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泻心汤

 11jiuge 2012-12-27



半夏泻心汤方

三两姜参炙草芩 一连痞证呕多寻 
半升半夏枣十二 去滓再煎守古箴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以上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一条是论述误下少阳以后出现的三种不同情况,很有辨证意义。第一段是.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第二段是.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第三段是.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少阳病就是.呕而发热.,.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还发热,这是少阳受邪,气机不利,所以.呕而发热.是小柴胡汤的一个概括证候、代表之症。.柴胡汤证具.,小柴胡汤的证候已经具备,应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而以他药下之.,未用小柴胡汤,而用了其他药物泻下了。这是错误的治疗,违反了禁汗、禁下、禁吐的少阳.三禁.。到了金元四家的时候,李东垣还说.禁利小便.,.三禁.变成.四禁.了。误下以后有没有变化?如果这个人身体好,虽然是误下了,是.柴胡证仍在者.,少阳之邪未内馅,小柴胡汤的证仍然还存在的,就.复与柴胡汤.,还得给他吃柴胡汤。为什么叫.复与.?因为第一次就应该给他吃,如果误下以后柴胡证仍在,不要犹豫,还给他吃柴胡汤。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还不算错误,为什么?这个人的邪气没变。

.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服小柴胡汤后作解,就和.未经误下,吃柴胡汤作解.有点儿不同,不同在什么地方?误下以后,虽然是柴胡证仍在,毕竟是正气,脾胃之气受到了一定的挫伤,再吃小柴胡汤透热、和解少阳之邪,这种.作解.就要形成战汗而解。.蒸蒸.形容正气
由里向外抗邪;.而振.,农村叫哆嗦、发冷,这一振二三十分钟,然后.却发热.,.却.字,然后,先恶寒却后又发热,这一发热,正气拒邪而外出,所以汗出而解。有的说叫战汗作解,为什么战汗作解?因为他误下了一次,有这么个情况。大家可能读这一条以后就得出这个结论,误下少阳证以后,再吃小柴胡汤,就得战汗作解。不错,《伤寒论》是这么说的,这事儿也不能太机械,有人没经过误下,吃了小柴胡汤也有.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的。这是一个情况,误下少阳以后,还可以吃小柴胡汤。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倘若不是.柴胡证仍在.,而是出现心下结满,按之石硬而硬痛的,这就变成结胸了。少阳的半表半里,半表之热就进来了,热与水结就成结胸了。这是个新提法,和过去咱们学的不一样。因为.太阳病下之后,热入因作结胸.,误下太阳,热入因作结胸,这是误下少阳,是少阳之邪构成的结胸,所以跟过去那个病的来路不同。既然是构成结胸了,那没有别的,还是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如果这个人心下满,还是接着要心下满,但是不痛,只是心下满,.但.是局限的意思,.但满.就是发满,没有其他硬、疼的问题。.此为痞.,这个就叫.心下痞.。.柴胡不中与之.,柴胡汤也不中给他了,大陷胸汤也不可以给他了,为什么?因为这是.心下痞.,.心下痞.是由于误下少阳以后脾胃之气受伤,脾胃的升降之气失调,反映在心下,心下这个地方气的往来、交通、出入就发生了痞塞的病变,所以他的心下就痞。

另外,这个病的来路是.呕而发热者.,呕都是胃气不和,胃里有痰,所以它构成半夏泻心汤证的这种心下痞,这种心下痞古人就叫.痰气痞.。.痞.当什么讲?痞者塞也,就是痞塞了,不通了,壅塞了。为什么壅塞、痞塞?因为脾和胃的升降之气不调,如果气能升而升,气能降而降,升降都正常,就不在这里堵得慌了。现在升降不利,胃气降,降不下去,脾气升,升不上来,所以在这个地方就痞了。那么为什么在心下痞,不会到肚子去痞?因为胸属于阳,腹属于阴,.胸为阳,腹为阴.,心下是个夹界,在中的夹界,上不承上,下不承下,不上不下,这个地方就是阴阳交换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发生痞塞是有道理的。

少阳之气不和,就是半表半里之气不和,半表半里之气不和是从横面上看的,是这么来看的,半表半里之气不和是横面的。这是横面的,这是纵面的。这么来看这个地方是个半上半下,要这么来看是半表半里,所以都处在一个阴阳枢纽的地方,对不对?所以脾胃的阴阳之气,脾属阴,胃属阳,脾胃的升降之气失调了,它的病变反应是在心下,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这三个方子都叫和解之法,都是.去滓重煎.之法,都是小柴胡汤的
变化之法,应该看到这一点。这里为什么说是.柴胡不中与之也.?第一段是说的柴胡,第二段是说的大陷胸汤,底下这一句话概括来说,是柴胡汤也好,大陷胸汤也好,可是都不能吃了,为什么?因为这个病似少阳而非少阳。堵得慌、心下痞,有点儿像少阳,但又没有胸胁苦闷的主证,所以它非少阳。在辨证的时候,不要以为是个小柴胡汤证,它现在没有少阳的胸胁苦闷,只是心下有点儿.闷.。


似结胸而非结胸,心下有硬满,心下硬满有的时候也像结胸,但是它不疼痛,不是.按之石硬.,所以也不是结胸,大陷胸汤也不可以吃。应当吃什么?应当吃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三个泻心汤里的主方。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都叫泻心汤,都治脾胃不和的心下痞塞。这三个方子里,半夏泻心汤是个打头的,是泻心汤的一个主方。半夏泻心汤的主证,一个是有呕,心下痞它有呕,一个是大便有点儿不调,倒不见得腹泻了,为什么?因为这个病是.以他药下之.,所以脾气不升,它就有一点儿大便不调,胃气不降它就有点儿呕,同时心下痞。这个痞是个气痞,它和结胸的热与水结是不同的。半夏泻心汤
为什么以半夏为名?一个因为它有呕,半夏能够治呕,能够去痰水,《神农本草经》说.半夏能治疗伤寒寒热,心下坚(心的下边就坚,坚者坚硬也),胸胀咳逆.,所以半夏能治心下的痞结。半夏能治心下的痞结。气的痞塞,而且还很牢固的,就叫.痞结.。张仲景的用药方法不是后世的本草学,而是汉朝的一些用药的规律,所以学《伤寒论》,了解《伤寒论》的方子,有的时候得看《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还反映了张仲景用药的一些规律。

半夏能治心下痞、心下痞结,我们说半夏泻心汤是三个泻心汤的代表方,道理就是在这个地方。半夏泻心汤是七味药组成的,实际上就是小柴胡汤减去柴胡,加上黄连,生姜变成干姜,换了一味药,改了一味药。小柴胡汤把柴胡去了,因为不是胸胁苦闷,它是心下痞,是胃的问题,不是少阳的问题。这个方子有三组药,一个是辛味药,半夏、干姜是辛味药;一个是苦药,黄芩、黄连是苦药;一个是甜药,人参、甘草、大枣这都是甜药。古人概括地叫
.辛开苦降甘调之法.。

.辛开苦降甘调.之法,这是古代解释药方的方法。你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他解释药都很朴素的,不是像后世说的那么花哨,说的那么详细,人家就是说的.苦以降之,辛以散之.就完了,他就是根据古代的用药的方法来解释的。《黄帝内经》说.酸苦涌泄为阴,辛甘发散为阳.,阴阳的概念很朴素的,不是那么太细的。阴阳之气痞塞了,具体说是脾胃的升降之气在这里痞塞了,堵住了,交通不利了,治疗得调和脾胃,所以这个方子叫和解之法。脾属于寒的,胃属于热的,各代表阴、阳一方,黄芩、黄连降胃气之逆,它往下来,苦降;干姜、半夏这个辛药,能够散脾气之寒;再加上甜药,人参、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脾
胃,补中气。为什么它脾胃的升降气失调了?主要还是由于条文说的误下之后伤了脾胃。在临床不见误下,脾胃虚弱也可以出现脾胃不足的升降失调,所以必须加上人参、大枣、炙甘草来补脾胃之气,脾胃之气足了,升则升,降则降,病就好了。

《伤寒论》的这三个泻心汤治疗胃病,我们现在在内科杂病叫.胃病.,给治疗胃病开了一个阀门,一个治疗的方法。为什么?因为这个病单纯寒,单纯热,都好治,就怕寒热错杂之邪,也有寒、也有热,这个很不好治。治寒它还有热,治热还有寒,如果不学到泻心汤的方义,没有理论指导,在临床治这个病就难了,也有点儿效,但总不彻底。一会儿用香砂六君子,觉得好一点儿,好像也不行,又烧心烧得厉害了,吐酸水吐得厉害了,用之有热了,赶
快用点儿黄连清清胃;一清,酸水少一点儿,嘈杂好一点儿了,大便又拉稀了,还是两个问题,总不平衡。我在门头沟带学员,第一次开门办学,有一个患者就是胃气不和,心下痞,吃了一百多付药都没解决,喝几付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五六服就好了。现在这个病包括近代医学的胃炎,急性、慢性的胃炎,也包括一些溃疡病,胃溃疡、消化道溃疡里的一些胃气不和的病,还有肝炎,只要是有这些症状,心下痞,寒热升降之气不和,这个方子都有效。

半夏泻心汤证心下痞叫痰气痞,内里有痰,有没有根据?以前我对这个问题都不太相信,反正古人就这么一说呗,反正因为它有半夏了,有半夏就说有痰,叫痰气痞。有一次就治一个病人,司机,好喝酒,就得了这个心下痞,恶心呕吐。脉弦而滑,按之无力,.脉弦滑.就属于有痰饮,按之无力.是脾胃虚,又是心下脾胃的呕吐,这是半夏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的原方就上去了,吃完了以后,他是个司机,说话也很直,说.吃过药就好了,行了,我的病好了.,我说.怎么的?.,他说.这里不堵得慌了,药还挺有劲的,吃药以后拉了一些痰沫子,拉了一些就好了。.我一听,这不是痰下去了嘛。吃小陷胸汤拉黄涎,吃半夏泻心汤能拉那个白色的,是痰的那种东西,所以《医宗金鉴》就管它叫.痰气痞.,是有实际基础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