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对痹证的认识 作者:李倩、张琦

 zhengyao 2011-01-17

【摘要】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痹证的理、法、方、药有其独特的见解,其中所创立的有关痹证的理、法、方、药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试对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治疗 特点等方面作一论述。

【关键词】 金匮要略;痹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特点

  痹证是由于人体阴阳气血亏虚而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1]。本文就其《金匮要略》对痹证的论述,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特点作一个简要分析。

  1 《金匮要略》中有关痹证的病因病机

  1.1 外邪侵袭 早在《内经》就指出了:“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金匮要略》作出了更为详尽的描述:“风湿相搏”,“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汗出入水中”,“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是导致痹证发生最常见的外因。患者坐卧当风,久居湿地,涉水冒寒, 遭受雨淋等感受风寒湿气都可诱发痹证。除了风寒湿这三种常见原因外,感受风热之邪、温热之邪、风寒湿郁久化热又可引起热痹

  1.2 正气不足  《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感受外邪后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正气能否抵御致病邪气。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心肝肾阴阳气血的不足才是导致痹证发生的根本因素。“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趺阳脉浮而滑……”、“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咸则伤肾,肾伤则萎……”、“血痹阴阳俱微……”。张仲景用了大量的条文说明,正是由于肝肾不足、阴血亏虚、盛人阳虚等正虚的存在,才导致了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经络而流注关节,阻碍气血运行,形成痹证。

  2 《金匮要略》中痹证的辨证分型

  2.1 邪实型

  2.1.1 寒湿型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这是寒湿侵袭人体肺卫肌表的证候,病位在表,因寒性收引,湿性重着,所以患者以恶寒发热,无汗,身重,骨节疼痛为主症。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与麻黄加术汤证相比,此条病位在里,为寒湿留滞关节,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所致,以关节的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这是寒湿之邪留着于肾经和腰部,阳气闭着不行而致。以腰以下冷痛为主要症状。

  2.1.2 风湿型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这是风湿之邪相协侵袭人体肺卫肌表,病位在表,因风为阳邪,善行数变,与湿邪相合易化热,所以患者出现身疼,发热的症状。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此为患者感受风湿之邪流于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且日久化热伤阴所致。病位在里,患者以肢节疼痛肿大,消瘦,短气呕恶,目眩,脚肿如脱为主要症状。

  2.1.3 热盛型 白虎加桂枝汤虽是为温疟而设,但是就其“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的症状而言,也可以把它归于热痹的范畴。

  2.2 正虚型

  2.2.1 气虚型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患者卫表气虚不固,风湿在表,以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为主症。

  2.2.2 表阳虚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此为风寒湿邪客表,而患者表阳虚,无力祛邪外出而致。

  2.2.3 表里阳虚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此为风寒湿兼表里阳气俱虚的证候,风寒湿邪侵袭,患者出现关节疼痛剧烈,屈伸不利的症状;表阳虚卫外不固则汗出,恶风不欲去衣;里阳虚则小便不利,身微肿,短气。

  2.2.4 气血不足型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此为患者阴阳气血兼不足所致身体麻木不仁的症候。

  3 《金匮要略》中对于痹证的治疗特点

  3.1 因势利导

  3.1.1 微发汗 针对风湿在表采用微汗法是因势利导的典型代表。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重着,难以速去。因此仲景顺应风湿之邪的特点提出“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使阳气充斥于肌腠表里之间,微微蒸发,则风湿俱去。麻黄加术汤便是微发汗的典型代表,麻黄得术使发汗而不致太过;术得麻黄则行表里之湿。

  3.1.2 利小便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邪内盛,三焦气化不利,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治当利湿通阳,使三焦气化得展则湿邪自去,即“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可用五苓散。[2]这也是顺从因势利导的思想,对病位在下在里者使湿从小便而去。

  3.2 攻补兼施 时时顾护正气为要是仲景治疗内伤杂病的重要原则。仲景在对痹证的治疗上除了针对风寒湿热之邪,运用麻黄、附子、乌头、薏苡仁、防己、石膏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之外,也处处体现了保护人体正气的重要性。如防己黄芪汤,方用黄芪益气固表,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治疗乌头汤方中纳入白蜜顾护正气。这些都体现了仲景通过鼓舞正气而祛邪,达到邪去而不伤正的思想。不管是新病还是久病,都应重视扶正培本,这样在治疗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痹证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而《金匮要略》中有关痹证的理、法、方、药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仲景所创制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白虎加桂枝汤、麻黄加术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等经方,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痹证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冯兴华.痹证的概念与病机[J].首都医药,2001,8(9):52.
[2]林昌松.《金匮要略》论治风湿病探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1):8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