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步语文路:十四、尝试当当小“学者”

 许愿真 2014-12-31

十四、尝试当当小“学者”

学者,指有一定学术成就的人。高中学生,能够当小“学者”,能够有一定的学术成就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高中语文学习提倡探究式学习,提倡研究性学习。既然有探究,有研究,就可以在学术上有一定的成就。当然,这个“一定的成就”是相对而言的。

探究式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不同,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求师生共同营造研习的氛围,在探讨中扩展学习领域,构建新知,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符合高中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特点。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高中学生语文探究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日趋成熟,自我意识和创造欲望正在增强。通过小学、初中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在继续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要使自己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在探究性学习中增强探究的兴趣,养成探究的意识和习惯。要学习探究的方法,包括确定主题、制定计划、撰写报告的方法等。拓展探究学习的空间,从自然、社会以及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中,寻找有价值的探究课题,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认识。根据探究学习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把重点放在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探究的方法上。

探究式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花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式学习要达到的三个问题目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式学习的重要价值。在语文学习中,有很多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究。在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应该更多地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调动已有的多方面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一般步骤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内心产生矛盾,主动提出要求解决问题;由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提出解答问题的合理假设,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从理论上或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假设;总结,得出结论。运用探究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改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倡导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启发下在合作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注重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性活动,能培养其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能锻炼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增强其社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1、创设条件,激发探究兴趣

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能够成功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自由选择合作对象,并且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的内容。要做到让学生多学,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说、去阅读、去写,让班内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去。

兴趣会使人对某些事情优先给予一定的注意,是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人们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带有一定的积极情绪色彩。要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也就是对待未知知识的态度,在学习中充满怀疑、好奇的因素,永远保持着探究的热情。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探究意识,学习科学精神、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激发探究的潜能,着实培养高中语文学习探究的兴趣,对语文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有兴趣地学习,有利于能力的快速提升。

2、培养收集、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在现代信息的处理和应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培养能够利用网络收集各种信息,具备利用网络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文献研究、调查、考察等方法进行信息的收集,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初步处理,形成新的观点,并且能够运用到信息交流当中去。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对需要探究的问题能够进行思考、分析,制定出活动方案,运用各种探究方法,利用网络搜索技能和现有的语文知识,进行深层次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有所用,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3、不定期组织专题讨论,培养探究能力

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在进行探究质疑的同时还应当进行合作讨论,这是新课标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要求之一。根据教师布置的讨论主题,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然后以辩论和讨论的形式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例如在讲授《六国论》时,思考:谈谈苏辙的《六国论》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异同点;谈谈六国破灭的主要原因。由于对相关资料的占有情况不同,观点会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出现这种情况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不必要求答案统一,只要观点有道理就行。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为了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也就是对学过的知识再认识、再思考,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行为。创造出新的观点,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就要把它展现给大家,接受别人的质疑,驳斥别人的观点,不断充实自己的观点。在辩论的过程中要积极参与辩论,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深入思考的能力。通过合作讨论和自己的独立思考相结合,在合作讨论中会不断地发现一些问题并且能及时进行解决,既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交际能力。

4、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大胆探究。探究性学习离不开主体的参与,能否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主体要充分地调动起来,发挥积极和主动性 。

探究性学习既有别于研究式学习,也不同于接受式学习,它起于“知”,侧重于“行”的过程中培养情感,培养能力,研习学习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避免急功近利,开展探究活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同时还要进行周密安排,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应用性目标、审美性目标之外,把探究性目标当成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1、探究学习应该注重生活积累和知识整合。

阅读是语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所以茅盾说,读书应当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中去看。生活是永恒的老师,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东西,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积累足够的经验和丰富的阅历。有了生活的积累,文本的品读才有了坚实的基础。文本研习是自身认知结构与外来信息有机整合的过程,要在阅读时发现阅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已有的相关“内存”融合到文本中去,形成文本、作者和读者的共鸣。

2、探究学习应该注重文本和思想的延伸。

文本探究要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引向深入,使文本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发生碰撞,产生认识顿悟和思想飞跃。没有感性因素,哪里有情感和形象?因此,阅读学习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审美积累、生活感悟和文化积淀。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把挖掘历史遗迹、搜罗文化古籍看作是比生命都重要的事。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几乎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一个人的文化积淀也必然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任何文化积淀的民族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任何文化积淀的人将如何立足于社会,立足于生活。

3、探究学习应该注重多层次的解读。

《考试说明》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从作者、读者、文本,从表面、内涵、背景,从历史、创新、局限等等来进行观察、思考、比较、评价。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文化复合体,无不具有文化的多元性与多面性。一部《红楼梦》,有人读出了爱情的悲剧,有人读出世态的炎凉,有人读出官场的腐败……这些都跟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取向有关。多元解读有界,深浅也有度,而创造无限。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文本、感受文本,进行多向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行充满个性的多层文本解读,焕发出生命智慧的光芒。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问题创设为情景,以自主钻研为形式,以实践体验为手段的一种学习。高中语文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求知、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发现意识、探究精神和研究能力。整合提出的问题,确定学习的方向、内容,对问题的自主探究就成了学习的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可以控制在三个层面:一是质疑、渗透和延伸。学则须疑,可以是对文本的质疑,对参考资料的质疑,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质疑,也是对同学发言的质疑。质疑之后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发现,把获取的知识、经验,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提炼,即互相渗透,形成新的知识和经验。还要将学习内容向课外延伸,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要求的。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引进生活的“活水”,把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联系起来。二是整合、深化和提升。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活动课程的方式进行,活动过程的研究化,注重在学习课题的统领下构建课程体系,通过专题将文本学习中的经验、知识、能力进行重新整合与深化;还可以通过语文活动的系列化和研究化进行,以研究性学习为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增加研究的内涵;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网筛选信息和下载有关资料,为语文探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提升语文素养。三是研究、合作和综合。研究性课程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为载体,课题的选择可以从全开放式、限制开放式或集中收拢式三个方面实施。要以过程关注为核心,鼓励学生自己探索、体验,所以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要极大关注研究的过程,而不应只关注结果。学生参与得到的体验与进步,包括自信心、交往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精神、责任心等,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更为重要。布鲁纳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发现的过程。学生的思考、看法,就是发现。学生在发现中发展了智力,培养了探究思维的能力;学生是在走科学研究的道路,并在其中获得知识、素养。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稿),已明确将研究性学习与学工、学农、学军、劳动技术以及社会服务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社会实践”课程,列为高中学生必修课程。语文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新领域。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研究性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也讲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正是如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突出特征就是坚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它有如下特点:

重自主。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完全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想研究《三国演义》或《水浒》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历史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研究性学习自主就自主在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研究方式。可以说整个研究小课题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表现形式等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

重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一个方案设计,一个广告创意,提出一种新见解。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习过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结果。比如说,杜甫《客至》诗中有“樽酒家贫只旧醅”句,教材的注释是:“未过滤的酒。”如果说学生能提出问题,认为这种说法不妥,通过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小论文,即使结论不一定正确,它同样有存在的价值。

重应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概念学习,通过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规则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解决学习,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发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它与一般性学习的主要区别。如果说想做一个评论家,洞察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必须以语文为基础,及时地选取反映新动向的重大国际事件作为评论对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后,美国政府对外政策有何新的动向?台湾问题最终将如何解决?这些都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

重开放。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还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可以到社会中去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也可以到网络上读书,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总之,学习方式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重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要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感兴趣的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乃至解决问题。可以说“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2、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差异。具体说,有以下目标:

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提高综合应用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尝试相关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强调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学会沟通合作,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善于合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