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王旭高治肝三十六法的问题

 johnney908 2014-08-29
王旭高简介:
王旭高(1798~1862),名泰林,字以行,晚号退思居士。江苏无锡人。从舅父高锦亭学医多年,尽得其传。起初从事外科,后来专力于内科杂病,且对温病尤多关注,临证审征用药甚为精当。王旭高这样的名医,请他出诊的病人自然多。他出诊有个习惯,总是先到贫苦的病家,然后才去富贵人家。有人曾问他为何要这样做?他说,富贵人家稍稍有点小病,就会大惊小怪,找医生诊治。贫苦人家呢?病不到严重时是不会请医生的,更不用说找有点名气的医生了。这是我多年行医得出的经验。只要是贫苦人家找我,不仅要先去,而且即使深更半夜,我也会赶去的。?

  王旭高为贫苦人家治病,一般是不收诊金的。遇到家境十分贫寒的,他在处方的右上角写上“记账月结”四个字,加盖上他的印章。要病家去药店抓药时不用付钱,钱由他来结算。病家自然千恩万谢,称他为善人。?

  王旭高说过这样一番话:“医,仁术也。其心仁,其术智。爱人好生为之仁;聪明权变为之智。仁者余而智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足,则流为期世虚妄之徒。”这番话他是对他的学生讲的,也是他一生行医高尚品德的写照。
王旭高行医时“爱人好生”已如上述,“聪明权变”也是他一生精研医术的座右铭。他十二三岁时随他的舅父高锦庭学医。高锦庭也是江南一位名医,擅长疡(外)科。高锦庭对门下弟子要求很严,对外甥更加严格。要他白天诵读医书,中午练字,晚上学习古文词。治病时则让王旭高随侍左右,教他如何运用医书原理,对症用药,辨证施治。王旭高十分用功,生性又很聪明,在舅父的严格教育下,年青时就有了扎实的医术基础,20多岁悬壶行医。初以疡科名噪一时,求医者门庭若市,后他又致力于内科疾病的研治,尤其是在肝病方面取得了比前人有突破性的进展。成为嘉庆、道光年间江南的代名医.
王旭高为病人治病,只要他认为自己诊断正确、用药恰当,就敢于坚持,承担风险。在他刚独立行医不久,有一50多岁妇女患有胸闷、恶心、体温较高的病症,曾延医诊治,施以疏通发散药,10多天未有好转,转请王旭高治疗。王旭高诊断病人已中气虚弱,感寒尚除,处以中补、发散药方。病家不放心请另一较有名气的医生会诊。那位医生认为病人10多天没有大便,不宜中补,而用通便药物。王旭高明明感到病人已虚亏,用通便药很可能发生意外,但他没有坚持。果然,病人服用通便药后发生虚脱,抢救无效死亡。王旭高对此十分悔憾。后以此为戒,并教育门下弟子行医时一定要对病人负责。?

  王旭高医术精深,医德高尚。平日行医遇疑难病症求治,必深思熟虑,慎重处方。其后有效与否,注意随访,必要时令其再诊,以完成全功。故所存医案,无不稳妥透彻。对贫穷患者,他必先行救治,不收酬金,甚至无偿供药。
王氏学术代表著作为《西溪书屋夜话录》,书成后惜多散佚,仅存治肝三十法。王氏著述甚丰,后世将其《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汇编歌括》、《医方歌括》、《薛氏湿热论歌诀》、《医方歌诀》,连同《西溪书屋夜话录》合刊为《王旭高医书六种》。著《医学刍言》,门人方耕霞(仁渊)搜集编辑其师脉案,于1879年刊行《王旭高医案》4卷。
王旭高乃程门雪先生生前最为推崇的医家,对其治肝三十六法备加赞赏,旭高自言:能治肝者,治百病。程门雪先生以歌诀的形式,结合叶桂医案及平生心得,抄录于册,以备传于后世,余偶得之,实不敢私密,公布于众。此歌诀临床极其实用。无半点浮夸之语。

    原文:肝气,肝火,肝风,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夹寒,夹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治法最广,姑录大略于下:

    肝气

    1:疏肝理气法: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疼痛.疏肝理气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平。兼寒吴(茱)萸热丹(皮)栀(子),兼痰半夏与茯苓。

    2:疏肝通络法:疏肝不应宜通络,营气窒痹辛润行。(辛润以通络道也)络脉淤阻(当)归须桃(仁),旋覆泽兰新绛增。(兼通血络也)

    3:柔肝法:肝气胀而疏更甚,(当)归(牛)膝(枸)杞柏(子仁)柔肝认。兼寒肉桂与苁蓉,兼热天冬生地审。

   
4:缓肝法:缓肝之急经方好,白芍橘饼甘麦枣。肝气甚而中气虚,此方变化无穷奥。(此经方甘麦大枣汤加白芍橘饼,此方叶天士最喜用之,平淡而神奇,善用之,变化莫测,乃女科要方也)

    5:温中疏木法:培土泄木用六君,白芍吴(茱)萸木香加,脘腹胀痛肝乘脾,疏木温中法最深。(温中疏木黄元御惯用此法,黄氏立法大意是
胆胃宜降,肝脾宜升,而以脾胃为升降之枢机,此中尚有微旨,盖柴胡桂枝一类是升疏,所谓木喜条达是也,吴茱萸,川楝子,白芍之类为降疏,疏泄二字要分开看,逍遥土中疏木,抑气,四七之类是木中疏土,疏是竖,达其郁结,泄是横,局方四七汤:桂枝,甘草,人参,半夏无一理气之药,而能泄其有余,是方合疏泄,二者均用之,与逍遥又微有不同,须深思。治七情之气,与逍遥同,级堪玩味!)

   
6:泄肝和胃法:脘痛呕酸肝犯胃,泄肝和胃法亦异,(与肝气乘脾之治,又异途也)。二陈汤合左金丸,川楝白蔻犹同意(泄肝和胃法与温中疏木法不同,却是相对之治,研究二者用药之分,思过半矣。)

   
7:抑肝和肺法:抑肝肝气冲于肺,谇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喘主吴(茱)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汇。附:刘氏渡州此法此方:栝楼皮,杏仁,枇粑叶,陈皮,石决明

    8:泄肝肝气上冲心,热厥心气用左金。金铃子散寒(加)椒桂,寒热具有仍(加入白)芍(黄)连。泄肝法主苦辛酸,三者错综随证任。

   
以上治肝八法,虽为吾人所常用这,但能分别精细,用之合适,也殊不易。药均和平之品,唯从此化裁,则变化无穷,举一反三,其有裨于临证,实用殊非鲜也,叶氏于此一门大有妙旨,脾胃及木乘土二篇中,妙绪无穷,宜细考研备之。
清代名医王旭高,对其治肝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名为《治肝卅法》,载入其《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对此进行梳理与总结,于今日之临床亦有重要意义。

       肝气

1、疏肝理气药物: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加减: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栀子;兼痰加半夏、茯苓。解析:(1)本法主治证为肝气自郁于本经,实即肝之疏泄不及,病在气分。《临证指南医案》谓“初病在经”,“经主气”。故本法适用于病之初起时,病在气分,尚未及血分。治疗方面,皆选用辛味之品。《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香附、郁金、青皮、橘叶皆为味辛入肝经之品,其疏肝理气之功自不必多言。(2)至于苏梗一味,尚须斟酌。肝气郁滞时,为何选用入中焦脾胃之苏梗呢?盖肝属木,脾属土,木能疏土。肝郁则木不能疏土,故用苏梗疏理中焦。 (3)吴萸、丹皮、栀子皆味辛入肝之品。吴萸性热,丹皮、栀子性寒,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栀子,亦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之义。至于兼痰加半夏、茯苓,亦属兼治之法。

2、疏肝通络药物:旋复花、新绛、当归须、桃仁、泽兰。解析:(1)用疏肝理气法不应时,当用此法。实即肝之疏泄不及,病在血分。《临证指南医案》谓“久痛入络”,“络主血”。故本法适用于肝气郁滞日久,病由气分转至血分。(2)旋复花、新绛,乃治肝着之旋复花汤中主要药味。《金匱》谓“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肝着,历代注家均认为乃肝之疏泄失职所致。旋复花,《本经》谓“主结气胁下满”。肝经走两胁,则旋复花入肝经自明。惜后人多以本品入肺胃二经论述。新绛为何物,目前尚有争议。至于当归、桃仁、泽兰皆为入肝经血分之品,自无多言。(3)由疏肝理气法至疏肝通络法,其病理变化是由气至血,由郁至瘀的过程。《临证指南医案》谓“治经不愈,即治其络”即此义也。(4)《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汪案“此络脉瘀痹……桃仁、归须、五加皮、泽兰、丹皮、郁金。”沈案“久病已入络……白旋复花、新绛、青葱管、桃仁、归须、柏子仁。”朱案“肝络凝瘀,胁痛…旋复花汤加归须、桃仁、柏仁。”此三案可与本法参考。 3、柔肝药物:当归、牛膝、枸杞、柏仁。加减:兼寒加肉桂、肉苁蓉;兼热加天冬、生地。解析:(1)用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法无效时,考虑用柔肝法。前两法乃针对肝之疏泄不及,乃肝用之病;而后者乃针对肝之阴血不足,为肝体之病。(2)当归、牛膝、枸杞、柏仁皆入肝经,为养肝之品。(3)兼寒加肉桂、肉苁蓉。肉桂守而不走,入血分,适用于肝体为病。而吴萸辛散,走而不守,入气分,适用于肝用为病。故若兼寒象,疏肝理气法用吴萸;而柔肝法用肉桂。兼热加天冬、生地。生地入肝经,乃清肝热之要药。至于为何用苁蓉、天冬,尚有一虑。此二味皆入肾经。肝体不足时,“虚则补其母”,故补肾水以生肝木。苁蓉性温,天冬性凉,故寒用苁蓉,热用天冬。

4、缓肝药物:白芍、橘饼、甘草、小麦、大枣。解析:(1)本法主治肝气甚而兼中气虚。肝气甚即肝之疏泄太过。疏肝理气法和疏肝通络法皆治肝之疏泄不及,故用辛味之品,即《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故本法用白芍,取其味酸以泄肝,即“酸泻之。” (2)因又兼中气虚,故用甘味补脾之品:橘鉼、甘草、小麦、大枣。至于甘草、小麦、大枣,乃《金匱》治脏躁之甘麦大枣汤。方后注明言“亦补脾气”。《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即甘味之品除补脾之外,尚可缓肝之急。《王旭高临证医案·痉厥门》钱案即以生甘草、大枣甘味之品缓肝之急。

5、 培土泄木药物:六君子汤、木香、吴萸、白芍。解析:本法主治肝之疏泄太过,横克脾土。故用六君子汤健脾。脾气以升为健,故用木香以升提脾气。因肝疏泄太过,故用吴萸、白芍泄肝。叶天士常以吴萸泄肝。如《临证指南医案》谓“泄肝如吴萸、椒、桂…。”《王旭高临证医案·虚劳门》张案“气虚则脾弱,肝强侮其所胜……扶土泄木。”观此案用药,白芍、吴萸泄木,其它俱是治脾之味(炙甘草、防风根、砂仁、陈皮、冬术、川朴、焦神曲、茯苓、炮姜),其中防风、砂仁乃升提脾气。《王旭高临证医案·脘腹痛门》张案“腹痛有块,肝脾不和……治以疏和。”此案用丹参、白芍、香附治肝,治脾则用怀山药、茯苓、茯神、冬术、神曲、砂仁。《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江案“古人培土必先制木,仿以为法……人参、淡吴萸、淡干姜、炒白芍、茯苓”;某案“补太阴,泄少阳……人参、茯苓、焦术、炙草、广皮、白芍、炒丹皮、桑叶”;张案“木犯太阴脾土…法当补土泄木……人参、白术、半夏、茯苓、甘草、广皮、丹皮、桑叶、姜枣”。以上诸案,均可与本法参考。

6、泄肝和胃药物:二陈汤、黄连、吴萸、金铃子、白蔻仁。解析:(1)本法适用于肝之疏泄太过,横克胃土。因肝之疏泄太过,故用吴萸、金铃子泄肝。吴萸性热,川楝子性寒,临证可斟酌选用。肝气犯胃,则胃气上逆,故须降胃。黄连、白蔻均降胃气,二者亦一寒一热,临证亦须灵活选用。(2)《王旭高临证医案·积聚门》金案“当从肝胃求治……淡吴萸、半夏、香附、川楝子、延胡索、茯苓、焦六曲、陈皮、白芍、蔻仁”;周案“肝气欲升而不得,胃气欲降而不能…法当疏运其中……半夏、橘红、青皮、莱菔子、川朴、吴茱萸、赤苓、白蔻仁”。《王旭高临证医案·脘腹痛门》沈案“肝胃气痛…治以温通……二陈汤去草,加瓜蒌皮、吴茱萸、白胡椒、当归、香附、川楝子”。《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某案“肝厥犯胃入膈……半夏、姜汁、杏仁、瓜蒌皮、金铃子、延胡索、香豆豉、白蔻”。以上诸案,均可同本法参考。(3)培土泄木、泄肝和胃二法,均为疏泄太过,一犯脾土,一犯胃土。治脾用木香,治胃用黄连、白蔻。一升一降,亦即《临证指南医案》“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义,颇堪师法。

7、泄肝药物:金铃子、元胡、黄连、吴萸。加减:兼寒去黄连,加川椒、肉桂;寒热俱有,不去黄连,更增白芍。解析:(1)本法主治肝气上冲心。肝气为何要冲心?盖肝属木,心属火,母助子气之故。(2)治疗上当泄肝制心。泄肝用金铃子、元胡、吴萸。《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泄肝如吴萸、椒、桂…川楝苦寒,直泄肝阳;元胡专理气滞血涩之痛”。黄连入心经,故制心用黄连。若兼寒,去黄连之性寒,加入性热泄肝之川椒、肉桂;寒热俱有,则不必去黄连,另加入味酸之白芍。苦辛酸为泄肝主法,金铃子味苦,吴萸味辛,白芍味酸,正合此义。

8、抑肝药物:吴萸汁炒桑皮、杏仁、橘红、苏梗。解析:(1)本法主治肝气上冲肺,即“木叩金鸣”。肝病传至肺,则肺失肃降。故治须降肺,用桑皮、杏仁、苏梗。至于桑皮用吴萸汁炒,取吴萸泄肝之义。(2)《王旭高临证医案·咳嗽门》李案“肝经有郁勃之热,肺家有胶粘之痰……当以平肝开郁,参清金化痰……沙参、橘红、苏子、杏仁、石决明、川贝、茯苓、丹皮、蛤壳、枇杷叶、陈海蜇、地栗”;岑案“烦劳罢极则伤肝,肝伤则气逆而上迫,为胁痛,为咳嗽。秦氏所谓先胁痛而后咳者,肝伤肺也。治法不在肺而在肝,旋复花、桃仁炭、杏仁、川贝、苏子、冬瓜子、黑山栀、丹皮、郁金、苡仁、枇杷露”。以上两案可供参考。

9、散肝药物:逍遥散。解析:本法用治肝之疏泄不及。

肝风

1、 熄风和阳药物:丹皮、白蒺藜、石决明、羚羊角、钩藤、菊花。解析:本法适用于肝风初起,由阳亢所致。故治用凉肝平肝之法。以上诸药均为性寒入肝经之品。除丹皮外,皆有平肝作用。《王旭高临证医案·中风门》赵案“……拟熄风和阳,化痰泄络……羚羊角、石决明、胆星、法半夏、茯苓、甘菊、远志、煨天麻、橘红”。可与本法参考。

2、熄风潜阳药物:牡蛎、菊花、女贞子、玄参、生地、阿胶、白芍。解析:(1)用熄风和阳法不效时用本法。此证乃由阴不制阳,阳亢化风所致。故采用滋阴平肝法。上述药中,玄参、生地、女贞子、白芍滋肝,牡蛎、菊花平肝。(2)关于滋肝,有两种方法。 A、酸甘化阴法:取白芍之酸,阿胶、生地之甘。《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某案“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甘酸之属宜之……生地、阿胶、牡蛎、炙草、萸肉炭”。此案取萸肉之酸,生地、阿胶、炙草之甘。 B、补肾滋肝法:因水能生木,故补肾以滋肝。《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曹案“…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生地、阿胶、天冬、玄参、川斛、小黑豆皮”。此案以天冬、玄参、川斛补肾以滋肝。(3)《王旭高临证医案·肝风痰火门》张案“此段经文明指肝胆风阳上盛,久痛不已,必伤少阴肾阴……今以育阴、潜阳、镇逆法……,生地、龟板、杜仲、牡蛎、茯神、枣仁、磁石、阿胶、女贞、沙苑、石决明”。可与本法参考。

3、培土宁风药物:人参、甘草、玉竹、麦冬、白芍、菊花。解析:(1)本法用治肝风上逆兼胃阴不足。《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君肝阴胃汁已虚…用药忌刚用柔”。用白芍、菊花治肝风即“忌刚用柔”之体现。人参、甘草、麦冬、玉竹治胃阴不足。(2)本法与缓肝法之区别:缓肝法为肝气太甚,故用白芍缓肝;培土宁风法为肝风上逆,故用白芍、菊花平肝。缓肝法又兼脾气不足,故用橘饼、甘草、小麦、大枣补之;培土宁风法又兼胃阴不足,故用人参、甘草、玉竹、麦冬补之。

4、养肝药物:天麻、三角胡麻、枸杞子、当归、生地、首乌、牛膝。解析:(1)本法主治肝风旁走四肢。其实质为血虚生风。(2)本法与熄风潜阳法的区别:熄风潜阳法用于阳亢上冒巅顶,本质是阴不制阳,故以滋肝阴为主;养肝用于血虚旁走四肢,本质是血虚,故多用补肝血之味,如当归、生地、首乌、枸杞。(3)本法与柔肝法的区别:柔肝法与养肝法俱针对肝体不足而设。惟柔肝法适应证单为肝体不足;而养肝法适应证为血虚而生风,故除补肝体外,尚加入平肝之品,如天麻。(4)《王旭高临证医案·中风门》之孙案“……血不养筋,肝风走络,左臂痠痛,或止或作,法当养血通络……制首乌、当归、杞子、稆豆衣、丹参、蒺藜、苡仁、茯苓、秦艽、桑枝、红枣”。谢案“……此为血虚不能涵木,筋脉失养,虚风走络,痰涎凝聚所致,拟养血熄风,化痰通络……制首乌、紫石英、白蒺藜、半夏、茯神、洋参、陈皮、羚羊角、石决明、煨天麻、枣仁、竹油、姜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之胡案“缓肝润血熄风……制首乌、杞子、归身、冬桑叶、三角胡麻、柏子仁、茯神、天冬、黑稆豆衣”。以上三案可与本法参考。

5、暖土以御寒风法药物:白术附子汤解析:本法适用于脾阳不足,招致寒风。

6、平肝药物:钩藤、蒺藜、金铃子、橘叶。解析:本法主治肝风上逆,用钩藤、蒺藜平肝。而金铃子、橘叶均为疏肝之品,此处用之,其义不明。

7、搜肝药物:羌活、独活、荆芥、防风、薄荷、蔓荆子、蝉衣、僵蚕、天麻、白附子。解析:本法适用于外风内风并见。既可是外风引动内风,也可是内风招致外风。药分两组:治外风:羌活、独活、荆芥、防风、薄荷、蔓荆子;治内风:蝉衣、僵蚕、天麻、白附子。《王旭高临证医案·肝风痰火门》钱案“外风引动内风…用羌活、柴胡、防风、川连、甘菊、焦栀、桑叶、丝瓜络、钩藤”; 案“外风引动内风……荆芥、川芎、杏仁、防风、甘菊、枳壳、羌活、藁本”。以上两案可与本法参考。

   肝火

1、清肝药物:羚羊角、夏枯草、丹皮、黄芩、黑栀、连翘、竹叶。解析:(1)本法主治肝热。羚羊角、夏枯草、丹皮、黄芩、黑栀俱为清肝热之品。而连翘、竹叶均入心经,为清心热之品。肝热而清心,取“实则泻其子”之义。(2)《临证指南医案·目》某案“肝火上郁,目眶红肿……连翘、赤芍、菊花叶、黑栀子、苦丁茶、夏枯草”。《临证指南医案·肝火》陆案“…先以清肝通络……丹皮、山栀、羚羊角、夏枯草、蚕沙、钩藤、连翘、青菊叶”。此二案与本法用药颇似,可作为参考。 2、泻肝药物:当归龙荟丸、龙胆泻肝汤、泻青丸。解析:本法主治肝火。肝热与肝火之区别: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热性静,火性动。二者并无本质区别。

3、清金制木药物:石决明、枇杷叶、沙参、麦冬、玉竹、天冬、石斛。解析:(1)本法适用于“木火刑金”。石决明清肝。枇杷叶、沙参、麦冬、玉竹润肺清肺。肝肺既治为何又用石斛、天冬补肾呢?《临证指南医案》谓“肺热不能生水,阴愈亏而阳愈炽。”故用石斛、天冬滋肾水。(2)本法与抑肝法区别:抑肝法适用于肝气犯肺,而清金制木法适用于肝火犯肺。故抑肝法用吴萸泄肝,清金制木法用石决明清肝。(3)《王旭高临证医案·咳嗽门》“肝经有郁勃之热,肺家有胶粘之痰……当以平肝开郁,参清金化痰……沙参、橘红、苏子、杏仁、石决明、川贝、茯苓、丹皮、蛤壳、枇杷叶、陈海蜇、地栗”。立法用药可与本法参考。

4、泻子药物:甘草、黄连。解析:肝火亢盛时,泻其心火,以蕴其肝火,即“实则泻其子”,故用黄连、甘草泻心火。

5、补母药物: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解析:本法适用于水亏火盛之候。肾水不足则肝火亢盛,肾水盛则肝火熄。本法虽为“虚则补其母”,实际仍是虚在肾,故补肾水。

6、化肝药物:化肝煎。解析:本法用于肝经郁火。实与清肝法无本质区别。  

肝寒肝虚等证治

1、温肝药物:吴萸、肉桂、川椒。解析:本法适用于肝经虚寒。吴萸、肉桂、川椒皆性温入肝之品,故治肝寒,不必多言。

2、补肝药物:首乌、菟丝子、枸杞、山萸、枣仁、脂麻、沙蒺藜。解析:本法用于肝体不足。此法与柔肝法并无本质区别。

3、镇肝药物:石决明、龙骨、牡蛎、龙齿、金箔、清铅、代赭石、磁石。解析:(1)本法用治肝风,以阳亢为主。上述药味皆为矿类、介类、金石类,具潜镇之功。(2)《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曹案“肝胆阳气,挟内风上腾不熄……进和阳镇摄方法……龟甲、龙骨、牡蛎、茯神、石菖蒲、远志。”可与本法参考。

4、敛肝药物:乌梅、木瓜、白芍。解析:(1)本法主治肝风,以阴虚为主。乌梅、木瓜、白芍皆味酸收敛之品。乌梅、白芍又具补肝体之功。(2)《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朱案“此厥阴之阳化风……肝为刚脏,参入白芍、乌梅以柔之也”。可与本法参考。

补肝阴补肝阳补肝血补肝气

1、补肝阴药物:生地、白芍、乌梅。解析:此为酸甘化阴法。生地味甘,白芍、乌梅味酸。适用于肝阴不足。

2、补肝阳药物:肉桂、肉苁蓉、川椒。解析:此三味皆为性温之品。适用于肝阳不足。

3、补肝血药物:当归、川芎、川断、牛膝。解析:本法适用于肝血不足。与柔肝法无本质区别。

4、补肝气药物:天麻、菊花、细辛、生姜、白术、杜仲、羊肝。解析:本法用治肝气不足。临床体会不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