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储晋老师教案选登 第一讲、一块砖头和一堂快乐的作文课

 文具盒文具盒 2010-05-05
 
第一讲一块砖头和一堂快乐的作文课

                                   储     晋

 

 

有一件送不出去的“礼物”,跟着我几乎走遍了全国——那就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红砖头。

    砖头,它虽不起眼,但能够从一开始就激发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断调动着他们的好奇心,因为小小砖头处处都能体现出写作文的好道理。

用它开展小聪明竞赛,就是训练发散性思维的好方法。砖头的本职工作是干什么的?盖房子、铺路,哪怕是搭个猪圈,都不能讲,人家说什么,我们偏不说什么。要想出这块砖头“不务正业”的其他用处来。讲什么都可以,鼓励大胆地想像,不允许笑话别人。头脑中永远没有三个字——“不可能”。一切的思维定势都在热烈、宽松的气氛中,不断被焕发出来的创新精神所打破。

想得越多越好,这就是在训练思维的广度,各种写作的题材也随着头脑的开放爆炸似的奔涌出来。看谁想得绝,想得新而且合乎情理。这也是在训练快速选材的真功夫。宁波的孩子发明了一种新式高尔夫球——将砖头挖个洞,人在不远处挥杆击球跃入洞中;北京的小朋友给砖头装上了轮子和绑带,变成了新款溜冰鞋;南京的学生拿砖头当保龄球打……通过改变砖头的功能、状态、颜色等,诞生出一个个金点子,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变通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聚合思维、相对思维等,树立出更多的信心,拥有更多的自信,不论碰到任何题目,绝不会说“没写的”。

一块砖头同时也在考问学生的思维深度、高度和看待问题的角度。砖头只能用于打人、垫脚、写字等等,是不是太平常了?东晋名臣陶侃丢官后,每天将一百块砖头从前院搬到后院,再由后院搬回前院,是为了什么?同学们可能马上就会回答,是为了锻炼身体。想深一点儿,高一点儿,几乎每次上课或讲座,问到这个问题时,都很少有同学能答出,陶侃是为了磨练自己的毅志,失官不失志,保持顽强的斗志,最终东山再起。经过一启发,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可能立刻都会有新的变化。

选材为什么难?可能根本问题还是我们喜欢看高不看低,看远不看近,看大不看小。请问身边是砖头多,还是大理石或者各种奇石珍宝多?同学们肯定知道是砖头多。也就是说,您身边的像砖头一样的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人与事、物与景最多,而它们又往往不在你的视线范围内,或虽在你的眼中,你却往往视而不见。而那些大作家们,最看重的往往就是最容易被你忽视的东西。它们和砖头一样不值钱,但在他们笔下却能加工成一件件珍贵的艺术瑰宝,就像一块砖头经过雕刻大师的艺术创作,也许就会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朱自清的父亲在浦口火车站送别儿子时,送给他的不是贵重物品,而是一点最不值钱的小橘子,却体现出全世界最伟大的父爱。比橘子更不值钱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橘子皮,它化作了冰心笔下的小橘灯,这就是一个文学大家的眼光。身边像砖头一样的事多不多,多得无以计数,如果你也能拥有这种眼光,还会发愁没东西可写吗?

砖头它愣头愣脑,看着它,你能感觉到一个个巨大的挑战。挑战你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体验能力和阅读能力。看着它,你的底气足不足?砖头和你,有多少观察、体验和阅读的积累。

温州有同学说砖头可以当凳子坐,我立刻问他什么时候拿砖头当过凳子,同学笑了,但这位同学还真的说出了自己在农村体验生活时,拿砖头当凳子的经历,同学们给予掌声鼓励。这使我想起自己和砖头之间的感情。小时候在安徽农村,学校是茅草屋,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不下雨,里面还一个劲儿地下雨。老师心肠好,让同学们每天背两块砖头来上学,一块当凳子,一块当课桌,中午两块一叠当枕头。课间休息当乒乓球网,穷的时候连拍子也没有,就拿它当球拍,那一板子抽下来,可要当心砖头飞到脑门上。体育课没器材,老师就将两块砖头中间挖个洞,套上木棍就成了哑铃。将一堆砖头装进两只麻袋,用一根扁担一穿,就成了杠铃……每当说到这里,我都会问同学们:“砖头能不能当足球踢?”同学们想说不可能,但在我们的课堂又不能说“不可能”,答不出来,我就请大家在平常的阅读中寻找答案。

比如,解放前中国足球队就有一位“李铁腿”,因为太穷,没钱买足球和球鞋,每天就光着脚丫对着砖头踢。中国队穿着破衣褴衫到国外比赛,处处被人瞧不起。有一次,中国队一上场,外国人就起哄,只见李铁腿七盘八带,居然将球运到了对方球门口,外国人傻了眼,就起哄:“飞了,飞了……”。这下李铁腿可是怒发冲冠,一记怒射,结果球没有了。外国人更是高兴了“哈,果然踢飞了。”不一会儿,对方守门员大叫一声:“不好,看球门!”球门的网上居然留下一个大洞,原来皮球射入门中,破网而出,落在了一名还在起哄的外国观众的怀里。

这不过是平日里看书读报、看看电视、听听收音机的偶尔所得,每个同学都可以将其视为大阅读,根本不用刻意去用功,对万事万物感兴趣,有敏感,你头脑中的知识点就多;写起作文来,作文点也多;以后搞新闻,新闻点更多;遇到最头疼的读后感写作,相信你的敏感点也会比别人多。

对自己与砖头的回忆,由一块砖头而产生的各种联想,都能触发你说与写的灵感,在不知不觉中,打破了文体的障碍和各种作文法的蓠樊,对砖头的事情想叙就叙,想议就议。由砖头的品质可以联想到一些类似砖头的人物,他们是我们的榜样。由砖头的组合可以阐述团结的重要性。是一砖一瓦砌房快,还是现代化的框架结构法神速?由此,你还可以迅速领悟用框架结构法去快速行文的好处,什么三段式、总分式、横向式、纵向式快速结构法的构思和写作的技巧,也许会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我用一块砖头可以这么上一堂快乐的作文课,你也可以用苹果、土豆、水杯、纸团、黄沙等等上这么一堂课,不少学校老师认可了这一方法,小砖头从我的讲台飞到了海安的刘德文老师、宣城的丁延清老师,和全国各地语文老师的讲台上,大家七绕八绕,绕来绕去都是作文问题,而且直接解决一些与写作密切相关的主要问题,如,如何选材、如何构思、如何表达、如何积累等等,看上去不讲什么道理,也似乎与作文无关,但它却简单易行,达到一点就通,一学就会的显著效果,让学生找到一个全新的自我,甚至可以改变他们的一生。

 

【教案和记录】

我一向不太讲究规矩,人家是先有教案,才有教学。而我是先教学,后有教案。每堂课能教哪些内容,能发挥到什么程度,我心里也并不清楚,反正是尽量发挥罢了。所以不少人会认为我的课较为随意,不严谨,但课堂气氛自然、热闹。

其实我也很想拿着教案去上课,但在国内作文教学领域,你又能找到什么样的教案呢?即使有个别教案但也不成系统,久而久之,我就形成了先教学,后记录整理教案和教学内容的习惯。如这堂课我就做了如下的记录:

 

    1999年春季,在给学生上新学期第一堂作文课的路上,我在一个工地上捡到一块红砖头,恰好摩托车尾箱里有一张崭新的大报纸,我像包礼品那样把这块砖头精心包装了起来,提着它走进了教室。

一上课,我便将这包“礼物”献给了同学们。我先让他们猜,讲台上的这玩意儿究竟是什么。同学们的思想开始集中起来,并且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有的猜是老师带来的课堂奖品,有的猜是课上要发的新书,最后总有那么一个“小聪明”冒出了一句:“是砖头。”

我打开它的外衣,一块最普通不过的红砖头暴露无疑。我举起它,问同学们:“这砖头有多少用处呢?现在让我们看看究竟谁最聪明,说的最多。”

我把同学们按座位分成了几组,展开竞赛,黑板上画上砖头,写上“它不务正业可以干什么?”。但不出所料,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同学们还真说不出这块砖头除建筑以外更多的用处。我提醒道,我小时候在农村上学的学校,教室条件很差,这样的砖头在那简陋的教室里,既是我们的“宝座”(天下最简易的凳子),又是我们的课桌(放在膝盖上垫着记笔记),还是雨雪天我们随时铺上烂泥地的垫脚石等。这下同学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了,有的同学说出了多米诺骨牌现象,有的说用砖头可以堵下坡的车、磨刀、自制砚台等,我在黑板上都来不及记,最后,砖头的用处记了满满一黑板。

评出几个“小聪明”后,我才告诉同学们,这是在训练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以后的每堂课上,我不仅讲作文,更着重于通过集体做思维体操,来提高大家的思维能力,这叫作“功夫在诗外”。“诗外功”有四方面:思维、观察、体验、阅读。请大家在这四个方面里面寻找砖头的其他用途,看看谁的能力强,

同学们立刻对学习作文来了兴趣,与我在开拓思路、改变思维定势上开始形成互动。并认识到注意观察、加强体验和阅读的重要性。

我说,靠我这么一点儿思想传给大家还不够,我们若想从小聪明之人变成大智慧的贤者,还得让古今中外的一些伟大的圣人和思想家“传道”与我们。比如说庄子的道家学说,就让我们受益匪浅。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庄子的哲学是自由的哲学,是把生命放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去体验的哲学。说起哲学,同学们可能会想,我这么小哪能听得懂?大家听听以下庄子的故事,就会知道,哲学不过也是常见的思想而已,并不难懂。

    现在请大家抄下总标题:《有用和无用》,听老师讲几个故事并记录下来。

惠施的大葫芦

惠施也叫惠子,是庄周的同窗学友,也很有才,是个诡辩家。他与庄周辩论了一辈子,经常不分上下。一天,庄周来到惠子的院子门口,只见这家伙手举大板斧,正向一个大葫芦劈去。庄周赶忙喊道:“手下留葫芦!”

惠施放下斧子,对庄周说:“魏王给了我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在家中院子里把它们种下,过了一些时日,结下的葫芦可大了,可装五石(古代计重量的单位)的容量。可摘下这些大葫芦,我却犯了愁。它的质地不够坚固,用来装水,当水壶用,一拎起来就破了。砍成两半做瓢又太浅,一瓢装不了多少东西。这葫芦虽大,却大而无用,一气之下,我就把它们打破了。”庄周感叹道:“你怎么只知道葫芦里面可以装水,难道葫芦外面就不能装水吗?”可惜这葫芦这么大,你却不知道他的好用处。“葫芦外面装水?你老兄装装看!”只见庄周用一个大网把大葫芦套起来,然后把它绑在腰上做个腰舟,就像现在的游泳圈,用来下水摆渡或嬉戏,多好玩啊。惠施坚持葫芦只能在里面装水,其实水也可以装在外面,一种想法不通之后,变通一下,必有妙法,这就叫做“无用之用”,它体现了变通思维的妙处。

 

    现在请问:这个超级大葫芦除了装不了水,盛不了米,那它还有其他什么用处吗?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人说葫芦能当菜吃,还能当花盆、当摇篮、当滑板、当轮车、当不倒翁、当定时炸弹,又能刻制成各种花样的装饰品;更绝的是,有位同学甚至想到将葫芦排成一排,当保龄球打。就是没有人把它劈了当柴火烧的。看来他们个个比惠施还聪明。

    我们的“小聪明”越来越多了,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不笨,储老师就是要把你们头脑中的“小金矿”都给挖出来。

    再讲第二个故事:

宋人的秘方

    宋国,就是庄周所在的国家。那里有一族人,他们发明了一种秘方,就是今天的防冻膏,这使得他们世世代代都可以做漂白布絮的生意。有个商人,路过此地,一眼就看出了它的价值,出百金购得此秘方。他将秘方献给吴王并说明了秘方在军事上的用途。当时两国是吴越世仇,吴王就在冬天发动了水战。同学们可以想像,那吴国的将士,都涂上了宋人的秘制防冻膏,皮肤不会皲裂,身体也不会被冻伤,战斗力当然远强于被冻得瑟瑟发抖的越国将士,一举就打败了越军。

 大家说,那过路商人以后还需要再做生意吗?“不用啦”。对,那个商人立此大功后,被吴王封官加禄,富裕逍遥了一辈子。可见,同样的秘方,有的人只能用它世代漂絮,有的人却用它发了大财,做了大官,有的人用于军事,攻城略地,建立霸业。有时候,只要我们的脑子动一动,事情可就不一样了。                              

  

 

    同学们可以对照自己想一想,有的同学一说起写作文,就埋怨自己“没写的”,这就好比对待同样一件事情,有的同学注意观察和了解,并产生了各种感悟,需要时可拿出来,随时写一篇内容充实的作文。而有的同学却视若无睹,既不了解,也没什么想法,关键时候让他写,他自然写不出来。大家赞同不赞同?

    再听听第三个故事:

无用的樗(chū,臭椿树)树

庄周喜欢巡游,有一天在旷野中发现一棵高大的樗树,这棵树是什么样子呢?树干上显现出千年沧桑,既有瘤,又有疤痕,而且歪歪扭扭,树上没几片叶子,枝枝丫丫的,闻起来,臭哄哄的。问起当地的老人,他们都说,这棵老树在他们爷爷的爷爷的时候就有了,不知道活了多少年,恐怕有一千年了吧。庄周再看看四周,一棵好树也没有,都被人砍去了,不是搭房子,就是做家具,或是当劈柴烧了。庄周感叹道,看来好木头是最先被砍掉的,它们的“有用”反而害了自己。这真是有用不好,没有用反而混得不错。你想,那臭椿树谁会去碰它,大家说没有用好,还是有用好——“没有用好,有用不好。”

下面就用第四个故事再来一次“小聪明”竞赛:

浮游于道德

浮游就是超越的意思,道德就是今天讲的规矩。

一天,庄子带着学生们上山了,看着滚圆滚圆的树木堆成了一大排,工人们满心欢喜,就问他们:“那些枯藤老树你们为什么不砍?”他们不屑一顾:“没用的东西,碰它们干什么!”

再让学生们去尝尝泉水,一喝全是苦的。他告诫学生们:“记住,甘泉先竭,直木先伐!”“甘泉先竭,直木先伐,知道了。”

下山后,他们来到一位老爷家。庄周是个大学问家,朋友见他来,自不敢怠慢,忙叫下人准备酒菜。下人上前请示主人:“老爷,我们家有两只老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只好?”同学们说,杀哪只好?结果大多数同学都脱口而出:“杀那只会叫的。”错了!老爷说:“就把那只不会叫的杀了下酒!”

 

    同学们是不是被前面樗树的故事绕糊涂了?对不会叫的老鹅来说,无用正是本身最大的用处(下酒)。庄周由此感悟到,好树因为“有用”而被砍,老鹅因“无用”而被杀,看来“有用”和“无用”都是相对的。这也是一种逆向思维。没有用真的就好,有用就真的倒霉吗?大家辛辛苦苦来上课,老师认认真真在教学,就是为了让你们长大做个没有用的人吗?当然不是。尤其在现代社会,没有用的人是真的要倒霉的。如果说数学中1+1永远等于2,那么文学则是另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在这里,1+1或许不等于2,究竟等于几?全凭我们的创造。总的方向是1+1大于2

我们看待一切问题,都要客观,尊重规律,不能被老框框困死,庄子所说的“浮游于道德”意思就是超越一切规矩,写作文的规矩很多,我们也不必为它们所困,所谓文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最后这个故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越人纹身

    庄子他们宋国人特别擅长制作衣帽,用现在的话说,名牌服饰不少,产品行销诸国。于是就有宋人带着他们的衣帽到南方去卖。大家知道,南方人素有南蛮之称,当时那里的人被称作越人。他们纹身、光头、不穿衣戴帽。这个宋国人再好的衣帽,也无人问津,最后只得落迫潦倒地回国去了。大家看看教室里张贴的名人名言画报中林则徐的那一张,鸦片战争也是由于英国人带来了毛料,但中国人着长衫,穿丝绸布料,哪有人买毛料?不讲理的英国人,为了赚钱,就把鸦片卖到中国,坑害中国人,林则徐禁烟后,爆发了鸦片战争。可见,一个地方适合的东西,在另一个地方就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头脑要善于变通。

                                      

 

通过这些有关思维的故事,我们感受到了发散性思维、变通思维、逆向思维、相对思维、想像思维、联想思维等的妙处,写作文就离不开这些思维的作用,因为写作文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并不简单,单纯去追求写作技巧,刻板地遵循写作理论,往往劳而无功,或事倍而功半。

 

最后,请问同学们,今天的观察日记有没有内容写?同学们马上回答:“就写一块砖头。”对了,今天有全新的课堂观察,有了兴奋点,何愁没得写。

对这样的一堂课,也许不用布置作业,学生们可能人人都能写出一篇小作文。往往每次课后,都会有不少同学很自觉地产生出写作的冲动,写下这样的观察日记:

 

一块砖头和一堂作文课

 

 

“叮铃铃……”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储老师走进了我们的教室。空空的一双手和一声“大家好”使我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我们上课啊,不用书。”储老师的这句话勾起了我对作文课的兴趣。只见储老师指着窗户外面说:“这砖头,大家都经常见到,那谁能说说它的用处?”同学们都没有举手,只是埋头思考,储老师见我们都答不上来,就给我们了一点小提示:“我小时候,在农村上学没有凳子、桌子,就拿砖头当凳子、桌子。还有打乒乓球的时候,就可以当球网,对吧,还可以当球拍子……”储老师越说越来劲,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就对我们说:“刚刚我说了那么多,现在请你们说一说。”老师话音刚落,几个同学就举手了,他们说了好多:下雨时,铺在地上当垫脚石;用砖头堵下坡的车……最离奇的是,砖头可以当球踢,同学们哈哈大笑,都说不可能。储老师却没有笑,他说:“在我的作文课上绝对不能有‘不可能’这三个字,我们就要大胆创新,并且要合理、独特。刚刚这位同学说得虽然离奇,但是这事还是有的。”于是,储老师给我们讲了那个用砖头当球踢的故事。

以前,咱们中国足球队很穷,一双球鞋,只有比赛时才能穿。足球队的队长光着脚丫踢球,但球也没有怎么办呢?他就光着脚踢砖头。

“要和外国队比赛了,中国队一进赛场,外国人就骂起了中国穷,就连那老太太都跟着骂,中国队队长气急了,猛地把球一踢,球从老太太身边擦过,把老太太吓得愣住了,全场外国观众也吓了一大跳。”

储老师说完了这个故事,郑重地对我们说:“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很平常,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就比如说砖头,它有那么多用处呢,你们平时发现了吗?”

一堂作文课就这样由砖头起到砖头终,不仅一气呵成,而且首尾呼应,它的本身不就是一篇好作文吗?

 

 

 

一块砖头和一堂作文课

       这是我第一次上储老师教的作文课,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起砖头,大家就会想到盖房子,是呀,砖头除了用来盖房子,也想不出来有什么其他用途了。可是刚上课,储老师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后面就是一片工地,上面有许多的砖头,那么这些砖头除了盖房子还有什么用呢?”教室里一片沉默。这时,储老师提醒了我们:“在我们小时候,家里穷,只能坐在砖头上看书,拿一块砖头当写字板。”老师话音刚落,我们就沸腾起来。有的说砖头可以当垫脚石;有的说可以磨刀;还有的说遇到坏人时可以当武器……,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门,储老师都快记不过来了。突然,一个同学跳了起来,说道:“砖头可以当足球踢。”顿时,全班哄堂大笑,怪他傻。这时,储老师说话了,我们立即安静了下来。储老师说:“没错,砖头是可以当球踢。从前,中国足球队曾有一个队长,被大家称为‘李铁腿’。叫他李铁腿,是因为那时他家很穷,没有钱买鞋子和足球,他只好光着脚丫踢砖头,因此练就了一双‘铁腿’。”储老师顿了顿说:“后来在与西方洋人的足球赛中,尽管场上的外国观众个个都喝倒彩,看不起中国人,但是在‘李铁腿’队长的带领下,中国足球队照样赢得了比赛的胜利,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这时场上的洋人无不称赞‘李铁腿’的那双‘铁腿’”。

储老师说完了,我们都觉得一块砖头能干那么多的事,还立了大功,真是“厉害”!可又想想,一块砖头和我们上的作文课的联系也不小,上作文课要在教室里上,这教室就是用千千万万块砖头砌成的呀,还有,这节作文课我们讨论的话题还是一块砖头,看起来我们还不能轻视这些小小的不起眼的砖头呢!

 

【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

和每堂课一样,当这堂课上完时,它的中心思想也就自然体现了出来,那就是“功夫在诗外。”

这是快乐作文教学法体系中的第一堂课。在这堂课上,作为教师就是要一反传统的作文教学套路,改变范文加点评和作文技法主导论的旧模式,给学生一个意外的惊喜。让他们知道,写作的真正规律在哪里?就作文谈作文,有没有用处?“文外功”主要有哪几项。很简单,就是思维、观察、体验、阅读。

还要让学生们知道,作文技法并不神秘,通向成功的道路也并不艰险,写好作文的道理就隐藏于生活的每个细微之处,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学作文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一个有心人每天都在很随意地学作文,学做人,没有任何大道理可以约束我们。教师不必单纯讲授各种刻板的写作理论,师生之间都去掉各种束缚,轻轻松松、自自然然地进入写作状态,让学生开始不厌烦作文,将写作文看作像跑步、骑车一样容易、一学就会的事情,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出现奇迹,原来怕写、厌写、不会写的同学,在第一堂课或第二堂课的课堂上就能在25分钟左右,快速写出像模像样的作文,从而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能。

       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开始克服对作文的惧怕心理,这堂课也就成功了。

 

【教学设计】

第一时段:用实物模型导入情境教学,调动起热烈的课堂气氛。

以“小聪明竞赛”的形式贯穿教学全程,一浪推一浪达到课堂气氛的高潮。

教师讲课与学生发言各占一半时间,鼓励大胆创新,营造民主、宽容、融洽、愉快的氛围,在竞赛活动过程中教师更像一位主持人,要适时加入恰当的议论,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穿插其间,犹如一根红线串联其中。说千句,道万句,七嘴八舌,东拉西扯,绕到最后,都是作文问题,热闹归热闹,就是不走题。

教学过程之中,要不断对“小聪明们”进行口头、实物、奖状等不同形式的鼓励。

在讲课即将结束之际,要迅速收拢话题,重新总结一下方方面面的内容与作文的关系,说明一下今天所学的有关作文的知识,并且提问。如果让大家写一篇《一堂            作文课》,回答一下作文好不好写,能不能写出来,写作文难还是不难,怕不怕写作文了等等问题,学生们的回答一定会让老师满意的。

 

总课时:90分钟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开始培养自己的语文习惯。

如,自觉记好课堂笔记,无论是老师板书的,还是老师和同学们的讲话内容,只要有意义,感觉是个作文点、知识点,就能立刻产生敏感,自己将其记录下来,最好自己摸索出一套速记的方法。

不仅要及时记录敏感点,有了观感就及时把它们写下来,比如今天这堂课,头脑一兴奋,回家就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以此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还要指导学生养成大胆思考、勤于观察、亲身体验、广泛阅读、大声开口朗读、抄背默诵听等一系列学习习惯。这些都应该属于大语文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它不仅能够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教会他们做人,是改变他们一生的学习方法和计划。

这堂课还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写作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它不是简单的1+1=2,也许在生活中,在更多的艺术创造中1+12 > 2。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积累过程和创造过程。就像踢足球,不能光靠练习射门,更多的是练习奔跑、弹跳、抛掷等,腿功、脚功、胳膊功、头功等都同样重要,临门一脚的成功是诸多功夫的集中体现。

 

【举一反三】

19837月,中国创造学第一期研讨班在广西南宁举办。主办方特地邀请日本创造学家村上幸雄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只见他捧着一大把回形针,请听课的作家、编辑、记者、发明人、教师和经营者们说出它们的各种用途,尽管大家在他的鼓励下大胆地进行了突破性的思维,也只能想出别什么、夹什么、钉什么等20多种用途。村上幸雄居然用幻灯片打出了300多种用途,令全场震惊。这时候,一位中国青年口出狂言:“我能说出3000种,30000种!”他冲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一张信息交合图,标注许多信息点。这样,关于回形针的用途已经是无穷无尽了,比如把回形针做成10个阿拉伯数字,再做成加减乘除的符号,就可以算出千千万万的数字;还可以将其做成音乐符号和英文字母去创作音乐和拼单词;回形针有铁元素,当铁元素和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时,会产生多少新东西?这真是思维点金术、思维魔方,这位青年就是信息交合法的发明人许国泰。他还用这种方法讲授文章的构思方法,形成了快速作文理论。这种方法也很快地被天津的南开中学的田家骅老师、湖南的胡和平老师等人所采用。

我在从事作文教学时,还不知道有这么好的方法,直到去年才刚刚理清了快速作文的脉络,但我坚信一点,只要勇于创新,善于发现,敢于实验,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教学法。

一位安徽藉教师用一筐宣州梨子让同学们开展同题作文竞赛,最浅的写有关梨子的形状与特点、爱吃梨子的人,较有创意的对梨子进行了改造,写出了新梨子。最叫绝的写出了有关梨子的奇思妙想和童话寓言,这些写作角度可能成人都难以想像,它说明,只要给学生一个愉快的情境,无论你拿出任何难题都考不住他们,这也说明,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求不同答案的发散性思维方式是可以很快普及的。

砖头也好,梨子也好,目之所及的任何平常事物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发散性思维,转换为无穷无尽的写作材料,这也是流行一时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主要特点,可见以思维训练为作文教学的主线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采用。这里不妨让我们欣赏《金陵晚报》上的一篇学生佳作,从中了解一下学生的看法和他们的思维发散程度:

新概念作文?

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一(5)班    章早立

一日在报上获知××大学和××大学……联手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主办者在桌上摆着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要求题目自拟,全篇不超过3000字。

我寻思了半天,也没想出有什么可写的。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个“新概念”作文,这个题目本身就给人以“盗版”之感,显然有套用《新概念英语》之嫌。再者,何谓“新概念”?又给人以“虚无飘渺”之感。要我写,肯定像幼儿园小朋友写的那样:“桌上有一个苹果,我咬了一口,真好吃。”要不然就如小学生所写:“一个苹果,色红润,有光泽,产地山东”等。如此文笔肯定得不到高分。怎么办呢?我决定拿出中学生的水平写一篇议论文,着重歌颂那被咬了一块的部分。我写它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牺牲自己以顾全大局……可又觉得有阿谀奉承、吹牛拍马之嫌,还是不写为好。

关于苹果,还是有很多话要说的。比如“落叶乔木、叶椭圆、有锯齿、开白花”;其未成熟时表皮为绿色——被称为“苹果绿”,据说常看此色有舒缓眼球疲劳之功效;成熟时颜色可人,不是常有大人赞美小孩:“脸蛋像只红苹果”;苹果在中国是最受大众欢迎的水果;西方人说:“每天一个苹果,不劳医生上门”……

本人最喜欢吃苹果。小时候住在苏北淮安,那里的水果不多,只有苹果、梨子,至于桔子、草莓等就比较少见了,“桔逾淮而为枳”嘛。我特别喜欢吃那种半成熟的、又酸又甜的苹果。要是我去参加比赛,桌上摆出的是一个完整且干净的苹果,我写完作文就把它吃下去。

我们从小就知道有个“地心引力”,乃大科学家牛顿所发现也。我有时想,一个苹果砸出了一条真理,要是一个大椰子砸到牛顿头上呢?这位天才恐怕要得脑震荡了。我的头也被苹果砸过一次,是我跌了个跟头,头撞到桌腿上,桌子上的一个苹果便掉到了我的头上。但我什么定理也没砸出来,至今还惭愧不已。

说了半天,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苹果的功劳,一个不知被谁咬了一口的苹果有什么用呢?让科学家研究唾液酶怎样将淀粉转化为糖?还是让刑侦人员检测犯罪分子的“齿纹”?或是干脆丢给需要它的人大快朵颐?——哦,对了,还有第四种用途,就是摆在桌子上出一道作文题。有书曰:“如果说科学是一个苹果,那么人类还没有啃透它的表皮”,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终有一天,人类的思考会让上帝目瞪口呆的。

一间教室的屋顶上吊着X个电风扇,电风扇底下坐着Y个学生,Y个学生托着下巴,一起望着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心里梦想着“一举成名天下闻”,一篇作文上大学;或目光呆滞、嘴角微张、流着口水在想“怎么被人先咬了一口”;或是像我一样明明才思枯竭却死磨硬泡地坐在赛场上……这,就叫“新概念”作文?

 

不知道“大赛”的评委能够宽容到什么程度,否则就会给这篇很不错的作文一个特别奖。请注意分析这篇文章中反映出来的这位同学思维的广度、深度、高度不断提升的过程,同时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叙议的适度,可据此开展思维发散程度的训练。

 

正如一些长期运用我的作文教学法的教师所反映的,我的这套快乐作文教学法之所以能够被全国众多老师的采用,并不是因为它高明在什么地方,而是它同样也给了每个教师更多的想像空间,每位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文学功底,自行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达到百人百法。关于功夫在诗外,你也可以做出自己的教学设计,也许你的作文课会比我的课更精彩。

 

【教学组织】

       1.班组规模:热烈的教学气氛需要一定的班级规模,对我来说是人越多越好。一般情况下在一个4060人的班上授课为佳。也可以将几个班级合在一个多功能教室或小礼堂里上课,甚至可以在大操场或体育馆内上课。

2.学生年级:过去我一向不分年级进行混合编班教学,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充分发挥他们想像力强的优势,对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来说,要充分调动他们思辩能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发挥出各自优势,达到互补的目的,形成一个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都很活跃的大课堂。现在应家长要求,我也开始将年龄相近的学生编排在一起授课,对小学生讲授浅显易懂的快乐作文,对中学生开展快速作文训练,也同样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如何组织教学,每位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总的来说,这套以发现学习和情境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法更适用于较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它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对那种一对一式的家教可能不是很灵,原因是作文教学可能靠单独的家教根本难以奏效,因为一二个学生很难刮起思维风暴,作文本身枯燥,师生之间的单练可能更加乏味,这也就是我从来不做家教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我根本不会做家教,如果为了赚钱而去硬做,效果一定不好,这的确是实话实说。

      

【教师的个性与风格】

       在很大程度上说,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一个人的个性,培养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在它们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教师的个性往往决定着学生的个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决定着某门功课教与学的成败。

回想起来,当我崇拜哪门课的任课老师的时候,这门课的成绩必定冒尖,比如,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政治课老师对我的赏识让我成了一个文科尖子生。而与数学课老师的矛盾却经过很多年才得以化解。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老师不在于他有多高的文凭和多深的学识,而在于他是否是一个沟通大师,能够自始自终抓住学生的心,他爱学生,学生也爱他。教学的过程,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确立的同时,一个优秀的老师也就诞生了。正如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所说的,一个人成功,15%靠的是能力,85%靠的是人际关系。

上快乐作文的第一堂课时,我发挥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就是为了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贴近,让他们从内心一下感觉到,有个胖子和孩子更贴心。在上第一堂课时,最好能在几分钟内就能让孩子和你做朋友,像大狗对小狗,小狗对小狗一样,相互一照面,汪汪两声,立刻走到了一起,因为你们是同类。要把所谓的师道尊严,我讲你听,我驯你服,我在上你在下,统统抛到脑后,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互相学习,相互竞赛,同呼吸共欢笑,把教隐藏在不教中,学包含在玩乐中。教师和学生都在表现着自己的个性和各自具有的风格。

只有心中有爱、个性突出、性情随和的老师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学生痴迷于你和你的课堂的时候,教与学都成了一种享受。你的课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漂亮。学生的学也只有两个字来概括——快乐。下面这几张照片是我20034月在杭州授课时的情景。课后,主办方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陈纯跃社长对我说:“你是用什么魔法把小孩子们都吸到身边来的?”看看照片,果然如此,课上到最后,连我都没察觉,小孩子们居然一个接一个像着了魔似的挤到了我的身边,有的干脆坐到我椅子的扶手上,看来是什么距离都没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