作一步法,左腿伸直,内住后而极力曲之方要。敌带吾右足,吾必仰地而倒,不须待其起立,遂将身一侧两手按地,意合地龙局起,左足击其左胫。
右第四章:此法宜极力伸直,左足自上而下斫之。
                                                                                    第十一局
敌出右步撩劲,吾即向后而伏,两手按地,合地龙局飞起右腿,自上而下,击其胫。
右第一章:此法用时,要运周身之气,以坚骨劲攻之,若右手不中,即翻身以左足踵自内向外攻之,亦用自上而下之势。
                                                                                    第十二局
敌进右步撩劲,吾上右步自内向外撩出彼手,再倒上左步将两背贴胸下,屈身用双手拔其右足,以中部全局挫其膝。
右第一章:此法用时,务要贴得周密,令彼抽退不得。上左步须有分寸,令其右足适露在面前;挫膝时,令彼膝尖向上有破骨之势,勿使其委中向上令吾不得力也。敌欲挫吾膝时,吾即顺势抓住其发,左手用力撮其颏,用两背全局力折其项。
右第二章:须伺其抓上未定时用之,盖彼手但奔下路,吾乘其上之虚而攻之,无有不胜之理。但恐其使得飞疾,令吾不得措手耳。
                                                                                    第十三局
敌人持刃迎面而刺,吾且忌不可后退,急侧身进左步,用左手自外向内掠住彼右手腕,上右手击其面门。
右第一章:此法亦有中食二指刺其鼻孔者,亦有用中食二指击彼两目者,但视其势之缓急而用之。
                                                                                    第十四局
敌上右步撩劲,吾进左手采住彼手,伏身以右手捎其右胫骨,捎起时,双手将彼胫骨一扭,合周身全局,向彼一撞。
右第一章:如左手捎起,或左腿右腿,皆用此法。
                                                                                    第十五局
敌上右步撩劲,吾进右步潜身以双手封其右足以右三门劲攻其虎胫骨。
右第一章:此法用时封双足,务要周密防敌人趁势起足攻吾之面。敌封吾右足欲以三门攻吾,吾乘其将落未落,急起右膝以攻其右胁。
右第二章:此法若被其擒倒,不得用膝,即飞起右足攻之。
                                                                                    第十六局
敌出右步掠劲,吾以双手自下而上,扭其右手进右足自外向内封其右足,合周身气力向左丢之。
右第一章:此法须竭力扭其右手腕,以破其劲,里外门俱可用,若用之于里门以左足自内向外封之。
                                                                                    第十七局
敌人进右步撩劲,吾亦进右步用格劲格出彼手,顺势而上擒住其肩顶,再进左手抓住其足踵,合周身全局向外一摔。
右第一章:此法用时,右步进在敌人里门,用格劲时,须自下而上从腹内翻出方可。倘被敌人摔倒,前胸切不可着地,但以双手按地,合地龙侧身局,飞起右手横击其阴。
右第二章:飞足用地龙翻身之势,无甚深意,然必熟地龙之法方可用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