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功

 cysnake 2014-03-21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太极拳的修炼者,也适用于所有练拳的人,不仅过去是这样,今天也不例外。
       今天练太极拳的人,不外乎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身体健康,另一个就是为了得这个功。然而,对祈求得到功的人来说,窥视到功的真正含义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是这个功,使多少修炼的人迷茫、使多少人误入歧途、使多少人白白浪费终生的精力、又有多少人敢说他得到这个功呢?
如此不可企及,然而这个功是真的(见过冯师神功的人就会明白),所以不能放弃对它的追求。但是这个神秘的功除非习者做出最大的牺牲而不能得手。
       作者就学于陈公发科两位亲传弟子(洪均生、冯志强)门下数载,现将对功的一些心得与同学研讨如下。本文见解只是个人学习心得,不代表师门理论及见解。
       功是什么?
       功是一种通过修炼而得到的极大的几乎超凡的能量。从太极拳上讲,也就是推手中的能力、功力和杀伤力。有功的人,就能轻而易举地制服对手。
这种功在太极拳上主要有三种主要表现方式。一种是“发”。太极拳发人的时候,能将对方随意地发起来,两脚离地,腾空放出去很远而被发放者不受丝毫伤害。传统意义上讲,太极拳的推手只用这种力,只不过是方向和角度因人而异而已。在我的学习生涯中,见到洪均生老师主要使用这种手法,每每跟来者交手,都是轻描淡写地将对方“发”出去。
太极功的第二种表现方式就是“化”。能将对方传来的所有功力都化为乌有本身就是一种极高极难的功。高层次的太极拳大家都有这种“功”。据说陈公发科的弟子田秀臣就怀有这种功夫。当年在北京拳界有“田秀臣的化,冯志强的打”的美誉。
       太极功的第三种表现方式就是“打”。打用的是力发一点,无坚不催的功。这种功是用在散手,也就是太极高级阶段的斩断手上的。我的老师中冯志强就因常用此功法而著称。
以上的三种个人功夫的表现方式,发、化、打都是基于太极拳的功的。所以从某种方式上看,这些不同的表现方式和个人的性格有关,和功力的反而无多少关系。
      下面需要考虑的是,我们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修炼“功”呢?在哪些领域里用功才能像那些名家那样得功呢?
        功在哪里?
       “功在哪里?”这句话听上去可笑,其实不然。我们要首先知道功在身体中的部位,才能设立有效的训练方法。更确切地说,如果我们能确定练功对身体部位的要求,那么我们就练之有法了。
       我们知道,力是在肌肉里的,劲是在筋里的,法是在骨头里的,气是在皮肤和肌肉中间的。本文谈到的“功”是在骨头间的关节里的。这就是所谓的“拳不敌法,法不敌功。”。我们这里只讲到“功”。所以要想“找到”和“得到”,功,就一定要从骨头的结构和骨缝里求之。
如何练“功”?
       首先,练功就是练关节。并不是身上所有的关节都练,更不是所有的关节都一样地练。举例说,腕关节和踝关节自然活动一下就行了,而不要去练它们,这两个关节是管灵活的,不是管功力的传送的。而胯关节要练,要有意识地练,更要多练。这是因为胯关节是身体躯干中的中心部位的关节,是主管功力的传送的。所以练功的人都要有意识地专门练这个关节。
       其次,练关节要有具体的方法。用意识去把关节拉开。不要有意地用力把关节拉长,只要觉得关节间不“挤”就行了。要无时不在地使关节不“挤”。同时,关节还要能转。举例说,肩部要朝下转;膝盖要朝上指;胯要面对四面八方。
“功”与练拳
    我们本文讲的“功”其实是和混元太极拳系统中的“丹田一粒混元气”是指的一个理念。混元系统中的诸多练法就能使学者“得功”。
       站桩是混元系统的基础功法。通过站立中的有效放松,练习者会增强关节放开的意识。站立的时候,习者并不做任何动作。然而,他其实是在不停地(但是这是肉眼看不见的)放松、伸开全身的每一个关节。这些动作(意念)会逐渐将身体引入一种无极状态。这种状态恰恰又是能使身上的功力发出来的最佳状态。
        缠丝功是混元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的功法。这个功法为习者得到“丹田一粒混元气”而做准备功课。有时,缠丝功能使习者直接得功。缠丝功更直接地锻炼习者的关节。全身的十八个关节都从正反两个方面得到锻炼。缠丝功还有直接的攻防使用价值。这些价值又使缠丝功不同于站桩功。
        混元系统中的套路只不过是缠丝功的不同组合而已。他们的设计是按气的流通和武术价值为基础的。所以,对于关节的锻炼,套路又是高级的练法。传统上陈氏太极拳只有两个套路。冯志强宗师根据他几十年的太极泰斗的练功体验,设计了使学生更好地得到丹田一粒混元气的有效套路,诸如:24式、38 式、48式、等等。
       兵器(主要是剑、刀、棍和枪)、推手等其他训练方法都是基于气功、站桩和缠丝功的。他们都是一个目的的:得气。
        功如何上身?
        功在人的身体的骨缝中,也就是在关节里。这些部位正常人一辈子使用但不曾去练它。所以,练功并不容易。难在不能得法,无法去练。大多数人是不会在全脸不动的状况下动鼻子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般人练功,会按自己的感官体验练习肌肉、筋皮和力量。这是练功不得法的症结所在。能够使身体的各部位分开,使运动神经能统一、分开、并独立行使,这是练功的必经之路。
        常人练功是按照他的机能反馈法去练的。这种练法只能使肌肉、筋骨、皮得到锻炼。将关节拉开、动起来、转起来是我们真正要做到的,可是,这样的练法,不可能给习者机能反馈的。
       将关节拉开,使之能动、能转的练功方法并不会给练习者有任何特别的感觉,但只要按法坚持练下去,“功”就会慢慢上身,也就会慢慢地从关节中释放出来。
结论是,最大的挑战是我们一定要找出最佳的练功方法。一定要坚持在关节上练功。只有关节能轻松地转动,能够有机地配合协调,能够按照情况的需要而自然地调整。只有达到这点,才能在对付地方来力的时候能在任何角度都能百分之百地传送功力。功力的传送是双向的。一是将敌方的来力百分之百地传送到地里,而自身不留丝毫余力,否则,就会累,就会受伤。另外,是将自身的功力百分之百地传送到地方身上。同样不可滞留丝毫余力在自己身上。
       关节传送功力的质量就像汽车上前轮驱动的定速连接轴。这样的关节能够用准确地角度去引化和引转地方的来力。按此道理,力的转换不靠力量,而靠调整关节的两边的角度和距离关系。
       我们认定这是功力所在的关键。长期的训练必须配合使用最佳的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技术,有效使用关节都是“得功”的先决条件。
结论
       本文只是简略地概述了功。介绍了练功中的几个基本议题:什么是功?功在哪里?怎样练功?怎样使功上身?等问题。
       功是太极拳功夫的结果,极其复杂,本文只提及九牛一毫。这并不是说功就这么简单,或者功就在“这个部位”。这篇简单的介绍市本着提供背景信息、普通指南、抛砖引玉的原则仅供同习者参考。如果同行的探索者能由此而得到启示而得功,那更将是不胜欣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