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便血

 学中医书馆 2014-03-26
便血 便血是指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或在大便前后,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的病证。常因饮食劳倦、情志所伤、感受湿热之邪等,导致胃肠积热,热伤脉络;或瘀阻脉络,血不循经;或气虚不摄,血液外溢下渗而成。   【范围】   西医学中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出血性糜烂性胃炎、胃粘膜脱垂、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应激性溃疡、结肠息肉、肠套叠等病,以及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等出现便血时,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所伤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致热积于胃,胃络受损,或恣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蕴结胃肠,灼伤胃肠血络,或饥饱无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虚弱,失于统摄。总之,热灼血络或气不摄血,均可致血溢脉外,下渗大肠而成便血。   2.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情志过极,肝之疏泄失司,肝气郁滞,久则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脉络瘀阻,血不循经,下渗肠道而为便血;或气郁日久化热,横逆犯胃,灼伤胃络以致血溢肠中而为便血。   3.劳倦过度劳倦伤脾,或久病体虚,脾胃虚弱,气虚不能摄血,血无所归,离于脉道,溢于肠中而成便血;若脾胃亏损较甚,或由气损及阳,则不仅脾胃气虚,而且阳气虚弱以致成脾胃虚寒,统摄无权之便血。   4.感受外邪感受湿热之邪,或湿浊蕴积,日久化热,蕴结肠道,肠道脉络受损,血液外溢而致便血。   二、病机   1.发病热邪灼伤胃肠脉络及瘀血阻络所致之便血,一般发病较急;因气虚、阳虚所致便血,则发病多较缓慢。   2.病位主要在胃肠,与肝、脾有关。   3.病性有实有虚。实证以胃中积热或肝胃郁热为多,瘀血阻络亦常见。虚证则多为脾胃虚弱。也有虚实并见者。   4.病势 因实热或脾胃虚弱所致之便血,多呈急性过程,但均易反复发作。反复出血不止者,可导致气血亏虚,甚则气随血脱之危候。   5.病机转化便血属实证、热证者,若迁延不愈,耗血伤气,则可成虚实夹杂之证。脾胃虚弱之便血,可因气损及阳,而致脾胃虚寒。诸因所致便血,日久不愈均可致瘀血阻络,从而致热、湿、虚、瘀相兼为犯,缠绵难愈。出血量大者,可导致气随血脱之危象。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2.大便血色鲜红、黯红或紫黯,甚至便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3.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二、鉴别诊断   1.痢疾痢疾可出现下利赤白,大便中混有粘液脓血,与便血有相似之处。但痢疾一般初起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且便血特点为脓血相兼,并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与便血不同。   2.痔疮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或量少,仅便外裹有血丝,或量多喷射而出,血色鲜红,常有肛门疼痛或肛门异物感等症,肛门检查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临床不难鉴别。 。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   1.辨便血的颜色及性状根据便血的颜色及性状,常可为辨别便血病性、病位提供重要依据。关于这方面,《证治汇补·下窍门·便血》所言甚详:“纯下清血者,风也;色如烟尘者,湿也;色黯者,寒也;鲜红者,热也;糟粕相混者,食积也;遇劳顿发者,内伤元气也;后重便溏者,湿毒蕴滞也;后重便增者,脾元下陷也;跌伤便黑者,瘀也”。此外,便血颜色黯红,或黑而量多,与大便混杂而下,其病位多在胃及小肠;便血颜色鲜红,或大便中带有血液,病位多在大肠、直肠。   2.辨病位一般主要在胃、肠,与肝、脾有密切关系。便血色紫黯或黑色,口臭口苦,胃脘灼热,苔黄,病位在胃;便血黯黑甚或紫红,伴脘胁胀痛,心烦易怒,苔黄,脉弦数或脘腹胀痛,胁下癥块,脉弦细涩,病位在肝胃;便血鲜红,肛门灼热,大便干结,苔黄或黄腻,病位在大肠;便血紫黯或黑如柏油样,伴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怯寒肢冷,舌淡,脉细,病位在脾胃。   3.辨病性便血色黯或紫红或鲜红,伴胃脘灼痛或脘胁胀痛,口苦口干或心烦易怒,或大便干结,苔黄或黄腻,脉弦或弦数者,病性属实证、热证;便血紫黯,伴脘腹胀痛,面色晦黯,胁下瘕块,舌质紫黯,脉弦细而干涩者,病性属实证,为瘀血阻络;便血紫 黯或黑如柏油样,脘腹隐隐作痛或不适,喜温喜按,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怯寒肢冷,舌淡,脉细者,病性属虚寒。   4.辨危急重症大量便血,倾盆盈碗,色紫红或鲜红,或色黑如柏油样,量多,次数多,兼见面色及口唇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心悸气短甚或昏厥,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绝,为气衰血脱之象,属危重证候,当采取急救措施;便血量多,呈赤豆样或黯 红、鲜红色,伴剧烈腹痛、发热、起病急骤者,应考虑可能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采取急救措施;患者中年以上,反复便鲜血或大便带血与粘液,或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腹泻交替,或有里急后重,除考虑痢疾及痔疮外,还应高度警惕结肠或直肠的癌肿。   二、治疗原则   便血之治疗以止血为首要。引起便血的原因有“热”与“虚”之分。凡因热所致者,应以凉血止血为主;因虚引起者,以益气摄血为主,酌加温涩之品。凡出血者,多有留瘀,因此,在凉血止血或益气摄血同时,均应适当加用活血止血之品,以祛瘀生新,使血止而不留瘀。   三、应急措施   1.严重便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并注意保暖。伴吐血者,暂予禁食。   2.紧急止血措施   (1)大黄粉(片)3g,每日3次口服。   (2)田七粉3g,或云南白药1g,每日4次口服。   (3)血宁冲剂1包,每日4次,冲服。   (4)紫地合剂50ml,每日4次口服。 。   (5)紫地合剂洗胃:将紫地合剂经胃管注入胃内,每次500ml,并协助患者左右转动身体,使药液与胃各部接触,随即抽出,反复2--3次,然后再注入200ml保留胃内,每天1--3次。出血停止后,继续治疗24小时,然后拔出胃管,改为口服。本法对大出血者有快速止血作用。   (6)紫地宁血散2支,每日3次口服。   (7)及竭散6g(白及粉4.5g,血竭粉1.5g),每日2~3次口服。   (8)内窥镜下局部止血:急诊纤维胃镜检查,找到出血灶,选用以上止血药,经胃镜活检孔由塑料管注入。本法具有快速直接局部用药而止血的作用。   (9)气衰血脱者,即用生脉注射液lO~3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静脉注射,每隔15--30分钟1次,连续3~5次;或用参附注射液10--一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静脉注射。以上药物亦可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此外,还可用独参汤煎服,并配合输血、输液等。  分证选方  一.肠道湿热证: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地榆散;地榆10克 茜草10克 山栀子10克 黄芩10克 川连10克 茯苓10克 1.大便不畅者,加大黄通俯泻热。 2.气滞腹胀者,加枳实、木香行气消胀。 3.腹痛者,加制香附、白芍、甘草理气止痛。 4.大便夹有粘液者,加败酱草、银花藤清热解毒。清化湿热之力较强。前三味炒黑,所有药研成粉末,水煎服,药粉也服下。    湿热蕴结 便血色浊,或紫黑如赤豆汁,或血色鲜红,肛门灼热疼痛,大便不畅或里急后重,伴腹痛缠绵,胸膈满闷,肢体困重,纳呆,口粘口苦,小便赤涩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常用方地榆散合槐花散加减;槐花10克、黑侧柏叶10克、地榆10克、黄连10克、栀子10克、茜草10克、当归6克、枳壳6克 加减: 1. 大便粘滞不爽者,加槟榔; 2. 腹痛者,加木香、芍药、延胡索; 3. 便秘者,加大黄; 4. 肛门肿痛甚者,加苦参、金银花、连翘; 5. 若便血日久,耗伤营阴,湿热未除者,可加阿胶、生地、当归,或用驻连丸加减; 6. 胸闷脘胀,苔腻明显者,加半夏、苍术。 临证参考大肠湿热之下血,治疗重在祛湿热,不可妄用固涩止血,以防留邪。否则,可使湿热郁积,不仅血不能止,反增重下血之势。祛除胃肠湿热,苦寒燥湿之品如芩、连、柏、山栀之类当属首选,然湿浊最易郁阻气机,耗伤阳气,故理气化湿,进而健脾祛湿之法亦不容忽视,药如生薏苡仁、厚朴、茯苓、白术等可选用,炒枳实、枳壳可宽肠降气,兼化食湿郁滞,临证每多伍用。若肠中湿热、湿浊蕴积,大便不畅下血者,还可选晚蚕砂、皂角子、槐角以泄浊化湿。如有脓血便,经适当治疗不效者,当进一步检查,以除外直肠癌。  变证: 1.肠风下血,血色鲜红,或大便通腑泻热。气滞腹胀者,可改用槐角丸;槐角50克(炒,去枝梗) 地榆25克 酒当归25克(酒一宿,焙) 防风25克 黄芩25克 枳壳25克(去瓤,麸炒) 1.若大肠热盛可加黄连、黄柏以清肠中湿热证; 2.下血多者,加地榆以加强清肠止血作用; 3.便血日久而血虚、气虚者,当加入补血、补气及升举之品,如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甘草及葛根、升麻之类。有气滞血阻之症者。  若湿热证象更轻者,则可改用槐花散;炒槐花12克 侧柏叶12克(烂杵,焙) 荆芥穗6克 枳壳6克(去瓤,细切,麸炒) 1.若大肠热盛可加黄连、黄柏以清肠中湿热证; 2.下血多者,加地榆以加强清肠止血作用; 3.便血日久而血虚、气虚者,当加入补血、补气及升举之品,如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甘草及葛根、升麻之类。凉血止血,疏风利气宽肠。  2.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以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其中轻者可用地黄煎丸(生地黄10克 小蓟10克 地榆10克 侧柏叶10克 阿胶9克 沙糖(适量)),而湿热及血虚均者,则可选用清脏汤(当归2.4克 川芎1.5 克 炒白芍1.8克  生地黄3克 炒黄连3克  炒黄芩2.4克 炒黄芪2.1克 黑栀子2.1克 地榆2.4克 炒槐花1.5克 炒阿胶1.8克 侧柏叶1.8克 1.腹胀的加陈皮1.8克。 2.气虚的加人参0.9克,白术0.9克,木香0.9克。 3.肠风下血的加荆芥1.5克。 4.虚寒的加炒黑干姜1.5克。) 或脏连丸(猪大肠(适量) 黄芩5克 黄连5克 赤芍5克 当归5克 炒槐花5克 炒地榆5克 炒槐角5克 黑荆芥5克 阿胶珠5克 生地9克 )。 二.胃中积热 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口苦口臭,口渴喜冷饮,口舌生疮,胃脘胀闷灼痛,头昏目眩,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数或滑数。常用方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生大黄6克、黄连3克(粉)、黄芩3克、大蓟炭5克、小蓟炭5克、丹皮3克、黑侧叶5克、茜草根炭5克、地榆5克 加减: 1. 血色黯而不泽者,加三七、花蕊石、蒲黄; 2. 口干喜饮者,加石斛、天花粉、玄参、麦冬、生地黄; 3. 出血过多,气阴两虚者,可加生脉散。   (3)临证参考临床使用时以煎剂为佳,十灰散可另包煎。近年来,用单方验方治疗便血效验者颇多,其中以大黄、白及、三七、地榆、紫珠草等合用者为多,单味生大黄治疗便血疗效颇著,有认为以生大黄粉吞服效更佳,用后,大便潜血转阴比用其它药物为快。  胃肠积热证 便干夹血,色鲜紫或暗红,口苦口干,嘈杂烦渴,脘腹痞满胀痛。舌红,苔黄燥.脉洪数。常用方 清胃散 ;生地黄6克 当归6克 牡丹皮9克 黄连6克 升麻9克  1.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 2.口渴饮冷者,加石膏并重用之。 3.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辨证加减】 1.原方可加仙鹤草、白及、地榆,或与十灰散、四生丸合方以加强止血之力。 2.若大便干结,心烦,苔黄燥,脉数有力者,可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泻热止血。 3.若三焦火盛,身热,烦躁不安,便血量多,可去升麻,加黄芩、黄柏、大黄、栀子,或加服栀子金花汤,以清泻三焦火毒,凉血止血。 4.若热盛津伤,口舌干燥,小便短赤,可酌加沙参、麦冬、石斛等,以养阴增液。 【按语】 1.《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则清胃泻火之功更为有力。 2.服用本方宜凉饮,以助其凉血止血之力。 三.肝胃郁热证 便血色紫黯或黑色,甚或血色黯红,脘胁胀痛,口苦口干,心烦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常用方丹栀逍遥散化裁;龙胆草3克、丹皮3克、栀子3克、柴胡3克、当归3克、生白芍3克、生地黄3克、大黄3克、黄芩3克、茜草根炭3克、花蕊石3克 加减: 1. 脘胁胀痛者,可加延胡索、川楝子; 2. 火邪伤阴,口干欲饮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 3. 若便血量多,且伴吐血,血色鲜红者,可用犀角地黄汤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中犀角用水牛角代替,并以三七末调服; 4. 如吐血量大,血出如涌,甚则倾盆盈碗者,治疗时参考本证及吐血证之急救措施。   (3)临证参考本证型为肝火犯胃,需肝胃同治。若兼口苦口臭,胃脘灼痛胀闷等胃中积热见症时,宜加大泻心汤用量,用生大黄、黄芩、黄连清泄胃中积热,以防胃中积热助肝中郁火。临证时须时时注意观察有合并吐血之可能,并做好应急药物及器械的准备工作 四.瘀血阻络 便血紫黯,脘腹胀痛,面色黯滞或黧黑,或胁下有癥块,或见赤丝蛛缕、朱砂掌,或伴有腹部膨隆如鼓,青筋暴露,舌质紫黯,或见瘀点瘀斑,脉弦细或涩。常用方失笑散加味;五灵脂6克、蒲黄6克、当归6克、赤芍6克、延胡索6克、制香附6克、茜草6克、花蕊石6克、三七6克 加减: 1. 瘀血内停化热者,加生地黄、丹皮、小蓟; 2. 胁下有瘕块者,加鳖甲、龟甲、郁金; 3. 伴有鼓胀者,加黄芪、茯苓、泽泻、车前子等益气利水之品; 4. 阴虚者,加生地、麦冬、玄参。 临证参考便血由瘀血阻络所致者,破血、动血之品易伤气耗血致血出不止,应禁用。化瘀力强者宜当慎用。服用活血止血之剂,便血止后,当酌情投以养血和血之剂,善后调理。 五.热毒内结证候 便血鲜红,腹痛,肛门灼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或不爽,舌红苔黄,脉滑数。常用方约营煎加减;黄芩10克、黄连10克(粉)、生地黄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地榆10克、槐米10克、炒荆芥10克、生甘草5克 加减: 1. 气滞腹胀者,加枳壳、木香; 2. 大便不畅者,加生大黄、槟榔; 3. 热毒内壅,便血夹脓者,加马齿苋、红藤、败酱草; 4. 口干舌红,阴液不足者,加生地黄、玄参、乌梅。 临证参考便血若兼见手足微厥、头晕者,当详分辨,热毒内结之便血,常可因热郁于内,阳气不达四末,而见上症。参合四诊,可与寒厥或阳脱之证区分开来。热微厥微者,可投四逆散宣郁清热,热深厥深者,当以大柴胡汤主之,切不可热当寒治,妄投热剂。 六.气虚不摄证: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药用归脾汤;人参6克 白术6克 茯神6克 酸枣仁6克 炙甘草3克 炙黄芪6克 远志1.5克 木香1.5克 当归6克 龙眼肉5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炮姜6克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黑栀子5克 丹皮5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4.便血可加槐花、地榆、仙鹤草以止血。 脾气虚弱 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光亮,脘腹不舒,面色无华或咣白,眩晕,神疲乏力,食少纳呆,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胖嫩或有齿印,苔白,脉细弱。常用方归脾汤加减;党参6克 炙黄芪6克、焦白术6克、茯神木6克、龙眼肉6克、酸枣仁6克、 木香1.5克、生甘草3克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黑栀子5克 丹皮5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4.便血可加槐花、地榆、仙鹤草以止血。加减: 1. 便血较多不止者,加白及、槐米、地榆; 2. 便溏喜温者,加炮姜; 3. 若汗出肢冷者,加人参(另炖); 4. 出血较多或伴呕吐血者,可加服三七粉或云南白药,或内窥镜下局部用药止血。 临证参考便血多,滑脱不止者,还可加诃子肉、枯矾、五味子、乌梅之类以固涩之。脾胃虚弱所致之便血,以气虚不摄为主要病机,治疗以健脾益气摄血止血为关键,临证用药选方时,若见便血而兼心悸,气短自汗甚者,属心脾两虚,以归脾汤为主治之;若出血而兼脾气虚,中气陷或发热症时,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治之。 变证:1.便血日久,畏寒神疲,肛门下坠,舌淡脉弱,为气虚下陷,可改用补中益气汤(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炒槐花5克、地榆炭5克、仙鹤草5克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益气升阳,酌加槐花、地榆、仙鹤草止血。  2.便血色黯,脘腹时痛,喜温喜按,按之痛减,自汗、倦怠、手足不温者,为气虚中寒,可改用黄芪建中汤(桂枝9克 炙甘草6克 红枣12枚 白芍18克 炮姜炭9克 胶胎70克(包)白芨9克(粉用) 仙鹤草9克 地榆炭9克 黄芪4.5克   1.气短,胸满者,多加入生姜。 2.腹满者,去红枣,加入茯苓4.5克 3.治肺虚不足的,补气加半夏9克 4.寒重者,加花椒温中散寒; 5.便溏者,加白术健脾除湿; 6.气滞者,加木香行气除胀; 7.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补中益气; 8.血虚者,加当归温养补血。)补虚,方中的生姜可改为炮姜炭,并酌加白芨、仙鹤草、地榆止血。 七.脾胃虚寒证:便血紫黯,或呈黑便。腹部隐痛,便溏。喜温,喜热饮。面色不华,倦怠懒言。舌质淡,脉细。药用黄土汤;甘草9克  干地黄9克  白术9克  炮附子9克  阿胶9克  黄芩9克  灶中黄土100~200克(包) 1.若胃纳差,阿胶可改为阿胶珠,以减其滋腻之性。 2.气虚甚者,可加人参以益气摄血。 3.出血较多者,亦可酌加三七、白及等止血之品。 4.便溏者,黄芩(炒炭),减其苦寒之性。 加减: 1. 可酌加白芨粉、乌贼骨以收敛止血,三七粉、花蕊石活血止血。 2.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摄血。 3. 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加鹿角霜、炮姜炭以温阳止血。 变证 便血日久,不仅脾胃阳虚,而且肾阳亦虚,兼见面色萎黄,日渐羸瘦,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者,可改用断红丸温补脾肾,益气摄血。 加减: 1. 便血不止者,加白及、花蕊石、参三七; 2. 下血日久不愈,脾虚及肾,脾肾阳虚者,加仙茅、补骨脂; 3` 畏寒肢冷甚者,加鹿角霜、炮姜炭、艾叶炭。 临证参考脾胃虚寒下血日久,脾气下陷,面色苍黄,六脉细弱,可合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清。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脉沉细者,可予断红丸温补脾肾,益气固涩。    若出血少,脾胃虚寒不甚者,可用 十灰散或黑良附丸加味(黑香附、炮良姜、灶心土、白及、乌贼骨),温涩止血而无动血伤阴之弊。    阳虚所致之出血,治疗本当补气助阳,然而温热之品常有行血的作用,所谓“血得温则行,得凉则滞”,不利于止血。    临证治疗时,将药炒黑或烧炭存性,一方面收敛止血,另一方面,经炒炭后,既可减清凉之品之凉性太过,防其重伤阳气,又可减温燥药之温燥助火之弊,并减少某些药滋补碍胃,妨碍消化的副作用。因此在阳虚失血治疗中,多用炒焦或炭药,与前所述血热妄行时用生药、鲜药治疗,形成鲜明对照。阳虚致出血,治疗防温燥太过,或以寒凉反佐,或以炒黑烧炭缓其燥性,务求补助阳气以止血,而避其温燥动血伤阴复致出血之弊。邪热灼络,血热妄行之出血,用生鲜寒凉之品,或佐以活血化瘀者,是防其凉遏太过而有留瘀滞血之弊,务求血止瘀去。可见,血证治疗以和为贵。 【辨证加减】 1.方中未入止血之品,临证可酌加乌贼骨、白及粉,以收敛止血;或加参三七、 五灵脂、侧柏叶、地榆等,以止血化瘀。 2.气虚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或加用归脾汤,以增加益气摄血之功。 3.阳虚甚,畏寒肢冷者,黄芩宜炒炭用,加炮姜炭、鹿角霜、炒蒲黄,以助温阳止血之功。 4.出血过多,面色无华者,可重用阿胶,加黄芪、党参、当归、大枣,以益气养血止血。 5.便血日久,面色萎黄,日渐赢瘦,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者,为脾肾两虚,可加熟地黄、炮姜炭、炮附子,或加用断红丸,以温肾止血。 【按语】 1.本方为温中益气摄血之剂,温中之力有余,止血之品稍逊,临证宜酌加止血之品。 2.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虚寒型出血性疾病118例,男82例,女36例;年龄15~62岁。结果:症状消失,出血停止,1年未复发者为治愈,共86例,占72.8%;症状好转,出血停止,间有复发者为好转,共28例,占23.7%;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者为无效,共4例,占3.5%。 3.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脾胃虚寒证113例,男82例,女31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8岁;全部病例均有黑便,其中22例伴有呕血。结果:113例均取得止血效果。其中大便隐血转阴时间最短1天,最长15天,平均5.3天。  变证:便血日久,不仅脾胃阳虚,而且肾阳亦虚,兼见面色萎黄,日渐赢瘦,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者,可改用断红丸(附子3克 鹿茸5克 黄芪5克 续断5克 阿胶5克 当归5克 枯矾2克 )温补脾肾,益气摄血。 八.气随血脱证候 大便溏黑或紫红,甚则便血鲜红量多,盈碗倾盆,面色苍白,眩晕,心悸,烦躁,口干,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神昏,舌淡,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绝。本证型为便血之变证、急证,治疗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急救措施。 其他治法  便血轻症,可酌情选用下列简易方药治疗。 1 槐花15克,水煎服.   2.地榆、生地各15克,水煎服。 .   3。仙鹤草30克,水煎服。   4。椿白皮、乌梅各15克,水煎服。   5.百草霜、香附粉各6克,米饮调服。   6。旱莲草30克,蒲黄、生地各15克,水煎服。   7。栀子、槐花、银花各12克,水煎服。     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人参归脾丸(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服1丸,每日2--3次,口服。用于脾虚不摄之便血。   (2)热毒清(玉兰牌,广西梧州玉兰制药厂):每服4~6片,每日2~3次。用于热毒内结,三焦火盛之便血。   2.单验方   (1)侧柏叶、白及各lOg,共研细末,每次3~6g,每日2次冲服。   (2)乌贼骨、白及、甘草各等量,研极细末,每次3 g,每日3次冲服。用治便血。   (3)橄榄核烧存性,研末,每服6g。治肠风下血。   (4)槐花50g,侧柏叶50g,荆芥穗50g,炒枳壳50g,做成内服散剂,日服2次,每次69,温水送服。用于肠风下血,便前出血。 ‘   3.食疗方 。   (1)猪肠芫荽羹鲜猪大肠30g,芫荽60g,洗净煮熟,空腹1次食之。用于胃热或湿热末清之便血。   (2)猪肠汤猪大肠90g,加黄连、木香末各30g。将猪大肠洗净,黄连、木香末填入肠内,扎紧两头,用米醋煮烂,分3次空腹食之。用于胃热、湿热之便血。   (3)猪肠槐米汤猪大肠120g,槐米15g,同入瓦锅内,加水适量,煮3~4小时,去渣顿服,每日1次,连服数天。   (4)丝瓜瘦肉汤丝瓜100g,瘦猪肉90g,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炖至肉烂,加食盐调味,分2次服食。   (5)银耳玉竹煲兔肉银耳6g,玉竹15g,兔肉250g,加适量水同煲熟,加盐调味服食。适于血虚伤津之便血。   (6)黄芪红枣龙眼炖牛肉黄芪30g,龙眼肉15g,红枣10个(去核),牛肉250g。将上料放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炖熟,调味后服食。   4.针灸   (1)便血属实热者,可配合针刺曲池、大椎、三阴交,用泻法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2)便血属虚寒者,可取足三里、太白、脾俞、肾俞等,针用补法或温针,或艾灸百会、气海、关元、命门等,以健脾补肾,益气固摄。 【转归与预后】   便血患者的转归及预后,与病邪性质、正气强弱、出血多少、病情轻重及治疗是否恰当及时有关。胃中积热,瘀血内阻及肝胃郁热者,多兼见阴虚之征,或日久多可致阴血亏虚,由实证转为虚实夹杂证。热毒内结或湿热蕴结之便血,一般经治疗后,可使热清湿去,病情逐渐向愈,但亦可有湿热留恋,便血反复发作者。脾胃虚寒。虚弱证,病情多有反复,且日久可由脾及肾,导致脾肾阳虚。不论实热或虚寒证之便血,日久不愈,久病入络,均可兼有血瘀之证。瘀血阻络,络伤血溢,病势更加缠绵难愈。本病初期,正气较盛,病情轻,出血量少者,预后一般较好。经恰当治疗,多可在短期内使血止病除。出血量较多,正气尚不甚衰者,虽可出现气血两虚或阴血亏虚诸多虚象,一般亦不致危及生命,但恢复较慢。如大量出血,伴吐血者,可形成气随血脱之危候,若不及时抢救,每可危及生命,预后多不良。   【护理与调摄】   注意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及时予以安慰并消除其紧张、恐惧、烦恼等不良情绪。便血量多者,嘱卧床休息。   严密观察患者面色、精神意识及四肢温度的变化,定时监测记录血压、脉象及排出的黑便量,密切注视患者病情的发展和变化。如患者继续排出柏油样便,血压下降,脉 搏细微而数,呼吸急促,表示出血未止;如收缩压低于11.7kPa(90mmHg),头昏,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芤或细数等,说明病情加重。此等病情应及时报告医生急救处理,以防产生厥脱证。   饮食方面,出血期患者切忌食用粗纤维食物和炙烩油煎等食品,而应予软烂少渣、易消化清淡有营养食物,且需少食多餐。辨证属实热者,可多予百合汤、鲜藕汁或藕粉、各种果汁、杏仁茶等具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之品;口渴者,可用生地、地榆、侧柏叶各10g,煎水代茶冷服;脾虚者,尤需加强营养,饮食不宜过凉,以防伤脾。伴有吐血者,应暂时禁食。   【预防与康复】   注意对胃脘痛及肝病等疾病的及时治疗,有助于预防便血的发生。同时有胃脘痛者,一旦疼痛加剧,不易缓解时,要注意粪便颜色以防出血。此外,患有可能引起便血之疾病者,平素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少食辛辣、煎煿之品,戒烟酒,并保持大便通畅;气候转变时,注意保暖。    便血的康复疗法包括药物、食疗、针灸及自我按摩等方法,适用于便血渐止或基本停止,或仅有大便隐血试验弱阳性者。现详述如下。   一、药物康复   针对便血后期患者多有不同程度之正虚表现,如气血亏虚、气阴两虚等,可根据辨证结果选用归脾汤、生脉散等加减治疗,切忌乱投峻补温燥之品。脾胃功能未复者,可加用健脾、运脾之品。   二、食疗康复   1.黄鳝瘦肉煲黄芪大枣汤 适用于气血亏虚者。每次取黄鳝2--3条(约200g),去内脏,洗净切段;猪瘦肉lOOg,洗净切块;黄芪15g,大枣10枚,加水1.5L,煮沸后文火煎30分钟即可饮而食肉。   2.黑豆炖塘虱鱼适用于血虚者。取黑豆75~100g,去杂质,塘虱鱼2--4条(约250g),去内脏,洗净同放砂锅内,加生姜3片,调料适量,加水炖,待水开约2小时后即可服用。   3.羊胫骨大枣糯米粥适用于脾虚血亏者。每次用羊胫骨1根(约500g),大枣50g,黑糯米150g。先将羊胫骨洗净砸碎,煮汤取汁,再将洗好的糯米、大枣放入汤汁中煮粥,熟后调味服用即可。   4.海参冰糖羹适用于气阴两虚者。用干海参50g,或已泡发海参或鲜海参250g,洗净加水煮烂后,加冰糖适量煮至羹状服用。   5.槐花饮适用于邪热未尽者。取陈槐花lOg,粳米30g,红糖适量。将陈槐花烘干,研成末,粳米淘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40分钟,滤去米饭,留米汤,把槐花末、红糖放入米汤内,搅匀即成。   三、针灸康复   对便血康复期患者,可针刺或灸足三里等穴,或采用北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注射足三里、脾俞等穴位。   四、自我按摩疗法   病者可行自我按摩,如擦丹田、搓肾俞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