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对中风病因的现代研究

 杏林脉香 2014-07-25

中医对中风病因的现代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祖国医学“中风”范畴,中风一病源自《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扑击、偏枯、痱风等。历代医家对其病因学说上各言其一,各持己见,中风的病因唐宋以前均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到了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其中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iE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明代张景岳则又提出“非风”之说,“内伤积损”的观点。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而致病,就近年来中风病因论述如下。

l.痰瘀致病

张久亮等 认为中风基础病因是痰瘀,即“故邪”致病。藏于心包、肝、肺血脉中的“痰瘀故邪”扰乱脏腑气血运行,导致气血损伤,进而损伤肝魂、肺魄、心包使道,而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或者“痰瘀”循血脉进入脏腑的经隧,亦可致病。何玲等*认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机主要是气血不畅,血液凝滞,瘀阻脑脉。血瘀是根本病因,水疾则是病理产物。水瘀互结,搏于脑窍,则神明失司,昏仆失语,半身不遂诸症迭起。韩萍等*认为血浊是缺血性中风的初始病理产物,易上袭脑神,伤及五脏;其形成之后又能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与风火痰虚气血六端互为转化,相兼致病,加重中风的病理变化。白海侠等认为痰瘀交结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因病机,痰浊和瘀血作为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均可单独见于缺血性中风患者,亦可相兼为病。秦润笋*认为瘀血痰浊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病理因素。

2.气虚致病

胡建鹏*等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主要病因病机,上气不足,不能推动血行,瘀血凝滞于脑脉,气血渗灌失常,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形成神昏、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金葆铭等*认为中风病因病机是年老正气不足,气血虚弱,运行不畅,脑失所养,四肢筋脉失养,脉络瘀阻,血虚阴亏,肝阳暴张,血随气逆横窜经脉,蒙蔽清窍。孙西庆*认为脑痿即脑髓空虚、真气不足是中风病发病之本。

3.毒邪致病

中风毒邪学说是中科院的王永炎院士分析古典医籍,并结合现代中医中风病研究,吸收、借鉴现代医学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中风病机理论的观点。他认为中风后产生的瘀毒、热毒、痰毒等毒邪是破坏形体,损伤脑络,破坏脑髓。何刚*认为中风急性期责于气逆,恢复期责于气滞,后遗症期杂以气虚;从毒邪致病角度看则是毒滞脉络。毒滞血脉,每与瘀血相结;毒滞经络,每与痰浊相夹。任丽等*认为缺血性中风是由诸多病邪使脑络长期、反复受损,自我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日久病邪积而成毒,更伤脑络,脑络自我调节功能丧失,最终毒邪闭阻脑络而发病。宋建民等*认为痰瘀毒邪是中风急性期的主要致病因素,痰饮致毒、瘀血致毒、痰瘀互结致毒致使毒邪痹阻脑内,痰瘀毒邪引起中风。

4.脏腑亏虚

潘相安*认为中风是源于肾的精气血衰竭,急性者源于肾真阴衰竭,而慢性者则源于肾的真阳衰竭。胡怀强等*认为中风的主要病机是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情志、环境、等)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肝肾阴精受损,风火痰气血等病理产物旋而变生,在各种诱因作用下引发而致。王金桥*认为脾胃功能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中风后遗症的预后善恶,脾虚血亏、脑络失荣是中风后遗症病机关键。

问题与展望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而且发病原因复杂,危险因素较多,仍有新的危险因素尚未发现,危险因素的影响机理缺乏大样本研究,且大多处于孤立的状态,临床研究偏多,基础研究较少,有些因素如性激素水平对其影响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我们应加强其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加强特殊人群危险因素的调查与研究,进一步寻找未发现危险因素,寻找出规律,制定防范措施,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深入研究,找出新的突破口,针对病因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在临床中的预防,亦提高其在临床中的诊疗效果。故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的研究,相信随着病因如性激素等水平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中将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