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縱橫太極鍾文淵先生著重點摘要

 ggai 2012-06-14
縱橫太極鍾文淵先生著重點摘要

◎序言一、師承林久惟先生。二、初學喜用力推手,漸無敵手,但沒把握散打。三、第四年改用「不用力」推手,不得要領,不敢再推。四、六年間,專心練拳架。五、第十年,靈感閃過,胸腔變寬,體重由瘦弱至正常,「開始入門」。六、一個月變化期後,可高架不用力推手,立於不敗之地,但無法推人。七、兼習鶴拳,但推手開始用力,決定放棄。八、專心練拳架,幾年後,圈變小,漸漸懂勁。九、開始教拳。

◎第一篇  選擇1.1  練太極的選擇一、拳架為主,推手為副:以討論拳架為主,並非針對招式討論用法,而是研究「整體性」。    弄懂整體配合和招式流動,細細的練三年。瞭解內部肌肉的運作模式,進一步放鬆內部的肌肉。二、六年內完成太極柔體,再繼續太極剛體。1.2  真正的功夫一、養生保健的功能。二、易筋換骨,改變身體結構。三、保護身體,復原力好。四、鍛練「骨骼貫串、能量湧出」的強大爆發力。五、太極功夫從「站樁」開始、基礎功夫、拳架修練、推手的應用。六、沒有十年,難有所成。◎第二篇  初探2.1  太極站樁一、站樁是「立禪」,也是「太極靜立球體」的練習。二、站樁姿勢不宜過低,膝蓋的鉛垂線不宜超過腳大拇指。三、拳架是一種滾動的球體練習。四、站樁要達到「全身一致,骨骼撤散」的「柔體」境界。五、站樁時,腳的重心要落於湧泉穴。站樁是耐心毅力的磨練。六、站樁可加速人體新陳代謝、排毒、加強免疫系統的功能,強化身體。七、自在門學員每日必修。八、初學站樁就是「把全身肌肉放鬆」,之後「骨骼的感覺」就會慢慢出來。九、全身重量灌注在湧泉穴,待湧出清泉,即是入「太極之門」。2.2  規格一、鬆體規格:把全身力量放掉,放鬆肌肉及筋的拉力,完全「用意」來體會骨骼的重量來運作,    形成「骨骼重量的鬆體規格」,全身「綿裡包鋼」。二、如何練成鬆體規格:Ⅰ、正確的拳架。Ⅱ、全身的肌肉及筋都要放鬆。Ⅲ、骨骼架正,只剩骨骼在練拳。 Ⅳ、細細的練三年,捨棄掉力量。2.3  一、鬆:立身中正,骨架規格端正,力量放掉,全身不留拙力。二、軟:立身不正,骨架歪斜,軟弱無力。三、柔:能柔不一定能鬆;若把力量藏於筋內,刻意表現外表的柔,即是「假柔」。四、「柔」「軟」的差別,在於是否立身中正,骨骼架正。五、「鬆」是內在,表現於外的拳路有「剛」「柔」兩種形態。六、「鬆」是全身去除力量,以身體重量將骨架結合完整的一種體態。七、「柔體」球體大,當愈練愈小,轉動弧度愈小,剛體漸顯,最後球體結合成丹田一點,則「剛體」大成。八、剛柔一體,都是鬆的表現。真正的鬆,一定要從拳架中不斷的練習才能獲得。◎第三篇  入門3.1  開太極門之鑰(一):尋找明師。3.2  開太極門之鑰(二):太極球體規格初成,即是入太極之門。太極之鑰:Ⅰ、無論那一套拳架,練拳時要注意是否全身一致;手、腰、腳的動態是否一致。Ⅱ、肌肉及筋都不見了,只剩下骨架練拳。Ⅲ、體會整體重量流動的感覺。Ⅳ、漫漫黑暗期,要堅持再堅持、覺悟力量不可恃、明師指導。3.3  論沾黏:沾黏不是勁,是推手的表現方式。一、雙方「沾」在一起,即是「黏」的開始,此時兩人的太極體要進行融合,若一方的太極體不完整,    運轉過程中就會發生偏斜以致被彈開或被控制。    進行融合時,為破壞對方太極之體,會將本身的重量如絲般「黏」在對方身上,    使對方的運轉因我方重量的黏附而滯礙,進而產生偏斜以致敗勢。二、沾黏除了是「被動」的不丟不頂之外,也要包含主動的攻擊態勢,使對方「不能丟也不能頂」。三、搭手時,要如「沾『水』的重量般」,輕輕的沾住對方;    「黏」不是用力抓住對方,而是將自己的重量一絲一絲的佈在對方身上。四、「沾」的要領:Ⅰ、心靜,Ⅱ、放鬆,Ⅲ、全身一致,Ⅳ、不懼。五、「黏」的要領:Ⅰ、聽勁,Ⅱ、捨己從人。3.4  推手一、推手不能用力,要利用聽勁、化勁、發勁等技巧來推手。二、推手要配合拳架的練習,慢慢深入,依序而進。三、推手的目的:考驗自己在外力的介入下,太極球體是否能運作自在。四、推手的階段:Ⅰ、練體的外三合柔體階段:練習聽勁和化勁,引進落空,不可發勁推人。柔化並吸收對方的力。Ⅱ、練氣的內三合剛體階段:訓練各種勁道的「拿與發」,主動攻擊的訓練。「掤」:球體的自主轉動而遇外力時之反彈力及轉化動作。「捋」:平轉球體帶開對方來力。「擠」:侵入對方格體而膨脹,將對方彈出。「按」:前滾球體而將重量灌入對方體內。「採」:後滾球體,吸對方的力量入海底。Ⅲ、練神的覺自在神明階段:心的境界,無形無體,觸膚即飛,對方茫然若失,精神恍惚不知所以。五、太極勁道是太極球體運作的狀態,可衍生出千萬種不同的勁道。六、推手時應有的心態:    Ⅰ、去除勝負,Ⅱ、去除恐懼,Ⅲ、虛心改錯,Ⅳ檢討自己,Ⅴ、讓身體去體會,不要預設攻守立場。

◎第四篇  剛柔4.1  「剛」與「柔」一、「柔」:在正確的拳架規格中,放鬆全身力量,細細的練習而形成太極圓球;    不論推手或盤拳,均能連綿不斷,節節貫串的均勻運動,動作輕柔,圓轉如意,「鬆體」外顯為「柔」。二、「剛」:柔體練成後,盤拳速度漸漸加快,快慢自如,應用時弧度漸漸縮小,大小自在時,剛體漸成。三、柔體走化,將來力化掉或吸入本體;剛體則是在體內快轉一圈,螺旋式將力還給對方,    或是直接截斷外力,立時順其來力方向,直線還給對方。四、擊入柔體:力被吸收或轉化;擊入剛體:力被破壞且反彈。五、剛柔一體;太極的剛是以「骨骼重量規格為主」,肌肉放的愈鬆,剛體愈完整。    太極剛被破可瞬間化柔,卸掉大部份的外力,可保身體不受傷害。六、自我反省:練拳時是否真的鬆了?有無拙力留在身上?拳架的流動是真的順暢,還是刻意的表現柔?    立身中正?重量放落入湧泉?重心的移動正不正確?4.2  再論太極規格--同心圓一、對初學而言,太極拳不適合深究一招一式的用法,反而著重在招式的穩定度及拳架的流暢度,    如此才能練出太極格體。二、「手腳腰能配合一致」就是太極球體規格的初成:「一個以丹田為中心的同心圓球體」,丹田為中心,    腰為第一層的圓球,手腳為第二層的外圓;「同心圓」規格就是「週身一致」的規格。三、「一致」就是「腰到手就要到,腰轉動的弧度較小,手轉動的弧度較大,每一招式的手和腰,    都要同時到達定點。全身一致的要求時時都要注意並做到,這需要明師的從旁指導及糾正。四、手非手,全身是手:手不可以亂動,手的動態必是由腰來引動。手腳的動態要由腰來帶動,    手腳只要亂動,腰的動態就會停滯而僵直。五、練拳要時時提醒自己,細細的練習,一招一式都要推究清楚,初學者可以練慢些,    仔細的思考手和腰的動態是否一致。六、外三合:手腳腰配合一致;內三合:肌筋骨配合一致;覺的層次:精氣神配合一致。七、進入太極之門時,肉體的骨架規格就會自行調整成完整的架構。4.3  隨風擺柳:是練習鬆柔及聽勁的重要方法;    將身體完全鬆淨,處於充滿水的球體狀態中,隨著對方的力量伸縮舒展;隨來力擺動,力去則身形歸正。一、「掛」:聽勁、沾、黏的總合體;隨順包容的工夫二、隨風擺柳的要點:    Ⅰ、全身一致,Ⅱ、熟練沾黏,Ⅲ、聽勁完全,Ⅳ、不懼;去勝負之心。4.4  纏絲勁(捲):以螺旋運動的方式來導引對方的力量,使其產生偏斜自縛而無法動彈,有太極擒拿手之稱。一、太極功夫是漸進模式,無法越級學習。二、纏絲勁的學習要點:Ⅰ、聽勁,Ⅱ、沾黏,Ⅲ、週身一致,Ⅳ、重量的流動感;纏絲勁=隨風擺柳+重量黏附。三、纏絲勁全身都有,利用「沾」加「重量」使其偏移,不是用手用力去格開。四、最好的纏絲勁用法是讓對方的拳直接攻擊本體,再利用身體的纏絲勁瞬間捲斷對方的來勢,    實戰用法須口傳心授。五、纏絲勁是介於第一層柔體完成後,進入第二層剛體階段的中間過渡勁道;柔中帶剛,適合推手切磋。◎第五篇  意與勁5.1  太極內功:人體「骨骼鍛鍊」「內臟強化」的功夫。一、練太極的所有動作都不能用力,要使四肢及內臟鬆開,以圓球體的離心力及向心力來領導整體動作。二、氣功是「精神力」的修練;太極內功則是實體的鍛鍊。三、肌肉放鬆以骨骼來運作後,附在骨骼內外的神經叢就能不被壓迫而獲得最大的伸展空間,    因此身體日益健康。四、太極內功的功能:Ⅰ、養生,Ⅱ、健身,Ⅲ、武術,Ⅳ、轉化(學什麼運動像什麼運動)。五、如何鍛鍊太極內功:「拳架」「站樁」「基礎功夫」。六、練出太極內功的要領:Ⅰ、以骨為主,Ⅱ、全身一致;太極拳要旨不在「勝人」,而是「克己」。

5.2  論發勁一、一般「把人發出去」的發勁,是似按勁而非按勁的「推人勁」,不算真的「發勁」。二、勁道容易斷裂在踝、膝、髖骨、腰、肩、肘、腕等處,因為無法傳遞完整,    所以容易形成肩、手用力推的現象。三、四正勁:掤、捋、擠、按Ⅰ、掤:掤勁為萬勁之母,我將其稱為「保護勁」,是保護本體的勁,不具傷害性。    全身如球,充氣外撐的勁;來力碰到球體外層,自然被旋轉帶開,無法真正攻進本體之中。    掤勁佈於全身,若練不出來,即是太極球體初步結構尚未完成。因此,沒有練出掤勁,不要想要發勁。Ⅱ、捋:捋不是「硬拉」,是讓來力順著太極球體的外緣滑過而自然跌出。    交手時以掤勁形成保護球體,來力時以後腳湧泉連脊椎至百會形成球的中心軸,軸心為丹田,    來力轉動我方中心軸,其力自然被帶開。    雙手不是拉,僅是架住對方,使其順著本體的軌道滑開,過程中不能和對方脫離。Ⅲ、擠:擠勁最重要的是前方的手,「擠」是壓迫之意;    交手時雙手掤開為球體,順勢侵入對方的格體中破壞之,使對方體勢被我方球體張開成無可轉圜的地步,    下壓、上滾、正面、偏斜等方式破體皆可;前方的手負「破對方格體,逼迫對方」之責。    若前手不能破體,後手之箭不可射出,後手如箭,從丹田射出。    出手要穩,速度要快,形態尖銳的刺入對方的重心之中。Ⅳ、按:按勁不是推人勁。    「按」有「下壓」之意,依其發出速度可分為「重量下壓破體而發出」以及「重量拍落破體而發出」二種。    前者較慢,推手時先以十指尖接觸對方灌入重量來破對方格體,再以雙掌往下灌入全身重量,    此時會產生折疊點在對方腰椎處。因速度慢,對方腰椎受力後產生往後的彈力而自然彈出。    後者是推手時,直接將全身重量加上重心前移的加速度,從指尖至掌一氣呵成快速的灌入對方的重心之處,    這是一種剛體的共振,有極大的破壞力,除了接觸點的震傷外,折疊點的腰椎可能因反應不及而斷裂,    對方不會彈出而是直接倒地。按勁的使用與本身剛體的完整度有關,愈完整破壞力愈大。四、四隅勁:採、列、肘、靠,極具殺傷力。Ⅰ、採:採是後滾牽引的球體運作,「海底針」是採勁的代表動作;    係指使用時讓對方自然墜入海底,不可自拔。採勁絕不可用力拉扯,使用時之動力來自對方,    對方來推動我之太極球體而產生向下滾動的狀況,牽引對方的運動方向,使其往下墜落海底之中。    我方不可用力抓拉,但可加速球體轉動使其加速墜落。Ⅱ、列:「列」者裂也,是將對方格體撕裂的勁道,是斜轉太極球體的運動模式。    「斜飛式」即為採、列之標準例,在快速斜轉過程中,產生如刀裂之破壞力。Ⅲ、肘:分為常見的「橫肘」及「立體肘」二種,肘要在鬆的狀態下使用。    「橫肘」如撞鐘,前手臂橫直不握拳或虛握拳,上臂要放鬆,腰是擺動的動力來源,    錐尖即肘尖,撞出時本體要如旋轉的圓錐體刺出。Ⅳ、靠:肩靠不是「肩撞」,內在能量的爆發點是丹田,小震盪開始往外擴散,盪到腰傳到肩,    就會形成很大的能量,只要「靠」上對方,把能量傳遞給對方即可;傳遞速度快,對方會直接破體而受傷。

5.3  特殊勁Ⅰ、截勁:來力擊出一半,將發未發之際,我方剛體向前截斷,對方體內尚未發出之反彈力會將其彈開。Ⅱ、借勁:來力在我方剛體內轉圈後再還給對方。Ⅲ、鑽勁:又稱「螺旋勁」;以丹田為中心,身體轉圈產生動能傳遞出去,最後手臂旋轉擊出。Ⅳ、震勁:又稱「抖擻勁」,為「萬勁之父」;丹田旋轉產生能量,透過旋轉擴散,傳遞到剛體外緣,    形成很大的震盪能量。與其他勁道搭配,可產生加乘效果。Ⅴ、提勁:不是明顯的勁,是內在格體完整的表現;兩格體接觸時,不完整者會被完整者拔根而略浮起,    此即是提勁,是剛體的自然表現,也是所有勁道的「前奏曲」。Ⅵ、特殊沾黏勁:將格體重量重重的沾黏在對方身上,是柔體的極致表現。身小對力大者特別有用;    「雙腳離地」的全身重量加上「震勁」,會形成威力強大的「凌空勁」。5.4  論意一、意的三個層次:「專心」、「觀照」、「神明」。專心:Ⅰ、專心練拳,Ⅱ、注意全身的整體性,「勻、輕、節節貫串」「一手一式上下相隨」。關照:「用意」不是在控制動作,要超脫身體之外去體會拳架的流動感,「意」在半空,觀照練拳。神明:「意」求「神明」,心靈修練之境界,舉手投足皆太極,出神入化。二、「用意」的注意事項:Ⅰ、不要用意去控制呼吸Ⅱ、不要用意去假想敵人Ⅲ、不要刻意把拳架打得很柔Ⅳ、勝負之心的意念放掉◎第六篇  問答集一、太極的能量很多,其中之一是「奇妙的偏心軸能量」,百會沿脊椎至湧泉。    推手時我方中心軸被對方壓迫形成偏心軸時,能量自蘊而生,來力愈大,偏心軸量愈大,    纏絲勁借由此一能量來運作。二、人人天生皆有太極拳,只是被自己的「力量及執著」所蒙蔽。太極拳法旨在讓我們的肌肉放鬆。    「鬆」是肌肉完全不用力,只是掛在骨架上。三、太極要輕、空、全身虛空,將重量附在對方力量之上,與對方同體,進退完全搭合但接手重量不能改變。    沾黏對方的突點,即對方敗勢之處,使對方無法抽手,若硬抽手則「逢丟必打」,我方重量自會擊其重心。四、「力之突點」即是「敷」,對方因用力而僵硬的破敗點。毫無力之突點時,即是「空」。    每人力之突點皆不同,必須明師指正缺點。五、練太極不須兼學其他武術。六、能呼吸然後能靈活:太極是剛柔同體的拳術,形成剛體之後,就是伸縮自如的球體,就像會呼吸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