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届“全国校长发展学校”探索创新之路

 平平网 2011-08-07
首届“全国校长发展学校”探索创新之路
2006-12-04 11:39:00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出处:

                                    

200311月中旬,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南京市教育局共同举办的“全国校长发展学校”在南京隆重开学,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00名中小学、职业学校校长和区县教育局长成为“学校”的首届学员。

“全国校长发展学校”不同于一般的师资培训、校长培训,主办者以科研和探索的精神对它进行了精心设计,使“学校”着重体现出以下创新:

一是培训目标的创新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正处在需要一流教育家而且必然会产生出自己的教育家的时代。要使我国教育走出传统模式,实现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全面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培养新一代教育管理与经营人才。

根据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高素质中小学校长,逐步形成一支具有开创未来教育新局面的中小学专家型校长队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决定正式启动“21世纪教育家成长计划”,而“全国校长发展学校”正是实施这一计划的重要举措。

“学校”准备在4年内完成培养1000名教育家的指标,其中培养高级中学校长260人、初级中学校长300人、小学校长340人、市县教育局局长100人。通过对校长进行全面、系列化教育,重在培养校长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使他们逐步成长为专家型、职业化的学校“领头羊”,成为教育改革的骨干。

二是培训内容的创新

“学校”对培训内容作了反复、认真的斟酌,最终决定作这几方面的尝试:

建构模块。首届“全国校长发展学校”课程分为4大模块。第一模块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第二模块为“课程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第三模块为“学校经营和教育产业”,第四模块为“教育研究与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围绕学校管理与经营方面最为热门的这些选题,每个模块又精心设计若干讲课内容。

生成内容。“学校”一改以往培训惯用的单纯的“菜单式”设计,诸多讲课内容都是在主讲人与学员互动中逐步生成与展开的,同时学员各自的治校策略也通过分享演说的方式成为“学校”的教学内容。并且,本届的讲课内容、主讲人与学员的互动研讨、学员的小组与大会发言等,都将生成为往后的教学素材。

多元主讲。“学校”秉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原则,除邀请著名教育专家讲课外,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经济学家、企业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市场策划专家、学养深厚的自然、人文科学家等前来讲课。在第一模块设计中,“学校”即延请了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所长、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袁振国副司长、美国迈阿密大学黄全愈博士、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香港教育学院郑燕祥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郑汉文博士、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和钟朋荣教授等。他们围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这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做了既精辟独到、又深入浅出的阐释,使学员们感到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加了经验储备。

三是培训形式的创新

“学校”借鉴了MBA的教学模式,在几个“结合”方面作了精心安排:

集中培训和个体职场研究相结合。“学校”每届学习计划为两年,每半年集中培训一次,每次为7—10天,两年共集中学习4次,其余时间由学员根据中央教科所暨“学校”领衔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总课题,结合自己学校的实态确定相应的子课题,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在各自的学校管理岗位上进行研究,待学业结束时提交课题研究成果。

参与式教学与互动式研讨相结合。这次学习尝试了目前国际流行的小组讨论式讲课模式,既有主讲人与学员的直接对话,也有学员之间的相互切磋,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参与者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不但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各种信息的广泛交流与各种观点的激烈交锋,对开拓学员思路极富意义。说者言之凿凿,闻者心有戚戚,主讲人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形成了富有实效的互动态势。

理论学习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理论学习自然是校长们苦练内功的有效途径,所以“学校”不但强化这方面的课程设置,而且还开列了相关的书单供学员自学。与此同时,在实践中学习也成为“学校”的强烈诉求,在第一阶段学习中,学员们即参观考察了南师大附中分校、江宁高级中学两所各具特色的名校,并观摩了南京市课程改革现场活动。在以后的学习中,“学校”还将安排学员赴北京、深圳、香港等地考察观摩。

学习过程反馈性评价与实践创新能力综合评估相结合。“学校”为每个学员严格建立绩效档案,重在个性化目标培养。档案内容包括学籍登记表、课题方案及相应研究成果、个人管理工作案例、学习过程反馈性评价、学习期间撰写的相关论文、考勤记录等。所有学员在就学期间必须完成1项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发表2篇教育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方可获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内访问学者证书。而结业考察的重点将是学员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