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帖) 抵达诗歌本身——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

 xinyu苦灵 2013-12-15

抵达诗歌本身——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

http://www.  2010年09月17日00:00  苏文健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1931- )是当代瑞典著名诗人,在国际诗坛上享有重要的威望。1954年,23岁的他发表了处女诗集《十七首诗》,轰动瑞典诗坛,被文学史作者扬·斯坦奎斯特称为“一鸣惊人和绝无仅有的突破”。此后,诗人一发不可收,发表了《途中的秘密》(1958)和《半完成的天空》(1962)两部诗集,均获得巨大好评。除此之外,还发表了《音色与足迹》《看见黑暗》《波罗的海》《真理的障碍》《野蛮的广场》《为死者和生者》《悲哀贡多拉》《巨大的谜语》等十余部诗集。他先后获得了很多重要的文学奖项,并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曾说:“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艺术魅力引起了世界各地诗歌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在中国,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也引起包括北岛、于坚、王家新、陈东东、李笠等很多诗人的兴趣与关注热情。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艺术世界到底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能令国内众多诗人对其推崇备至?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折射出了独特美学特征和对存在的诗意沉思,这与诗人的自觉追求和大胆探索分不开。诗人吸纳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以及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现代派的先锋艺术表现手法,在融会贯通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在1985年1月出版的《瑞典文学史》中,时任瑞典文学院院士的谢尔·埃斯普马克指出:“他(特朗斯特罗姆)是一位把瞬息间产生的灵感与对客观世界的观察相结合的现代神秘主义者。他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形象语言——使用一种准确的、新鲜的隐喻。他在一首诗的开头极通俗地写道‘我来了,那个无形的人,可能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以便生活在今世。’诗人是一个观察者,是一个服务于更高权力的见证人,他在空旷的黑暗中侦察着,以便记录历史与人类生活中隐藏的楷模。然而他自己是‘无形的’;他致力于秩序和较普遍的人类问题。”可见,诗人最大的魔力在于使用语词的隐喻。“厌倦了所有带来词的人,词并不是语言/我走到那白雪覆盖的岛屿/荒野没有词/空白之页向四面八方展开!/我发现鹿的偶蹄在白雪上的印迹/是语言而不是词”(《自一九七九年三月》)。诗中虚与实相间,“我走到那白雪覆盖的岛屿”与“我发现鹿的偶蹄在白雪上的印迹”,明显与之前的空白存在构成巨大反差,形成了一种内在审美的张力,那就是实在的语词。在此,语词与语言不是一回事,而语言的魔力在语词的空间中缓缓开放。特朗斯特罗姆以内心的隐秘与语词的律动,对物象的纷繁与芜杂作了精致把握与体悟,其对于语词与语言的认识,在一代诗人的创作中引起了某些契合与共鸣。

  特朗斯特罗姆1956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该大学心理学系任职。心理学家出身的他驰骋诗坛,立刻给当时的诗坛吹来了一股新鲜的诗风。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艺术与梦、意象和隐喻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诗人的词语在意识流之中自然流出,很好地体现着现代派诗歌中独特的美学意蕴。其诗歌的意象往往来源于诗人对周围自然界的锐敏观察和“对存在的直觉”,寓意丰富,风格极其简朴,在意象营造的内心世界中,诗歌语言具有极强的张力和穿透力,一种强烈的“陌生感”把读者紧紧地抓住。如“一棵树在雨中行走/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的身边/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园里的黑鹂/雨停歇。树停下脚步/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的静闪/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当雪花在空中绽开”(《树和天空》)。诚如译者李笠所说:“特朗斯特罗姆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作品多短小、精炼,往往用意象和隐喻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诗人自己则说:“写诗时,我感受自己是一件幸运或受难的乐器,不是我在写诗,而是诗在找我,逼我展现它……更真实的世界是在瞬息消失后的那种持续性和整体性,对立物的结合。”诗人有清晰的审美诉求,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常常从一个物体或状态着手,为诗建立一个‘基础’,这基础有时是一个地点。诗从一个意象中渐渐诞生……我用清晰的方法描述我感受到的神秘的现实世界。”诗人在意象的联置中,使生活世界与抽象世界之间的隐喻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蔓延开来,使全诗充溢着梦境的氛围。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诗人认为诗的本质是:“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形式都比较短小,三行五行或者八句十句不等,且差不多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的形式而与其他相区别。诗歌文字的整体布局不仅会营造一种空间的审美效果,还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进而击中审美者的内在精神。诗人努力地去捕捉现实生活中看似细微平常的感觉并加以提炼,营造出自己独特的意象世界,诗人还善于在词语的间隔之间留下足够的空白,在词语的跳跃之中把意象的丰富性抛给读者,逼迫读者去跨越诗思的构想瞬间,看到诗人独运匠心的妙处。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诗是聚点。它试图在被常规语言分隔的现实的不同领域之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风暴中的大小细节汇集、不同的人文相遇、自然和工业交错等等,就像对立物揭示彼此的联系一样。”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艺术魅力的营构,不仅来自其天生敏感的感悟能力,还得益于其兼容并包的吸纳精神。在对诸多诗歌风格流派的糅合吸收中,树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审美境界。特朗斯特罗姆说过,自己的诗歌拒绝理性的分析,因为这样能给予读者更大的感受自由。

  如果有人要问我们在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中发现了什么,那么我们会说发现了诗本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