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饮是如何产生的?寒则腹胀,为何?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4-04-30
水饮是如何产生的?寒则腹胀,为何?

  “饮”证是五证当中的一个大证,它在整个人体里无处不到。然而水饮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可以通过从六纲简单的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太阳纲。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宋12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2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 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宋35
麻黄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条文我就不加讲解了,这里提出来只是让大家有个参考。认真读了刘师三本书的朋友都应该对这两个条文有较深的理解。太阳病无论是中风证还是伤寒证,肌表受风寒之邪中伤。太阳中风证营卫不调和了,营卫受到风邪干扰而不调和。太阳伤寒,体表闭塞营卫受阻,气机不通。而机体调动正气(津液)要抗奋驱邪,病邪不重的,机体能自我抗邪外出而自癒。病邪重的,而卫气津液不能抗邪外出的,反而滞在了肌表。大家都知道,太阳病无论中风还是伤寒患者大多数都会有鼻塞、流清涕,咳嗽有痰,甚则胖头胖脸,眼泪直流,这些都是什么?算不算是“饮”呢?卫气(津液)奋起抗邪滞在肌表未能去除病邪的表现,也属于饮滞了。但是这种饮滞很好解决啊,它是机体抗病的正常反应,只需要稍微借助点药力就能通过外发而去除病邪。治疗上用药也不需要专门用到去饮的药物。但是,如果患者本身体内水饮比较重,复受风寒之邪,而胃气不太好,还腹泄,小便不利,这类病人,不但体表有水饮,体内水饮也较重,这个的同时就得用到去水饮的药物了,如: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五苓散,等等。

再看看阳明病。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宋 169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碎,一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这一条可以看出来阳明病的水饮是怎么来的了?是热燥而大渴喝出来的,后背微微恶寒,是特指内有水饮停留。因为这个水饮停留所以无大热。有许多阳明病患者喝水太多,或者到医院挂吊瓶太多,而出现了这个病证,甚则有的是反复发热不退,小便不利,还口渴不欲饮,饮则吐,五苓散证了,有的是竹叶石膏汤证了,总之要随证治之。

再看少阳病。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宋96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 三两) 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少阳病不但位于太阳与阳明之间,它还是六纲的中间体,它与厥阴一样处于阴阳之间,是个交通官。故而少阳病是个寒热错杂的痞证病机,与厥阴相比,它偏于阳比较多,但同时也会有水饮的存在。小柴胡汤方,怎么去掉这点水饮?半夏能否除饮?大家多复习一下这个条文的讲解自然就清晰明了了。

厥阴病就更加明显水饮要偏多的,也是最复杂的。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宋157)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切,四两) 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洗,半升) 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生姜泻心汤是个厥阴病的方子,复受很多患者体内本身就存在了寒热错杂的病机,体内中下焦虚寒,而上焦燥热,长期便溏,受了风寒,没注意到这个病机,只管发汗,而伤了津液,体内还水饮不化,就会出现这个方证。

三阴之病都有互含的成分,都有水饮的存在。其根本就是体内阳气不足温化不给力了。

少阴病,太阴病很典型就是阳气不足,不能很好的温化水谷,而有所停滞。时间长了,停滞的水饮就会越来越多。

少阴病主表,一方面是阳气不足而与太阴互含自然会有水饮的存在,另一方面就如上面所说的太阳病受风寒之邪所干扰,机体阳气虽然不足,但也会奋起抗邪,同时营血也会受阻而出现疼痛,要是再加上体内水饮外溢还会周身困重疼痛,出现水肿等表现。有没有从外而感的水湿呢?也有的,水湿困表这样病也不少,寒湿之邪至病多与体内本身就有水饮有很大的联系。

太阴病位于三阴之里,阳气不足,不能运化吸收,水饮盛,津液亏虚,出现了一泒虚寒,水饮上逆,咳嗽,不能食或食不消化,时腹自痛,腹胀满,下利,等等,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系列症状来,这是太阴病。太阴病是个虚寒证,阳气不足了,也就是指的胃气津液也不足了。

那么寒则腹胀为何?中下焦虚寒了,寒能生胀啊,怎么生胀呢?阳气不足了,不能蒸化水谷,水饮不化就盛,津液不得化生,整个气机也就因为这个虚寒和水饮瘀滞不通,则腹胀满。水饮盛了,中焦不固水饮就上逆,就要出现呕吐,或者心悸,头晕目眩,或者头痛,或者咳嗽,气喘等……

阳气不足,胃气变弱,中焦虚寒不能消食,水饮盛,就更不能食了。寒主收引,使气机经脉气血不通则会时时腹痛,气机时通时滞,肚子总是感觉胀胀的,痛的部位不固定,只要气机稍通腹痛会立马消失或者减轻,得温热则舒,能温通血脉和气血,过后不久腹痛又来。因此太阴病有个“腹时自痛”。我们知道中下焦虚寒而水饮盛,这个水饮不得气化,水性润下,满肚子都是水饮,加上机体要自我排邪把水饮排出体外,还会拉肚子的。

水饮之病无处不到,它可以夹杂于六纲当中。因此治疗这个水饮也就变得复杂多变了。上能冲心肺头部,外能溢于肌表、头脸、四肢,下能肠鸣腹泄,内能聚集不化阻滞气机,而内生肿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