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的变化规律》

 xunyicao2011 2011-10-16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但是,这一组算式是以能够体现我们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8页例4以及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随着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谈话: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对了,秋天到了,小英学校里要去秋游,妈妈带小英去超市购物,来到超市,小英要买上好佳。

二、自主学习,探究规律:

1 、出示问题:

①上好佳每包6元,如果买 2 包,一共多少元?

②上好佳每包 6元,如果买20 包,一共多少元?

③上好佳每包6元,如果买 200 包,一共多少元?

2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教师板书)

6× 2=12

6 × 20=120

6× 200=1200

3、观察算式、寻找规律: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得出规律: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随着乘几。

4、揭示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本节课算式的呈现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资源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课的开始与学生进行谈话“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对了,秋天到了,小英学校里要去秋游,妈妈带小英去超市购物,来到超市,小英要买上好佳。

三、继续探究:

1、出示问题:

①上好佳大礼包每包 20 元, 4 包一共多少元?

②上好佳中礼包每包 10 元, 4 包一共多少元?

③上好佳小礼包每包5元,   4 包一共多少元?

2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 (教师板书)

20× 4=80

10× 4=40

5 × 4=20

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

①观察算式独立思考。

②同桌探索规律。

板书呈现:  (缩小相同的倍数)

20×4=80

         除以2                除以2

10×4=40

         除以2                除以2

5×4=20

 


引导学生小结: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0除外),积也除以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探索积的变化规律这一教材是很好的载体。如何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全面的思考,一语中的地表达,是教师应该关注和不断尝试的。】

4、概括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成乘(或除以)几时,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

四、应用规律,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要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一次数学擂台,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猜想,推理与验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不可或缺的数学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将更趋于严谨与理性,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第一关:火眼金睛

1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      

第二关:灵活机智

2、 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17×12    204           25×40   1000

 

17×24  =(           25×20=(     

 

17×48  =(          25×10 =(     

第三关:随机应变

 

速度:40千米/              速度:是货车的2

时间:4小时                   时间: 4小时

路程:(      )千米           路程:(     )千米

第四关:快乐动脑

妈妈打算买6千克苹果和4千克香蕉,    苹果5元:3千克

应付多少钱?                           香蕉10元:2千克

  师: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生:苹果5元:3千克 香蕉10元:2千克

2)生:妈妈打算买6千克苹果和4千克香蕉,应付多少钱?                     

5×(6÷3)=10(元)

10×(4÷2)=20(元)

102030(元)

答:应付30元。

第五关:大展身手

5【师:2010年还有84天就要结束了,我们即将迎来新的一年,在这新一年你有什么变化?美化、亮化工程使我们的城市旧貌换颜,到处新建休闲广场和绿化带,让我们市民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老师家旁边的一块绿地今年也扩建了,我们来看看。】

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560平方米

 

8

 
 

 


师:(课件点击出现)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是什么意思?

生:扩大后长方形的宽是24米。

师: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答题纸上。反馈(展示台)

1)生:560÷8=70(米) 70×24=1680(平方米)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2)生: 560×3=1680(平方米)师(追问):说说你的想法?生:长不变,宽扩大3倍,面积也扩大3倍。师:你的方法真巧妙,能运用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六关:趣味发现

6、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两数相乘,积随因数变,积若不变两数相反变】

18×24=432

18÷2)×(24×2=        18×2)×(24÷2=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梳理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把对数学的研究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研究发现,大胆创新。

五、送一首小诗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并不缺少数学,

缺少的是发现数学的眼睛。

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生活中的美,

更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创造生活中的美。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6×212           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了两组口算练习题,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学生同位讨论自己的发现,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1、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要用好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以使学生畅所欲言。  

3、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本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就有些困难。因此,在选择练习时应关注练习的广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