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

 儒林外史515 2014-05-29

急性脑血管病以高致残率使其幸存者中近3/4的人遗留残疾,严重影响生存质量。预防残疾的形成和减轻残疾的影响是中风康复治疗的中心内容,而痉挛瘫痪的康复又是其核心和难点,贻失时机或治疗不当,均可强化异常运动模式,加重痉挛,妨碍康复。尽早打破中风偏瘫以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为特征的痉挛模式,是提高疗效、加速康复的关键。

本方法根据中风偏瘫恢复的普遍性规律,结合神经生理学、康复学和经络理论,对传统的针刺疗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张力平衡针刺法,选用伸肌、屈肌侧有效穴位,根据两侧痉挛、弛缓的不同,施以不同手法,平衡阴阳,改善肌张力,缓解偏瘫痉挛状态,使偏瘫肢体的相关功能得到较大限度的改善和代偿,能明显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形成新的正常运动模式。

1  疾病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呈痉挛性;②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引出或引不出病理反射;③脑出血、脑梗死均参照诊断标准确诊,并有头部CTMRI检查支持诊断。

2  适应证及禁忌证

2.1  适应证  中风后痉挛瘫痪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年龄4570岁。或小儿脑瘫、截瘫、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痉挛拘急状态者。

2.2  禁忌证  无特殊禁忌证。对脑中风急性期、生命体征不稳定及神志不清者, 伴有严重糖尿病、感染、心脏病,恶性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疾病者慎用。精神病、艾滋病,以及伴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者禁用。

3  技术操作方法

3.1  器械准备  无菌针灸针(直径0.32mm,长40mm毫针)

3.2  取穴  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上肢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

3.3  体位  取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体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患侧下肢自然伸直,腘窝处垫高15cm左右,支撑踝关节保持中立位。

3.4  手法  ①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取直径0.32mm,长40mm毫针,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1分钟。技术标准:进针动作轻柔,快速刺入皮下,捻转角度为90°,频率为100/分,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轻慢。②强化手法:后取上肢伸肌、下肢屈肌侧穴位。常规消毒,取直径0.32mm,长40mm毫针,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1分钟。技术标准:进针动作柔和,快速刺入皮下,根据肌肉丰厚度,提插幅度13cm,频率为50/分,捻转角度为180°,频率为60/分,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较快。取穴及针刺角度、深度技术标准见表1

1 张力平衡针法取穴及针刺角度、深度技术标准

穴位    取穴标准                                               针刺角度      针刺深度(cm

极泉    上臂外展,在腋窝正中腋动脉跳动处                       避开动脉直刺     2.0

尺泽    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                 直刺             3.0

大陵    仰掌,于腕横纹正中,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直刺             1.0

肩髃     在肩峰前下方,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取穴              针尖朝向臂直刺   4.0

天井     尺骨鹰嘴后上方,屈肘呈凹陷处                          直刺             1.0

阳池     在手背横纹上,当指总伸肌腱尺侧凹陷处                  直刺             1.0

梁丘     仰卧,在膝髌上外缘上二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

         骨外上缘之连线上取穴                                 针尖斜向大腿向侧   3.0

血海    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针尖斜向大腿前侧   3.0

照海    在内踝正下缘之凹陷中取穴                              针尖斜向上刺       2.0

髀关    仰卧,在髂前上棘与髂骨外缘的连线上,平臀横纹,

        与承扶穴相对处取穴                                    直刺                5.0

曲泉    屈膝,在膝关节内侧横纹头上方,当胫骨内髁之后,

        于半膜肌、半腱肌止端之前上方取穴                      针尖斜向大腿后侧     3.0

申脉    于外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针尖斜向上方刺       2.0

解溪    平齐外踝高点,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

       足母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取穴                      避开动脉直刺          1.5

3.5  治疗时间及疗程  留针30分钟,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1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隔2天,连续治疗观察34个疗程。

3.6  关键技术环节  痉挛优势侧(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的针刺刺激手法不宜过强,进针手法要快捷轻柔,行针手法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手法轻慢。痉挛劣势侧(上肢伸肌、下肢屈肌侧穴位)的针刺刺激手法可较强,进针手法要快捷轻柔,行针手法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较快。

4  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及研究方案规定的方法和步骤实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痉挛瘫痪患者因痉挛状态及肌张力增高,容易出现滞针,故患者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医者手法要熟练,进针宜轻巧快捷,提插捻转要指力均匀,行针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运针不宜用力过猛。

5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因本针刺试验取穴多在四肢,不涉及胸腰背重要器官,故可能出现的针刺意外情况,主要为晕针、滞针、血肿、感染,如出现上述针刺不良反应,按常规处理即可。

                                  (组织推广: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