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仓库设施管理 1—1 仓库结构维护 1、仓房结构维护,首先要熟悉仓房类型、仓房结构、储粮种类和堆装形式。 一、粮油仓房隔热层检查 2、注意事项:隔热层完好检查时,务必系统、全面;隔热层效果检查时务必科学、准确。 3、隔热层形式:松散材料保温层、板状材料保温层、整体现浇保温层、架空隔热层。 4、一般人工观测法检查,重点检查有无起鼓、松动、变形、开裂、脱皮、爆灰、翘边、外露等异常现象;架空隔热层气流是否通畅,架空板是否稳固,支撑是否完好。 5、隔热层效果检查方案: (1)检测仪器设备:主要有水银温度计、米温仪、红外线测温仪、粮情检测系统、手持测温分机等,但要求仪器设备的检测精度≤1℃。 (2)检测点设置:仓房隔热实仓检查时可在粮面表面或粮面下30—50㎜处设点;对仓墙隔热实仓检查时,可在与墙接触的粮堆墙体内表面50㎜处设置检测点。 (3)检测时间:每天3—4次,分别为8:00、12:00、14:00、18:00。 (4)检测结果分析和定性评价:在同一地区、同一朝向、同一时段、同一对应位置上内外温度差值越大,表明隔热效果越好。 二、仓房隔热层维护 6、分层铺设,每层虚铺厚度≤150㎜。 7、当采用有机胶结材料时,保温层含水量≤5%;当采用无机胶结材料时,保温层含水量≤20%。 8、保温层采用水泥砂浆进行粘贴时,施工气温≥5℃。 9、采用沥青保温层时,沥青加受热温度≤240℃,使用温度≥190℃,施工气温应≥-10℃;膨胀蛭石、膨胀珍珠岩预热温度宜100—120℃。 三、仓房密闭结构维护 10、裂缝处理采用丙酮、固邦中性粘胶、无纺布等材料,采用二布三涂气密性处理。 1—2 设备技术改造 11、各类输送机的改造
1—3 设备的保养与维护 一、粮情测控设备的保养与维护 12、组成:按结构分为三种,第一种由计算机、测控主机、测控分机、分线器和测温电缆组成。第二种由计算机、测控主机、测控分机、测温电缆组成。第三种由计算机、测控分机、分线器和测温电缆组成。 13、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说明书,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2)进出粮和熏蒸作业时,保养和维护尤为重要。 (3)定时检查,随时检修。 二、粮油干燥机械的保养与维护 14、塔式烘干机(以燃煤为热源) (1)组成:主体由储粮段、干燥段、冷却段和排粮机构等组成,辅助装置有:热风炉、风机和输送设备。 (2)润滑部位的润滑油首次运行200h,全部放出清洗,以后每个干燥期更换一次。 (3)每个干燥期结束用80—100℃热风吹0.5h,对干燥机进行干燥。 (4)常规燃烧热风炉由燃烧炉与换热器组成,包括燃烧系统、冷风系统、热风系统、保温系统、电气系统和余热回收系统。保养重点部位是炉排、炉膛内壁和换热器列管。 15、矩形筛网柱式烘干机(以燃油为热源) (1)主要是对有关链条的润滑,皮带张紧度的调整和燃料系统、燃烧系统、水分检测器的清扫。 (2)空气滤清器每隔4年更换1次。 第二章 粮情检查 2—1 检查储存粮油温度 16、近期粮温变化中的“近期”指今后两个月内,粮温变化用“升高”或“降低”表示,要分析近期全仓、上层、中层、下层平均粮温。 17、粮情稳定状态可采用:“安全”、“容易生虫”、“容易发热”、“容易生霉”表示。 18、储存品质检测指标主要包括储粮的色泽、气味、品尝评分值、脂肪酸值(KOH,㎎/100g)、面筋吸水率(%)等。 19、品质判定用“宜存”、“轻度不宜存”、“重度不宜存”表示。 20、品质变化趋势用“缓慢变化”、“正常变化”、“加速劣变”表示。 21、预测粮食储存品质变化趋势时,要根据粮温变化,结合粮食含水量、粮堆含氧量来进行综合分析,不能单一根据粮温预测。 一、温度与储粮关系 22、一般处于安全水分内的粮食,只要把粮温控制在15℃以下,就能抑制粮食的呼吸作用,使其呼吸作用明显减弱,保持粮食良好品质,实现粮食安全储藏。 23、低温储藏对原糖、总酸度、脂肪酸值、粘度及酶活性等储藏品质劣变指标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对脂肪酸值影响明显。低温储藏还可以使粮食保持良好的商品品质和蒸煮品质,如色泽、气味、口感、粘度、硬度。总之,低温储藏可以延缓粮食的品质劣变,有效地保持粮食的生命力及新鲜度,达到安全储藏的目的。 二、温度、水分、氧气含量对粮食储藏的综合影响 24、布热、比乐尔曲线是以粮食水分为横坐标,以粮食温度为纵坐标,通过该曲线可以预测某一水分下,在什么样温度下是安全的或易生虫、易发芽、易霉变。 25、当氧气浓度降低到2%左右或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40%时,大多数储粮害虫都会致死。当氧气低于15%时,能控制大多数储粮害虫的危害。 三、粮食发热对储粮品质的影响 26、粮食在储藏期间,其温度发生明显不正常上升的现象称发热。微生物是促使粮食发热的主导因素。过程:干生性局限曲霉缓慢生长(温度水分升高)→灰绿曲霉生长(温度达35—40℃,水分再升高)→水分达15%时白曲霉开始生长→水分达18%时黄曲霉大量生长(温度达55℃)→嗜热真菌(粮温60—65℃)→嗜热细菌生长(粮温达75℃以上)。 27、发热造成粮食营养成分变劣、储粮变色变味、食用品质变差、工艺品质下降、种用品质降低。 四、主要粮食对高温的忍耐性 28、小麦具有较好的耐高温性和抗温变能力。小麦水分在17%以上,温度≤46℃或水分17%以下,温度≤54℃,酶活性不会降低,仍然保持发芽率,蛋白质不变性,工艺品质良好。 29、小麦趁热入仓密闭储藏:利用高温将小麦水分降到12.5%以下,麦温晒到50℃保持2h,趁热入仓,散装压盖密闭,使40℃粮温维持10d。 30、稻谷不耐高温,容易劣变。具体表现在:粘性降低、发芽率下降、脂肪酸值增高、适口性差。稻谷发热与其水分含量有很大关系。 31、稻谷发热早期现象:局部水分升高,略微潮润,散落性降低,籽粒发软,硬度降低,有轻度霉味;继之稻壳潮润挂灰、泛白,未熟粒偶见白色或绿色霉点。 32、气温在26—37℃,稻谷水分18%以上,堆放3d就会有10%的黄粒米;水分20%以上堆放7d就会有30%的黄粒米。 33、玉米不耐高温,因为玉米胚大。胚占全粒的1/3,占全粒重量的10—12%,胚部含有整粒77—89%的脂肪。玉米储藏期间品质变化主因是温度。 2—2 检查环境湿度 34、粮食平衡水分:当Pn>PN时,粮食解吸水分,粮食水分减少;当Pn<PN时,粮食吸附水分,粮食水分增加。在一定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下,粮食吸附水分和解吸水分速度相等,这时粮食含水量不变,此时所含的水分叫粮食“平衡水分”。 2—3 检测粮堆气体 35、方案制订:检查粮情,了解密闭情况;明确分析目的,确定测定何种气体;确定设备、检测方法、操作程序和表示方法;确定参与人员;正确设置取样管;确定评价检测效果的方法;根据结果判断储存状况。 36、粮堆内气体变化规律:氧气浓度渐低,二氧化碳浓度渐高。除与气密性有关,还受粮温、粮食水分、粮食种类和储粮其他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37、在常温下,氧饱和点为20%。在饱和点以下,粮食呼吸随氧浓度减少而下降。氧浓度降到5%—8%,呼吸强度很微弱;氧浓度降到1%,呼吸强度甚微,此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共存。 2—4 检查害虫 38、见插页 2—5 检查粮油质量 39、见插页
第三章 粮情处理 3—1 控制储存粮油温度 一、谷物冷却机运行参数设定 40、谷冷机通风的目的:降水、保水或调质。 41、储粮温度低,谷冷机设定出风温度,单位能耗升高;储粮水分高,谷冷机设定出风相对湿度可以高,单位能耗就低;储粮杂质低,阻力小,单位能耗就低;储粮害虫密度高,虫热可能高,单位能耗升高。 42、谷冷机避免在十分炎热或干燥天气使用,因为环境温度高,谷冷机输出冷风量小,降温慢,单位能耗高;环境湿度低,谷冷机冷风湿度低,易丢失储粮水分。雨雾天气湿度高,要及时修正其冷能参数。 43、确定冷能参数时,逐步降低谷冷机的出风温度,采用分段降温方式,能提高冷量的利用率,降低冷能的单位能耗。 44、利用谷冷机低温储粮的原则:将储粮平均温度控制在15℃以下,最高粮温不超过20℃。(粮食水分15%以下,储藏温度在15℃左右;粮食水分17%以上,储藏温度在10℃以下。)各类谷冷机最低冷风温度限制为4℃,个别8℃;最佳运行温度范围:6—12℃,个别8—10℃。根据环境温度确定合理储藏温度是防止“结露”现象。 45、谷冷机作业环境温度宜在15—35℃之间,环境湿度宜在50%—95%之间。出风温度不宜低于10℃。 46、运行中若发现输出冷风温湿度波动较大或与设定值偏差较大(与设定温度的差大于1℃或与设定的湿度的差大于6%)时,应及时纠正参数设定值。 47、谷冷机分类:前置式(通风机在蒸发器前)和后置式;大型(制冷量80KW以上)中型(制冷量50—80KW)小型(制冷量50KW以下)。 48、送风量:单位时间内向粮仓送入的空气量,m3/h。谷冷机在任何状况运行时送风量均应换算成20℃、101Pa、相对湿度65%状况下的数值。 49、保水冷却通风的技术要点:在保持原储粮水分的前提下,尽快降低储粮温度。其操作核心是:合理调控送入粮堆冷却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50、降水冷却通风的技术要点:在确保冷却降温效果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调控送风相对湿度,合理降低储粮水分。冷却降水能力有限,一般通风10d只能降1—3%,因此降水冷却通风的粮食水分应在16.5%内。 51、所有冷却通风过程,严禁送入高于粮温的热空气;冷却前中后期送风温度设定后只能逐步向下调整(降温),不允许调高送风温度(升温)。 三、储存粮油机械通风降温技术 52、分配器表观风速推荐在0.1—0.15m/s,最大不超过0.3m/s。通风系统阻力H风道不宜大于100Pa,H分配器不宜大于50Pa。 53、降温通风的空气途径比K温宜在1.5—1.8之间,不大于1.8。 54、地槽、地上笼通风道单程长度不宜超过25m。 55、通风道间距(L)不宜超过6m,边侧通风道与侧墙间距不大于0.5L。 56、地槽式风道上的空气分配器开孔率不小于25% 四、粮食低温储藏技术 57、低温储粮的指标:对于安全水分的粮食,低温储藏温度指标可定为15—17℃;当粮食水分15—16%时,温度指标可定为15℃。低温储藏的粮食水分不宜超过16%。 58、用于低温储藏的仓房墙体传热系数:第五和第七储粮生态区宜在0.46—0.52W/m2K之间;第四和第六储粮生态区宜在0.52—0.58W/m2K之间;第一、二、三储粮生态区宜在0.58—0.70W/m2K之间。 59、低温仓的仓温波动范围应控制在2℃,仓湿应控制在65—75%。送风系统的循环换气次数要求不低于10次/h。 3—2 控制储存粮油水分 一、粮食调质通风 60、检查风机、设备电机正反转采用点启动方式。 61、调质通风是将水汽通过送风的方式输入粮仓,经过增湿通风、缓释储藏、平衡通风三个阶段,最后达到整堆粮食水分平衡。 62、在流动空气中,粮食的平衡水分比相同湿度下静止空气中的粮食平衡水分低。 63、增湿调质一般采用方法有:循环式调质通风(不受外界气候影响,升温又增水)和直流式调质通风(受外界气候影响,增水但升温幅度小)。按通风方式分上进下回式通风和下进上回式通风,优先考虑下进上回式通风(垂直水分差小)。 64、调质技术种类:机械定量加水增湿法、蒸汽增湿法、粮面水汽雾化增湿法、调质通风专用设备增湿法。 二、控制储粮湿热转移 65、导致储粮湿热转移的原因是:温差。 66、储粮湿热转移对储粮的影响:局部水分增加和水分分层。 三、粮堆结露的预防 67、结露: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不变,降低温度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开始凝结成水,这种现象称“结露”,开始结露时的温度称“露点”。 68、结露类型:表层结露、粮堆内部结露、粮堆底层结露、密封储藏的粮堆结露、冬季通风等其他情况下的粮堆结露。 四、粮堆结露的处理 69、表层结露:季节转换时期消除或减少各部位之间温差。 70、粮堆内部结露:通风方式解决。 71、粮堆底层结露:以防为主。 72、密封储藏的粮堆结露:适时揭膜。 73、通风降温导致的粮堆结露:冬季分2—3次通风降温;时间在13:00开始。 3—3 防治储粮害虫 一、磷化氢抗性害虫的防治 74、可从害虫种类和磷化氢熏蒸效果两个方面初步判定储粮害虫对磷化氢是否有抗药性。 75、对磷化氢产生抗药性的害虫主要有:谷蠹、米象、赤拟谷盗和锈赤扁谷盗。 76、利用抗性鉴别浓度测定害虫抗药性(定性)的方法:将害虫暴露在抗性鉴别浓度中20h,散气后再培养一段时间,检查害虫死亡情况。 77、利用抗性系数测定害虫抗药性(定量):是抗性昆虫的半数致死量LD50(浓度LC50)与敏感昆虫的半数致死量(浓度)之比。 78、抗性测定条件标准化:试虫的发育阶段一致、试虫的营养一致、温度一致、试虫的世代一致、药剂有效成分的含量一致。 79、编写磷化氢和CO2混合熏蒸防治抗性害虫的方案包括:①混合熏蒸的目的意义;②仓房结构和储粮状况;③基本虫情;④确定熏蒸浓度和密闭时间;⑤确定二者用量;⑥CO2对磷化氢的增效原理及浓度要求;⑦确定施药方法和磷化氢检测方法;⑧是否需要补药和熏蒸效果检查方法。 80、防治抗性害虫磷化氢浓度和密闭时间设定参照表 单位:ml/m3
注:1、温度指害虫发生部位的最低粮温。 2、密闭时间指粮堆各部位均达到设定浓度后维持的时间。 3、当有谷蠹、米象、锈赤扁谷盗时建议磷化氢浓度采用300—500ml/m3 81、磷化铝片剂和丸剂单位用药量
82、CO2对磷化氢熏蒸的增效作用有三个方面:刺激昆虫呼吸、“牵手作用”、“占位”理论。从经济和有效考虑,CO2对磷化氢熏蒸的最佳增效浓度为4—10%。210 m3粮堆使用25kgCO2,可达到5%的CO2浓度。 二、储粮害虫防治 83、大部分储粮害虫适宜的温度范围:15—40℃。 84、害虫致死的原因:新陈代谢受阻、酶活性受到抑制、细胞膜的机械损伤、细胞原生质脱水。前两个是寒冷伤害(15℃以下),后两个是冷冻伤害(-10℃以下)。 85、低温防治方法:自然冷冻杀虫、机械通风冷冻杀虫、利用谷冷机防治害虫。 86、气调防治:人为控制和改变害虫生活环境中大气的组成成分,从而达到抑制害虫发生和发展,甚至杀死害虫的目的。主要是充N2和CO2。 87、不同虫种对CO2的忍耐力大小排序:杂拟谷盗>赤拟谷盗>玉米象>米象>谷蠹。不同虫期对CO2的忍耐力排序:成虫期>幼虫期>蛹期>卵期。 88、利用CO2气调要达到彻底杀虫效果,要求CO2浓度要达到35%以上,维持时间不少于15d。 89、CO2气调对仓房气密性要求:500Pa降至250Pa压力半衰期空仓大于300s,实仓大于240s。 90、充气工艺要求:各测点CO2浓度维持35%以上的时间不少于15d;充气连续进行;充气过程中的仓内外压力差小于300Pa。 91、环流:充气完成后2h内开启环流风机,各测点CO2气浓度高于35%,且最低浓度与最高浓度比在0.85以上时关机,并在15d内再适时环流。 3—4 防止储存粮油发热霉变 二、制定储粮防霉方案 92、储粮霉变一般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即初期变质阶段、生霉阶段和霉烂阶段。一般以生霉阶段作为霉变事故的标志。 93、霉变类型:劣质霉变、结露霉变、吸湿霉变、水浸霉变。 94、霉变对储粮品质的影响:营养成分变劣、储粮变色变味、食用品质变差、工艺品质下降、种用品质降低。(同P6,27小题) 95、预防措施:低温防霉、干燥防霉、气控防霉、化学防霉。 三、制定霉变储粮真菌毒素去毒处理方案 96、粮油污染真菌毒素的种类:曲霉毒素、青霉毒素、镰刀菌毒素。 97、粮油真菌毒素去毒处理方法:物理去毒(①挑选②加工③水洗浸泡④高温⑤吸附⑥辐射)、化学去毒(①碱炼②氢氧化铵③氨熏蒸④食盐⑤臭氧⑥过氧化氢)、生物去毒。 3—5 鼠害防治 98、方案制订:实地调查鼠情、选择防鼠方法、灭鼠效果评价。 99、实地鼠情检查分析的方法:明显的鼠害、巢、鼠道,足迹;老鼠咬过留下的齿痕;检查鼠粪判断有无鼠活动;尘土上足迹识别老鼠活动。 100、防鼠方法:加固维护结构防止老鼠入仓;清洁卫生防鼠;使用灭鼠器械捕杀老鼠;使用灭鼠剂诱杀老鼠。 3—6 储粮效益分析 101、粮油市场的基本要素:可供交易的商品、从事交易活动的市场主体、一定的交易场所或区域、交易活动。 102、粮油市场类型:粮油集贸市场、粮油批发市场、粮油期货市场。 103、期货交易的基本经济功能:转移价格风险、形成预期价格、调控价格水平、提高营销效率、风险投机性。
第四章 培训与指导 4—1 技能培训的内容和要求 104、技能培训包括:仓库设施管理、粮油出入库管理、粮情检查和粮情处理。 4—2 技能培训的方法 105、课堂教学具体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106、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自学指导法。 4—3 培训计划的组织实施 107、计划编制的原则:符合国家、行业、企业对粮油保管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标准;结合企业保管员结构和知识现状,培训按不同等级进行;知识和技能按易学、够用为原则,宁缺勿滥。 108、计划编制的内容: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培训要求、培训内容。 附插页:
名词解释:比容——馒头体积(ml)/馒头重量(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