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聆听远祖的跫音

 杂货店伙计 2013-01-29

 

 

聆听远祖的跫音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有言“亲贤臣,远小人”,告诫了后主刘禅的治国之道,亦以简洁的话语纯朴的情感阐述了做人的基本原则。

 

亲贤臣,远小人。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又是每个人都很难做到的。它是生命最高的行为态势,又是处世为人的最高准则。在我看来,“亲贤臣,远小人”论述的是一种人,一种以人为实体的传统文化,其本体是传统文化中被称之为君子的人。

 

什么是君子?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之为君子呢?

 

孔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可以为君子矣。这是儒家文化渐染而出的最为高尚的人格准则,亦是终极的人格理想。

 

仁者不忧,不是说没有烦恼,而是讲求不以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影响自己的心态,动摇自己的信念。人最大的特性就是具有社会性。世事变迁,生活的杂糅很容易影响我们的心性。唐伯虎有首诗就很直接的表露了人在环境变化下无奈: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字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然而他却依然吟唱: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这是一种通达,一种面对万事万物的坦然。亦是道家中“无为主义”最为精深的表达。

 

智者不惑。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说古代的人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现在的人读书无非为了“宝马雕车香满路”。心如止水,不忧不惑,不是毫无生机,毫无生命力,而是内心的通透与豁达。面对外在的环境,“惑”来自自己内心的不安与抉择的不定。困惑,迷惘无非根源于自己的选择,而今天的我们之所以容易在生活中迷惑,就在于我们拥有的选择太多。

 

中国的民间草根文化将不惑很形象地形容为:半夜不怕鬼敲门。而儒家则称之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可以远惑矣。也就是说一个人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拥有一颗包容体谅他人的宽大之心。

 

勇者不惧,是对生命最深的体味与诠释。面对世事的烦扰,毫无畏惧之心,无论外在的一切如何变化,都泰然处之。中华文化非常推崇人的信念,岿然不动,无所畏惧不是虚伪,而是内心的淡定与真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是痴妄,而是一种洞悉生命,超越自己的勇气。

 

翻看古籍,瞻仰古迹,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问:在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古代,我们的先人是怎样做到内心的通透与洒脱呢?开创田园山水派的伟大诗人陶渊明甘于南山下的“苍老”,也不愿为外在的物质而折腰;诗圣杜甫在面对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困境,依然期望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学家、改革家范仲淹在处江湖之远,绝缘于庙堂之高时,心底想念的不是“巴山夜雨涨秋池”而依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一种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情怀。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的认定古人迂腐,然而“迂腐”的外衣下包容的是一颗颗冰清玉洁的心,是放眼天下,傲立万物,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也许无从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但生命无所谓高贵,无所谓平等,不平来自我们的心间,痛苦来自自我的比较与计较。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与地,修身齐家,守住自己的灵台,耕耘自己的心地。因为,自己的梦可以温暖自己的心。

 

儒家,法家,道家,几千年来为我们编制了一个个空冥而欲望纠缠的性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不是自我放逐,而是顺应自然的法则,如云似水,因势而导。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每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的,而每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的。用亚圣孟子的话来说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里所谓的独善其身,不是指自私自利,而是指在不得志时,修身养性,在平淡中提升自己个人的思想品德,得志时就努力使得整个天下都能顺应自然的发展,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是闭塞自大,五千年从未断绝的文明沉淀的是厚重,更是一种体味生命,熨帖生活的思维。传统并不过时,传统需要传承,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饱含敬畏之心。只有懂得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文化,在已经拥有的东西中找寻出熨帖生命的坐标,才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态势。

 

人与地,地与天,天与自然,浑然一体,三维交融。传统的思维不是桃花源式的虚空与缥缈,五千年的岁月里,那月下的草庐,淡定的容颜下交织沉淀着多少生活的智慧。远去的历史,离不去的是体悟生命,珍爱生活的剔透之心。

 

时光在流转,世事在变迁,但不应改变的是我们正视过往,面向未来的拳拳之心。了解过往,体味传统,能在曾经岁月的风霜中找寻出万千生命沉淀的甘露。

 

三千里河山,八千里云月,在那荆棘的小路上,在那荒草蔓延的小桥边停留着多少思索的神情,回荡着多少启迪人心,涤荡人心的跫音?远了,那些恣意纵情的背影,那些长袖飘飘下的豪情。远了,我们的远祖,但时光的背后镌刻着奕耀其行的华夏文明。

 

  二十五史的岁月,多少苦难,多少太息,远去的跫音里,串联的是我们生生不息的血脉真情。聆听远祖的跫音,追问远祖的性情,让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滋育我们最为熨帖质朴的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