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运六气 最近的十来年间,这个问题一直紊绕我心头。一直想系统说说,也一直不断地说着。也一直没全面说清过。 说真伪?说可验不可验?说中医广博天文地理?那些说得太多了,说个是不是,验不验并无意义。 古人高?古人愚?怕是不比今人更高或更愚。 说预测?说流行病?似乎都不是我见的运气本意。 从何切入来谈?历代说是说非也好,今人科学考证也好,总未见有跳出上述的几个圈子的。 从唐代王冰、到宋代沈括、明代张景岳、清代黄元御、当代北中医我的老师任应秋、王洪图,以及时下网络纷纭,搜来搜去,见不到完全我认同的说法。哪怕有一个说法与我相同,我就可以省事从之,可以不言了。 反观内经,我同意,也可以不言。 但解经者,未尝有一家我能认同。 本来以为是个简单的问题,依经说明就可以了。试图和一些朋友沟通后,发现后来的解经的一些观点影响广泛。 这是中医学中基本的理论,可能都在不自觉地应用着。 明了这个问题后,就可以主动地应用。 五运可以从五行结合五脏落实,六气,六经六病可以一起切入临床。 大概有这个构想。 欢迎朋友们一起讨论。 可以引据文献、引用事实、引用病例、说明是猜想、或逻辑推演。 至于“我认为、我觉得、我感觉、”等个人想象的观点,我尊重,但难以认同这种态度。以有据之言,可以讨论,自由想象可以为艺术,不好认同是学术。 如同说天说地,以其理说人。 天有常有变,有德、化、令、政、灾、变、眚,识之不是拿来对应人“预测” 而是从人身上,看到如此之变,可比天之变,知阴阳多少五行往复,然后以之言治可也。 天地至广至大,不可测不可量,然犹有可测可量之法,且能验能期,就是因为掌握了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连那么广大的事都能测准,对人体内在的这点事,同样也适应。 ——内经立论之据,不过如此。 这个方是什么呢?不外阴阳鼓荡。 阴阳怎么鼓荡呢?说从天地来说了。 根本的目的,必须是落在医学上的验证。 混同,则不知法则,不知实用,牵强则为拘执。 识一切常态和病态,以及病了是什么状态,以及如何应对使正。全在其中。 而非看日历预测流行病那么肤浅和简单。 经说“善言天者,必验于人”。 天是天,人是人,借天说人,在于说道行有常。 经有九刺、有十二节刺、有三刺、有五刺,各应不同。 所同者天,“天地不言,四时行焉”. 言四时者,述应天也。 尚有法地、法人、法野、法律、法星...皆应道也。 道也者,自然之谓也。 自然何见,法地应象也。 天有纪,在正天度也; 地有理,在见物候也; 气有数,纪化生之变也。 人有气,脉候知阴阳也,三而三之,九候毕矣。 以之为诊为治,庶几和平可期矣。 跳不出天人相应的虚妄臆想, 就见不到天人相应的临床之真, 就不会在病人的身上见四时之变, 就谈不到阴阳多少的四时之治。 就会误会成了按季节治病,就不敢说应手取效的把握,就不敢论十全之治。 反之,能知四时之所谓,十全,就不是高不可攀的圣境,而是临床之实际... 内经有句话,叫以象见不以数推。 从内经本身的说法来看内经和运气,或许更真切些。 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
这十二个字要高度重视。落在人身上,才是看病。 不是看天说病。看天,恐怕是远了。“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 用说天的三阴三阳,用这个名字说气的多少,以这个名来命气。 而以这个气来命处,命人身上脏腑所在的具体部位。比照天的气,借用这个名字来说病的,所以不要以为就是讲天气对人的影响。所以我反复讲五运六气最终是落实在病上,落实在人身上。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 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 天时,有常位,有固定规律,而气却不是必然的。 黄帝早就说明了没这个必然,我们就不用费事当成是预测了。 |
|
来自: johnney908 > 《伤寒论精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