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讲 平仄

 清风斋445 2014-08-12
 

第二讲  平仄

先说说作业:

刚才我检查了一下作业,全班应交作业至少220多人,然而仅有61人,交作业的学员表现都很好,都做得比较工整。不容乐观的是,不交作业的太多了,可能有的是手机用户,但也要托付他人转交作业。学员三次不交作业移出本群绝不姑息迁就。

评阅情况:大都比较到位,钟灵雨龙、烟君、梧桐夜雨、秋水怡人、梅婷观雪、大海、梧桐雨等批阅都很认真。尤其是钟灵雨龙有眉批,有总批,很出色。个别的评语太简略些。还有A组、B组、H组的评阅无动于衷,班主任、班长要通知评阅本人,不可怠慢拖延。

还有,学员交作业要跟帖上交,不要随意开贴,否则影响评阅。希望大家课后要加强唐诗的阅读,加深对所讲内容的消化理解。

上一讲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了律诗和格律。介绍了:粘,替,韵字,格式,偶句等。说简单介绍,是由于内容和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在一堂课中全部讲完,因此,将从今天开始,在以后的课程中具体讲解。

通过上一讲,我们了解了:律诗是典型的格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排律三种。这里不再啰嗦。

上堂课我们还讲到,律诗的格律:格律=格+律。 我们作诗,就必须遵守这个纪律! 

我们说:格律=格+律 
格:包括:起,承,转,合,字数,平仄、粘,替,对,偶句和押韵。 
律:包括:声律、韵律、音律 
格和律 合起来就是格律。

这一讲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平仄。 
一,字的平仄

1,以后我们的诗词用字,只依《平水韵》、《词林正韵》为根据。其余韵书一律不采用。如果用中华新韵,要作说明。更切忌用拼音“望文生义”去判断字的韵部。

2,平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声调。

声调没有人不知道吧?

现代汉语里声调分四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水韵,比现代汉语多个入声。

大多数情况下,用今天的普通话来说:

一二声的字近似平音字,称为平,

三四声的字近似仄音字,称为仄。

用平水韵来讲,

平声分为上平下平,其实上平下平没什么分别。也就是一堆苹果太多了,一个篮子放不下,分成两个篮子来放的道理。

平水韵中有上声、去声、入声统称为仄声。

平水韵,大家平时可以上网搜到,看看它的来历。

二、平水韵

“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北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到唐朝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以上大家了解即可,重点掌握:

格律诗用韵根据“平水韵”,“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又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韵部有:

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

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

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

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

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

大家在网上搜到后,最好是打印下来,方便使用。

三、替、对、粘nián

1,替:律诗中的平仄是按二字一组平仄交替的,就是所谓的马蹄韵。句内要按照这个格式排列平仄。如: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平仄交替:平仄平;仄平仄

2、对:

什么是对呢?

是指一联内上下两句中2、4、6位的平仄相反。同一联内两句要对。
或者说,在起承转合的一个步骤中,前后两个分句中的2、4、6位上的字的平仄相反。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平平仄仄平平仄,

大渡桥横铁索寒。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3、粘: 
所谓的“粘”[nian],是指韵句与其后一句(奇数句3、5、7),句子中第2、4、6位上的字的平仄相同。

问大家,什么是韵句? 
注:韵句:2、4、6、8句(起句压韵除外)。
    奇数句:1、3、5、7句。 
除了倒数第一、三个字的平仄相反外,其余的平仄都一样。一样的就是粘。其实粘就是贴到了一起,但又不能完全一致,就出来个倒数第三个字相反。 
也可以这样说:律诗中的粘是指偶数句(246句)与奇数句(357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同,这就称为粘。 
有人问:粘,是否理解为:以七律【言】为例:23句 第 2,4,6字平仄相同 45句 2,4,6字平仄相同 67句 第2,4,6字平仄相同?

答:可以的。不过,应该倒过来说才对,因为是3粘2,不然就反了。记的时候要灵活,应懂谁粘着谁,孩子粘着妈,不是妈粘孩子。就可以说,奇数句粘前面的 偶数句。

 

简言之,也就是指上下两句中2.4、6位的平仄相同。联间相邻两句要粘。

大渡桥横铁索寒。仄仄平平仄仄平

更喜岷山千里雪,仄仄平平平仄仄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关于替对粘,我们以后还会讲到。

我们用例诗,看一下替对粘的用法;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先看每一句2、4、6位字的平仄关系。

它们都是依次交替排列的,这就是遵循了“替”的原则。

再看每一联上下两句2、4、6位字的平仄关系。

对应位置的平仄都是相反的,这就是遵循了“对”的原则。

最后看相邻两联的平仄关系。

前一联下句与后一联上句对应位置字平仄都是相同的,这就是遵循了“粘”的原则。

注意,“粘”在表述的时候,一般要说后联粘前联。如: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说是“碧毯线头抽早稻”句粘“月点波心一颗珠”句。

毯粘点;

头粘心;

早粘颗。

不可能说2句粘3句,因为3句还没有呢——是先有2,后有3的,只能说3粘2、5粘4、7粘6。

四、依据七律、五律的四种格式,排列七律、五律的平仄格律

1、诗歌的排列方法:

七律共八个分句,咱们就把它们叫做第一分句、第二分句……第八分句,排列时两句一行, 就如同刚才发的例子, 以后咱们写诗也这样要求排列, 不要一下子八行。正确的摆列方式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横式排列,也叫卧式排列

1、诵读、领会其韵脚、替、粘、对
咱们再看第二句和第三句的第二字, “闻”和“看”, 看在这里是读作“平”的, 音刊。这首诗押的是七阳韵,2、4、6、8句的尾字分别是“裳”“狂”“乡”“阳”都押的是七阳韵, 一点也没错的, 大家回头看一下原诗 对照一下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第3句的“看”:有两个读音,在这里是平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看”和“卷”也是一平一仄. 


2、大家看每句的第二字: 
一二分句:闻和外 对 (外仄,闻平) 
二三分句:看和闻 粘 (闻平,看平) 
三四分句:卷和看 对 (看平,卷仄) 
四五分句:日和卷 粘 (卷仄,日仄) 
五六分句:春和日 对 (日仄,春平) 
六七分句:从和春 粘 (春平,从平) 
七八分句:下和从 对 (从平,下仄) 

大家看, 12句、34句、56句、78句中的2、4、6位的字平仄相反 这就是对; 而32、54、76句中的2、4、6位的字平仄相同,这就是粘。 
总结一下就是:

替:一句内的246字平仄要用替,即平仄交替。

对:是指一联内上下两句中2、4、6位的平仄相反。即同一联内两句要

粘:同一步骤中的前后分句,平仄用对;两句紧邻之间,平仄用粘。大家明白了吗?(两句紧邻之间,就是上联的后分句,与下一联的前分句,2、4、6位的字的平仄相同。)

两句之间, 上一句的后分句和下一句的前分句,除了起句的尾字可平可仄外, 3、5、7句的尾字都是仄。 粘和对都是格律的硬性规定,必须遵守。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粘和对,那么七律的四种格式大家也要能够熟练地排出来。咱们把七律的四种格式总结一下,那就是 : 
a): 平起平收式(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第一句的第2个字是平,注意,我说的是第二个字。 
平收 :第一分句的尾字是平。首句入韵:第一句的尾字是平,是押韵的。

初学的同学,记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就如我们背英语单词,找到了规律就不必去背。

以此类推,就可以列出七律的其它3种平仄格式来,不一一列举了。 
    七律的格式咱们清楚了, 咱们再说一下五律, 五律的格式实际上就是把七律的每句的前两字去掉, 大家试试看是不是这样 
a): 平起平收式(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的格式实际上就是把七律的每句的前两字去掉

这个和七律一样,大家课后能看懂,我就不废话了,谢谢大家理解。 
关于格式记忆方面大家要学会灵活,不要死记硬背。 

【举个例子】大家看这个起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个就是对。 
第三句,因为在前面讲到了粘,那们我们就试着粘一下。第三句除了倒数第三个字变外,别的全不变。但第三句的尾字必须是仄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大家看,第三个句的倒数第三个字,是不是变了呢?虽然它变了,但246位置上的字依然没有改变,这就是粘。


那么,第12句相对,32句相粘,很容易就会记住。同学们自己在课后排一下。然后按对的规则再把第四句排一下,别发上来。其实这个比前边的死概念要容易多了,所以大家不要因为没听懂就急,依大家的水平,仅仅是练习几次就可以完全轻松的排出来。为了不枯燥,可以对照唐诗(比如李商隐的七律)进行平仄的排列。我们只记住第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是仄起平收式,看第二个字,第二句是对,所以一切反着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但是,最后三个字不能是三个平声字,所以倒数第三个字变成了仄。第三句因为是粘,所以除了倒数第三个字是反的,其他的全一样。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然后我们说第四句,第四句与第三句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同样,我们自己来排第五句,第六句,第七句,第八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这个是基本格式,然后,大家把基本格式的第二大句拿来作为第二个格式的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句和第一句对,但大家要记住,偶数句要押韵,就是说,偶数句尾字要平,大家在下边自己排一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第五句是与第四句相粘的;而第六句跟第五句是相对的;第七句与第六句是粘的,倒数第三个字反着来;最后一句与第七句对着干,这就是前面讲的粘和对;大家通过这个就理解了粘和对,其实不必非要记格式。理解了,你们完全就可以自己说出来。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格式。
第三个就是把第一个格式的第三句拿来做第一句,以此类推,第四句也一样,注意:你排的时候不能出现“平仄平”要是这样的话,把前面的平改成仄,就变成“仄仄平”。你们排的时候就会懂了,也就是网络上说的孤仄,孤仄是不可以的,网络上还有一种孤平的说法,我们以后也会详细的讲。这一段讲得快了些,因为大家只要动了手就会懂了,实践出真知。大家记得自己一定要动手去试着排,即使刚开始排错,但是,错不上10次,自己就彻底会了。

总之,这节课我讲的就是替、粘和对,及格式的排法,下课时大家自己排一下,希望自己把笔记多看几遍,有不懂的可以在群里跟老师、同学交流。不要怕错,决没有人会永远的错下去,错完了,你就是对。等你彻底的会了再想错都难。 
感谢大家光临,下课!

作业:

一、用简要的语言诠释格中的替、对、粘。(30分)

二、依据下列要求,分别排列出五律、七律的四种格式:

、五平仄定格凡四式(25分)

1、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2、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3、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4、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二)、七律平仄定格凡四式;25分)

1、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2、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3、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4、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二,完成下列对联:

ABCDE组:

出句:欢歌一曲心头醉(大漠)(10分)

出句:龙王潜水桑田旱(大漠)(10分)

FGHIJ组:

出句:韶光难再生悲叹(大漠)(10分)

出句:天籁真音羁旅醉(大漠)(10分)

三、作业要求 

1、作业提交时间:每周中午12点截止。 

2、组长整理作业贴时间:每周中午12点后~晚上7点截止。

3、评阅时间:为次周晚上7点截止。

4、学员用黑色字体,评阅用蓝色字体。

5、作业请独立完成,一旦发现抄袭,全部作零分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