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健:《老子》不要误读

 章木匠 2013-05-15

  一、老子不神秘,老子不消极,老子是关于人的安身立命的哲学


  有的人认为老庄没有必要学,因为老、庄讲的是怎么成仙的,这是第一个误区。第二个误区,认为老子很消极,不学老子还行,学了老子这个孩子可能就没前途了。这个不怪我们的家长,也不怪我们的学生,怪我们研究者,我们的研究者没去好好的传播,造成了误区。这两个是很大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老子不是讲成仙的,但是为什么有这个说法呢?《老子》这本书是属于道家,老庄都是道家思想,是哲学思想,是道家。怎么成仙,延长寿命是道教,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把它们混了。《老子》这本书是哲学思想,没有讲任何宗教。当它后来发展成道教,与老子是没有关系的。道教讲成仙的这件事与老子本人是没有关系的,是道教强加给他的。


  第二个误区,我们认为老子很消极、避世。这个观点来自于我们对经典理解的误差,为什么认为老子消极呢?很多学者也是这样认为的,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老子里面推崇婴儿,认为婴儿的状态是值得我们效仿的,老子里面有一句话“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他认为什么样的人最具有厚德呢?那就是婴儿。这句话我后来体会了一下,觉得老子说得很好,为什么这么说?比如我们平时评价一个人的德行好不好,是怎么评价他呢?说他的德行好不好,就是这个人对别人不构成伤害,他不伤害任何人。那么谁可能做到呢?老子认为是婴儿。比如我们有时候在生活中非常讨厌一些人,这个看不惯,那个也看不惯,但是我们谁也不会讨厌婴儿,因为婴儿不会对外物构成伤害。但是我们成年人就不一样了,因为我们成年人有自己的私欲,我们主观的判断常常是以一己之私看世界的,所以我们经常会用个人的利益判断别人和世界,所以我们会对别人产生一种伤害,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婴儿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它的心是单纯的、纯净的;第三个方面,婴儿的一个特征是柔弱的,不是强势的,所以他给每一个人的感觉都是很安静的状态。


  所以老子认为真正具有厚德的人是婴儿,我是非常赞成的。而且婴儿秉承大道的特征,具有一种道性,所以我觉得老子说得很好,“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但是我们常常误解了,老子说了我们要向婴儿学习。婴儿不就是没有任何欲望吗?无所事事吗?没有追求吗?人类像婴儿这样,这个社会还怎么发展呢?很多人是这样认为,这是对于老子的误读。首先老子说“比于赤子”,就是含德之厚的人,相当于婴儿一样,是打个比方,是“比于赤子”,没说我们就要成为婴儿这样。因为我们作为成年人是没有办法返回婴儿状态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要向婴儿学习,学习他的什么呢?学习婴儿的单纯之心、童心。为什么成年人要讲童心呢?越是有童心,人们就越是能够接纳他,觉得道德品质越高。我们认为老子很消极,就是要把我们变成婴儿,这是误解的,里面已经说了是“比于赤子”。举个例子,我们写文章的时候经常打比喻,比如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草”,冰心的意思是我们有些方面和小草相似,或者小草的某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冰心并不是告诉我们要成为植物人。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误读。


  老子到底是不是玄学,是不是神秘学?老子到底是不是消极的呢?我可以这样来解读,《老子》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这本书讲的内容正好回到了刚才的问题,第一他不是讲神秘学的,不是讲修仙道的。第二也不是讲消极无为。你看整本《老子》讲的核心思想什么?我梳理一下。老子关注了人经常思考的三个哲学问题,哪三个哲学问题呢?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应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老子怎么回答我是谁呢?当人们问我是谁的时候(动物是不会去问的),问的是人,是人在发问,就说明问的这个人是具有自我反思的意识,问我是谁?动物是不会反思的。我是谁?第一,我是人,这个“人”它既是一类,是我们区别动物的一类,是人类,同时是指个体,指本人。我是人,人具有什么特征呢?第一,人具有自我反思的功能,有这样一个特征;第二,人是不自足的,对自己是不满足的。不像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是大自然给它规定好了,就是这样去生存。比如水里面的鱼,就在水里面生存,但是人就不一样,并不是一定要在陆地上生存,还可以在水里面建房子;第三,人是不完满的。不完满是什么意思呢?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你可以成为坏人,你可以成为好人,总是有一个未来的目标等着我们去实现,这个目标是靠自己去理解和规划的。首先老子认为我是谁呢?我是有自我意识的,我是不自足、不完满的,而且我是有主观愿望的。


  我从哪里来?应该说在传统的文化中,一般解释为我从天地这里来,我之前是天地,因为没有天地,人是没有办法生存的,我出现之前肯定是有天地的,没有天地就没有人类。如果把天地作为人的本源的话,有一个什么弊端呢?这个问题不彻底,人从天地来,天地从哪儿来?因为天地是一个实物,有形有象的。我们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些说法,天地从哪儿来?盘古开天辟地,但是这个说法有什么弊端?它不彻底,因为盘古也是有形有象的,也是一个实物,如果盘古开天辟地的话,盘古从哪儿来?所以老子高明就在这里,他要回答天地从哪来的时候,他不是再把一个有形有象的物体作为它的本源。如果我把一个有形有象的物体作为天地的本源的话,你肯定会问,你这个物体是从哪来的?所以老子一定要回答出一个无形无象的东西作为它的本源,所以老子就取了一个字,叫做“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为什么老子叫道家呢?因为天地是从道这来的,人是从道这来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生了万物,生了人,所以他为什么叫道家,就是从这来的。我从哪里来,我从道那里来,这个回答就很厉害了,就达到了西方本体论的高度,就是西方的哲学高度,西方的传统哲学是古希腊古典哲学,就是讲本体论。西方哲学也在回答宇宙从哪里来。你给出的答案不能是具体的实物,因为具体的实物还是没有回答宇宙从哪来,所以西方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跳开了具体的实物。比如柏拉图,他认为什么是宇宙的本原?那就是理念。理念看得见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达到了形而上的高度。还有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从哪里来的,宇宙是实体,也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形而上的东西,是从逻辑推出来的。这个东西谁也没看到过,但是一定存在。如果它不存在,这个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宇宙肯定有一个本原。所以老子的“道”,完全达到了柏拉图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的高度。但是老子的道还有它自身的特征,就是它超越于西方本体论的缺陷。因为西方的本体论说理念也好,说实体也好,后来都是被哲学家推翻了,但是老子的道是永恒的,你推翻不了。为什么推翻不了?因为西方讲本体论的时候,要把理念(本体)讲清楚,什么是理念,理念是怎么产生万物的,总是要把它说清楚,说明白。但是老子不一样,老子认为这个道就不可以言说,所以老子认为“道恒无名”,通行本里面是“道常无名”,名是名字的名,就是说道是无法命名的,你不能言说它的,不能认识他的,但是它存在。有的人就误以为它很玄,肯定是神秘学。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但又说不清楚,道不明白,那它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我认为老子是非常客观的,因为道比天地还要早,道产生的时候人还没有出现,所以人怎么能说清楚呢?道产生的时候你见到了吗?你没见到。人在天地和道之后,怎么能对它进行言说呢?要是进行言说肯定是主观猜测的,所以老子是非常客观的,他认为道就是不能言说的,但是它一定存在,如果不存在天地怎么来的,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老子的道是具有逻辑高度、理性高度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平时的思维中都是经验思维,比如我们人从哪里来的,天地从哪里来的,我们有一个有形有象的实物,老子不用实物来回答你,他要通过一个你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无象的东西来回答,那就是道。道是无形无象的,一般人感受不到的,因为感受不到,所以老子说道它是永恒的,你看不到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形而上的。形而上的东西就是哲学,就是理性。


  二、《老子》原文不要随便改,陈鼓应教授就把《老子》改错了


  对《老子》(包括其它国学经典)为什么会误读,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本身时间比较久远,像春秋末期是2000多年以前了,经典不好理解,可能有一个语言的断裂,那个时候的字的意思和现在的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我们的专家学者对它的误解和误读也是存在的。造成误解的原因呢?当下的专家学者在语言上也是断裂的,对某些字词的理解也是有很大差异的。而且我们的思维习惯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维习惯也是不一样的,还有我们现在的心理体验和那个时候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造成误解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既然我们要研究国学,就要尽可能接近经典本身,不然我们学的国学可能就是误入歧途。


  我想举几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说明我们专家学者是怎么对《老子》误读的,比如我刚才讲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对于我到哪里去,很多专家可能对这个地方就有争议了,比如陈鼓应教授,他是老子研究的权威专家,他写了一本书叫《老子今注今译》,里面把《老子》通行本第25章的一个地方改了,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王是三横一竖的王),陈鼓应老子把“王亦大”的“王”改成“人”了。


  为什么要改?陈老师认为应该是“人亦大”,由于后来忠君思想而改成“王”,认为“王”是君王或者帝王,所以认为应该改成“人”,他认为在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是陈鼓应老师的理解。实际上《老子》经典版本中,包括通行本、帛书本、(郭店)竹简本也好,说的都是“王亦大”。我认为陈老师对这个是误解了,为什么是“王亦大”,不是“人亦大”呢?因为这个“王”字,在春秋末期的时候并不是指侯王、君王、帝王这样的统治者,而是指完美的人格,就是一个人达到精神完满程度的时候他就是王。你看这个王字怎么写的,三横一竖。《说文解字》里是怎么说的,它借用了汉代的董仲舒的解释,王的三横,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天覆地载,人在天地之间,这一竖是代表通向道,这就是王,这个境界是多么的高。“王”的境界是你能够把天、地、人参通,你还能通向道,那就是王。所以这个王是指能够得道的人,能够把天、地、人都参透了,这样才是王。陈鼓应老师把它改成“人亦大”,这样就有一个问题了,普通的人怎么能和道、天、地一样大呢?如果你人能够和天、地、道一样大的话,你这个人本身是完满的,就不用遵循道了,这样的话就和下文相违背了,下文说人要遵循道,人法道。它的原文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的蕴含的意思就是说,人要以地为法则,以天为法则,以道为法则,以自然为法则(这个自然是以自身的本然、自身本来状态为法则),这样你就能成为王。所以陈老师一改,把“人到哪里去”改没了,人到哪里去?如果人本身是完满的,不用到哪里去了。老子的本意是你人从哪里来,你就到哪里去,人最终要到道那里去,能够参通天、地、人,而通向道者,就能成为王了。成为王的时候,就是完满的,你的精神就是完满的,就与道同在了,与宇宙同在了。


  三、老子不是反智主义,老子超越知识是为了通道


  我们的学者认为老子是反文明的,是反知识的,或者叫反智主义(智慧的智)。这个解读表面上看是有道理的,因为《老子》里说了要“绝智弃辩”(这是在郭店竹简本里的),就是把知识或者智慧绝了。在通行本里面讲“绝圣弃智”,“弃智”要把智慧丢弃了。知,在古代和“智”是一个字,老子说要把这个“智”绝了,或者是弃了,绝也好,弃也好都是一个意思。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不是把智慧和知识丢弃了?所以认为老子很消极,他反对知识和智慧,你把智慧都弃了,就是反对文明。表面上看的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他的误区在哪儿?他就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老子,就是没有把握整本书的前后文,老子为什么要绝智呢?老子所处的年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经过他的观察,社会中最坏的人是什么人?是统治者,因为统治者压迫着人民,剥削着人民。但是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统治者都是读书人,古代都是读书人才能成为统治者。越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这些人,往往就是统治者,就越坏。所以儒家里面有一句话是“上智下愚”,“上智”就是统治者都有知识,“下愚”是人民是比较愚昧或者软弱的。“智”在老子看来,知识要看拿去干什么,如果把知识拿去压迫人民,作为争名逐利的工具,是盘剥人民的,老子认为你这个智慧就是不好的,你的人生就是不完满的。所以老子认为比智慧更重要的是什么?就是道,你要跟道同在。所以老子说为什么我们要弃这个“智”呢,因为他认为这个智慧往往代表的是巧智,是一种狡诈,统治者不能仅局限于智慧里面,要把自己精神的圆满看成是一个目标追求,你应该成为圣人。老子认为我们普通人要成为“王”,普通人的追求目标是“王”,作为统治者应该成为圣人。当你成为圣人的时候,你的追求目标是什么?是与道同在,是追求道,而不是追求知识。你追求知识和智慧往往是成为统治者的途径,成为统治者之后,就把知识和智慧作为压迫人民的工具,所以老子提出绝智和弃智有原因的。


  四、无为不消极,无为是民主、服务思想

 

  除了认为老子反文明、反智慧,有的学者认为老子的“无为”(这是老子的核心词),是消极的。认为老子太消极了,无为就是不为,什么都不干。我买了一本书,是北大的教材,北大出版社出版的,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著的,叫《中国哲学史》,里面讲老子的政治论或者人生论是非常消极无为的,像婴儿一样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误解,老子在说无为的时候,首先我们要了解无为是针对谁说的,如果老子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要无为的话,那的确很消极。我们作为普通的人首先要生存,要生活得更好,我们得劳动,还要学习。如果老子认为无为是针对每个人的时候,那的确很消极,但是老子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的学者在读老子的时候,就忽视了一些细节,老子在说无为的时候是针对统治者说的,不是对普通人说的,普通人要去为的。老子的意思是说,你作为统治者,你的角色是什么?你不是压迫我们人民的,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政府唯一的合法性就是为人民服务,你是为公共服务。你既然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能去为,不能说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名义自己去争名逐利。因为经过老子的观察,统治者的“为”,在他那个时代,奴隶主是统治阶级,奴隶主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为。如果统治者“为”了,老百姓就遭殃了,因为他“为”了就必然要侵犯你(人民)的利益。所以统治者无为是最好的,如果无为的话老百姓的利益就得到保障了。统治者越去为,越去争取,老百姓就越遭殃了。还有,奴隶主一方面把奴隶控制起来,奴隶在那个时候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嘛,奴隶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你作为奴隶主,把奴隶控制起来,奴隶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你还有什么可为的吗?难道你跟奴隶讲民生吗?老子的无为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你统治者别去“为”了,你把奴隶都解放了吧,首先要做的是解放奴隶,而不是“为”什么。统治者所有的“为”都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为,所以老子认为,只有统治者无为的时候,不去为,不去争取,不去压迫人民和盘剥人民,人民的利益不就得到保障了吗?所以老子的无为是一种民主思想,是服务的思想,统治者无为就是让统治者为人民服务。所以老子有一个观点就是,统治者是要处下的,不要高高在上,不要居上,你是为人民服务的,应该处下,这是“民贵思想”,是“民为本”,老百姓是最重要的。所以学者对于无为两个字也是误解,哈耶克怎么认为的,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都是无为呢!政府不对经济进行干预,无为的话就是市场经济了,市场经济有自身的规律,是自由经济。如果政府什么都去管,什么都去干预,还是市场经济吗?那就是计划经济了,所以无为是非常进步的,里面暗含着民主、自由和服务的思想。认为无为是消极,这是学者的一个误读。

 


  五、道不等于无,道是有无相生


  我们有很多学者认为道就是无,有无的无。这个观点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我在北师大听课,很多学者也认为道等于无,实际上是不对的。为什么是不对的?我们看看《老子》的原文,《老子》里面有一句话是“有无相生”,有和无是相生的、一体的,有和无是不能切割的。比如人,不是有阴和阳?你能把它分开吗,你能把阴阳分出来吗?分不出来的,它们总是一体的,相反相成的。比如磁铁不是有南极和北极吗?你能把南极和北极分出来吗?分不了,把它一刀切下去,这边还是南北,这边也还是南北,所以南北极其实也是相生的,是一体的。如果我们的学者认为道是无,我们看得见的万物是有的话,它就矛盾了,第一,道是无的话,与老子说有无相生,这就矛盾了。第二个方面,在郭店竹简《老子》中,讲到“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天下之物,从哪来的?它既生于有,又生于无。就是说有和无是同时的,既是同时的,地位也是同样重要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和无是不能分割的,是一体的。同时这句话还告诉什么?告诉我们天下之物是从哪来的?是从道这来的。“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有和无就代表道,道就是有无相生。道包含着两个因素:有和无,所以道绝对不等于无,如果道等于无的话,老子就不会说我没法给它命名了--“吾强为之名曰大”,说勉强命名叫大。如果道是无的话,老子肯定会说“吾强为之名曰无” 了,直接就这样说了。如果道是无,万物是有的话,这个“无”怎能一下子变成“有”呢?这个道之所以能够变成有,是因为道里面包含有的要素,而万物也会变成无,就代表道里面也有无的要素,所以“道”一定是蕴含着有和无两个要素。


  六、老子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老子是玄同主义


  一些学者在争论,老子的思想到底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有的学者认为老子是唯物主义,有的学者认为老子是唯心主义,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非常片面的。刚才讲到老子的有无相生,老子一直主张,万事万物,任何事物都包含一体两面,它是相反相成的,既包含无又包含有,是一体相生的,如果我问你道是有还是无,你是不是没法回答?因为它既是有又是无,同样的你问道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因为老子不主张二元对立,非此即彼,不主张这种观点。


  老子认为物和心是不可分割的。比如你问我是阴还是阳,我没有办法回答,因为我是阴阳相生的。比如我问你是物还是心,你也没有办法回答,因为我们人是以物和心组成的,我们既有物质形态,同时也有精神层面。道也是一样的,包含物和心两个方面,物和心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你说道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它既包含着物,又包含着心,是“物心主义”,按照老子的专业术语是玄同,整个世界(包括道)都是一体的,最终是整体的,是整全的,是玄同的。你非得说他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我认为老子是“玄同主义”。物和心绝对不能二分,按照学者的思路,如果道是唯物主义,它的矛盾在哪?如果道是物的话,人怎么有心呢?道不包含着心,怎么能生出我们人的心呢?如果道是唯心主义,这个道怎么生成物呢?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万物把它反推回去,比如我们人,既有物又有心,人从哪来?从道这来的,那么道一定包含着物和心两个方面。所以我认为老子的认识论是非常高明的,他的玄同认识论有点像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就反对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比如人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本来就有问题。人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是既善又恶,善恶共存。所以老子的认识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这种二元对立是很普遍的,比如有些学者说老子是女性主义。他认为《老子》整个这本书都是建构在女性思维上的,为什么这么说?比如《老子》说,道“可以为天下母”,母是女性。老子还说什么,“弱者道之用”,所以有的学者说老子一会儿讲母,一会儿讲柔弱,把柔弱看得这么重要,女性不就是柔弱吗?我认为这个观点错在哪呢?男性也有柔弱,柔弱不是女人的专利,女人也有刚强的一面,男人也有柔弱的一面。至于这个“母”字的话,不代表女性主义。在经验认识中,通常来说繁殖是通过母性生出来的?因为他用母是打个比方,道像母亲一样生了万物,所以用了“母”,怎么能代表女性主义呢?所以学者在讲《老子》是女性主义的时候,他忽视了《老子》的前后文,你能举出女性主义的例子,我还能举出男性主义的例子呢。比如老子中讲婴儿的时候,他说“未知牝牡之合朘怒”是什么意思呢?老子善于观察,他说婴儿不知道男女之事,而小雀雀翘起。老子说这个婴儿就是男婴了,没有说女婴吧。你说他女性主义,我还说它男性主义呢。所以我觉得《老子》这本书是女性主义还是男性主义,它是一个伪命题,它既不是女性主义,也不是男性主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