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舍利子详解《伤寒论》之六

 johnney908 2014-05-15
舍利子详解《伤寒论》之六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病也头项强痛,脉浮,类似太阳病,但是不恶寒,主要的是发热,还口渴,这个叫温病。是热盛于里,产热机能太过,蒸蒸外泄,远远超过外界温度,所以但觉热而不恶寒。而热在表,是散热机能不及,热郁肌表,会感到于外界温度的明显差异,所以恶寒。

    若发汗已,温病是里热,没有伤寒表证,假若当成太阳病治,给发汗去表邪,就会导致耗津液,身体更热。

    身灼热者,身灼热,身上像火烤那样干热干热的。

    名曰风温。名叫风温。由于温病误发汗而致。此条说明温病不可发汗,发汗则耗津愈热。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 就是寸、尺的脉全浮,浮脉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是热盛于里而迫于外。

   自汗出, 身灼热而自汗出,就是表虚有热。

    身重,说明身体有湿,皮肤肌肉里头湿挺重的。虽然里头热,身上还这么湿,说明里面不实,这个在阳明病里头就有了。凡是阳明病的里热最伤人津液,热实到极点了,津液就枯燥了,所以大便也干了。

    多眠睡,是内热盛,热而神昏。热气炎上,神都昏了。水火都是互对的,火盛了,水就少了,水多了,火就要熄。所以在这个里热程度上看,身还重,说明里还不实。

    鼻息必鼾,鼻息必鼾,出气呼呼有声。热盛散温不及,鼻代其职,呼吸加重。

    语言难出.是热往上涌的反应。热盛津伤,舌失其养,导致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如果用下药,小便更不利。“直视,失溲”,下后伤津液,吃泻药、发汗药,都伤人津液、伤血液。而且里头不实,身还重,湿还盛。一吃泻药,更伤津液了,小便没有了,小便不利,这就是津液丧失太甚了。下药把胃肠里头原来给消化吸收的东西都给催下去了,丧失了津液。所以下、发汗都会亡津液亡血液。津液亡失多了,小便也就会少。“直视”,同时眼睛因失去血液的融养而发直。而且下药伤脏气。如果里头是热实的,象阳明病的便秘,下而不伤人的。“失溲”,现在里头不实,下就会脏气虚,不但小便不利,由于津虚,膀胱有点尿还瞥不住就会失溲,这个病就比上面那个风温就更重了。就是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前后括约肌失职。上述均属误下而致的坏病。

    若被火者,若用火针和灸疗就更不行。温病是热病。这样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这火烧得更厉害。

    微发黄色,微,有点。人脸上身上都是黄的,这个黄不是发黄疸,就是微黄的样子,一点血色都没有。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剧就是厉害。就是一阵一阵的发惊恐,时瘛(音同赤)疭(音同囱),就是手脚痉挛、口斜眼歪的症状,也叫“抽风” 。时常的抽。

    若火熏之,就是拿火烤过那个颜色,也就是象熏肉的颜色。

   一逆尚引日,就是指泻下和火攻,火攻是古人治病的方法。有很多种火攻的方法,比如扎火针,再如把地用火烧得非常热,人躺到上头捂大汗。再有就是熨背,后背拿热东西敷,这都叫做火攻,这个火攻是必须大汗。“一逆尚引日”是指误下,人还能活些日子。

    再逆促命期。“再逆”就是指再次火攻,麻烦大了,如果真像如火熏色那个样子,那就是促其命期。

    所以温病不能发汗,又不能吃泻药,更不能用火攻。否则越治越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