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觅“桃源”

 wps0321 2015-01-09
寻觅“桃源”

王继兴

桃源何在?——我寻觅了大半生。终于,我还真是找到了。

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里,讲述了一个美丽而媚人的故事,说是武陵渔郎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避秦世界:那是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的理想天地;是一个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于是,历朝历代,桃花源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尤其是历代文人墨客,相继寻访探幽,揽物抒怀,留下了无数足迹和临风吟咏的诗篇!比如:“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世上那知古有秦, 山中岂料今为晋。”(王安石)……

随着历代人们的不尽寻觅,特别是近现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全国各地被发现的“桃源”越来越多。比如——

江西九江人说,地处庐山大汉阳峰下的康王谷,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创作原型所在地。这里青山叠翠,瀑溪流泻,乃昔日陶渊明自故里栗里村至东林寺访彗远高僧必经之地。先生多次往返于此,自然会触发其创作的灵感。现为星子县隘门镇庐山垄村,居住着陶、康等九姓千余村民,他们为陶公后代而感到自豪!

湖南常德人说,权威工具书《辞海》在“桃源山”条目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由于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深远影响,唐之著名诗人孟浩然、张旭、王维、李白、刘长卿、刘禹锡、王昌龄等,都有题咏。及至宋朝,朝廷在此专置一县,并以“桃源”为县名。

湖北十堰人说,《桃花源记》所叙晋太元年间,中国版图上叫“武陵县”的只有今天十堰市的竹山县。竹山古称武陵县,属汉中郡,在秦朝就有了。晋时,武陵县属上庸郡。而竹山境内的堵河旧称武陵河,河中峡谷至今还叫“武陵峡”。峡谷入口处的村子叫桃花源村,属竹山县官渡镇;出口处的村子叫桃花源乡,属竹溪县。桃花源村也好,桃花源乡也好,桃花源这个地名不是现在安到这里的,而是古已有之。

安徽黟县人说,黟县一带的山水形胜、风情掌故与《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景象十分契合。这里四面环山,从渔亭溯漳溪而上,两岸青山溢翠,林木葱茏,山牵水行,水随山转,峰回路转处原有一个桃源洞可供进出,出洞便豁然开朗!放眼阡陌交错,房舍栉比,更有修竹新篁,桑麻稻菽。生活于其间的居民,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唐代李白游览了黄山后来到黟县,在桃源洞不远处的浔阳台垂钓,曾吟诗曰:“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此外,还有江苏连云港宿城的桃花源,重庆酉阳县的桃花源,河南内乡县的桃花源,乃至台湾的桃花源等等。各自引经援典,言之凿凿,都说本省本地的“桃源”有根有据。

上述各地中,有几处都洒有我寻觅的足迹,且均感各有各的意境绝妙之处。其实我也清楚地知道,陶渊明虽远在江湖,却仍旧关心着国家政事。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王朝的腐败,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既是“塑造”,后人又何必在现实生活中去痴痴地苦苦地寻觅呢?说到底,后人的寻觅,是一种艺术审美的需要,是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是一种心境愉悦的需要,在今天更是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的需要。

开始我说“我还真是找到了”,这也是真的。

桃源何在?我豁然悟出:“远在天涯,近在眼前。”我寻觅了大半生,原来桃源就在我家附近公园一座小山背后的树丛里,就在我天天踏着晨曦散步的河堤畔,就在我可以随意挥洒笔墨的书案上,就在我可以随时吟咏品赏的诗词间……真的,只要你心中静谧,即使身处闹市你也听不到喧嚣;只要你心中达观,即使群厦遮目你也会心旷神怡;只要你心中恬然,即使咫尺阳台你也会视作阡陌纵横。其实,陶渊明早就明确地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也恰如历代禅师们讲佛论禅时所说:“见性成佛”、“即心是佛”、“我心即佛”、“佛不远人,即心而证”。在禅师看来,佛,不要向外去寻求,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总之,其理都是相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