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6条

 中医养身馆6u44 2021-04-16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chì zòng),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讲解:

这个病,也是头项强痛,也是脉浮,很像太阳病,但是主要症状是渴,是一个里热证的表现。例如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用电线强烈刺激饥饿的狗之后给予食物,开始狗很痛苦,经过一段时间,形成条件反射后,对食物的渴望大大超出了刺激身体的反应,机体的感觉即被抑制。阳明病的里热对大脑刺激非常大,所以阳明病可以见到谵语,说胡话,里热刺激过于亢奋时,恶寒就被抑制了,所以他不恶寒反恶热。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是个里热证。上文“名为中风、“名曰伤寒”,这条为“温病,是相对于太阳病而言的,而不是太阳病证,是另一种病,即是温病。不能根据太阳病的方法来治疗,就不能发汗,里热是忌发汗的。若误认为是太阳病而发汗,最伤人津液,此时越发汗则越热,如同洒水,本来在炉子上就热,如果一洒水,就会热得更快。发汗后,身灼热,身上干热难耐如被火烤,名曰风温,就从温病变为风温。“风温的命名,就是根据太阳中风的证候而来,均有发热、汗出,是类似于中风的一种温病。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浮既主表,又主热,在这里就是主热。自汗出,和中风证的汗出不透,病邪未解不同,阳明病时就会讲到身灼热而自汗出,汗是由里往外蒸腾。身重,说明身体皮肤组织里有湿,虽然里面热,身上还有湿,说明里面还不实,阳明病的里热最伤人津液,热实到极点时,津液也就枯燥了,大便也就干燥了,因为水和火这两种物质是相互排斥的,火盛水就少,水多火就熄,所以从里热而身重上可以看出里热还不实。“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都是热向上壅的反映。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使用甘温的桂枝汤治疗风温,是不可以的,不仅不能用桂枝汤,而且连银翘散、桑菊饮也不可以用,这个病就要用白虎汤,因为它是一个里热而非表热,解表无效,越表越坏。“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所谓泻下,就是将肠中应吸收而未能吸收之物以药力催下,无论发汗、泻下,都会伤人津液、血液,泻下之后,津液大伤,小便没有即因津液丧失太甚。双目失于荣养则直视,泻下还可伤人脏器,如果真里实,下之则可,里尚未实,下伤脏器,虽然津虚小便不利,但是膀胱受累,稍有尿液,不能藏储,故而失溲,小便淋漓而出,这个病就比上面的病更重了。“若被火者”,即火攻,如火针、熨背等,均取大汗,犹如抱薪救火,微发黄色,非黄疸之色,乃是萎黄之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阵发惊恐、抽搐。若火熏之,身上像火烤一般,呈现黄褐色。“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就是指泻下虽然病重,却尚能存活,若火攻之后,身如熏肉色,则难活命。

这条讲得很清楚,温病不能发汗,不能泻下,更不能用火攻,相对来说,须以清解立法,方选白虎汤,后世陈修园等认为,温病里实明确时可用大剂麦冬、生地黄、元参、大黄加人白虎汤中,经临床实践十分有效,但需谵语,大便干等里实证备的情况下方能使用,不必囿于温病忌下之言,然而仅是攻下是不可以的,还需加人强壮滋阴解热之品,且用量宜大,如麦冬可用一两(30克)。有人讲仲景不治温病,实际仲景是讲温病的。阳明病篇讲到“阳明病外证云何: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就是温病,方用白虎汤,渴者白虎加人参汤,是符合温病治疗原则的,所以看书要前后参照。

太阳提纲证中为加重语气,将恶寒前加“而置于句尾,以示强调,是太阳病不可缺少的症状,而温病的辨证要点在于:渴而不恶寒,仲景在太阳病中提到温病,就是提醒医家不要将温病当作太阳病治疗,因其邪不在表,若以太阳病立法治之,命几不保。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1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个病形似太阳病,也头项强痛,脉浮,很像太阳病,但主要的是它这个渴是内热的一种表现,像阳明病白虎汤证就渴呀,它里头有热里热的这种病啊,它不恶寒,这是什么道理呢?它也身热,身上不是不热,根据我们刚才讲的太阳病,身上热,加大外边差距,他要恶寒的,这个是不恶寒。

这里热是很强烈的,人身上的这个条件反射啊,这是巴甫洛夫弄得,这个我认为很好。这种刺激过于兴奋,那一种刺激就被抑制。他是个实验,这个巴甫洛夫很有意思,他用那个狗呀,用很热的电线烫这个狗,这个狗当然叫唤了,甚至咬他,那时候喂它什么它也不吃,可是呢他每要见到这条狗就给它好吃的。过的日子多了,狗一见到他拿电线,它就淌哈喇子,它就老老实实的。后来都给烫破了,它也不动弹,直撂滚了。为什么呢?它这个食欲过于亢奋了,把烫的这种疼的刺激反到抑制了

这也是的,这个里热啊刺激相当厉害,要不阳明病的人说都胡话,谵语烦乱,它这个刺激相当强烈的,尤其对于大脑。所以这个恶寒他到不恶寒了,他是光恶热了,就是恶热的这种刺激过于亢奋,而恶寒的刺激被抑制了,所以就不恶寒。这温病就是这样,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里热,这说的很清楚了。

”温病“,你看这个地方还这样,与上面的“中风,伤寒”的文法就不一样,那个“名为伤寒”、“名为中风”,这个是“为温病”

那个中风、伤寒都是太阳病的一种,这个是温病,是对着太阳病说的,太阳病才叫病,这个温病不是太阳病的一种证,它是对等的看法。这是另一种,叫温病。所以他(伤寒论)的文章就是这样,你要细心读就能够知道了。那么既然是温病,就不能根据太阳病的方法来了。太阳病治疗是发汗,温病不属于太阳病就不能发汗了,里热是不能发汗的,这个千万要注意。

2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若发汗已“,假若发汗的话,这个发汗最伤人津液。这个里头有热,就怕发汗,你越发汗,他越热,象我们这个壶在炉子上坐着似的,火蒸着它,你再一撤这水,这壶热的更快。这个温病就是如此的,它是热病,里头有热,不能发汗

”身灼热者“,假若发汗之后,就是发汗之后,假若这个你当了太阳病了,而误发其汗之后,那不是一般的热了,身灼热,身上干热干热的,灼热,像火烤的那样子,这就是由温病变成风温了。这个风温这个字怎么起的,它就是根据底下这个证候,我们头前不是有个太阳中风吗?发热汗出,它这个也汗出,也发热,但是它不恶风也不恶寒,它是热盛啊。类似中风的那种情况,这么一种温病,它的意思是这个意思,所以它叫风温。

3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那么,它的证候是什么样的呢?底下就解释了,“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就是上下的脉全浮,这个浮呀,也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

“自汗出”,那么这个身灼热自汗出,我们讲阳明病就有了,它这个热由里往外蒸的,里热往外出的这个热就是蒸蒸,身上热而汗出,它是这么一种汗出,不像头前那个中风证一样,他那个汗出的有限,它并没透,所以肌肉还是不解。这个不是,它是由里往外出汗,他是热。

“身重,这个身重也很重要,说明身体有湿,皮肤肌肉里头湿挺重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呀,虽然里头热,身上还这么大的湿,说明里面不实,这个在阳明病里头就有了。凡事阳明病的里热最伤人津液,热实到极点了,津液就枯燥了,所以大便也干了。水火这两个东西互相排斥的,火盛了,水就少了,水多了,火就要熄。所以在这个里热程度上看,身还重,里还不实。

多眠睡,鼻息必鼾“,由于这个热往上涌,鼻息必鼾,出气呼吃呼吃的,有声。

 “语言难出”这都是热往上涌的反应。这就是说这个温病就是加重了,假若要是发汗,吴鞠通《温病条辨》还说用桂枝汤,这个用不得。温病里头有热用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不但这个桂枝汤不能用,就是银翘散、桑菊饮也不可以用。这个咱们要注意了,要记得。这个病就是白虎汤,它里头热,不是表热,解表没用,越解表越坏。桂枝汤更不能用,那是甘温的药。

4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上边隐伏这个身重,就告诉你辨证了,中医就这个东西,不辨证不行。

“直视,失溲”,下后伤津液,吃泻药、发汗药,都伤人津液、伤血液。而且里头不实,身还重嘛,湿还盛嘛,你为什么给他吃泻药啊?一吃泻药,更伤津液了,小便没有了,小便不利,这就是津液丧失的太甚了。吃下药为什么也伤津液?下药这个东西就是把胃肠里头原来给消化吸收的东西都给催下去了,可不就是丧失津液了。

所以下、发汗都是亡津液亡血液的。津液亡失多了,小便也就少了,同时眼睛也发直,眼睛失去血液的融养,就发直。

同时这个下药伤脏气,如果里头是热实的,象阳明病大便秘,下而不伤人的里头不实,下的脏气虚了,不但小便不利,由于津虚,膀胱有点尿还瞥不住,还就拉了,失溲,这个病就比上面那个风温就更重了。失溲者,就是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了。

5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若被火者“,若被火者就更不行了,它是温病、是热病。这是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这火烧的更厉害了。

“微发黄色”,微,有点,所以说要被火呀,这个人顶轻了,这个人脸上身上都是黄的,这个黄不是发黄疸,就是微黄的样子,一点血色都没有

那么要是剧呢,剧就是厉害。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就是一阵一阵的发惊恐,时常的,身上的颜色就不只是发黄了。

“若火熏之”,就是拿火烤过那个颜色,所谓黄褐色了,就是熏肉那个颜色

6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一逆尚引日”,就是指泻下和火攻,这个火攻是古人治病的方法了,有很多种火攻的方法,(比如)扎火针,再如把地用火烧得非常热,人躺到上头,也就是捂大汗,这也是火攻的一种。再有就是熨背,后背拿热东西敷,这都叫做火攻,这个火攻是必须大汗。“一逆”是指误下,人还能活些日子,“尚引日”,但是已经是很重了

”再逆促命期““再逆”就是指火攻活不了了,真像如火熏色那个样子,那就是促其命期了。

7

治法

那么这一段呢,有人就讲张仲景不讲治温病,这段很清楚。所以温病不能发汗,又不能吃泻药,更不能用火攻。火攻与吃凉药都是对待的看法了,温病能到这样子,就得了,没别的办法了

可见这个温病只能用白虎汤,根据他这个条文,决不能发汗,泻药也不行,他没有实,实可以。那么后世,你像陈修园他们主张,真正的温病实证,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这我实验过,非常好使,但是得实

什么实啊?人说胡话,大便干了,那么这种温病你也说不能下吗?那得该下就下,但是只是攻不行,你得用强壮滋阴解热的药,就是麦冬、生地这类药,相当好使,得大量的用,不用生地用人参温补行嘛。

8

《伤寒论》讲温病了吗?

     那么这个《伤寒论》里讲不讲温病呢?讲的。这一段在太阳病中提出来了,你不要把它当成太阳病来治疗,后来我们在阳明篇里就有了。阳明篇里讲“外证云何”呀,那就是指温病了。“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那就是温病,就与这个一点不错嘛。那个用什么治,就用白虎汤渴呢就用白虎加人参

他讲的这个都对的,怎不讲温病啊。这个读书,你得前后看。但是太阳病里头没有温病,温病不属于太阳病。也有把中风,伤寒,温病放到太阳病里边,这就错了,根本不是太阳病,不是在表呀,所以特意拿出一节来,讲的是太阳病啊,恐怕医家也拿这个当太阳病来治,一治这就坏了,辨证主要的一点呢,就是“渴而不恶寒”,“不恶寒”就与提纲冲突了

前头说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为了)加重恶寒的语气,才搁了个“而恶寒”。那么这个不恶寒,就不是太阳病。那么所谓的提纲啊,是太阳病的起码证候啊,他必须具备这个条件,尤其这个恶寒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1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这个病,也是头项强痛,也是脉浮,很像太阳病,但是主要症状是,是一个里热证的表现

例如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用电线强烈刺激饥饿的狗之后给予食物,开始狗很痛苦,经过一段时间,形成条件反射后,对食物的渴望大大超出了刺激身体的反应,机体的感觉即被抑制。

阳明病的里热对大脑刺激非常大,所以阳明病可以见到谵语,说胡话,里热刺激过于亢奋时,恶寒就被抑制了,所以他不恶寒反恶热。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是个里热证。

上文“名为中风”、“名为伤寒”,这条为“温病”,是相对于太阳病而言的,而不是太阳病证,是另一种,即是温病

2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不能根据太阳病的方法来治疗,就不能发汗,里热是忌发汗的。若误认为是太阳病而发汗,最伤人津液,此时越发汗则越热如同洒水,本来在炉子上就热,如果一洒水,就会热得更快。

发汗后,身灼热,身上干热难耐如被火烤,名曰风温,就从温病变为风温。“风温”的命名,就是根据太阳中风的证候而来,均有发热、汗出,是类似于中风的一种温病。

3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浮既主表,又主热,在这里就是主热

“自汗出”,和中风证的汗出不透、病邪未解不同,阳明病时就会讲到身灼热而自汗出,汗是由里往外蒸腾

“身重”,说明身体皮肤组织里有湿虽然里面热,身上还有湿,说明里面还不实,阳明病的里热最伤人津液,热实到极点时,津液也就枯燥了,大便也就干燥了,因为水和火这两种物质是相互排斥的,火盛水就少,水多火就熄,所以从里热而身重上可以看出里热还不实

“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都是热向上壅的反映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使用甘温的桂枝汤治疗风温,是不可以的,不仅不能用桂枝汤,而且连银翘散、桑菊饮也不可以用,这个病就要用白虎汤,因为它是一个里热而非表热,解表无效,越表越坏

4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所谓泻下,就是将肠中应吸收而未能吸收之物以药力催下,无论发汗、泻下,都会伤人津液、血液,泻下之后,津液大伤,小便没有即因津液丧失太甚

双目失于荣养则直视泻下还可伤人脏器,如果真里实,下之则可,里尚未实,下伤脏器,虽然津虚小便不利,但是膀胱受累,稍有尿液,不能藏储,故而失溲小便淋漓而出,这个病就比上面的病更重了。

5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若被火者”,即火攻,如火针、熨背等,均取大汗,犹如抱薪救火

“微发黄色”,非黄疸之色,乃是萎黄之色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阵发惊恐、抽搐

若火熏之身上像火烤一般,呈现黄褐色

6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就是指泻下虽然病重,却尚能存活,若火攻之后,身如熏肉色,则难活命

7

治法

这条讲得很清楚,温病不能发汗,不能泻下,更不能用火攻,相对来说,须以清解立法,方选白虎汤,后世陈修园等认为,温病里实明确时可用大剂麦冬、生地黄、元参、大黄加人白虎汤中,经临床实践十分有效,但需谵语,大便干等里实证备的情况下方能使用不必囿于温病忌下之言,然而仅是攻下是不可以的,还需加入强壮滋阴解热之品,且用量宜大,如麦冬可用一两(30克)。

8

《伤寒论》讲温病了吗?

有人讲仲景不治温病,实际仲景是讲温病的。阳明病篇讲到“阳明病外证云何: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就是温病,方用白虎汤,渴者白虎加人参汤,是符合温病治疗原则的,所以看书要前后参照。

太阳提纲证中为加重语气,将恶寒前加“而”置于句尾,以示强调,是太阳病不可缺少的症状,而温病的辨证要点在于:渴而不恶寒,仲景在太阳病中提到温病,就是提醒医家不要将温病当作太阳病治疗,因其邪不在表,若以太阳病立法治之,命几不保。

注释与翻译

1注释

①温病:广义伤寒之一

②灼热:形容身热很高,如同烧灼。

③风温 :温病误用辛温 发汗后的变症,与后世的外感风温病不同。

④鼾(hān):呼吸时鼻中发出的响声。

⑤失溲(sōu):《仓公传》:“使人不得前后溲。”又“难于大小溲。”这里的失溲,含有大小便自遗的意思。

⑥被火:误用火法治疗。火法包括烧针、艾灸、熏、熨等。

⑦瘛疭(chì zònɡ):手足抽搐痉挛。

⑧若火熏之:形容肤色发黄而晦暗,如烟火熏灼的一般。

⑨逆:治疗上的错误。

2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 。风温的症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 。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症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