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书法与人生

 聽雨軒sjh 2013-05-04

浅谈书法与人生

 

秋 子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书法与人生”。

书法,简单说,就是写字;但人生是个大课题,太泛、太深,讲不好也讲不清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所体验、所理解、所感悟的立场上的,理解不同,思想有异,各有其说,对听者而言,就必然觉得你讲不清楚、讲不透彻。那么,我想从这么几个层面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但愿能对这个问题有所启悟。

我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书法的认识,第二个是关于书法与人生的关系,第三个是关于如何修好书法人生之路。

一、先说说对书法的认识

我们先看看权威工具书的解释。1988年版《辞源》云,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1989年版《辞海》说,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指用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真、行、草)的法则”;2005年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概括道,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综上所例可见,尽管解释有所不同,但都认为书法是一种艺术。相对而言,五版《现汉》的解释显然要准确一些。

随着电脑打字的广泛普及,给很多人带来的困惑和疑问是:写字的市场竟有多大?书写会不会渐渐失去它的意义?其实,这种疑虑是多余的,认识是肤浅的。写字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写字不仅能培养人良好的书法习惯,把有着悠久历史中国汉字写好、写美,还能培养人实践创新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促进每个人多方面的发展。

中国人自古以来有文字崇拜的传统。在上古时期,也就是在魏晋以前,书法主要是实用性文字书写技巧的展现;自魏晋以后,书法便逐渐发展为文人雅士们修身养性、把玩欣赏的案头艺术和厅堂艺术。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书法已完全变成一种以线条表现为主要审美特色的纯粹性艺术。所以,在书法已然完全退出实用舞台、成为一种纯粹艺术的今天,书法简单地讲就是创造性地书写汉字的艺术即蕴含着中国深厚传统文化的一种笔墨表现性艺术。站在当代审美立场上来说,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作品,必然表现出它的艺术属性,必然体现出书者的艺术修养、笔墨技法、审美观念、情感个性、知识学养、社会价值观乃至人生价值观。

抒情表现是书法艺术的基本特质。情感之表现、审美意识之物化,是通过线条来构造的,是以文字形体结构为外在形式的审美意识和情感符号来完成的。特别是行、草书体。这种情感符号便是形与神的统一。在这个统一体中,形是外在的可见的文字样式,又被称为“形质”“象”等,它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神是内在的“意味”,古人又用“韵、气、味、意”等来表述。形是指“有笔墨处”,神则是指“无笔墨处”。形、神的统一体便是一种“有意味(神)的形式(形)。”相对于艺术家的审美情感来说,这种形与神的统一体是一种符号形式。而在这个符号形式自身,形与神又构成一对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形是形式,神是内容。因而,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在书法美学中便展现为形与神的辩证统一。至于书写的题材,无论诗词、歌赋、对联、文论、字句等则在其次。

形与神的问题比较抽象,我们以后可以专门讨论。

日本人说:中国是一个艺术的国度。此话没错。就汉字而言,观念、方法及“乐感”本来都是艺术的,用今天的话说,是创造空间的美。中华民族的先贤们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摸索总结,运用极其洗练的线条创造汉字,并赋予一个个初形文字以神灵力、自然力、生命力、心志力的形象,使之充满了生命情意和表现于线条、结构及其书写方法上的审美意味,使汉字不仅成为记录日常生产生活的工具,而且视汉字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以至在原始各民族图腾的信仰中增生了文字崇拜。所以,古人总是用生命的词语来谈汉字和书法。所谓“生命”,不是指活泼泼的物象,不是指像画家笔下的那些鱼、鹤、鸟、蝉和松、竹、梅、菊之类;而是所写的字,是充满生命的,是精神上表现出的生命活力。因之,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的修为与人生的修为同理,因为,二者都具有生命的活力。

有人会问,书法不就是写字么,怎么会体现出社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呢?回答是:书法是写字,但又不仅仅是写字。书法作为艺术,是对写字的升华,已然成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

这里,我们有必要来简略地讨论一下当下的书法展览和市场问题。

当今,有些人办展览,将自己的艺术成果公开展示,目的是为了吸引观者、特别是一些书法高手,来给自己的作品提点意见,找出差距和不足,并通过相互切磋,获得有益的帮助,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平。应该说,这种人办展览是为了寻求艺术的进步,就是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有些人办展览就不是这样,他考虑最多的是怎样好卖,以“商品属性”为旨归,展出的“作品”并非“艺术创作”,而多是 “复制自我”,这种人办展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赚钱。当然,这种行为也是他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从以上两种人的行为,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从市场的角度来作点观照。当今的书画市场,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混乱无序的。一部分人买字画是为了自己欣赏和收藏,这类人极少,充其量能占到10%;一部分人把字画视为高雅的礼品,为了求人办事而买,这类人最多,约占50%以上;还有大约30%的人买字画是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投资,其中有少量人,如画廊老板是为了倒贩字画从中渔利,一些喜欢字画的富翁则是为了向世人炫耀财富。但不管哪些人买字画,他们大多并不懂得作品的艺术品质,而只是看书画家的身份、职位和名气。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不是本着热爱艺术、懂得艺术,凭着自己的鉴赏眼光去购买书画作品,而是靠耳朵买身份、买职位、买名气,事实上,他们往往买了一堆垃圾。这种现象,实在是当今书画界的一大悲哀。还是黄宾虹、李可染、刘继卣、吴冠中等大师有眼光,他们将自己的多数作品都捐给了国家,或者捐给了尊重艺术、愿意珍藏艺术的其他国家有关机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一是把自己的作品交给国家或愿意珍藏艺术的国家,远比家庭、个人收藏要安全、要久远;二是他们不想让自己一生为之追求的艺术作品变成一些人发财致富的“热点商品”。而这一点,正是他们高尚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艺术)价值观的体现。

二、说说书法与人生的关系

谈到这个题目,肯定有人会问:书法与人生能有什么关系呢?对于一个与书法毫不相干的人来说,当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对于每一个书法爱好者和具有一定书法造诣的人来说,关系至大,彼此间的作用甚巨。

(一)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他的人生价值不仅体现在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上

大家知道,法国最重要的画家莫奈,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与雕塑艺术大师罗丹18401114日同年同月同日出生;莫奈卒于1926年)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作为一个伟大的印象派画家,莫奈一生中创作出像《日出印象》《阿尔让特伊大桥》《浴者》《鲁昂大教堂》《睡莲》等很多不朽画作,其中《浴者》可谓伟大的名品。《浴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画面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背景——莫奈!是因为莫奈的人格魅力!《浴者》是莫奈去世前两年创作的,当时他患残疾已14年,但生命的残缺并未摧垮莫奈的意志。在生命最后十年里,他足不出户,忍着剧痛躬身作画。一天,他的朋友玛蒂西去看望他,忍不住问:“这么痛苦为什么还画个不停呢?”莫奈平静地回答:“把美留下,痛苦就会远去。”这说明,在艺术家的人生中、心目中,即使肉体痛苦,也会感受到快乐和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一种人生境界!

如何获得这样的人生境界?其实就一个字:爱!爱是走向成功和获得幸福的源泉。爱父母妻儿、同学朋友、邻里乡党,是小爱;爱天下苍生,爱生活、爱艺术、爱事业、爱民族、爱国家、爱大自然,是大爱。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有一句人人皆知的流行语叫做“大爱无疆”。其实,真有大爱而无声,方是一种高境界,未必呼号喊叫。个人只有通过使别人幸福的方式,才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书法家创造出一幅幅精彩的艺术作品,就是让别人感受到愉悦和幸福;而书法家自己也必然会感受到这种愉悦和幸福。书法家常常笔墨相伴、书本相伴的文人式生活,就是渴求于这种精神愿望的实现,也就是陶醉于这种爱的寄托,并在这个寄托中“苦苦地”享受乐趣,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大家知道,人的一生,精神生活的重要远胜于物质生活。何况,书法是靠自己的学识修养“养”出来的,而不仅仅是靠玩弄技巧“练”出来的。书法家将自己较多的时间、精力、情感和爱诉诸于书房、案头,一来是陶冶性情,修炼自己的知识学养、艺术修养、审美境界乃至人生境界;二来是不想受常人那种吃喝玩乐式生活的束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较高修养和社会价值的人;三来可以摆脱一些不必要的寂寞、无聊的困扰,真正为社会、为人类创造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不仅陶冶自己,同时给世人以艺术之爱,起到陶冶世人情操的作用。

凤凰卫视三周年台庆晚会上,杨澜向观众讲述了她在采访生涯中遇到的一个感人至深、结局又令人惊讶的故事。被采访者是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谈道,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去读书。后来他到香港、美国,成为世界名人。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12岁离家,这一走竟然成了他与父母的永别。杨澜问崔琦:“你那年如果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样?”杨澜说,“看到这里,我猜想崔琦一定会这样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可是错了!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人所料:‘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愧悔得流下了泪水。杨澜也流泪了。这时,她多么希望聘请的两位美国摄影师能推出近景来一个特写镜头。而让杨澜吃惊的是,审片时真的出现了这一特写镜头。她问摄影师:“你们听不懂中文,怎么会拍下这个感人场面?”美国人回答:“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么?在全世界,‘妈妈’这两个字是相通的。”

这个故事,表面上是说明母子、父子的那种爱的亲情。但我想说,要想成为一个具有较高修养和社会价值的书法家,不具备爱母亲、爱家人、爱同学、爱朋友、爱同事这些“爱人”的基本素质,是不可能的。而且,必须做到小爱自心,大爱无声!

要想成为一个具有较高修养和社会价值的书法家,还必须努力学习。拿知识学养来说,你不学习,就不懂得历史,不懂得艺术,不懂得哲学,不懂得欣赏美和创造美,不懂得人类文明的来历,不懂得精神文化的重要。书法的目的是什么?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对中央美院教师进修班的同学们讲过一段话:“你们将来教美术,目的不应该是造就几车的艺术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国民,让他们能从平凡的东西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东西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要使他们能以美的感觉,面对人生的苦难。”我概括一句话:和美术一样,书法的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美!

中国是诗的国度,先秦时期很多人没文化,但很容易信口吟出几句诗歌的。而书法这门艺术就不一样。书法发展几千年,成千上万的人舞文弄墨,真正写出优秀作品、留下名姓、拥有知名度的人有多少?屈指算来不过百人,40年才出一个啊!所以说,书法是一种具有极高难度和要求的艺术。日本人为什么把书法称之为“书道”?其中一个主要的内涵就是由技进乎艺、再由艺进乎道的过程。道又是什么?这个道,亦即老庄学说中的那个“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里面的学问很大,《老子》所说的“道”,大致说来,可引申为原理、原则、规律。任继愈先生解释说:“老子的‘道’有两个意思:第一,有时是指精神的实体;第二,更多的场合下是指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这两者在老子的观念中是不十分清楚的。”我以为,日本人所谓的书法之“道”,包含着师法源流、从书经历、天分个性、技法艺理、学识修养、艺术思想、审美追求、风格境界乃至印章、鉴赏、考证、批评等诸多内容。

那么,做人也是这个道理。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塑造灵魂、充实灵魂的过程。人的高大是因为灵魂的高大,人的完善也是源于灵魂的完善。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经过上学读书、开启智慧、明辨事理,几十年做事处世,到画完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后一个句号,无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依我个人的观点,每一个人的智商、天分其实都差不多(当然天生智障的傻瓜白痴除外),不管你长大成人后干什么事业,最要紧的是,看你能否将自己的智商、天分开发出来,能开发出多少,是20%30%,还是40%?如果你的智商、天分能够开发出50%以上,那你就是一个聪明绝顶、无以匹敌的天才。一个家族很难连续几代人都成雄傲青史的“大器”,中国几千年历史,就出了东汉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北宋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家接代文豪。苏东坡所谓书法“我书意造本无法”“书出无意于佳乃佳”的观点,无疑是总结了王羲之、颜真卿等等古贤于书法的经验后提出来的。意思是说,书法艺术是平时知识积累、学识修养达到一种境界时“无意识”状态下流泻出来的,而不是你死下功夫日课三纸“练”出来的。但要达到这种境界极为不易。你没有那个天分(即使有天分但你并没有开发出来,或者开发得很不够),你没有点悟性,你没有理解书法真谛,即使苦练一辈子,也未必练出个真义上的书法家来。悟性是什么?悟性就是在书法实践中迸发出来的一种灵感、一种境界。而这种灵感、境界是靠知识学养、艺术素养和人生修养“养”出来的。灵感、悟性只垂青有头脑,并善于用头脑、会思考的人!

有人会问,智商、天分如何开发呢?有一个小故事:有个乞丐,成年累月地在天桥上行乞,面前放着一只破碗、一根讨饭棍子。有一天来了一位律师,对他说:“先生您好!您的一个远房亲戚不幸去世,留下三千万美元遗产,根据我们的调查,您是这笔遗产的唯一继承人,请您在这份文件上签个字,这笔遗产就属于您的了。”一夜间,这个乞丐从一无所有变成了富翁。有个记者采访他,问他继承如此一大笔遗产,最想要做的是什么事情。乞丐回答说:“我首先要去买一只像样的碗,再去买一根漂亮的棍子,这样我就可以像模像样地讨饭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让思维定势禁锢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要不断学习,多动脑筋,所谓身在校园、放眼世界,正是这个道理。你爱好书法艺术,不一定非要做个书法家,但你既然爱好它,你就要去为之努力。至于天分的开发,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方法,你不妨真正地做做学问,抓住某一个问题把它彻底搞清楚,并从中总结、提炼出自己闪光的一些观点,兴许会一鸣惊人。因为,你苦苦做学问的过程,也就是你开发智商、天分的过程。书读得多了,学问做得多了,脑子动得多了,那你的智商、天分就肯定会比一般人高。

(二)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他的人生价值不仅体现在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上,更体现在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上

书法家作为艺术工作者,必须具备中国文化人应有的品质和精神,必须具备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内质,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以道抗势的风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句)的胸襟;关心民生疾苦,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以伟人的风度待人;诚实理性,敢持正义,敢讲真话,坦坦荡荡的人生态度。有人会问,你这样说,是不是把画家、书法家说得太高尚、太伟大了?我这不是夸大其词。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那些名垂千古的大书法家、大画家,多是有血性、有傲骨、有志气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胸怀的文化人,钟繇、谢安、王羲之是这样,阎立本、欧阳询、王维、颜真卿、杜甫是这样,欧阳修、蔡襄、苏轼、陆游、董其昌、祝允明、傅山以及刘墉、郑燮、于右任、黄宾虹、徐悲鸿等等,也是这样(当然,像蔡京、张瑞图等个别人例外)。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名诗《乌衣巷》。诗中的“王谢”,是指王景和谢安两家豪门大族。其中的谢安,是东晋朝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四十岁出仕,“恪勤贞固,始终勿渝”,一生勤俭,光明磊落,不结党营私,不贪图权贵,处处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韬略国是,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遏制了大司马桓温篡夺晋室的图谋,还以八万“北府兵”打败了苻坚的九十万前秦大军,夺取了著名的“淝水之战”的胜利,使国家转危为安,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历史佳话。北伐胜利后,正在功成名就之时,他却急流勇退,成为后世传扬的良相代表和高洁典范。

第二个例子是狄仁杰。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的名宰相。他任豫州刺史时,办事公平,执法严明,深受当地人民的赞赏,因此,武则天调他入京任为宰相。有一天武则天对他说:“听说你在豫州政绩突出,名声很好,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回答道:“人家说我的不好,如果我有过错我一定改正;如果陛下已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是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这样大家的相处会更好些。”武则天听后觉得他气量大、胸襟宽,更加赏识他、敬重他,尊称他为“国老”,赠他紫袍锦带,还亲自绣了12个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绩。

第三个例子是明末清初博学多才的傅山。傅山不仅书法好,造诣深,而且是一个有如屈原式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勤于读书,淡于名利,却奔走于抗清复明的斗争之中,宁肯“太原人做太原侨”,也不愿充当满清政权的走狗,清廷授予他“内阁中书”之职,他恁是置之不理,以民自居,表现了一个真正仁人志士的崇高品德和民族气节。书法方面,他提出的“四宁四毋”理论,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甚大。同时,他又以高超的医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播惠千里,誉驰八方,山西人至今念念不忘。

……由斯可见,一个书法家,如果没有这种胸怀和精神,老是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耿耿于怀,那他的作品就不能体现真善美,他的字就缺乏那种正大气象,就缺乏那种高雅品味,就缺乏那种让观者站在作品前大发感叹的艺术感染力。

雕造真善美,是从各个方面可以得到的。比如,看山看水看风景,是对自然的一种亲近;在家里放点盆景、山石什么的,就是通过自然去体会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书法、绘画亦是如此,内容有时候也往往起到这个作用,通过笔墨、线条、形式、内容与素材(诗词等)综合性地得到某种启示的联想,达到主体与客体审美的相通。

回想一下,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些什么东西?历史留给我们的主要东西,并没有多少让后世享用不尽的物质财富,而只是几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或者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如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其中的重要内容:一是提倡人伦价值;二是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三是强调自我修养和实践。这三点从人本出发,强调如何做人,可谓儒家思想在我国长治而不衰的主要原因。因为,这是治国安民、经世治用、稳定社会、协调关系、完善人格的至宝。作为一个文化人,一个当之无愧的书画家,他的人生价值就在于运用儒家思想雕造自己的人生,发扬传统人文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为子孙万代创造丰富的精神遗产和文化财富。

三、如何修好书法人生之路

(一)既然爱好书法,那么就要努力做个文化人,要有和书法艺术一生相许的境界和意志

书法,在古代是文化人的一种“余事”;而在当下,书法成为人们故为而为的一种艺术事业。书法人生,就是一个文化人良好修为和努力追求的人生目标。所谓文化人,依我见,就是指被“文”所“化”的人。文化人是指那些知事达理、行为合规、高风亮节、博爱大众的人。读了很多书,是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可谓博学广识,满脑子知识,但不一定是文化人。假如骨子里没有被文所化,脏话连篇,开口骂人,公共场所高声喧哗,站在人群中拿手机使劲叫嚷,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或是阴险奸诈,搞龌龊勾当……言行举止卑下低俗,就绝对不是一个文化人,至少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那么,如何走好这条路?我们不妨看看古人。

先举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例子。大家知道,苏轼是由王安石推荐任用的一个集诗文书画于一身的一代全才。苏轼因“乌台诗案”于宋元丰元年(1078年)七月廿八日被捕,十二月廿九日结束了长达四个多月接受审查的牢狱生活。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翌年(1079年)三月由徐州贬谪黄州团练副使。

这里,我们不妨简要回顾一下“乌台诗案”。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背景是: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了文字狱“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不过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他也坦白承认在诗中批评了新政。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本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已然隐居南京的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乌台诗案”对苏轼来说,无异于死里逃生。但宦海生涯的结束却使他大彻大悟,精神上步入了一个无挂无碍、无愁无恚(会)的自由境界,佛家的空寂帮助他弃绝尘想,道家的强调自然使他的心灵归于平淡。他崇佛而不入空门,崇庄而不畸重,只是用这些学理调剂思维,滋养心灵。令人惊讶的是,他居然出神入化地冰释了人生大难的郁结,快乐地过着一种似隐非隐、似禅非禅、似儒非儒、似道非道的超然生活,弈棋、赋诗、书画、品茗、啜酒、赏月、打禅,许多艺术杰作便是这个时期产生的,文章有世人皆知的《前后赤壁赋》,书法有“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而诗、词更多。诗人、文人、书画家如是,“解愁”便成为一种追求。但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艺术史上,唯有苏轼成功地实现了。在人生的大痛苦中,他自得其乐,并称自己“无愁可解”。苏轼能达此境,本非他腰裹“解愁”的妙药灵丹,其实,这正是他人生修养完达的写照。还有欧阳修、黄庭坚等,也可谓提得起、放得下,修养甚高者,故亦不乏“解愁”的能力。

当今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年青诗人、词人和书法爱好者,写的东西往往比较低沉,咿咿呀呀,哀哀怨怨,总好像怀才不遇,人生坎坷,拿捏出一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易安《武陵春·春晚》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句)的形象,好像还真有那么点“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感觉,十分痛苦。痛苦是什么?痛苦就是你自身的作品!其实,你吃的苦有多大?比得过徐渭吗?徐渭中年时在浙江督率胡宗宪幕府中做过五年书记,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胡宗宪为严嵩父子案受到株连入狱并死于狱中。徐渭大受刺激,连续自杀九次而未死(即所谓九死一生),复发狂疾,遂杀妻,判死,幸得友人营救只被监禁七年。晚年贫病交迫,家藏书籍变卖一空,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死在破烂的稿荐上。他的《墨葡萄图轴》有一首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他的《墨牡丹》题诗曰:“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诗中饱含人生感喟。依我见,和徐渭相比,你实在是太幸福了!你没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词句)那种大无畏的豪迈气概、那种担当,没有像司马迁、杜甫、苏轼以及徐渭、八大山人(朱耷)那样的人生遭遇,没有像屈子、辛稼轩、陆放翁那种胸怀、那种境界,何必“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词句)呢?作诗填词、书法绘画都一样,都贵在“感心动耳,荡气回肠”(曹丕《大墙上蒿行》句),否则,绝对创作不出好的作品来。人一生,不管你做什么,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个良好的心态,这是个底线。就是说,凡事要想开点、看开点,大可不必遇到芝麻大点事就饭吃不下、觉睡不着,那样不仅不能长寿,而且会终生痛苦。别总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也不能总是自卑自哀,要努力做到凡事提得起、放得下。作为一个书法家,一个艺术家,要具有文化人的品格和风范,要有所担当,但不能凭空想象地肩挑万石,而最终被担子彻底压垮。至于陆放翁曾经有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较普遍的弱点所在。儒家思想讲治国、齐家、平天下,古代的知识分子们讲人生的“忧乐观”,这是他们生命中价值合理性的流露,虽忧民之艰辛,但仍以忧君之失德,依然倾吐对朝廷帝王的忠诚,否则死不瞑目。事实上,这种文人心态,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价值观的一个普遍特征。

莱格曾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人格的伟大,有其丰富的内涵。抑或,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只有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诗人萨松有句诗:“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韧,倘若两者并参,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足令人怀想千年!

(二)修好书法的人生之路,除了我们上面讨论的文化人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努力提高我们平时艺术生活中的综合素养

古人云:艺在灵府,不在手目。灵府就是心灵。只有像僧人修禅那样参透、悟透,才能做到“灵府有艺”,修好艺术之路。王维有云:“妙悟者不在多言。”他以心法传之张璪、王墨。或问璪学艺心得,璪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就是被誉为圭臬的画学名言。要深谙差异造就存在的道理。我们知道,即使都是流动的水,也有潺潺的小溪与浩瀚的大海之分;即使都是自然的恩赐,也有温室娇艳的花朵和不畏严寒的松柏之分;即使都是人的躯体,也有能人和庸人之分。书法,涌动在每个华夏子孙心中的中国元素,的确,在这个艺术的领域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而有一个人的名字却永远地被刻上了大师的赞誉。他就是郑板桥。不为别的,只因为他那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独居于楷隶颜草之外的书法。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其与众不同的“独特”书风,造就了“板桥体”的千古绝唱。人生如书法,以书法之技法,融古与今,人生将外圆内方。人生如书法,就像郑板桥融合隶书行楷自创一体,人生就别有一番韵味。

书法家于洪波说,人生就像一场戏。我非常赞同这一说法。在这场戏里,你自己是演员,不但你自己要演,你还得陪着别人去演,没有剧情,没有剧本,今天演完了,明天演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最终的结果是知道的。在这场戏里,有亲情、有爱情、有欢乐、有悲伤、有仇恨、有感伤,我们不知道这场戏什么时候结束,该不该换场,我们在这场戏中充当着这样那样的角色,在换场后不知道应该演什么。但是我想,演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就是我的心愿。在这场戏里,我扮演的角色可能很平淡,可能很辉煌,但这已经不重要了。这正如地上的杂草,它没有花的美丽和芬芳,在冬天结束,春天来临的时候,争相从地里冒出翠绿的嫩芽,去实行它们自身的价值。甚至在野火焚烧之后,也不甘心低头,始终昂头挺胸面对一切的变故,从不屈服。人生很累,有时也很苦,在演戏的过程中,有着意想不到的剧情出现,有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悲痛欲绝,痛苦无比,但这也阻拦不了剧情的发展,因为在我们的心里充满着对明天美好生活的渴望。我们坚信,人生很美。由于你对剧情的不断安排,对人生的不断探索,你对演好人生这部戏又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总结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对怎样演好人生这部戏进行了深刻的描画,在描画的过程中,你不断添加色彩,使这场戏更加绚丽多彩,从中你认识到这场戏的美,尽情享受它带给你的快乐,使你对人生丰富的内涵重新有了定位,使它更加丰富,不断创新,时刻进步。

(三)修好书法的人生之路,思想认识、做人处事、行为举止都要符合准则与社会要求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我们必须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式,做人要遵守传统美德,处事要外圆内方。有智者说:思想的死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本来就没有思想,别人说什么,他就听什么;另一种,则是完全接受了他人的思想,成为他们思想的奴仆。每一个人,不仅要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上独立,更要在精神、性格、言语、气质、思想上做到独一无二。身处在社会之中,我们应当时刻关心自身的行径,是否是在跟随他人的思想而盲从,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抑或是完全活在他人思想的阴影之下,丧失了自我,而成为他人思想的复制品。所以说,我们应该真正勇敢地去追求并雕造自己的个性,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走向成功。我想,只有见识过孔雀独舞的人,才能相信那种超绝的美丽,在寂寞静空中的孤独行者,以其前所未有的魄力,彰显美丽的真谛与意义。

就学习书法来说,应该以古为体。我们虽然生活在当下,却绝不该忘却历史的美德。孔孟之道,流传千年,我们的祖辈世世代代恪守君子之德,的确是我们该传承的。儒家倡仁,以仁德治天下,仁以为己任。我们与人相处,多一些关爱之心,世界将会更美好。当下的社会,物欲横流,固守君子之德,以古人之德作为自己的底线,社会将更加清明,人生也如颜真卿《勤礼碑》书法一样方正大气。我们身处现代社会,生于新潮流之中,作为一个现代人,自然还要遵守当下的社会要求,融入社会,与人相处,跟上时代的脚步。社会时时在进步,潮流天天在改变,不顺应时代,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书法中不同的几种书体,可谓概括了人的一生,无不体现传递出中国人的特质:篆书的曲折,隶书的朴素,草书的简约,楷书的端正,行书的随意。书法理论也尽含做人做事的道理:刚柔并济”“计白当黑”“屈伸有致”“龙翔凤翥”……无不体现印证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拿我自己来说,书法早已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每当我一拿起毛笔,便觉得神清气爽,浑身是劲,累也无妨。因为,书法融合了我的经历,所以称之为书法人生。以书法去品味人生,亦或是品味人生中的书法,也是古今贤达的普遍心态和企盼。无疑,我命中注定要书法一生,同时也尽情享受被书法愉悦的一生。

“文如其人”的话,自来被文学评论家沿用很久了,一篇文学作品,往往在背后蕴藏着它的时代背景,如果有心的话,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品性。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几年前读巴金老先生的《随想录》,从文中可以窥见老先生诚挚坦荡的为人,由此上溯到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忏悔录》,也有着相同的体会。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果说“文如其人”为广大文学读者们所共识,想来反对的人不多。事实上,“书如其人”也是同理。品味一幅书法作品,与读一篇优美文章的感觉没有两样,也能够从中看到书家的人格品性的。

人生往往会与“偶然”相遇。要不失时机地借神之手,挥毫泼墨,纵情说歌唱,忽一日上乘作品跃然纸上,感知大自然的气息,感知生命的跃动,感知文字的魅力,感知文明的呼唤,感知精神的振奋。但我们必须明白,书法是个寂寞的事情,不可能一夜之间获得成功,抑或你也可以摸到一麟半爪,也有可能只是雾里看花。书法经历的所有驿站,到最后就是借灵感、感觉、感知,达到出神入化。由于各人的阅历、知识、修养、性格的不同,特别是性格,决定着一个人的书风。豪放,沉雄,秀媚,高古及新潮,但也不能排除南北地域所形成书法的不同风格。和文学近似,诸如历史上的豪放派、婉约派。一个好的书法家必然是个文学家,他熟知诗词歌赋,风雅颂,还有宗教心里。因此,呈现出他书法以外的意趣、逸趣、情趣。陶渊明有云,“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愿书法不断地出现新奇。社会在变革,书法也要变革,变法是艰难的,是要冒险的。想想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就不难理解。无论怎么说,无论有多少风险,书法变法是历史的趋势。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刮起了一阵新书风,很强劲,没过几年,即有偃旗息鼓的态势,复又回归传统。我们没有理由抵毁传统,但我们必须承认书法的变革,是书法界或这个领域的一大进步。对此,开始我也不理解,但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对众多新潮书法的解读,我眼前豁然开朗,为之一震。其实,不少新潮书法的作者传统功力是很深厚的,新形态中依稀传统的影子。他们渗透了传统,从古代书家传递的信息,暗示书者必须植根传统文化的土壤中重新开导。我以为,许多不理解甚至非议,是审美方法过于保守的缘故。比如近几年出现的“新写意书法”。依我见,“新写意书法”就是以汉字为载体,以一些经典诗文为创作素材,努力将传统书法的精髓与现代理念相结合,运用传统的书法手段(笔墨技巧)创作出具有“写意意味”的书法作品,以表达书家自己的主观个性与情感之意(包括艺术思想、审美境界等综合素养)。“新写意”是一个理论上的标识性概念,其内涵在于:一是强调“新写意”的属性肯定是书法作品,而不是其他艺术品类,而且“写意”这一概念古已有之,孙过庭《书谱》中所谓“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就是谈书法要能抒情“写意”的;二是“新写意书法”概念,就像上世纪初发现殷商甲古文一样,可视为书法创新理念下的“常蔬新炒”。近几年书坛涌现出一些探索“新写意”的书家和具有一定艺术水平与意象追求的书法作品,对此,我已然有所欣赏和关注。朱光潜说:“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际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于是,我们现在回想起过去的茅屋草舍,小桥流水人家,依然很美。我对那些有志于创新书法的同道,特别是青年人,是十分钦佩的。一个好的书法家,要善于发现,在求索中前进。不仅是书法,任何艺术都是这样。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之树常青。在笔墨游戏中,“玩”出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来!

有人对书法家的生命进行过研究,发现了“书法家长寿”的特点。既然练字能长命百岁,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老师们,同学们,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每天练写10分钟吧!我们有理由相信:爱上书法,你的生命会更精彩!

今天耽误了大家不少时间,可对书法与人生这个课题还是没有讲好,但愿大家能够从中受到些许启发。错误、不当之处,诚恳地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2009912日初稿

2011107日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