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孙向阳(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它是后于“意象”概念出现,却渐渐成为艺术的终极追求而超越了“意象”的一个范畴。我国的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的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本文就试图来梳理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宗白华先生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在中国美学史上,它是后于“意象”概念出现,却渐渐成为艺术的终极追求而超越了“意象”的一个范畴。意境指的是诗(词)、画、戏曲及园林等门类艺术中,借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熔铸所成,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之身心超越感性具体、物我贯通、当下无比广阔空间的那种艺术化境。意境一词是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宋代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二者完全一致;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虽然意境在明清时期才成为美学范畴,但它的形成背景须上溯至先秦道家、魏晋玄学以及隋唐佛学的本体论讨论,须上溯至魏晋至宋元诗、画等门类艺术中有关“象”与“象外”、“言”与“意”、“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关系的讨论。 下面,就从历史的角度来阐述我国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意境理论的发韧时期
《易经·系辞》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认为感性形象比之于抽象的逻辑语言更能充分抒发和表达主体情思。《易传》所言之“象”,主要指卦象,但也包括艺术形象。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着,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这就是说,“意”惟有依靠“象”和“言”才能予以传达出来。圣人出“言”与明“象”的目的即在引导人们去领悟和把握“意”,而“言”与“象”只是达“意”的手段和中介。王弼等人对言象意关系的阐发和讨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审美和艺术活动中意象关系的思考。 而在道家看来,万物本体和生命本源是前不见首后不见尾的“道”。人的感官、理智和言辞均不能获得它,但具有象征意义的、虚实统一的艺术形象却可以把握它。道家还肯定完美与自然的一致性,认为体现自然之道的特征,进行合理性运动的天地是“大美”的,体现自然之道的特征,符合于生命之情的真情实感的表露也是美的。道家还从另一角度对言意关系作了阐述。《庄子·外物篇》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认为只有超越“言”,才能体验和把握“意”,换言之,只有超越“有限”,才能体验和把握“无限”(道)。 不管是王弼等人对言意象关系的讨论,还是道家对“道”的阐释,都使我们依稀看到了“意”“象”的影子,这些影子不仅激起了后人对他们的继续探讨和完善,同时也成了后来意境理论形成的发端。
魏晋——意境理论的形成时期
魏晋时出现的玄学和佛学思潮,对意境范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玄学界和佛学界以体悟把握本体与实相“非有非无”为人生最高境界。这对以虚实统一为根本特征的意境说的产生起了催化作用。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云:“有之为有,恃无以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陆机的这种“缘情说”强调情感摆脱儒家伦理的束缚,肯定诗是诗人自由抒发情感的一种形式。在文学作品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物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钟嵘的《诗品》继承《乐记》关于物感心动音生的观点,认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同时,《诗品》还继承王褒关于美的音乐“良醰醰而有味”的观点,将“味”的概念引入诗论,并赋予它以美学意义,用它来证明美感享受,认为美的诗具有“味之者无极”的审美特征。钟嵘还进一步将“味”(滋味)作为审美标准引入艺术批评领域。径直以“味”(滋味)之“有”或“寡”作为诗(艺术)与非诗(非艺术)的分界线,极具美学家的眼力。而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主张描写自然景物既要形似,又要神似,“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刘勰认为描写景物不是抄袭自然,而是要从深远的情志出发,去仔细体察吟咏万物的声色。诗人触景生情,缘情而发,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境界才能写出“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的动人诗篇。 与此同时,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宗炳的《画山水序》和谢赫的《古画品录》等著作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顾恺之),“以形写形”,“山水以形媚道”(宗炳)、“气韵生动”(谢赫)、“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王僧虔)等一系列具有重要美学意义的观点。这些观点对意境理论的形成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宋——意境理论的成熟时期
在隋唐以前,齐谢赫《古画品录》即提出“若物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宋宗炳即提出“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隋唐时期,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提出“义得而言表,故微而难得,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唐皎然《诗式》提出“绛虑于险中,采奇于象外”,认为最好的诗应当是“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的,并提倡“假象见意”,主张借助形象来传情达意。晚唐司空图《与极浦书》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他们都认为,艺术毫无疑义地应从感性个别出发。但只有超越感性个别,做到“实”与“虚”、“象”(有)与“象外”(无)的和谐统一,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才能超越有限而把握无限,亦即真正地表现出宇宙生机与人生真谛之所在。 但“意境”一词真正出现应在王昌龄的《诗格》中。文中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显而易见,“意境”只是“境”之一种,与后世作为美学概念的意境内涵差别较大。而真正与美学范畴的“意境”关系密切者似是唐代日僧遍照金刚编撰的《文镜秘府记》所引王昌龄《论文意》一文中有关“意”与“境”关系的那段论述。其中第一段强调“意须出万人之境。”第二段强调“置忘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亦即要求诗的创作构思务必你做到“意”与“境”相合。唐权德舆在《左武卫胄许君集序》中,称赞许君“凡所赋诗,皆意与境会。”从而收到了“所趣皆远”的效果。与权德舆的“意与景会”说相类,晚唐司空提出“思与境偕”的观点。他在《与王驾评诗书》中说“王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这时期最值得注意的是严羽的“镜花水月”说以及范晞文等人有关诗歌艺术形象中“情”应与“景”相融的精辟论述。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认为“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话》中提出“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的情景相融的著名观点,并且引述《四虚序》的有关论点,指出诗歌创作务必做到“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总之,作为意境本质特征的虚实统一、情景交融、物我贯通诸要素,在这一时期已经得到相当深刻的阐发。应该说,意境作为美学范畴出现于世,已成“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势。
明清——意境理论的发展完善时期
明清时期,进一步确认了“意”的主导作用。李贽反对世俗的“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盲目迷信,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动说教而建立“童心说”。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在汤显祖看来,“情”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东西,“情”是艺术创作的动力,“情”是沟通作家与读者心灵的桥梁。用他的话说是“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而“公安派”首领袁宏道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任性而发”,坚持情感是艺术之生命所在。他说:“弟小修诗……大都独抒心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清代王士祯认为:诗写景尚“清远”,诗抒情贵“朦胧”,诗用词宜“明隽”,而诗“总其妙在神韵”,十分推重诗的蕴藉含蓄。袁枚认为,诗歌应该抒发真情实感,应该表现作家的个性。 这一时期,“意境”作为美学范畴正式出现在各门类艺术领域内。在诗论领域,明朱承爵似是最早使用意境范畴者。他在《存余堂诗话》中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言声之外,乃得其味。”他指出,意境的基本特点是意境融彻,意蕴丰富,具有超越感性具体的广阔艺术空间,令欣赏者感到其中大有“味”在。在画论领域,清初笪重光在《画筌》中说“冷法多门,诸不具论,其无怀意境之合。笔墨气韵之微,于兹尚可会通焉。” 晚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在《人间词话》中,他还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他还举例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乃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乃无我之境。同时,王国维还把“意境”作为判断艺术作品成败的尺度,并把意境理论与西方美学思想交汇和融合起来,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对传统的意境理论作了历史的美学总结。 总之,我国的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一种内在继承性、交融性和系统性,其形成过程可用如下图表归纳概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