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久治难治病案探要(之一)之读书笔记

 昨非今是 2010-03-02
 作者何任,本文于1999年5月发表于《浙江中医学院学报》,为删节版

1为什么我在标题上用了“久治难治病”而不称之为疑难病,因为疑难病者是指诊断没有肯定.难以确定的病。当症状描述、检查资料似是而非。在疑似之间,因为诊断没有明确,治疗就难以正确进行,这是一种情况。再是诊断虽明,但目前的医药还不能很好的治疗,如帕金森氏症,肥胖病、阿狄森氏病、肝硬化、“再障”、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等,虽不是疑症,却是难治之症。本文所说的久治难治病案,实际上多是常见病、多发病一类。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治愈,而经过进一步的探索,用辨证论治方法,四诊合参手段,分析其病因和患者所处环境情况,或是透过其所见症状,辨证明确。经治痊愈者。本文所指的多属这一类病案.

2病案举例如下

2. 1脘胁痛久治不愈案

   患者.男,45岁,1940年7月5日初诊。上腹部胀痛已5. 6年。发作时从胃脘部连胁肋一片均痛。经某医院X线钡餐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B超诊断肝、胆、胰、脾均无异殊。曾服中西药,少见治效。有时服药后脘痛稍稍缓解。但胁肋胀痛依然,且出现呕恶,吐酸、口苦等症,其人消瘦。自谓发起来连续几天痛连脘胁,口苦,口干,烦躁不安.大便数日不下,苦不堪言。经诊舌质红而干,脉象弦数而虚。从病历上看已服中西药甚久。除西药外.中药大致服过辛甘理阳的六君汤加吴茱萸、高良姜,甘温和中的小建中汤加味,祛瘀止痛的失笑散加芍药,甘草之类:细察所服处方,虽方有所宗,但病痛并未缓解。脘胁痛一症,首先以其作痛部位而言.当在心下,即胃脘部处。一般以饮食、烦劳、冷热等病因,导致气,血,痰、食停滞作痛。或肝气犯胃及肾寒厥逆皆能致痛。此例痛连胁肋,当然首先应与真心痛如心绞痛等相区别。此患者,从未有冠心病、心绞痛类疾病。亦未有真心痛病史,钡餐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并有胃经本病如胀满、噫暖、食少,便难等症状。故其病在中脘当无可疑。再细推诊,病人虽在运输轮上工作.但是并不在甲板轮面上潮湿的地方,而是在轮船舱里极为燥热之动力间操作。平时饮食肥甘较多.食蔬菜鲜果较少。且每次出航运输,归时不能预期.思妻念子,情志郁结,气郁化火。自然犯在胃肝。按四诊所得,此脘痛病者,肝郁气结,气郁化火,当是火郁及情志所伤之症。病人长期工作场所高温高热.平时饮食又多膏梁炙。症已伤津。原服中药方之少见治效者,盖六君汤系主治气虚痰饮.痞闷呕吐.由脾胃不和所生之胃脘诸疾;而吴茱英及姜为温中止逆之品。对此病人并非对症;小建中汤者,主治虚劳里急.腹中痛,喜得温按,治心悸虚烦,虽方中有芍药甘草之缓急解痛,但属辨证欠确。自不能见效。至于失笑散为活血祛瘀止痛之品,治少腹瘀痛为主.心腹疼痛由瘀血阻滞所致者,方可一投。此亦为方证未合。

诊断既明,方可论治,其治当以解郁清火、疏肝柔肝、泄热和胃:然此病人病期已久,舌红少津、其阴已伤,则宜以养阴疏肝更为恰当。乃处方:北沙参10g,麦冬15g,生地黄20g,当归10g,枸杞子10g,川楝子10g,黄连3g,瓜萎仁20g,石斛10g。7剂。此方以魏玉璜一贯煎加味。一贯煎有滋阴疏肝之功效。对肝气不舒,肝阴失养,脘胁胀痛,吞酸吐苦,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虚弦而数者非常对症。所加减者,以病人口苦、干燥加黄连、石斛。大便艰结而加瓜萎仁。服药2剂以后,大便润顺,口干略减,脘胁痛未作。服完7剂.则诸症明显轻减。又续服7剂。复诊,在原方上加炙甘草10g,淮小麦30g,大枣30g。以后即以本方为主、乃至痊愈。

   按   本例久病数年未能治愈,在于诊断时未能四诊合参,而望、问两诊尤其未尽细致。故辨证欠确、以前所用方药虽方有所据、药有所投,但似是而非者.在于诊断未清。辨证未确,故投药亦均少效。其中有些辛燥之品,甚则还有伤阴增症之弊。仅此案而言,不可不细察个别特殊病人的心情、环境等各方面情况,若光靠闭目切脉,偏离了问诊这一重要手段,辨证既错,论治自不能准确。

2.2久发眩晕不愈案

   患者,84岁,1997年1月5日初诊。数人扶持病人而来,人坐后,目不能睁,谓张目则屋宇旋转,即思呕吐。经诊视,病人虽属高年.素体尚较健常,略丰腴。平时血压基本正常(约在18.7/10.7kPa之间,偶有波动亦不大。夙有痰饮症,眩晕时时发作,1年中发作多次,发则头胀头痛,神情烦躁不安。旬日前以烦恼,耳鸣响,目闭不能睁,起身时一阵眩晕、呕吐甚多痰涎,小便黄赤,大便干结。并谓这次发作曾服中药7剂,眩晕并未止:又去另一医院再服中药至今亦无效果。眩晕至今,经人介绍前来就诊。望其舌,舌质红而苔黄、脉象弦数。病人提供以前所服药方,有天麻钩藤汤(天麻、钩藤、生石决明、桅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获神)及温胆汤(姜半夏,竹茹、权实、陈皮、生甘草、生姜)。

按  眩晕一证,其病因病机,各种学说甚多。刘河间主风主火:朱丹溪主痰;张介宾主虚等。综观历代诸家论述,眩晕多以内伤为主。故有风眩、痰眩、火眩、虚眩种种。而华云帕所谓:“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上冒耳……。”故一般高年所见眩晕。总以痰浊中阻.肝阳上亢,气血亏虚或肾精不足者为多。见此病人虽在毫奎之年,但见症一派肝胆实火之象,故头痛头眩、耳鸣不闻声响,大便干结以及其肝经湿热下注为小便黄赤、望其舌切其脉乃取以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之龙胆泻肝汤(《兰宝秘藏》方):龙胆草10g,桅子10g、黄芩10g,柴胡10g,木通6g。车前子10g,泽泻10g.当归10g,生甘草6g、生地黄20g,7剂。服用1剂以后,头眩渐止,目已能张,渐思进食矣。观前医所处之方:用千金温胆汤者,该方原为清胆和胃.除烦止呕.见虚烦不眠、惊悸、胸闷、口苦、呕涎所设,虽对此病人亦有某种适用之处,但原为大病以后有上述见症者方为适宜。而名曰温胆者,在于一个胆字:盖胆为奇恒之府,藏清净之汁,内寄相火。故病后胆虚所宜。本例病人为肝经实火,既非大病之后。又属肝经实邪,故投方不效。至于天麻钩藤汤,功能平肝清热、潜阳熄风二主治肝经有热,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手足震颤,烦躁失眠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脉弦:此方之功效,与龙胆泻肝汤大体上亦有类同之处。但天麻钩藤汤除平肝清热外,重在熄风,故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等,且本方亦有降血压之作用。本例病人为肝经实热,虽属高年而素体丰健,其见症除眩晕外,尚有小便黄赤之下焦湿热之状而并无震颤手抖动风之象,而且血压并不高张。其失可谓毫厘之差。其方未能解其眩晕也。进龙胆泻肝汤而见效迅速,尽7剂而痊愈。以后此老妇人一遇头眩发作,即自行购服本方,屡屡见效。

从此案中可体现到辨证宜细,特别是虚实之分、邪之性质,病情症状,邪在何处,方与证从原则上的拍合。用药必须丝丝人扣,才能奏效。张仲景《伤寒论》各篇均为“辨\<病脉证并治”,《金匾要略》也是.“病脉症并治”,可见其对辨证之重视。他的特殊贡献,在于明确指出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个被后世称为”八纲”的证型,由此可见要针对性的治好疾病,“四诊”、“八纲”一定要强调。这是绝对必需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