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马馨空:人文关怀应该是公共政策的底色

 雪冬红炉 2011-09-05

天马馨空:人文关怀应该是公共政策的底色

2011-09-05 08:00 东方早报 我要参与(14)

一位美籍华裔高中生致四川省长的信,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信中称:“凉山州喜德县的一些山村学校,已经或即将关闭。不少年纪小的孩子将因路途更远和家境贫困,而失去上学的机会。我很为他们难过。……”

那些山村学校本来一直无人置问,一直自生自灭。但突然有一天,闯进了一批支教者。支教者对那些山村学校的极度贫困深感震撼,仿佛发现外星系,赶紧图文并茂地都上了网,希望能引起公门的重视。公门果然十分重视。但这重视带来的并不是他们期待的政府扶持,而是厄运:显然,在公门眼里,相关学校窘况的曝光严重影响了地方形象。情急之下,他们索性下令:相关学校一律撤出,学生一律并入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中心小学。

这个转折,实在太戏剧了。但对相关学校,尤其对当事孩子而言,这却并非喜剧而很可能是悲剧。据支教者描述:孩子们所在的乡村,距乡镇中心小学不仅都很远,而且都需要翻山越岭,所以10岁以下的孩子,根本就不可能徒步上学,除非住校。即便是住校,“乡中心校其实条件也很差,……老师缺,校舍不够,伙食团条件差,无法安置这么多的孩子”。

这么一来,强行合点并校的结果,必然是大批孩子完全失学。那些山村学校固然非常破败,但如果不关闭,孩子们至少有书可读。好心呼吁公门关注,却呼吁出这么一个更糟的结局,让支教者啼笑皆非,更让支教者心寒。他们心有不甘,便有了本文开头,以美籍华裔高中生名义写给四川省长的公开信,试图借助舆论的势头,力挽狂澜。

最新的消息,是他们终于能够有所安慰,公门最终网开一面,已被列入撤出计划而尚未来得及马上撤出的几所山村学校,貌似都幸存下来了。

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足证公门决策的随意性。没什么调查和评估,没什么讨论和辩论,全看舆论的风向和决策者自个儿的心情。而学校撤并原本并非儿戏,攸关当地农村孩子的命运。但是显然,决策者当初决定撤除山村学校,仅仅是为了应对舆论;他们最后决定有所让步,保留尚未撤除的部分山村学校,也仅仅是为了应对舆论。他们担心的只是舆论,因为舆论很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仕途,至于孩子们的命运这个最重要的因素,最应该考虑的因素,反倒是一直不起作用。

如此可悲的合点并校,又岂止喜德一地?推行有年,几乎遍及国中尤其遍及山区乡村的合点并校,何尝不是类似性质?想想就觉得荒诞:一旦强行合点并校,那些根本不可能每天步行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山路的孩子,但凡不接受失学的厄运,就都不得不选择住校,都不得不选择骨肉分离。

这就意味着,几乎整个家庭教育,在教育环节中的缺失。教育是一个生态,一个多元序列构成的生态。它不单指学校教育,更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说在中学之前的整个孩提时代,家庭教育是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教育,家长是比学校老师更重要的人生老师。这就注定幼齿即与家庭分离而长期住校,不仅违背人伦,离间骨肉亲情,更违反了起码的教育规律。

孩子不是动物,不适合粗放型的圈养。孩子的成长最需要个性化、精确化、精致化的日常呵护,从心灵到情感到物质,都是如此。这种最需要个性化、精确化、精致化的日常呵护,唯有孩子自己的父母才能胜任,父母的作用根本就无可替代。把孩子完全交给爷爷奶奶的隔代教育,其对孩子成长的副作用,早就是众所周知,何况把孩子交给本来素昧平生的乡镇学校老师?

当然,强行合点并校也不是毫无理由,诸如节约教育资源,诸如提高规模效应,等等理由在经济学意义上的确都是成立的。但是,强行合点并校到底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生命质量,总体上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最应该考虑的因素,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恰恰是不为公众所知的。

任何公共决策,都要考虑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个层面。价值教育理性决定着相关决策是否正当,工具理性决定着相关决策是否可行。相比而言,当然价值理性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公共决策,却往往并不关心价值,而只考虑是否有利——尤其对决策一方是否有利。决策者自身的功利需求,往往在事实上取代了应该超然中立的价值标准。只要有利,往往就等于可行,往往就等于必须上马。功利绑架决策,价值缺位于决策,早已构成我们的公共决策中的一大痼疾。

反映到教育领域,则不难见到一个矛盾的现象。当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普九的政绩的时候,他们便大力推行村村建学校。一旦政绩得手,他们却马上变脸,村校马上成了累赘,因为这要花费更多师资,更多公共教育资源。于是,村村建校的始作俑者,这时却成了强拆村校、合点并校的主导者。其间考虑的始终都只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不同时期的利益而不惜翻云覆雨。

但是,又岂止教育主管部门是如此呢?类似的例子,几乎可说俯拾皆是。说到底,跟某些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犯的是同样的毛病,即眼里只有自己的部门利益,而没有人的地位。功利至上,价值缺位。往往缺乏人性考量,往往缺乏人文底色,这是我们的公共决策,乃至很多具体的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普遍问题所在。

(作者系媒体人士,本文有删节)

(责任编辑:刘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