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继续闭门造车说黄芪五物汤和黄芪建中汤

 供需相应 2015-02-07
作者:燕果

  黄芪的工作原理一直不是太明白, 但今天想了一天以后似乎有点明白.

  黄芪的作用, 大概就是补漏的. 就如一个气球, 如果有个小洞, 就会越来越瘪, 把洞补上, 再把气打进去, 球就会鼓. 黄芪就能打补钉. 记得前年女儿腿破了皮, 一直不好流水, 用了有黄芪的生肌散, 半天时间伤口就长了一层膜.

  这就是黄芪的固表作用. 固表了以后会有什么作用呢? 能保持压力, 压力稳定了. 水管补好了, 水压就稳定了, 水就能流动; 血管补好了, 血压稳定了, 血就能流动. 所以黄芪能行水, 能除血痹和风痹.

  桂枝靠增加动力来运作生热, 黄芪靠保持压力来运作. 黄芪本身应该不制造'气', 气很虚的人要和党参和附子等生火的药配合. 对于有实邪的人, 也不能用, 把邪关在里面了. 身体运转亢进的人, 应该也不能用.

  黄芪五物汤, 就是桂枝汤加黄芪, 应该是针对气不足的人的桂枝汤变方. 就如漏风的房间, 在开暖气的同时, 要把漏洞补好, 不然暖气都跑光了, 能量白消耗了, 人更虚了.

  黄芪建中汤, 对有黄疸的人, 黄疸的原因是身体里的胆红素排不掉, 排不掉的原因是因为身体气压不够, 不能推动水液和血液的流动来清楚这些东西. 先用黄芪加固房间和管道, 再适当增加动力, 身体运转起来了, 就可以排黄.

  早上和我婆婆聊天, 她是学化学的, 也喜欢关注各种养生. 她提到尿毒症透析的原理是因为病人的血液无法通过肾排毒,通过高浓度的透析液, 使得血液里的带毒素的水份渗出来.

  我想, 这不就是黄芪桂枝五物汤的适用症吗? 因为身体是漏的, 营养物质随汗液等排走, 体液浓度就偏低, 渗透压太小, 导致体液里的营养物质进不了血液,血液里的水分不能渗透出来变成尿液. 这就是因为房间有漏啊. 黄芪桂枝五物汤可以补漏, 可以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 不就可以加速排毒了吗? 早期病人应该是有效果的.

  晚期病人, 不管吃什么自身的能量也满足不了自我修复了, 估计用处就不大了.

  跟着这个贴再继续说最近的体会。

  最近天气转暖转湿,我感冒了。身痛,头左少阳经部位痛,咽喉和扁桃体痛,痰多,口干,大便不通畅。用了初之气方,出了微汗,身痛消,津液上来了,咽痛缓解,但左头痛还是厉害。自作主张加了一点川穹,还是痛。我能感觉出是气在冲左边的足少阳经,肩膀的手少阳经也有痛,冲但过不去。

  后来改服防风方,头痛换到右边了,再服后整个头闷痛,如带了个大锅盖一样,然后痛消失了。说明我还是个虚人。初之气方是桂枝汤加附子,防风方是桂枝汤的温和版本加小量四逆汤,甘药更重。我的体质桂枝汤加附子还不够力量,要小量四逆汤助力。三七先生说的小火生气和虚人用甘药是很神奇的,就这么小量的四逆汤,这么些甘药,让气在头部冲过障碍了。

  觉得头部和肺的寒湿还是重,但不是太敢用药了。等下次机会吧。

  另外,少阳有痛似乎该用柴胡,但一开始小柴胡,柴桂,都没效果,我也没有柴胡症的心烦等症状。倒是没用柴胡的初之气和防风方管用了。让我需要重新了解柴胡方与少阳经络的关系。我的猜想是,柴胡汤的降力大于升力,记得三七先生也说过柴胡是降药。因为降力不足造成的少阳郁热,也许柴胡效果好?只是瞎猜,还要细想,经络与六经的关系还是一片糊涂。

  ttxxhh

  感冒,身痛,头左少阳经部位痛,咽喉和扁桃体痛,痰多,口干,大便不通畅。

  ------------------------------------------------------------------------

  感冒可能引发各种症状,而一般感冒就波及扁桃者,多是少阴体系能量不足,合起来就是太阳少阴两感,直接麻黄附子细辛加减,是直线道路。

  扁桃炎,当然是相火不位,四逆汤加减(熟地,生龙牡等)温肾阳收纳潜降相火,是圆运动之右降,猜测防风祛风解痛用于风寒很不错。

  而少阴热化寒化之诸咽痛又是乍回事呢?包括猪肤汤,甘草桔梗汤,半夏散及汤,我猜测是偶尔的并非宿疾,是以轻巧用药就能解决。

  少阳枢,少阴枢;少阴大概枢转的是一身的纯能量;而少阳枢却像是交通网络,此时整体在运行能量相对充足。

  故而三阳病莫名其妙者可考虑小柴胡,是以有柴胡派一说;

  三阴病,或者整体在运行能量不足者用到附子的地方不少,是以有火神派一说。

  六经里,就数少阴经最"离经叛道",哪儿可能都有它,有不少人据此否定六经辨证与经络之对应关系。

  燕果

  回复 4# ttxxhh

  猪肤汤治疗咽喉痛, 应该是针对津液不足, 同时有出血症状. 猪肤很润, 能修复软组织, 同时大概有类似阿胶的补血管作用, 我见过用猪皮汤治疗皮肤紫癜的. 作为治标是可以的, 但不相信可以治本.

  昨天在本地中文报纸上, 看到一个民间治疗老年膝盖痛的办法, 用猪肤或者猪脚加辣椒蒂炖汤, 当时就觉得这个方子很有经方的哲理, 告诉我妈了. 老年膝痛大多是因为软骨损伤和润滑不足, 猪肤或者猪脚可以提供润滑, 修补软骨, 加上辣椒蒂大概有辛开防滞的作用, 但又不伤人.

  再说说柴胡. 都是个人推理, 供批判用.

  看到柴胡, 就想到退热. 从小发烧, 都是拉到医院打一针柴胡, 退热效果确实好, 但退了一阵又继续烧. 然后就打先锋霉素, 消停. 我最后一次这么打针是大学三年级的夏天, 从此以后就失去了发烧的能力, 变成一个虚人.

  柴胡不发汗, 靠什么来退热? 挺值得研究的. 记得以前看过一则对小柴胡汤的控诉, 说是日本曾经把小柴胡汤当补品, 风靡了一阵, 然后几个人吃出肝大出血, 小柴胡汤的地位急剧下降.

  西医的肝脏, 是造血器官, 根据这个我猜想, 柴胡很可能是在短期内增加身体血液的供应来退热的. 这可能是它为什么适合女性在经期发热的时候用, 因为这时候血液供应量是下降的. 也可以解释它为什么可以舒肝, 实际上女人肝郁很可能是血供不足. 但是阴虚的人, 本身造血材料已经缺乏, 再用柴胡就会出问题. 而本身身体有出血疾病的人, 肝风上亢的人, 都不适合用.

  柴胡不象熟地生地那样提供造血的材料, 感觉它更象一个开关, 把血的进出开大开小. 血足了, 气也会生. 但是如果造气跟不上, 就得不停地开血的开关, 身体可能也越来越虚了, 所以气虚的人, 不能老用柴胡. 叶天士说柴胡劫肝阴, 也许不是空穴来风. 血足的人能用, 血不足的人也许得谨慎.

  前阵关于附子等于激素论,正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表现,也正是这个讨论让我对药理开始感兴趣。如果只看到表面附子和激素的临床短期效果相同,不去研究两者在对代谢的作用,对人体水热平衡的影响,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麦芽里含大麦碱,有类似麻黄碱的作用,其实只表达了麦芽“升”的作用,而且说明这个升,可能和柴胡是不同的,更类似麻黄。但这个升,和麻黄的升有什么不同,对人体的代谢,水热交换产生的影响,难道不需要继续追踪下去吗?我本不是通中西医的专业人士,只是在各处搜索点资料来增加认识,所以才希望有从事这一行的人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

  现代科学的手段(比说西医手段准确)不光是观测仪器,也是一种语言。结合现代科学来发展中医我觉得是这个时代必须的。中医的'宗’是不变的,变的是解释手段。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用这个时代的语言解释和传播中医,中医就会在这个时代消亡。其实越学习中医,越觉得中医和科学里的根本理论是一致的,比如热力学理论,化学里的渗透压理论等等。气和物质本身是对立统一的,气虽然观测不到,但气上的特性必然会在物质的宏微观层面有所反映,这是个物质的时代,自然要学会从物质层次理解中医。

  防己黄芪汤,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茯苓汤,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对防己的作用还是一团浆糊, 但对白术和茯苓的区别似乎明了了. 白术去的是太阴的水, 也就是肌肉和脾的水; 茯苓去的是太阳和少阳的水, 也就是皮肤, 皮下, 肺和胸膈的水. 这就是为什么小青龙汤什么的全部都不用白术.

  那么黄芪也利水,和这两个利水药有什么区别呢?

  三七生

  白术茯苓的走势定位(太阴太阳,表里)大有发明,以此角度看理中汤、真武汤、五苓散,就更容易理解方意所在了。

  ttxxhh

  回复 23# 三七生

  暂时无法认同将药性固定在某个范围内的说法。药的作用范围&位置应该是向巡航导弹一样被宏观改变的。

  分析如下,请诸位指教。

  1 对比麻黄汤和麻黄加术汤

  A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B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解肌发表。

  如果身疼都理解为涉及肌肉皮肤(其实可能肌肉皮肤间,腠理?),但麻黄汤却是太阳病之主方之一,丝毫不直接涉及到太阴。

  麻黄汤还涉及到骨,此处却与少阴没有直接关系。

  那么麻黄加术汤的身痛道理也一样,水郁在肌肉皮肤(或者波及到表皮),却未必是太阴。盖肌肉组织有很多婆婆,不一定就直接责在太阴。

  2 如果茯苓走表,那么就不好解释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与表可有直接关系?

  对其它用茯苓的也未必能解释过去,就比如理中汤:

  理中丸方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朮各三两.

  ...,悸者,加茯苓二两。与表可有直接关系?

  有很多涉及茯苓者,都提到"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未必全与表有关。

  3 甘草附子汤用白术 ,似乎与太阴没有直接关系。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见识有限,不一一列举。

  4 查本经

  A 茯苓 ...,利小便。

  B 白术 主风寒湿痹。

  痹者,阻塞不通。

  历来本草解释以本经为尊。

  若以此为准,似乎可以解释大部分伤寒论里用白术茯苓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理中汤、真武汤、五苓散。

  而认为"白术茯苓的走势定位(太阴太阳,表里)"者,解释范围就很有限。

  三七生

  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矣。真武汤、五苓散、猪苓汤……

  风寒湿痹主要是以肌肉为主的内连筋骨的风寒湿三邪凝滞不通症状,白术之逐痹功能主要是去除太阴湿气,而令风寒无所附着。

  三阴之凝滞化开自然会达于三阳,故以茯苓因势利导之而出。

  ttxxhh

  回复 25# 三七生

  多谢指点!如此讨论真是大有益处。

  似乎是在给药物的作用画了一个大范围,就算不能包含所有也包含了大多数。

  比方巡航导弹不论在哪儿发射,只能在空中或近地或近水飞行,不在水下也不在地下也不能飞到太空;

  潜艇在水面或在水下,钻地弹最终要跑到地下去。

  1 茯苓利水走向三阳

  茯苓虽然不一定只将太阳少阳等某几个固定经络脏器弥漫之水搬出去,但搬出去的水在其它药物配合下走向三阳没问题,总不能再搬回三阴。

  比如五苓散猪苓汤茯苓需要泽泻猪苓的配合;真武汤证能量不足就得依靠附子生姜了。

  (但完全不等于茯苓只去太阳少阳的水,如四君子汤)

  白术逐水后,那些水也最终走向三阳出去,汗解走表,或走膀胱。 二者所去之水虽然在其它药物配合下走三阳,却未必是其本身的功能。

  这也许就是药物与药方功能之不同,一微观一宏观。

  2 肌肉是否可以理解为归太阴脾唯一所管。

  麻黄汤之解肌发表也涉及到肌肉皮肤,却与太阴无关?

  麻黄汤解表之寒邪,麻黄加术汤可理解为解表之湿痹。

  麻黄加术汤原文特别提到以发汗手段解之或可佐证。涉及太阴者却无几个以汗解。

  3 白术之对于脾

  若只是"主要"作用于脾,那么还可寻找下哪些情况不是作用于脾。

  俺重新思考麻黄加术汤算不算。

  三七生

  足太阴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麻黄加术汤助足太阴达于手太阴(肌肉达于皮毛),有土金相生之意。

  燕果

  再回味三七先生的话, 对黄芪的作用似乎也豁然开朗了.

  但黄芪为什么能生肌? 正因为它是入足太阴脾经的药啊, 它促进了营养物质在肌肉层面的运输. 比如脾胃是水泥厂把石灰, 粘土等原材料加工成水泥, 黄芪则把水泥送到各处的肌肉工厂加工成预制板. 脾气极弱的人, 也许肠胃可以消化食物, 但生产的水泥都滞销, 送不出去, 就如当年火车车皮紧张一样.

  所以说黄芪能升, 升的是脾经的气. 升到手太阴肺经, 还可以继续把营养送到皮肤毛发, 实现固表的作用, 我听说过脱发的病人用黄芪后有效果的. 但是这个力度也许不是那么强, 要配上开太阳的药? 比如玉屏风散里的防风.

  我记得女儿那次用了生肌散后, 伤口很快长了一个肉包, 但过了大半年皮才长起来, 说明黄芪的主要作用还是在足太阴脾经的层面, 要长皮肤, 得配合风药?

  因为黄芪象管后勤运输的, 如果黄芪和党参合用, 能增强提供养料和利用养料的作用; 它和白术合作, 能通过修复肌肉增强利水的效果, 想象一块收缩能力增强的海绵, 不是能挤出更多水份吗? .

  血管壁的材料也是平滑肌, 所以黄芪也能促进血管的修复, 和阿胶这种原材料一起使用, 效果大概很好.

  脾胃寒湿的人, 无气可升, 单用黄芪, 大概没什么用. 另外, 黄芪源源不断地把锅里的气送走加工, 那烧锅的灶里, 就需要不停地添柴, 能源消耗也是很大的. 所以庄严先生说精虚的人要慎用, 就是这个道理.

  三七生

  思维逐渐突破,认识不断深入。个人认知体系正在形成。

  燕果

  从我妈这次用药,再次体会麦芽糖的作用。我妈最近用了初之气方调理身体,从各个方面看都非常适合她,她一开始用的效果也不错,可第三天开始出现了低血糖现象,心慌无力,要吃东西,发生这个现象的时间是中午,心经时间。改用了理中汤,现在觉得有劲了。后来我妈说她这几天都吃了萝卜汤,萝卜本来就是下气,耗血糖的。

  现在更深刻地理解了黄芪建中汤。桂枝这样振奋心阳的药,是需要大量的糖份做燃烧储备的,长期劳作,营养跟不上的人,可不是需要一大勺糖吗?如果糖不能顺利输送到燃烧它的地方(心经?),可不就需要黄芪吗?黄芪可以升血糖。我妈是因为脾胃差,产生不了足够的糖,所以理中汤用了以后觉得比较有力气。

  糖的作用看来是很重要的。我婆婆十年前查出餐后血糖高,就是二型糖尿病,开始天天服用降糖药,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从那以后下肢肌肉萎缩得厉害,骨的负担加重,换了一边股骨头,现在要换另一边。我今天才明白,她的腿的问题就是控制糖控制坏了,我劝她不该过分禁糖。她不肥胖,心血管也极好,根本没有二型糖尿病的严重后果。她不肯停降糖药,但是听从我的建议,把白米饭的份量增加了,并同意以后增加一点细粮。现找庄先生调理。

  西医治疗糖尿病,不管前因后果,只以血糖低为目标。二型糖尿病,看起来就是脾虚运化不良产生的,健脾加控制饮食就可以了。

  三七生

  柴不能充分燃烧,剩在炉子里的自燃显得多了,不想办法助燃,反而把柴抽掉,炉火自然更不会旺,热量反而会更下降。试图用炉中剩柴量的多少作为测量燃烧是否正常的标准,而不管燃烧的实际情况,这就是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的自欺欺人之举,其逻辑的荒唐可笑与大众的信以为真趋之若鹜形成了同样荒谬的反差。

  燕果

  去网上查看胰岛素的工作原理, 人体通过它来双向调节血糖, 当血糖低, 胰岛素减少分泌, 细胞把储备的糖原变成葡萄糖; 当血糖高, 则增加分泌来使得葡萄糖变成糖原储备在细胞里. 有升和降两重关系在内.

  那么糖尿病的原理, 看来也会有升不足和降不足的原因:

  1. 细胞已经储备了大量糖原用不完, 或者身体的使用能力和效率在下降等. 这时候需要控制饮食, 同时增加助燃; 这种类型, 大概又可以细分为脾虚, 气虚, 心阳不足等等, 都和木与火有关系.

  2. 还有一种, 就是肌肉和肝脏在不停地释放糖原为葡萄糖, 而胰岛素来不及把血糖转为储备糖原. 是身体收的能力不足; 这种类型, 和古代的"消渴"比较相似, 大概又可细分为心阴虚, 肺阴虚和肾阴虚等和金水有关的原因.

  三七生

  甚是!

  李逸民

  回复 41# 燕果

  感觉黄芪量少了,作用在树叶,能促进光合作用。量多了作用在树干能促进树的长长和长粗。量再多了,作用在树根能促进树木的根扎的更深。

  回复 41# 燕果

  感觉黄芪量少了,作用在树叶,能促进光合作用。量多了作用在树干能促进树的长长和长粗。量再多了,作用在树根能促进树木的根扎的更深。

  回复 41# 燕果

  感觉黄芪量少了,作用在树叶,能促进光合作用。量多了作用在树干能促进树的长长和长粗。量再多了,作用在树根能促进树木的根扎的更深。

  回复 41# 燕果

  感觉黄芪量少了,作用在树叶,能促进光合作用。量多了作用在树干能促进树的长长和长粗。量再多了,作用在树根能促进树木的根扎的更深。

  燕果

  有道理。黄芪建中汤里黄芪的量只有桂枝的一半。而张锡纯用生肌散里黄芪用得很重。至于黄芪对根的作用,张锡纯的黄芪配知母,化云为雨,乙庚化金。但是用量太大,是不是也耗肾精? 土里的养分吸光了,只好把根扎到更深的地下水那里。

  桂枝的作用也有了概念,就是通过不断地挥发树叶的水分和热量,来促进身体把水分和热量送到体表。所以桂枝不直接作用于心脏,而是通过制造需求来增加心脏的工作。真正直接作用于心脏的是附子。而肉桂,则是通过挥发靠近树根的水分和热量造成水分和热量回流。

  燕果

  这几天从黄芪的功能开始发散思维,同时经过几个网友的讨论和三七先生的时常点拨,理解进一步加深。

  胃是戊土,戊癸合火,就象我家种菜育肥一样,把菜叶子,豆渣什么的,放在桶里,稍微喷点水,过一个冬天,天气转暖了,桶会发热,可燃气体会产生,肥料也制成了。这个过程,水不能太多,只能是少量的水,微生物要足够(所以不能乱吃抗生素),另外在温暖的地方这个过程会加快。肠胃消化就是这个沤肥的过程。

  沤出来的肥料,就是己土,也称脾土,产生的可燃气体或者糖份,就是火,用于燃烧生成'丁火’,丁火提供日常运转的能量。

  甲己合土,就是把沤出来的肥料,种上树,土壤就固定了, 养份就不会流失, 被输送到树的各个部分。 树有树根,树干,树枝。那些药物,作用于这棵树的什么部位,如果归类一下,也许就更清楚了。那些桂枝和风药,可能是作用于树枝树叶的部分,加快呼吸作用;黄芪似乎是从根到树干的部分;肉桂和熟地类的,也许是作用于向下扎根的。附子,也许有从根到叶的全面作用?

  所以胃寒则身体热量不够, 土湿则养份流失, 树的营养不良. 理中汤, 同时作用于脾和胃, 暖胃, 燥脾.

  白术,是给己土导水,免得土太湿;茯苓则调节地表的湿度,湿度太大, 抑制水的蒸发。白芍,则似乎是蓄水的,免得水蒸发造成土壤干燥。三焦就是调节湿度人体场所. 下焦如渎, 就是地下水; 中焦如沤, 就是土壤里的水份; 上焦如雾, 就是地表水汽.

  丁壬化木, 就是在呼吸作用下, 树根不断吸水上来到达树叶, 然后蒸发上升成为树气, 也就是云气; 乙庚合金, 则是冷空气的作用下, 树叶开始凋谢, 水份蒸发减少, 呼吸作用减少, 云化为雨;

  那么丙辛化水, 就是和甲己合土的相反的过程, 把多余的肥料储藏起来, 垃圾排掉; 把多余的水份也储藏起来, 废水排泄掉. 这个过程需要吸收的热量, 这个热量, 来自于丙火, 这在植物, 就是光合作用, 利用阳光之丙火, 来产生储备物质. 这就是阳化阴的过程. 所以胰岛素的作用, 是藏阴的作用, 肾上腺的作用, 也是藏阴. 过多注射胰岛素和肾上腺, 增加身体不必要的合成和储藏, 要消耗丙火的热量.

  那么附子和激素的区别就在, 附子是通过旺丙火, 来实现丙辛化水, 控制丙辛化水这个过程的, 是人体本身, 水够了, 合成就停止了, 但如果附子量过大, 会白白浪费阳气, 就如植物长期暴露在阳光下也会枯萎; 注射激素是通过增加'水'的储备, 来刺激丙辛化水的过程, 只要不停地送出增加储备的命令, 这个过程就会不断地发生下去, 控制者不是人体本身, 而是激素的量, 就如被注射了生长素的植物, 结的果大而难吃.

  最后想到养仁汤用的仁, 妙处就在, 仁在合适的条件下, 随时可以发芽; 但在时机不到的时候, 则收藏和储备.

  三七生

  大开圆解!天干合化解得有融会贯通之感。后两段关于胰岛素肾上腺的推理我的思维有点跟不上了。

  燕果

  回复 46# 三七生

  肾上腺素的作用我记反了,难怪三七先生跟不上了。肾上腺素增加是放,减少才是是藏。胰岛素增加是藏,把糖变成糖原,把糖原变成脂肪。这段还要再想清楚。

  燕果

  人体的物质代谢, 总的来说有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大类.

  合成代谢对应中医的'藏', 把暂时不需要的确营养物质储存起来. 分解代谢对应中医的'放', 把储藏的物质调拨出来, 分解成容易燃烧的燃料, 供应人体使用.

  很多中药都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其实双向调节的不是药, 是人. 中药是通过控制代谢反应的发生环境, 比如温度, 湿度, 运输速度, 等来保证代谢的正常运行. 决定什么东西是多还是少的, 还是人体.

  西药的设计则喜欢直接参与人体代谢, 就好象教育上, 用父母意志来干涉孩子的, 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功能, 被父母意志(药物)控制.

  有的中药如果大量使用, 可能也会如西药一样直接粗暴干涉人体的自我调节, 不到万不得以, 还是不能这么用.

  桂枝治疗奔豚, 现在也好理解了. 奔豚实际就是人体内的一条大河闸门被被打开, 河水汹涌. 开闸的原因似乎往往是因为用了'汗'法. '汗'法可能给人体送出错误的信息, 就是闹水荒了, 快开闸放水. 桂枝治疗这个病, 是通过它对树叶和树枝的作用, 打开了无数支流, 让主干的河水流速变缓慢.

  iamgold

  回复 52# 燕果

  麻黄相对于桂枝又可以比喻成什么呢?

  燕果

  回复 56# iamgold

  桂枝作用于树枝末梢,麻黄更直接作用于树叶上的气孔,它有扩张气孔的作用,吸入更多氧气,排出更多二氧化碳和水。毛孔关闭或者半关闭的时候,桂枝没有用,要靠麻黄来打开。虚人毛孔合不上,要黄芪来帮忙,不能用麻黄。

  生黄芪

  桂枝作用于树枝末梢,麻黄更直接作用于树叶上的气孔,它有扩张气孔的作用,吸入更多氧气, ...

  燕果 发表于 2014-3-12 12:04

  虚人从不出汗,而易感风寒暑湿,肝郁而常郁在内,怎么办呢?用桂枝?麻黄?

  燕果

  这个只能从先健脾胃开始, 锅炉运转不正常, 输送管道和排风口的建设要先放一放. 先查一下是什么影响了脾胃的运转.

  吃黄芪后经常有嗓子痛, 痰多的现象, 中焦运化不良, 疏送上来的都是垃圾. 脾虚的人, 起码要用过一阵子理中汤, 四君子汤之类的, 才能用黄芪这类药.

  燕果

  芍药, 我的臆测, 它微苦入心, 是可以调节心火的大小, 降低燃烧的速度, 就是常说的'平肝'的作用, 心火平稳, 肝气自然也会稳当. 调节方式和黄岑, 黄连等有什么不同, 还要再学习, 我推测是它能够平缓血液的流速.

  另外, 作为根, 又微酸, 和其他酸药类似, 有敛聚津液的作用, 大概是可以把肺呼吸作用后产生的水敛聚到胃的作用. 和润肺药物的区别是, 它本身不增加水的产生, 但能减少水的流失.

  我觉得它平肝的作用要大于敛液的作用, 真正津液有亏的时候, 似乎都不用它. 只是需要加大呼吸作用的时候, 把它带上, 稳定节奏.

  燕果

  读内经知要, 读到'火生苦', 李中梓解读, 这是因为火烧焦了, 会产生焦味, 就是这个苦味. 于是马上想起了这句话: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少阳症, 是有火过旺的情况发生的, 这个火, 是相火, 是丁火, 所以口苦咽干. 那么目眩是什么原因呢? 臆测一下, 火过旺, 那么氧气必然消耗过大, 产生的二氧化碳聚集于头部, 就会出现没精神, 想睡觉, 头晕目眩的状况. 此外, 因为胃不和, 可能还产生很多不能充分燃烧的东西, 引起头痛, 口臭, 类似轻微一氧化碳中毒. 火过旺的原因, 自然是因为战斗比较激烈, 身体细胞处于比较亢奋的状态.

  少阳症大多还有肋下苦满的现象, 医圣有解释为什么, 这其实就是寒气从这里进入, 和正气相搏. 想想肋下这里, 汗腺发达, 如果腠理大开, 这里大概是最先失守的地方. 这时候再用麻桂增加体表的水热交换, 已经解决不了问题, 身体已经过于亢奋和疲倦, 气血有不足的信号, 增加消耗不是办法, 需要改变思路.

  这时候, 小柴胡汤的结构就明朗了. 供氧不足, 燃烧不充分, 气血不足了, 怎么办?

  1) 增加供氧速度, 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氧气在人体是靠红细胞运送的, 柴胡从现代药理看, 能促使肝脏释放大量的红细胞, 氧气是靠红细胞里的血红蛋白携带的. 身体的细胞靠动脉血提供氧气, 靠静脉血回收二氧化碳. 我想柴胡是能促进动脉血输出和静脉血回流的, 从而让燃料能够充分燃烧, 提供更多的能量; 如果抢救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的时候紧急送服小柴胡汤, 是否奏效?

  2)把火开小, 烧得慢一点, 损耗少一点, 减少细胞的亢奋, 黄岑的作用就来了, 苦入心, 开小丁火, 有药理显示黄岑能抑制细胞氧化.

  3)提供优质燃料, 减少胃里产生的不能充分燃烧的气体, 半夏和胃止呕, 让胃里的产生的不好的东西不往上走, 下行充分消化.

  其余几味, 姜枣暖胃提供营养, 党参甘草补充津液. 氧气供应充足, 燃烧适度, 胃运转正常, 人的气血得到补充, 就能把侵入的邪气推出了. 伤寒论里的小柴胡汤, 就是体表大战后的休整的方子. 伤寒五六日后, 疲惫不堪的身体暂时减小战斗火力, 获得氧气, 燃料, 水份的补充, 多余的垃圾被清除.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少阳的任何一个症状, 都指向了需要休整, 都适合柴胡证. 古人把小柴胡汤称为"和"法, 非常有意思. 果然是讲和, 先不主动出击, 僵持着, 等气血恢复了再说. 前提是, 有僵持的本钱.

  桂枝症的人, 身体的气是够的, 只需要用桂枝让身体兴奋起来, 就可以驱邪, 白芍作为的调节, 防止交换速度过快, 水汽蒸发太快. 柴胡症的人, 气血消耗过度了, 需要调动储备的血, 化生为气, 黄岑是调节器, 控制防止气消耗得太快. 柴桂汤症, 象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形, 还有能力消耗气, 但是已经需要调血来补充了, 或者是身体已经疲惫, 但敌人还没有打进来, 补充一下还可以抵挡.

  柴胡症不可发汗, 发汗就耗气血, 发汗也会让丁火烧得更旺. 就如燃烧过多造成氧气和燃料不足的房子, 还在去水, 不是反作用吗?

  白虎汤症的人, 也是火过大, 但这些人应该是供血比较好, 身体比较强壮的人, 所以主要矛盾是水液亏. 女性对血的需求大, 更容易有柴胡症. 另外, 少阴症相火不位的人, 和柴胡症, 有类似的地方, 尤其是用过附子等生火药后, 会有短暂的柴胡症的症状, 需要区分. 庄先生那四分之一包的小柴胡, 也好理解了, 也是"和"法.

  三七生

  物理的思维,全新的角度,值得深入思考。

  燕果

  对柴胡的理解还是没有到位.

  最近天气变化大, 女儿说咽痛, 昨天就给她吃了1/6包的小柴胡颗粒, 三十分钟后就开始连打喷嚏, 很明显是有一股气冲上来, 今早说咽痛明显好转.

  柴胡一定是有主干型的升浮之力的, 一直到脑, 不同于桂枝的外散型. 升血可能是升气的副产品. 它和黄芪的升有什么区别呢? 它不是从脾经升, 是从三焦经升, 然后黄岑从胆经降火.

  吃小柴胡后, 如果量左臂和右腿的血压, 大概能测出先左升后右降来.

  3阿哥

  对柴胡的理解还是没有到位.

  最近天气变化大, 女儿说咽痛, 昨天就给她吃了1/6包的小柴胡颗粒, 三十分钟后 ...

  燕果 发表于 2014-3-14 21:44

  升降,中土能枢转,才没问题。这个太阴脾升,有两股力量。一股是阳明下降的跷跷板的力。或者抽象的说:一是源自于右胃降下来动能,二是源至左肾少阳相火的推动力。

  黄坤载言土湿,木郁,中土湿一重,同时降下来的和升上去的力度稍微的小了点儿,太太阴上升乏力,太阴不开了。在这个基础上,乙木升动不力下陷,下面出问题。甲胆木上逆,上面出问题。

  那个左右血压,假若偏差大,是容易出脑血管问题的提示

  燕果

  回复 67# 3阿哥

  柴胡黄岑是否也升肝经降肺经呢?

  另外,发现手阳经和手臂静脉血流向一致,阴经和动脉血流向一致。而足阴阳经则反之。是否说明上肢的养分供给是由里及表,下肢的养分供给是由表及里

  燕果

  看了Leson的治疗孕妇腹泻的贴和三七先生后面的跟贴, 再回头体会桂枝汤。发现桂枝汤里面, 桂枝辛甘, 白芍苦酸, 姜辛, 枣甘。 此方有:酸甘合土,酸辛化金, 苦辛化水, 有培土生金化水的功能。

  随后想到, 有时候光用麦味地黄丸之类的药补金水, 效果不好, 因为少了一味辛药。 肺的宣发过度的人, 可用麦味地黄丸补水, 但肺宣发不足并上焦有热的人, 不适合这类药。 得要先培补中气, 中气养足了, 上焦不那么干热了, 再用麦味加小量的辛药来生金化水。 庄严先生常用的防风方, 就是这个意思了。

  所以庄先生常问病人有没有汗,有无口渴。汗多口渴的人,宣发过度,可以直接用麦味一类的药,或者加上温中药物。无汗的人,不用辛药就上麦味,是光浇水不下雨。

  三七生

  看了Leson的治疗孕妇腹泻的贴和三七先生后面的跟贴, 再回头体会桂枝汤。发现桂枝汤里面, 桂枝辛甘, 白芍 ...

  燕果 发表于 2014-3-17 23:19

  不只风药,陈皮、苏叶、冬花、桔梗之类皆有宣散肺气之用。

  燕果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从来就搞不懂这个"振振"是怎么回事, 现在有点明白了, 这就是"风"起了.

  昨天读到一篇兰考治沙的文章, 又一次体会到五行生克的奥妙. 兰考的涝, 沙, 碱问题, 其实都来源于黄河. 兰考是黄河进入山东前大拐弯的一个拐点, 黄河经常在那里决口, 造成水土流失. 土不能治水, 就变成了沙地, 盐碱地; 沙地不能长植被, 风就肆虐. 风就是木, 是无根之木. 土不能克水, 水就不能涵木.

  所以伤寒里"振振"的情形, 都是因为土不能治水, 脾土变成了贫瘠的沙地和盐碱地, 形成大风, 所以人才会摇. 那么小儿抽动症, 多动症等等, 实际上都是"风"症状, 根子都在土不能治水, 水不能涵木.

  再看焦裕禄怎么治理兰考. 在他去兰考以前, 兰考就靠植树治沙, 但他是彻底改变了兰考面貌的人, 因为他从治土做起. 他治理土的方式是:

  1) 把黄河的淤泥挖出来盖在沙上, 沙丘就不能流动, 然后在上面种泡桐, 彻底固定了土.

  2) 挖排水沟, 挖河渠.

  3) 把地下的土地深翻上来, 把盐碱地翻下去, 土壤肥沃了, 植被和作物就长起来了.

  如今的兰考呢: 40万亩农桐间作,大片大片纵横成网的泡桐林早已替代了草木难生的风沙、盐碱和水涝地;老百姓们不但已生活得温饱有余,而且由于有80万活立方木的泡桐使得板材加工和民族乐器业成为兰考的支柱产业。

  没有读过圣贤书的人, 也可以深谙天人合一之道. 这样为一方造福万代的人, 在古代就会给他立祠堂了.

  固土治水育木, 是治风的诀窍, 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

  附: 想到三豆汤治疗风疹, 风疹也是风, 豆能肥土, 能利水, 能润木, 所以能起作用.

  三七生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

  燕果 发表于 2014-3-20 22:11

  长见识!

  甲己化土,防风固沙。焦裕禄先生不只一清廉县令,亦堪称医中圣手,只此治水之法,不下于陈修园。

  燕果

  接着写. 现在总算明白了真武汤, 和附子理中症的不同. 附子理中症的人, 对应的是一片寒冷的水土, 而真武汤治疗的人, 虽然寒水冻土, 却开始起风了, 就象初之气的厥阴风木一样, 是寒冬过去后起的一点风, 有阳气在才会起风. 所以要用到白芍和生姜, 过去老是不理解为什么. 因为有风在, 风就是木, 附子生热, 白术等去水后, 还要用白芍涵水润木, 生姜汽化.

  三七生

  接着写. 现在总算明白了真武汤, 和附子理中症的不同. 附子理中症的人, 对应的是一片寒冷的水土, 而真武汤治 ...

  燕果 发表于 2014-3-21 09:51

  甚是!真武汤脉左关尺必见大象,凡芍药脉左脉必大,不见于尺,则见于关。

  燕果

  用真武汤的人, 需得有风木的症状, 也许善于把脉的人, 能在脉象上看出来, 也许肝脉活跃? 而用附子理中的人, 只有寒水土, 没有木, 用了白芍生姜, 反而加重水患.

  真武汤症的人, 有的是无根的木, 自然也用不着桂枝类药. 等木固定长大, 脉开始浮起, 就用得着桂枝了. 人的身体和自然, 就是这么相似.

  五谷豆浆

  回复 77# 燕果

  附子理中的论述让我很受启发。

  你说,只有寒水土。

  我觉得,是冻住的水土,没有流动的水。

  若有流动的水,应该先利水,再用理中即可

  不知对吗?

  燕果

  流动的水, 一般不在脾土, 脾土里的水叫"湿", 流动的水, 大多属阳, 桂枝茯苓白术甘草汤, 五苓散等有效果好.

  燕果

  父母家的城市里有一位中医, 善用经方出名, 用经方治好了一位重症病人上过中华医药节目.

  最近家父朋友的夫人因为心悸, 乏力, 咳血, 托了人找他看病, 说他已经退休了, 现在以研究佛法为主. 微信拍了她的方子给我看: 方里说, 病人左关小弦, 右关虚大, 苔薄质红, 开的方子就是补中益气汤+茯苓+桔梗+麦味+赤白芍和丹参.

  这个方子升降开合非常清晰, 也让我想起苓甘五味干姜细辛汤. 据说老先生现在直接开经方也少了, 经常是补中益气汤加减, 说更适合现代城市人的体质. 看起来思路还是经方的.

  由此又想到, 经方的方药是死的, 是医圣根据他所在的时代的天人情况做的选择. 但经方后面的思想是活的, 学习经方, 是要学习把经方的思想与现实的气候, 社会习惯和各人的体质相结合.

  老中医的药方让我思考了几天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的构成:升麻,黄芪,柴胡,陈皮,白术,当归,生姜,大枣,炙甘草

  升麻,黄芪,柴胡有从胃到脾到肝的输送接力作用,如铺设中气的管道一样;陈皮,白术,当归则是分别给胃,脾,肝扫除障碍的,化痰理气,去湿利水,生血化淤。生姜和大枣作用于源头,生化阳气,甘草调和诸药。

  我用了补中益气汤,总是会头晕。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阳气不足,中气输送到顶端后就冷了,变成水积累在头部,也许生姜要换炮姜,或者需要附子?二有可能是汽化能力不行,需要一些帮助汽化的药物继续接力,形成气流循环,比如桂枝,防风类。如果寸脉比较弱,尺脉比较实,第二个原因的可能性比较大?

  另外,补中益气汤加白芍,似乎能起到类似于小建中汤的效果。

  三七生

  补中益气之补益在中上,若深根固蒂下元气滞不升者正好用之。下元不足者用之易致小便频数不禁,以其升提中下收摄不及者反拔其本故也。

  燕果

  回复 86# 三七生

  是这样的,去年给我爸用这个方子,他就反映小便多。

  如果补中益气汤配合白芍,五味子等收摄的药物,是否能弥补这个缺陷?

  回复 86# 三七生

  是这样的,去年给我爸用这个方子,他就反映小便多。

  如果补中益气汤配合白芍,五味子等收摄的药物,是否能弥补这个缺陷?

  回复 86# 三七生

  是这样的,去年给我爸用这个方子,他就反映小便多。

  如果补中益气汤配合白芍,五味子等收摄的药物,是否能弥补这个缺陷?

  三七生

  回复 三七生

  是这样的,去年给我爸用这个方子,他就反映小便多。

  如果补中益气汤配合白芍,五味子等收摄 ...

  燕果 发表于 2014-4-7 21:32


  这个比较矛盾,不太容易办到。

  
  三七生 发表于 2014-4-7 22:25

  以前读到一本书,叫“医门八法”,里面特别喜欢用乌梅,里面有补中益气汤去陈皮,姜枣加乌梅的方子治疗老年,小儿和产妇气脱,应该就是补气同时收摄的思路。

  燕果

  提到收摄的药, 以前问过一个问题, 得到几为先生的回复, 在这里备份一下:

  请教: 乌梅, 五味子, 山萸肉, 生龙牡几味收涩的药有什么区别

  几乎所有镇肝敛肝的药里都有这几味药中的一味. 有的是好几味一起上, 比如乌梅山萸汤什么的. 这几味药到底有什么区别, 可以互相替代吗?

  三七生

  发表于 2011-12-17 13:27 | 只看该作者

  乌梅酸涩,山萸肉酸滋,五味子酸润,龙骨酸开,牡蛎酸破。还有个山楂酸化。

  味虽同而性各异,不可取代。

  姜与炙甘草

  发表于 2012-7-1 13:35 | 只看该作者

  山茱萸~五味子~乌梅~酸枣仁都是酸味药, 在经方里各自都大显身手, 它们酸溜溜的味道一样吗?

  有趣的是, 山茱萸用肉, 一定要去核, 而酸枣仁是用仁, 一定要去肉; 五味子和乌梅, 肉核(仁)是全用.

  沉香屑

  发表于 2012-7-1 17:0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刚好翻看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细看了下重用山萸肉的几个方子,且用山萸肉一味急用救元气欲脱。张说救脱之药,萸肉为第一。书里有提到李士材治肝虚作疼,萸肉与当归并用。

  三七生

  发表于 2013-11-20 12:34 | 只看该作者

  酸为五味之一,性阴主收涩,所以酸味往往有滋阴的作用,如酸甘化阴的说法。其实龙骨(味甘)牡蛎(味咸)未必味酸,其与酸相近的主要是收涩的属性。

  形随运转

  发表于 2013-12-6 1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形随运转 于 2013-12-6 11:40 编辑

  从位置上讲,龙、牡偏于收敛在上之相火,使之下潜,略有镇摄之意;乌梅、萸肉有侧重于下之意,固阴之体,防下脱;而五味子上下均入,但药位上仍略有偏上之意,在上之收敛不足,五味子助收敛之力,固仲景咳喘方中多用。一已之见。

  三七生

  发表于 2013-12-6 15:37 | 只看该作者

  难得上来!

  总结的很好!龙牡偏于潜(从上),乌萸偏于摄(在下),五味偏于敛(由表)。

  3阿哥

  发表于 2013-12-6 17:11 | 只看该作者

  乌梅, 五味子, 山萸肉, 生龙牡几味收涩的药有什么区别

  乌梅由西南往下敛,可破息肉。山萸肉虽收但属于如同弹簧发出前的收,东北往上恢复丑牛的那股蛮劲故本草有说坚阳,亦如拳术中的手起肩沉是为了更有力的出拳的回旋动作。五味子轻则上敛虚阳,重则入下,小小一颗果果五味俱全为道家养生辟谷之用。生龙牡南北直降敛并生精破结。

  提到收摄的药, 以前问过一个问题, 得到几为先生的回复, 在这里备份一下:

  请教: 乌梅, 五味子, 山萸肉, 生龙牡几味收涩的药有什么区别

  几乎所有镇肝敛肝的药里都有这几味药中的一味. 有的是好几味一起上, 比如乌梅山萸汤什么的. 这几味药到底有什么区别, 可以互相替代吗?

  三七生

  发表于 2011-12-17 13:27 | 只看该作者

  乌梅酸涩,山萸肉酸滋,五味子酸润,龙骨酸开,牡蛎酸破。还有个山楂酸化。

  味虽同而性各异,不可取代。

  姜与炙甘草

  发表于 2012-7-1 13:35 | 只看该作者

  山茱萸~五味子~乌梅~酸枣仁都是酸味药, 在经方里各自都大显身手, 它们酸溜溜的味道一样吗?

  有趣的是, 山茱萸用肉, 一定要去核, 而酸枣仁是用仁, 一定要去肉; 五味子和乌梅, 肉核(仁)是全用.

  沉香屑

  发表于 2012-7-1 17:0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刚好翻看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细看了下重用山萸肉的几个方子,且用山萸肉一味急用救元气欲脱。张说救脱之药,萸肉为第一。书里有提到李士材治肝虚作疼,萸肉与当归并用。

  三七生

  发表于 2013-11-20 12:34 | 只看该作者

  酸为五味之一,性阴主收涩,所以酸味往往有滋阴的作用,如酸甘化阴的说法。其实龙骨(味甘)牡蛎(味咸)未必味酸,其与酸相近的主要是收涩的属性。

  形随运转

  发表于 2013-12-6 1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形随运转 于 2013-12-6 11:40 编辑

  从位置上讲,龙、牡偏于收敛在上之相火,使之下潜,略有镇摄之意;乌梅、萸肉有侧重于下之意,固阴之体,防下脱;而五味子上下均入,但药位上仍略有偏上之意,在上之收敛不足,五味子助收敛之力,固仲景咳喘方中多用。一已之见。

  三七生

  发表于 2013-12-6 15:37 | 只看该作者

  难得上来!

  总结的很好!龙牡偏于潜(从上),乌萸偏于摄(在下),五味偏于敛(由表)。

  3阿哥

  发表于 2013-12-6 17:11 | 只看该作者

  乌梅, 五味子, 山萸肉, 生龙牡几味收涩的药有什么区别

  乌梅由西南往下敛,可破息肉。山萸肉虽收但属于如同弹簧发出前的收,东北往上恢复丑牛的那股蛮劲故本草有说坚阳,亦如拳术中的手起肩沉是为了更有力的出拳的回旋动作。五味子轻则上敛虚阳,重则入下,小小一颗果果五味俱全为道家养生辟谷之用。生龙牡南北直降敛并生精破结。

  提到收摄的药, 以前问过一个问题, 得到几为先生的回复, 在这里备份一下:

  请教: 乌梅, 五味子, 山萸肉, 生龙牡几味收涩的药有什么区别

  几乎所有镇肝敛肝的药里都有这几味药中的一味. 有的是好几味一起上, 比如乌梅山萸汤什么的. 这几味药到底有什么区别, 可以互相替代吗?

  三七生

  发表于 2011-12-17 13:27 | 只看该作者

  乌梅酸涩,山萸肉酸滋,五味子酸润,龙骨酸开,牡蛎酸破。还有个山楂酸化。

  味虽同而性各异,不可取代。

  姜与炙甘草

  发表于 2012-7-1 13:35 | 只看该作者

  山茱萸~五味子~乌梅~酸枣仁都是酸味药, 在经方里各自都大显身手, 它们酸溜溜的味道一样吗?

  有趣的是, 山茱萸用肉, 一定要去核, 而酸枣仁是用仁, 一定要去肉; 五味子和乌梅, 肉核(仁)是全用.

  沉香屑

  发表于 2012-7-1 17:0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刚好翻看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细看了下重用山萸肉的几个方子,且用山萸肉一味急用救元气欲脱。张说救脱之药,萸肉为第一。书里有提到李士材治肝虚作疼,萸肉与当归并用。

  三七生

  发表于 2013-11-20 12:34 | 只看该作者

  酸为五味之一,性阴主收涩,所以酸味往往有滋阴的作用,如酸甘化阴的说法。其实龙骨(味甘)牡蛎(味咸)未必味酸,其与酸相近的主要是收涩的属性。

  形随运转

  发表于 2013-12-6 1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形随运转 于 2013-12-6 11:40 编辑

  从位置上讲,龙、牡偏于收敛在上之相火,使之下潜,略有镇摄之意;乌梅、萸肉有侧重于下之意,固阴之体,防下脱;而五味子上下均入,但药位上仍略有偏上之意,在上之收敛不足,五味子助收敛之力,固仲景咳喘方中多用。一已之见。

  三七生

  发表于 2013-12-6 15:37 | 只看该作者

  难得上来!

  总结的很好!龙牡偏于潜(从上),乌萸偏于摄(在下),五味偏于敛(由表)。

  3阿哥

  发表于 2013-12-6 17:11 | 只看该作者

  乌梅, 五味子, 山萸肉, 生龙牡几味收涩的药有什么区别

  乌梅由西南往下敛,可破息肉。山萸肉虽收但属于如同弹簧发出前的收,东北往上恢复丑牛的那股蛮劲故本草有说坚阳,亦如拳术中的手起肩沉是为了更有力的出拳的回旋动作。五味子轻则上敛虚阳,重则入下,小小一颗果果五味俱全为道家养生辟谷之用。生龙牡南北直降敛并生精破结。

  ttxxhh

  补充另两位先生的相关论述:

  http://www./viewthread.p ... =page%3%20D1&page=1)%207224162(%E5%BA%84%E4%B8%A5%EF%BC%89

  还顺手找到里面关于活血化瘀药物的相关论述。

  燕果

  治疗牙痛的贴有感:

  http://www./viewthread.php?tid=101705&extra=&page=1

  思考原理, 虫由风化, 牙生虫是因为土不能制水, 水太过而生风. 小儿容易生虫牙, 因为小儿木气本旺. 老人土再湿也不生虫.

  为什么用葱种? 葱是辛味, 可以制风; 种子又木气充足, 和虫子是性相投的, 可以安虫, 把虫吸引出来. 其实和乌梅丸治蛔是一个道理. 小儿虫牙造成牙痛, 也许乌梅丸可治.

  为什么从耳朵出来? 肾主骨, 牙为骨之余, 耳为肾之窍, 有这样的关联在里面.

  另外, 散步的时候看鸟儿吃虫, 鸟儿这东西如风一样, 定然也是木性风性的东西. 鸡鸭等被人类驯化, 风性减少, 土性, 水性增加, 鸡应该是风土类, 而鸭属于风水类.

  看电视讲云南佤族的人, 春季的时候会去山上竹子里找虫吃. 云南那地方, 土气旺盛, 木性的人才能在那里长期定居. 而江南一带, 木气旺盛, 金性的人才能久住, 所以江南的人性格严谨细致爱吃甜的.

  这两天阴雨不断, 浑身疼痛,从头到脚板都痛. 翻出金匮来,找到痓湿暍病那一章,找到这个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朮附子汤方

  白朮(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朮、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因为脉沉,小便自利,所以用了白术附子汤,两次后, 果然觉得头沉晕痛“如冒状”,但是身痛好了六成以上, 而且大便变得非常通畅。这两方还没有特别地懂,但反正治疗风湿身痛看来效果不虚。

  仔细想了一下,桂枝加附子汤,就是桂枝汤的加强版。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现在有寒湿,加附子驱除,还去了白芍,大概因为白芍会助湿,这时候风湿相博在表,风大概比湿要占上风。等风湿入里,就去桂加白术附子,这时候湿比风要占上风,所以用治湿的白术替换了治风的桂枝。有趣的是药量这时候全部减半了,说明人虚不胜药。而其人如冒状,说明水被驱动得往上走了,其实又有点类似真武汤的症状,如果晕的厉害,是不是要去大枣加白芍茯苓?

  白術附子汤后,身痛好转,肩痛还明显。改用真武汤一服,肩痛好了,但关节疼痛还在,膝盖以下和手关节不利。脉已经略有浮起,也许可以用发表的药了。感觉自己肝阴不足,用桂枝总是侧头痛,改用白芍4克的防风方,防风无效再换桂枝。

  白術附子汤后,身痛好转,肩痛还明显。改用真武汤一服,肩痛好了,但关节疼痛还在,膝盖以下和手关节不利。脉已经略有浮起,也许可以用发表的药了。感觉自己肝阴不足,用桂枝总是侧头痛,改用白芍4克的防风方,防风无效再换桂枝。

  给自己看病就如猜谜一样,尤其对我这样不会把脉的人,找到了合适的方子就是真相大白。

  最近治疗自己的风湿痛(身痛, 肩痛,脚痛, 小腿痛),尤其脚腿痛特别厉害,用过如下方子:

  白术附子汤: 治好了身痛, 但对腿脚肩膀痛没有用

  真武汤:加大白芍量会让肩痛好转,但对腿脚痛无用

  防风方:放的白芍多效果类似真武汤

  曲直汤(张锡纯):缓解了脚痛, 并得到了思路

  四逆散:纯属瞎碰破坏

  最后启发了我的是三个人:

  月含山先生:他说腿脚痛是肝肾动力不足

  张锡纯先生:他说肝虚会引起四肢痛,有大剂量的山茱萸的曲直汤确让我的脚不痛了。

  陈士铎先生:他说臂痛腿痛如果属虚证,需要补肝肾

  根据这三位先生的思路,我再分析了一下。我的身体和今年的时气是对应的,就是头肩部有火,口干,胀痛;腰以下却是寒水一片。腰下的水上不来,是因为肾动力不够,但是光用附子,因为附子走而不守,会加剧上部的浮火,让肝阳上亢。最合适的药是桂附地黄丸,肉桂能把附子的火力固定在下焦,同时又收涩肝阴和肾阴。

  所以服用了半颗桂附地黄丸,用黄芪,车前子,白术,白芥子等利水药煎水送服(也许不用也没关系),半天后觉得腰部极其沉重,如站在水里一样,然后去小便了一次,如释重负,腿关节明显变灵活了,脚部一点也不痛了,这几天走路如老太太的情形一下改善,几乎恢复正常。到现在总算明白了肾气丸是干什么用的。

  医圣的肾气丸里用的是桂枝,我觉得也许适合小便不利,心肺阳虚的人。对于上焦有热,小便自利,肾阳不足的人,肉桂更合适一些。我在想,如果把桂附地黄丸和归芍地黄丸同用,是否肩痛腿痛一起治?

  三七生

  给自己看病就如猜谜一样,尤其对我这样不会把脉的人,找到了合适的方子就是真相大白。

  最近治疗自己的风湿 ...

  燕果 发表于 2014-5-10 02:13

  过程虽显曲折,结果总能如意,足征冥冥之中直觉力的准确性。有些疼痛就是相火离位所致,火停哪里哪里就痛。十余年前曾有人食韭菜后腿痛求问,断为相火外泄,嘱服桂附地黄丸一丸痛止。此判断因曾治一妪腿痛难忍,以通经脉之法针刺无效,乃细诊其脉,断为水不涵木之相火离位所致。遂于尺泽行金水相生之意,当即痛止。从此方知痛证并非全是邪实,亦有正虚所致,腿痛亦可上取于臂。此毫无经验可取,全从推理而得。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脉为大线索,如破案过程中常人视而不见的蛛丝马迹,能识别于指下,确实能免走很多弯路。

  燕果

  回复 100# 三七生

  三七先生解释后豁然开朗,这次就是相火不位加天气湿冷导致寒湿入侵。因为感觉湿冷就掩盖了相火不位的本质。现在想来,其实金匮里的甘草附子汤,易桂枝为肉桂可能是最对症的。

  燕果

  用地黄丸觉得有点运化不良,我脾虚。然后几个药来回调整, 最后效果最好的是肉桂代替桂枝的五苓散。这个药在上面干热,下面潮湿,水份分布不均匀的时候经常有非常好的效果。以前用桂枝就会颈痛,这回搞清楚了身体相火不位的本质后换了肉桂就没有这个现象,因为天气转热了,搭配了一点点麦味。现在基本可以说恢复正常了。

  把八味丸推荐给了我婆婆,很小量搭配归芍地黄丸,她人干瘦,上盛下虚,她用了两天后觉得双腿晚上有热感,以前是冰凉的。

  多谢三七先生鼓励。

  最近的心得: 肉桂如果只小量用,比如只用0.5克,有非常明显的先降后升的作用。我在药里只加0。5克的肉桂,感觉到热量是从右腿先下去的,两腿发热,然后再上身发热。

  另外,肉桂就象一个定点的炸弹,热量非常有目标,它产生的热量上升后,能感觉到心的部位发热,而不是桂枝附子的全身发散的那种热。所以心脏有寒又比较弱的人,肉桂的效果应该强于桂枝甚至附子。

  肉桂带来的这种心热,用黄连可解。心热而下寒的人,交泰丸很合适。

  今年少阴君火司天,二之气,三之气的主气或者客气又是少阴君火,普通人用三七先生的二之气方应该很合适,降火又不生湿,而下焦有寒的人在天不热的时候加一丁点儿肉桂,应该有引火下行的效果。

  三七生

  肉桂是皮,皮的宣散之中同时又有肃降收敛之性,应该不同于附子桂枝的单纯从里向外的发散之性。

  燕果

  这几天自我调养, 最早用八味丸, 归芍麦味等收相火, 补肝肾; 然后用五苓散去湿; 然后每天用点健脾利湿和肝活血的药汤维持一下效果; 今天惊讶地发现, 步行爬5楼一点也不喘了. 以前在公司天天电梯, 偶尔爬楼喘得我心脏都受不了, 一直被笑话锻炼太少. 今天和同事一起爬楼, 居然非常轻松. 看来一直是湿在做怪. 但相火不收, 肝肾之气不足, 身体没有力量逐湿. 今年拜托时气, 君火很旺, 身体主动发动战役, 在药物的帮助下, 还是有一点效果.

  另外, 最近也发现一件事情. 就是前阵腿痛的时候在中午空腹的时候会缓解, 会觉得脚发热; 而吃过饭就不行了. 中午是心经工作旺盛的时间, 腿脚的静脉血回收到心脏进行交换; 而这个时候吃得太饱, 影响下肢血液回收. 中午不能吃得过饱, 而且要吃消化得快, 可以快速提供心脏能量的碳水化合物, 比如米面, 要少油少蛋白质. 高蛋白的东西放在早上吃.

  燕果

  最近有一次低血糖的经历,原因是连续几天吃饭因为忙碌就随便吃点麦片糊弄过去。加上前阵为了治疗风湿很是消耗了些气血,这么不好好调养后果严重。低血糖的时候眼前发黑,就去吃了块巧克力,错误的决策,结果是胸闷难受,浑身无力,眼前发花。情急之下,冲了一包补中益气颗粒,立刻缓解了,10分钟恢复正常。所以说黄芪可以升血糖真是所言不虚。

  明白了李东垣当年设计补中益气汤的苦心。当年经历了饥饿的人们即使补充了食物,也没有足够的气血把营养送到全身,就如仓库里满是货物却没有运输工具把货物发出去,补中益气汤就起到了运输的作用。

  我的情况则是血糖虽低,但身体还有储备,因为气虚无法释放和运输储备。如果身体连储备也没有了,估计就只能注射葡萄糖了。此外也说明了摄入糖分的重要性。经方里时常要服粥什么的,都是为了补充糖分。

  最近有一次低血糖的经历,原因是连续几天吃饭因为忙碌就随便吃点麦片糊弄过去。加上前阵为了治疗风湿很是消耗了些气血,这么不好好调养后果严重。低血糖的时候眼前发黑,就去吃了块巧克力,错误的决策,结果是胸闷难受,浑身无力,眼前发花。情急之下,冲了一包补中益气颗粒,立刻缓解了,10分钟恢复正常。所以说黄芪可以升血糖真是所言不虚。

  明白了李东垣当年设计补中益气汤的苦心。当年经历了饥饿的人们即使补充了食物,也没有足够的气血把营养送到全身,就如仓库里满是货物却没有运输工具把货物发出去,补中益气汤就起到了运输的作用。

  我的情况则是血糖虽低,但身体还有储备,因为气虚无法释放和运输储备。如果身体连储备也没有了,估计就只能注射葡萄糖了。此外也说明了摄入糖分的重要性。经方里时常要服粥什么的,都是为了补充糖分。

  最近有一次低血糖的经历,原因是连续几天吃饭因为忙碌就随便吃点麦片糊弄过去。加上前阵为了治疗风湿很是消耗了些气血,这么不好好调养后果严重。低血糖的时候眼前发黑,就去吃了块巧克力,错误的决策,结果是胸闷难受,浑身无力,眼前发花。情急之下,冲了一包补中益气颗粒,立刻缓解了,10分钟恢复正常。所以说黄芪可以升血糖真是所言不虚。

  明白了李东垣当年设计补中益气汤的苦心。当年经历了饥饿的人们即使补充了食物,也没有足够的气血把营养送到全身,就如仓库里满是货物却没有运输工具把货物发出去,补中益气汤就起到了运输的作用。

  我的情况则是血糖虽低,但身体还有储备,因为气虚无法释放和运输储备。如果身体连储备也没有了,估计就只能注射葡萄糖了。此外也说明了摄入糖分的重要性。经方里时常要服粥什么的,都是为了补充糖分。

  三七生

  最近有一次低血糖的经历,原因是连续几天吃饭因为忙碌就随便吃点麦片糊弄过去。加上前阵为了治疗风湿很是消 ...

  燕果 发表于 2014-5-21 11:44

  是不是补中益气把那块阴凝的巧克力中的能量运化开了?

  燕果

  回复 122# 三七生

  巧克力这东西有兴奋心脏的作用, 在心脏能量供应不够的情况下吃了就麻烦了, 就如缺电的时候还买大功率空调. 当时只想到巧克力是甜的, 别的没多想. 后来想起我妈说话, 她吃了巧克力后总是有心悸的现象.

  三七生

  巧克力应该是比较难以燃烧的燃料,火力足的情况还可化为能量储存,火力衰时反而会压灭火,就像湿柴一样。油腻类食品应该也是这个性质,都属于厚味滋腻之品。

  燕果

  用了一次大禹还阳水给孩子治疗腹泻,效果极好。

  事情是这样的。女儿上周六饭后突然腹泻。分析原因,应该是情志影响的,她爸对她大发脾气,她紧张了,症状是痛泻,拉绿色胶状的东西。后来她爸和她缓解了关系,但症状还是持续,晚上拉了四次。

  我一开始用的是痛泻要方,服用了以后不痛了,但还是水泻。然后根据五苓散的思路,加了肉桂和茯苓利水,并给她喝了一杯淡盐水。有好转,开始有长尿,周日上午只拉了一次,下午似乎完全好转。

  然后下午给女儿过生日请客,小朋友来得多,她吃得也比较欢,似乎也还好。最后吃生日蛋糕,她爸爸偏偏买的冰其淋蛋糕,而且给了女儿一块大的。我内心挣扎着要不要制止她吃,最后想着,吃吧吃吧,好不容易过回生日,再拉再治。

  果然吃完后不久又水泻了。用了异功散,反而出鼻血但一点都不管用。摸了摸脉,觉得脉比较有力,重按也有根,人也能吃不虚,不象是中寒,遂想起三七网学到的法宝,用红糖和盐6:1的比例冲水给女儿喝。一夜无事,早上汇报说长尿,不拉稀。继续用白粥加红糖和盐巩固,一天都很好,今天早上汇报说大便正常,比平时还好。

  仔细思考这糖盐水的作用,想到伤寒里讲赤石脂禹余粮汤里说的: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从现代化学的角度解释,“利在下焦”,指的可能是电解质失调的一种表现。下利造成电解质失调,从而进一步造成泌尿系统紊乱,最后“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来解决问题。

  糖盐水应该可以调节细胞内外的钾钠比例。赤石脂,禹余粮都是矿石,除了有涩肠的作用,是否也靠里面的矿物盐来调节体内微量元素的比例?

  三七生

  用了一次大禹还阳水给孩子治疗腹泻,效果极好。

  事情是这样的。女儿上周六饭后突然腹泻。分析原因,应该是 ...

  燕果 发表于 2014-5-28 00:07

  宏观相应微观,气味相应元素。中西互参,而非硬套,以事实权衡之,堪称公允。

  燕果

  最近研究食用油,挺有意思。

  网络各种文章里铺天盖地狂赞欧米加-3这种东西,鱼油,亚麻油里最多。被骂得最多的是植物油,里面欧米加-6多。 为什么欧-3好欧-6不好? 据说欧-3能消炎,抗癌,降血小板,消肿; 欧-6则反过来,带来炎症,有致癌风险,增加凝血,带来水肿。

  后来又看一篇文章说,欧-6也很重要,而且欧-6和欧-3在人体的比例是6:1。

  这就一目了然了。中医说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无处不在。欧-3无非是主升;欧-6无非是主降。欧-3主要存在于深海鱼,和亚麻,紫苏这类植物里,这都是偏阳的东西,活血, 利水;欧六存在于花生, 玉米这类植物里, 主降,滋阴,润泽。管人体如管家, 储备要多于升发,平常多吃普通植物油, 偶尔吃点鱼类, 亚麻油是合理的。天天进补鱼油, 就得不偿失。

  还有一种东西, 叫欧米加-9,有说法似乎是介于欧-6与欧-3之间的物质,在橄榄油,山茶油,菜籽油, 葵瓜子油里偏多,所以平人也许需要多用橄榄油和山茶油。山茶油的出烟点高,更适合中国人炒菜。

  另外还学到,冷榨的油出烟点低, 适合凉拌,不适合炒菜。提炼的油出烟点高,适合高温使用。

  另一心得,最近偶然发现了鱼的确是阳性的食物,和虾与其他海鲜不同。尤其是深海的鱼,比如三文鱼,生食,可以利水,增加下焦力气。我想是因为里面的不饱和脂肪多,容易燃烧,比其它海鲜和肉类更容易消化,但一定要是新鲜的鱼。同时,鱼是动阳的食物,阴不足的人,食用了也许会有肾气不收的过敏现象。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理中汤只用干姜,不用砂仁。

  最近想明白了一点,砂仁的力量是往下的,把脾胃产生的水汽结合补肾药往肾里带。而上焦气虚的人,用了就会觉得更虚。而上焦比较实,或者是肾气不收上浮的人,用了就没问题。

  上焦气虚的人,用了砂仁如果不结合提升的药,也许会中气下陷。

  燕果

  经期偏头痛, 老毛病。不是每次都犯,休息好了就不犯。前阵吃中药调理,一直没怎么犯。前几天家里请客,饮食不节,喝了冰镇的啤酒,吃了一些贝类,加上天气开始变热,这次就痛得厉害,右边少阳痛,心烦,晚上给儿子辅导完拼音后觉得精疲力尽。

  忍着头痛翻书,觉得和肝肾有关系,就翻刘鸿恩的医门八法,他对肝肾的治疗心得比较多。找到头痛那章, 有一处讲到,如果头痛, 有痰,虚证用金水六君煎。昨天刚好就莫名其妙觉得有痰,也不咳嗽,痰是咸的。也许是因为食用寒凉,肾水不收,痰气上涌造成的头痛。

  于是煎金水六君煎,别的药都只放1-2克,惟独熟地放了8克,一片生姜为引。喝完沉睡,一觉到天明,居然是最近睡得最好的一次。头不痛了,精神也好很多,而且身上不觉得发热了。

  金水六君煎,是张景岳发明的方子,就是当归,熟地加二陈汤,熟地的量要大。张先生果然是对熟地用到了出神没化的境地。陈修园把这个方子批判得一无是处,实践证明是有效果的。

  熟地的功效我很多年前还见识过一次。那时候在上学,一点也不懂中医。有次觉得手心脚心发热,尤其是晚上,热得睡不了,恨不得把手泡在冰水里。买了很多清凉的玉竹什么的,都不管用。后来不知怎么的,估计觉得熟地能败火,买了一块足有100克的熟地,就一味药煮水喝,喝了一次这毛病就好了,很多年都没有犯过。

  摆刘鸿恩所赐头不痛了, 这两天就老读他的书.

  他也太喜欢乌梅了, 动不动乌梅四物汤。估计他们那个地方的人,性格都偏发散, 偏急躁,要用乌梅来收一收。所以我以前只是翻翻, 没有仔细看他的书。

  他有一则医案很有意思,可见人体就是个系统工程。老先生有一回在门口用热水洗脚,洗完了以后吹了凉风, 就生了脚气。我猜可能就是热郁于脚,发发汗就行了。老先生说本来也不需要吃药,过几天就好了,但他自己破坏了一下, 吃了牛膝一类的引火下行的药,结果脚就开始烂了。烂了以后都不能走路了,他知道错了,停药观察。观察了几天还是很严重,他想这是因为引热下行出的错,那么就改为引热上行吧,于是吃了补中益气汤。脚是稍微好点了,但腹部却因此胀热得不行。最后他给自己开了点健脾的药加大黄,泻了六七次,泻一次病轻一点,泻完了脚也全好了,可以走路了。

  他的总结, 脚气如果是表证,避风避湿,保持温暖就可以了,不要乱吃药,尤其不要吃引火下行的药。但如果是里证,大多是因为肝克脾,所以脾不消水而湿生,治疗的时候敛肝舒脾就行了,比如乌梅白糖水。还给了一个方子:乌梅,醋白芍,木瓜,当归,就是乌梅四物汤去熟地加木瓜。

  看到三七网治疗脚气的贴里有人提到用醋水泡脚管用的,大概也是这个原理。

  读刘鸿恩的书, 开始认真思考乌梅和山茱萸的区别。

  刘鸿恩无论什么收敛的情形,一概用乌梅,我觉得还是有偏的。仔细在中医百科里读乌梅和山茱萸的条文,可以看出两者是不同的, 而且不是完全能相互替代的。

  乌梅是青梅制作的。青梅在东南地区生长,夏季成熟,这里亚热带气候, 夏季特别炎热。然后青梅被烘干焖成黑色,就成了乌梅。青梅成熟的时候是黄色,小时候奶奶曾经把它腌在糖里,我经常去偷吃。它适合的身体环境,就如亚热带的夏季的环境一样,炎热,水气蒸腾在上面,黄色入脾,酸入肝,烘干后微苦又入心苦降,黑色又入肾。所以它的作用主要是敛和降。服用乌梅的人,应该本身是有生气的,只是如夏天一样升发得过分了。所以我觉得孩子和中青年,上焦和中焦有热需要收敛的人适合服用它,发散太过甚至偏枯的人用了很好。但如果身体状况是偏寒偏凉的,则不适合服用。服用的季节, 也以夏季更为合适,秋冬则不合适。

  山茱萸则不同。山茱萸是在秋末冬初时收获的果实,黄河南北都有种植, 是适应温带气候, 喜欢凉爽, 不耐高温的作物。35度以上的高温则不容易存活,零下的温度如果时间不长还可以活。能在寒凉的环境下收获,必然是有升发之气的药物,适合的人体环境就如秋冬一样,是比较寒凉而无法收藏的人,中老年偏凉体质的人,或者因为虚弱而寒热往来的人适合用,要借助它来收, 同时还保留升发之性。秋冬季节适合用。山茱萸很酸, 但又是红色的, 红色入心,它的运作, 应该能把身体散失的气收藏起来,同时不是全收, 能集中一部分来强心。发散到热盛的人,则不适合使用。

  该用乌梅的人用了山茱萸可能会觉得热,敛的力量不够集中向下。该用山茱萸的人用了乌梅可能会觉得没有生气了, 就如一片寒冬,越发寒凉。

  乌梅在《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没有寒的字眼,完全是敛热润枯

  山茱萸在《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能温中和除寒湿,是先收而后动

  昨天再去读了五味子,初夏是青梅时节,秋冬是山茱萸时节,盛夏则是五味子时节。体会一下这三个时间“气”所在的不同高度,再比较三个药的作用的部位和条件,感叹天人感应的神奇。

  五味子《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五味子收的浮热的位置最高在心肺;对应于盛夏的体质环境, 所以有盛夏用的生脉饮;

  乌梅收的是从脾胃往上升的浮热;对应与初夏的体质环境, 用于春季的温病效果最好;

  山茱萸收的是心下无法顺利降下的气,热可以收,寒可以温;对应于秋冬的体质环境,秋冬用的效果最好。

  最近的热门新闻, "清华取得重大突破:人类有望“饿死”癌细胞"。其中有一段采访颜宁的话:

  “癌细胞要生存,需要依赖葡萄糖作为其'口粮’,而由于癌细胞消化葡萄糖所产生的能量不到普通细胞的15%,所以癌细胞就需要比正常细胞摄入更多的葡萄糖,也就需要通过负载更多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完成葡萄糖从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的过程。”

  从这个发现, 科学家们得出终于有可能饿死癌细胞的结论了,觉得逻辑上有点不可思议。从这可以看出,癌细胞就是营养不良的细胞,因为营养不良,所以格外饥渴而有侵略性。就如一个长期被虐待的小孩子,变得有强大的攻击性, 而教育者的解决办法是, 饿死这个坏孩子,感觉不可理解。饿死了一批癌细胞,剩下来的癌细胞岂不是更加有侵略性?

  比较合乎逻辑的思维怎么也应该是限制癌细胞扩散的同时, 提高细胞自身的糖代谢能力,好细胞更强壮,癌细胞不那么饥渴不可控制。除非已经完全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无氧代谢是癌细胞唯一的生存方式, 因为他们生存的地方往往阴暗缺乏营养和氧气; 而普通细胞是能通过有氧和无氧两种方式同时代谢糖份.

  可见人保持气血的畅通流动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气血畅通流动, 身体的各个部分才能得到养分的输送, 才能保持细胞的正常运转。

  最近读了一些老师们的贴子, 再根据今年自己用药的心得, 觉得对六经辩证终于有了一些理解.

  六经辩证, 实际上就是把身体分为两类转动的圆, 一类是阴圆, 一类是阳圆, 阴在里, 在下, 在右, 在腹, 阳在表, 在上, 在左, 在背.

  阴圆的动力区域在少阴, 发动少阴的动力药是附子, 附子从左下发力, 到右下形成一个圆. 而当水份不够的时候, 光靠附子产生不了蒸汽动力, 所以要加水, 加水的药就是熟地.

  厥阴是阴圆的调节区, 它调节阴圆的升降运转速度, 调节药为酸药, 运转太过的时候就要用酸药来降低速度和升力. 有的书里把厥阴理解为"最阴", 我觉得不对. 尚书说:“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指保持中道,厥阴的厥,应该有类似的意思,就是保持适度的意思。

  太阴是阴圆的枢纽,是轴,也是和阳圆相通的开关。这个轴喜欢干燥,其用药是理中汤。所以附子理中汤的含义,是从少阴施加动力开始圆运动,清除太阴的寒湿障碍,保持轴的运转,并把阳气输出。如果少阴水源不够,加熟地,如果圆运转太快,责之厥阴,加山茱萸等酸药调节。

  阳圆的动力区域是太阳,动力药是桂枝,当水份不够的时候,加水的药是白芍。所以白芍,是阳层面的药物,当阳虚,阳圆不能良好转动的时候,不适合用白芍。过去我把白芍当酸药来看待,现在看来这不是医圣的意思,白芍是加水药,增加桂枝可以调动的水份,和酸药不是互相替代的。

  阳圆的调节区域是少阳,少阳的调节药为苦药,苦能降,能让阳圆运转减速。代表药为柴胡,黄岑,黄连,黄柏等。所以什么时候用酸,什么时候用苦,是阴病还是阳病决定的。

  阳圆的轴是阳明,阳明也是连接阴圆的枢纽。阳明运转不利是因为胃燥,所以喜润,要用润胃的药来保持阳明的良好运转,代表药为白虎汤,麦门冬汤。

  阴圆和阳圆相辅相成, 阳圆负责对外交换, 摄入热量, 氧气, 水和食物, 输出垃圾; 阴圆把阳圆的输入变成阳气和精微物质, 输出给阳圆运转.

  所以六经辩证,辨别的首先是阴阳哪个圆出了问题,找到了圆,再辨别是动力+水份,调节,轴心这三个环节的哪一个出了问题。而且问题也不是死的,阴病可以变成阳病,阳病可以变成阴病,动力病可以变成调节病,也可以多个问题并存,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破点,然后解决次要矛盾。

  读伤寒里的厥阴病, 有一句"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阴, 那么是厥的原因在阴, 阴不足而阳气不能接. 从这个角度, 厥阴理解为阴中阴, '最阴', 也合理.

  现有的伤寒论, 把昏厥病全部放在厥阴这一章, 觉得有些不妥, 很多是阳明, 少阳, 少阴病。很怀疑这是医圣的原意。

  昨晚想到姜枣汤,感觉姜枣汤实际上是阳明药,让让阳明这个阳轴转起来。如果有足够的阳气从阴圆输入,用姜枣汤能保证阳层面的顺利运转。没有足够的阳气输入的人,却让这个轮子不停地转,就会损耗更大。为什么没有足够的阳气输入,则要检查太阴,少阴等是否出了问题.

  今天偶然想到, 有的人用了附子理中丸后会怕冷.

  一个可能是, 用量太大, 肾精已经耗完, 身体本能地收藏精气, 减少消耗. 这个时候, 要停用附子 , 减少消耗, 补充肾精, 比如枸杞, 核桃等填补肾精的药物, 这些药物, 都是从后天饮食中摄取糖份, 或者本身能提供糖粉和容易燃烧的脂肪, 所以用了以后身体会发热.

  另一个可能, 也可能是寒由里出表, 但是表的阳气的转动并没有恢复, 所以经常看见医生们开药的时候用生姜, 黄酒送服, 就是让阳明转动起来.

  两者的脉应该有区别, 一个比较细微; 一个则尺脉比较充盈.

  iamgold

  请教燕果老师个问题:小孩子发烧后,烧退了,咳嗽,但不思饮食,鼻塞,不大便(4天),这应该从哪方面考虑问题?

  我分析是有内热,积食,后来吹空调遇寒。这内热,小孩子如何除?

  ttxxhh

  回复 155# iamgold

  阳明不降太阴不开。

  此颇像桂枝厚朴杏子汤。

  烧虽退感冒却未全好,成为"感冒携带者"。继续以桂枝汤调理。

  大便不下咳气上逆,则以厚朴通大便以杏仁降肺气。若还见痰,也许可配合半夏一起努力。

  燕果

  正如ttxxhh说的是感冒未清, 阳明没有转起来. 根本原因还是阳气没有恢复正常运转. 具体是哪个环节没有恢复, 还要看孩子的状态. 如果怕冷怕风, 汗不多, 可能表寒未除, 还要继续解表, 根据指证选择柴桂汤,桂枝汤,小建中汤或者上面说的桂枝厚朴杏仁汤,虚孩子防风方; 如果人烦燥爱闹, 口苦口臭, 或者是喜欢哭闹, 发脾气, 出鼻血, 是少阳郁热, 小柴胡汤;如果烧得久, 或用药比较猛, 可能是虚, 要补中气, 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如果口渴喜水喜凉, 咳嗽上气, 那是伤了阴, 要补水, 麦门冬汤; 如果水都不要喝或者怕冷水, 那太阴寒湿, (附子)理中汤.

  燕果

  看到子午经流注, 脑袋里想起了波的图形.

  身体的阴和阳不是独立运转, 而是阴出阳入, 由表及里, 又由里及表, 由手入足,又由足入手, 如正弦波一样. 如果阳是波峰, 阴就是波谷. 波峰由两条阳经组成; 波谷由两条阴经组成, 循环往复.

  所以前一阵我的一贴把阴和阳想象成独立的两个圆, 还是没有理解对. 身体是圆的叠加, 但这些圆是阴阳各半, 阴升阳降; 阳升阴降的.

  三七生

  看到子午经流注, 脑袋里想起了波的图形.

  身体的阴和阳不是独立运转, 而是阴出阳入, 由表及里, 又由里及表, ...

  燕果 发表于 2014-6-25 03:19

  甚是。冬夏只是时间流转,寒热只是温度变化,阴阳只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不是两件事。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转动中是很难截然划分界限的。

  燕果

  对枸杞的理解

  家中枸杞放了好几年,我妈逼着我扔了,买了一批新的,昨晚泡水喝。上中医百科研究了一下,发现枸杞和山茱萸很类似。一是他们的形状颜色非常象; 二是他们都可以生长在北方; 三是它们都耐寒, 都能在晚秋采集;四是他们都对土壤的要求不高, 能在贫瘠的土壤生长; 五是它们都喜欢干燥怕排水不良的土地。

  本经里:

  枸杞: 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

  山茱萸:味酸,平。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功能上, 一个能热中, 一个温中, 都能除痹。两者应该都有先降后升的性质。山茱萸显然在酸上面更胜一筹,所以能去三虫。而枸杞的糖份多,升的力量应该更强,所以能“热”中而不只是“温”。枸杞主治五内邪气,山茱萸只是主治心下邪气,我想可能也和枸杞能提供五脏所需要的糖份有关系。

  联想到杞菊地黄丸,实际上是用地黄丸来敛藏枸杞的糖份,然后再靠菊花加强升散的力量把糖份输送到肝经各处,最高到达眼睛。枸杞带的糖份,必然和现代所说的肝细胞储存的糖份非常类似,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糖尿病人也能用,但健康人吃了可能会觉得热。

  不知道本经里为什么说枸杞苦寒,感觉是酸甜的味道,而且服用了以后有周身发热的感觉。也许古代的品种不同?

  枸杞和山茱萸应该都适合秋冬体质,体内营养不良的中老年人,枸杞补虚的作用更强,脾胃有湿的人应该先去湿再服用这两种药。

  三七生

  本经说山茱萸是温中,枸杞是治热中,以其性偏寒,非能热中。萸与杞皆是木位阴药,愚意脉偏大者可萸,微小者可杞(三粒而已),全凭直觉,并无依据。

  燕果

  讨论拔罐的贴子, 学习了不少, 突然想明白了我妈的血压问题.

  她的血压总是冬天高, 夏天偏低. 冬天血压一高她就害怕, 但夏天血压一低, 虽然正常她还是不舒服,有心痛的现象。现在我明白了,夏天她血压低, 是因为身体其他部位运转旺盛,造成了心脏回流的血液不够,心脏缺血和血压低, 所以会心痛。而冬天身体开始收藏,心脏供血充足,但是 因为年纪大了, 心脏收缩的力量不够, 不能把血液顺利排出去,所以血压高。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心脏这个泵效率不行。夏天不能收,冬天不能放。

  上次拍打内关获得了效果, 是因为拍打心经使得血液集中到了心脏, 所以她的血压一夜从95/60上升到了130/75。 拍打得有点猛了, 其实轻拍内关大概就可以有好的效果同时没有这么大幅度的变化.

  心脏就如一块海绵,不停地吸水, 挤水。心脏舒张时如海绵吸水;收缩时如海绵挤水。老年人心脏的弹性不好,大多收缩力量不够,血液停留在心脏时间长, 就如还海绵还没有把水挤干, 又去吸水了, 管道里涨满了水, 所以表现出高血压。时间长了身体会自己调节,减少心脏的供血, 实现平衡。比如我奶奶到了90岁血压突然正常了。低血压则就如海绵吸不到多少水, 就要去挤干, 管道里水少, 当然压力小. 老年低血压的人问题更大, 同时有心脏收缩力不够和供血不足的问题。如果强心药吃下去, 短期内会激化供血不足。但是不强心, 海绵老是湿的, 又没有吸新水的动力, 长期下去, 全身供血都不足。

  看了百度里一下某些中药对心血管的药理作用,推理了一下常用的“强心”中药, 可以分成几类:

  增强心脏收缩力的:

  附子: 附子有双向的作用, 少量附子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 能升压;大量的附子能增强心脏的收缩,能降压。但有的心脏很虚的人, 连一点点附子也经受不起, 比如我妈。附子对心脏的作用主要是直接作用而不是间接作用。

  黄芪:黄芪和附子有非常类似的对心脏的作用, 少量提高供血, 大量的加强心脏收缩。但非常虚的人也经受不起。黄芪对心脏的作用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不清楚。我猜可能都有。小量黄芪能推动血的运行, 所以提高心脏供血;大量的黄芪可以增加心肌营养的输送,从而加强心肌的力量,同时因为黄芪能增加全身对营养输送的需求, 所以对心脏输出的需求也增加。

  麻黄:增强心脏的收缩作用,同时也能扩张血管,虚人也不能用。我觉得麻黄对心脏的作用是间接的, 一方面麻黄可以增加供应氧气,另一方面通过兴奋神经末稍来增加对心脏输出的需求,加大了心脏的负担, 所以对身体虚弱的人常常会造成问题。

  扩张血管的:

  肉桂和桂枝:这两者主要靠扩张血管,提高血流速度增加心脏供血, 对心脏的收缩作用不强, 所以心肌缺血的人可以用, 但管子加粗了, 水流不够也不行, 所以要和补阴的药一起用, 如炙甘草汤的用法。

  干姜没有查, 我猜和桂枝类似有扩张心血管作用。

  其余的川穹一类的风药, 大概都能扩张血管, 加速血流.

  补液药:

  白芍,生地,麦冬等阴药:这些是给心脏补液的。

  丹参,桃仁等:通过活血化淤来降低血液粘度,提高血流速度,也能加强血液供应

  增加心脏营养和燃料的药:

  甘药:包括大枣,甘草,龙眼肉,枸桤等,这些是给心脏提供营养的。有的人吃了活血强心的药后会出现心慌等低血糖的症状,其实是因为细胞里储藏的糖份不够,也就是常说的“肝虚”。通过补充糖份可以给心脏提供必要的热量和能量,也能起到强心的作用, 而且不如附子等作用那么猛烈。所以心脏虚弱的人要用甘药。这也是为什么四逆汤,炙甘草汤要大量用炙甘草。

  把散开的气血集中到心脏的药:

  山茱萸: 山茱萸的效果如拍打内关。能降低身体其他运作强度,把气血营养集中到心脏来从而起到强心的作用。可能五味子也有类似的作用,对身体气血极虚的人有作用。庄先生的生化汤里加山茱萸,李可的破格救心汤,都是这个道理。

  三七先生的生化汤,我让我妈服用,并加了一克黄连,她用了效果特别好,说心脏舒服了,晚上睡得很沉。我用了效果不太好,觉得心脏跳得很快不舒服,一测都到了90多下。停用了恢复正常。也许我的心脏比我妈的更糟糕?

  再复习了一下初中生理卫生的时候学过的心脏的构造。静脉血流入右心房和右心室,通过肺动脉和肺泡进行氧气交换变成动脉血,然后流入左心室和左心房,注入全身。

  如果硬套人体经络,人体血液通过左心室心房 -〉手三阴沿线动脉 -〉手足三阳动脉 -〉 手/足三阴沿线静脉 -〉右心室右心房 构成了一个回路。我承受不了黄芪,有可能是足三阴发生了堵塞,静脉血不能顺利回流到心脏,黄芪有可能加强左路的输送,当右路的回流不通畅时,左路无货可输,只好空转。

  右路的回流不畅,十有八九是出在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阴脾经的问题上了。今年土运太过,一直被湿气折腾,持续用药,尤其用三之七方后改善了很多,但一直觉得腿脚疲乏,药不能完全胜邪,脾肾受湿,不那么容易改善。

  三七生

  三七先生的生化汤,我让我妈服用,并加了一克黄连,她用了效果特别好,说心脏舒服了,晚上睡得很沉。我用了 ...

  燕果 发表于 2014-7-7 23:44

  尺脉不足者确实不适合黄芪,在当今尺脉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之所以用黄芪,除了因为有很多人在这里身体已经打下了一定基础,还有就是长夏土气旺盛足以固水,黄芪在厚土的基础上补足上焦而不易拔动下焦。若其他时节尺不足者很少能用到黄芪,你的情况可能更适合用养仁汤。

  燕果

  昨晚读到:

  太阴病,大便反鞕,腹中胀满者,此脾气不转也,宜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若不胀满,反短气者,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之。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

  白术三两 枳实一两半 干姜一两 白蜜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去滓,取三升,纳白蜜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 (劈)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

  简直是家有便秘孩子的福音.

  第二个方, 和补中益气汤的区别, 值得斟酌一下. 这个方, 是通过加强心肺的力量来提气; 补中益气汤, 则更多作用于脾胃来升气. 土实木虚的人, 似乎更适合补中益气汤, 土虚木实的人, 适合用黄芪五物干姜半夏汤.

  抄录三七先生的关于咽和喉, 痛和痒的评论:

  疼痛痒性质不同,疼为阴凝,痛为阳郁,痒则风寒各半。在皮则为风疹游走,在喉则为痒咳缠绵,同属于肺,所谓“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发之。

  咽喉虽然相邻,却属两条道。一连食管外通于口唇,一连气管上通于鼻窍。一阴一阳,一升一降。坤载先生一句“清气不升则喉病,浊气不降则咽病”,确为知本之论。

  另,病在手少阴有道理。但咽中痛而非喉中痒,痛痒虽相关而性则不同:喉通阳,咽通阴;痒偏阴,痛偏阳。据理,阳中阴凝,可小汗以发之,亦有“火郁发之”之意。

  疾病真是最好的老师.

  阳明不降, 太阴不升, 是我最近的心得. 我今年被湿气折腾, 开始全身疼, 后来吃药吃成只腿脚痛, 用了肉桂类药物本来好得差不多了。天热后又开始疼,左右都疼,原来的药方都没用了。

  用艾灸复溜穴和附子理中丸后, 右脚几乎全好了。但对左边却毫无用处似乎有加重的感觉。用过补阴补血药,吃药加泡脚,感觉还更糟糕了。

  然后得出结论左边痛是因为阳郁不升,于是开始用三之气方,有好转,但左脚有一条肌肉总是踩上去疼始终不能好转。疼的地方似乎是足太阴脾经路过的地方, 但是我用了那么多理中四君子,术茯姜类脾经的药,怎么没有用?

  后来我妈和我聊天的时候,无意中说起,她过去夏天心脏不舒服,单位职工医院的一位中医告诉她,可以入夏的时候吃藿香正气水,她用了果然心脏就舒服了。我听了心一动,这不就是因为去湿了吗?去看家里的藿香正气丸的成分,觉得行气去湿的药很多,可能不适合我腿脚虚了这么久。想到资生丸里也有藿香,成份平和偏补,家里有很多,就吃了四分之一丸。第二天竟然左脚大有改善,连吃了一周效果非常之好,左脚也不疼了。

  看资生丸的成分,以降阳明的药为主,兼有藿香豆蔻桔梗等升药。我前一阵用了很多润药,如麦冬,生熟地都没用,想来是因为这些药润降的同时也助湿。而资生丸里的药物是在降的同时利水,所以才有用处。吃了附子理中丸以后,脾经升路已经打通,但因为阳明不降,光是一边拼命拉绳子,另一边拖后腿没有用。

  现在明白了金匮的麻杏薏甘汤,就是降阳明加升太阴。因为美国买不到麻黄,一直没用这个药,现在想想可以用藿香苏叶代替麻黄。我觉得今年我的湿病,如果在今春发病的时候就辩证正确,应该桂附理中丸+麻杏薏甘汤。这个病表面看是湿热,根子是阳气虚。因为阳气虚弱,不能推动湿气,潮气积累下来滋生细菌,天热的时候就表现为湿热。用了附子理中丸补足了阳气后,再用麻杏薏甘汤就事半功倍。

  用药后体会身体的变化也很有意思。比如, 本来右脚内侧痛,用了附子理中丸后内侧不痛, 外侧痛, 说明由里出表了,然后这时候用柴桂就解决了右侧的问题。

  折腾了这番以后,开始用养仁汤调养。

  燕果

  身体的糖储备,非常重要,几乎所有的气虚证,都和糖的供应不足有关系。

  而党参,黄芪,大枣,龙眼,枸杞等, 无不与补充身体可以直接利用的糖份相关。遇到虚亏之极,可以直接上葡萄糖。汶川地震的时候看新闻,讲到一个产妇多日被困无奶,被解救出来后,直接注射葡萄糖,马上就来奶了。还读到一个文章,某老革命夫人,部队转移的时候晕倒不支,老乡给挖了一个胡萝卜吃,立刻恢复精神,想来也是因为胡萝卜里的糖份质量比较高。但似乎水果的效果没有这么好,也许水果阴凉,果糖的燃烧效率不高?

  补充糖,也需要储备糖,所以这时候补肾填精的药物又派上用场,用于增加储藏的力度。但是上焦不足的人,用太多补肾填精的药物会出现头晕无力的现象,我已经遇到过多次。这时候用糖水或者参芪,甚至白粥可解,就是常说的低血糖。其实也好理解,家里都揭不开锅了还拼命存钱赶什么, 应该拿出来花。

  上焦不足,其实就是上焦没有足够的糖份做燃料供应。原因很多,有的因为中气下陷,有的因为木气不升,有的因为脾胃寒湿。辩证治疗啦。同时应该检讨生活方式,是不是熬夜太多,用脑太多,耗费了太多的糖储备。这就是找出家里揭不开锅的原因,钱够不够花,平时都是怎么花的,花钱的渠道出了什么问题。

  很多所谓的清火药,都是导致糖份流失的。对于身体强壮热量过剩的人,送出点燃料,当然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但如果是虚热的人,用清火的药必然会导致上焦虚弱无力的状况。就是明明钱不够用还瞎浪费。我爱喝咖啡,发现咖啡也去糖,空腹喝的时候十分明显。所以咖啡加糖才是正确的喝法。

  另外,以前一个营养学博士告诉我,人的大脑只能利用糖份分解产生的能量,不能用脂类和蛋白质分解产生的能量。所以家有苦读书的孩子,粮食还是要吃够的, 不要光想着用大鱼大肉补脑。

  三七生

  身体的糖储备,非常重要,几乎所有的气虚证,都和糖的供应不足有关系。

  而党参,黄芪,大枣,龙眼,枸杞等 ...

  燕果 发表于 2014-7-28 23:57


  此即阴阳俱不足者只能调以甘药之意,粥是甘味,水果是甜不是甘,甘偏温,甜多凉,故甜太多反难补虚。

  燕果

  出门旅游11天, 去了美国西部,加州从南到北跑了不少地方。学习了中医以后,旅游的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体会气候和人体的互动。

  加州正在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旱,到处湖泊河流干涸,枯草千里。到这的感觉就是,万里无云,但是身体上面口干,下面老是想小便。第一次体会到了'云’对人体的重要性。云靠木气上腾而生,但因为缺水,木已枯死,所以上焦觉得极干,水喝下去,无木升腾为云,全部变成小便流走。

  家里我爸是八字缺木,来到这里极其不习惯,觉得难受。我妈则觉得心情舒畅,她也许是“云”太多,上焦湿重。 小朋友木气旺盛,没有影响。

  与此同时,在江南的家中,却多年来第一次遭遇低温低照天气,雨水成灾。难道是水份陷落在了西太平洋,无力升腾,造成东太平洋的加州无雨?本来说有厄尔尼诺带来的台风,带来了雨的希望,但一阵干风居然把热带气旋吹散了,台风成了泡影,加州还要忍受连日干旱。

  如果是人身体有这个问题,我会想到用五苓散来调节水分布。这里干而不太热,白虎汤大概还用不上。

  三七生

  东边日出西边雨,有旱必有涝,整体依然平衡,这是自然规律。但地球这个小世界内,如果地热过于外散,就会造成大气层升温,收摄速降无力,地下津液外散于太空,相当于人体的漏汗不止。这样天气就不能降为雨,内外表里的气机循环被打断。大气层内的水分流失会造成地表土壤沙漠化,这样的后果就比较严重了。

  燕果

  秋季来了, 去树林转一圈就回来开始打喷嚏。众人曰过敏。突然想明白了,秋季过敏和春季过敏,其实是一回事情,都是因为湿气在头部无法化解。春季地面的水气随热量上升,而秋季是半空的水气往地面下沉,都要经过头部,头部循环不好的人,就开始有湿气积累,开始流鼻涕打喷嚏。如果在肺部就升不上去或者降不下来, 就会咳嗽有呼吸道症状。湿气积累多了,自然细菌微生物繁殖,产生各类发炎现象,鼻炎,喉痛都来了。

  如果要治疗,自然需要顺势,春季需要帮助水份升发,各类风药,助升发的药物,都能帮助湿化气继续上升;秋季则要降,要下气,让湿气冷却成水份进入身体循环,多余的用利水药排掉。想到五苓散这个利湿的药,春季要重桂枝,秋季桂枝则要轻用。小柴胡我过去总爱在春季用,现在按三七先生柴胡是降药的思路,在秋季用了几次效果都不错。如果春季用柴胡,柴桂汤则效果应该更好.

  观察秋季天气的变化很有意思. 秋季的温度是如下降的波浪。白露和秋分是重要的节点。白露明显天气变冷,然后气温又上升;到秋分又是一次明显变冷, 然后气温又上升一点, 但是外套已经脱不下来了。

  气温下降又上升的过程,如寒热互搏; 随着太阳南移,大气中的热量已经越来越少,但地面潮湿的热气还没有散去,两者还在交锋。人体也表现出寒热互搏的状态,感冒,发烧,寒热往来,老爸突然右侧大腿胆经的地方疼痛,针灸后发出孢疹。叫他吃小柴胡+五苓散,也不知道是否有效果。

  这个时候治病的原理,应该是帮助一把冷空气顺利下降,让湿热之气散去, 湿遇冷变成水, 水需要流动循环起来, 多数归于地下储藏, 少数维持身体的活动,也算是顺势而为。人类社会的运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但是又有几人能看清楚势的循环呢?

  helendai

  回复 241# 燕果

  我儿子(6岁多)现在每天早晨起来都要打一阵喷嚏,本来想着给他桂枝汤,看你写的觉得应该用小柴胡,今晚给他用一下。谢谢

  燕果

  回复 243# helendai

  小柴胡可以疏通,把郁积的热散开,我觉得初秋用比较好,因为初秋夏季的热气郁积在头部下不来,需要柴胡来疏通和散开。

  而早上打喷嚏,大多是因为平时升发的力量不足,只有早上阳气充足可以排寒,柴胡把阳气散掉,反而不利。你儿子这种情况,适当增加运动,加强心肺功能比吃药管用。

  回复 243# helendai

  小柴胡可以疏通,把郁积的热散开,我觉得初秋用比较好,因为初秋夏季的热气郁积在头部下不来,需要柴胡来疏通和散开。

  而早上打喷嚏,大多是因为平时升发的力量不足,只有早上阳气充足可以排寒,柴胡把阳气散掉,反而不利。你儿子这种情况,适当增加运动,加强心肺功能比吃药管用。

  燕果

  树林回来后,我和老公都感冒鼻塞,浑身无力,咳嗽,小孩子们倒还没事情。所以白露过后,不要在下午去树林,潮气太重。气虚的人,没有力量把这些潮气排走,积累在头部和肺部,危害不浅。

  因为两人都疲软, 皆用补中益气丸+葡萄糖, 效果很好, 精神都恢复了, 老公比我强壮, 恢复得更快, 还残余点咳嗽就让它去了.

  想到身体这个大圆真的挺有意思. 秋季圆的动力偏右, 在肺, 而肺动力的能量是来自于脾胃, 脾气不升, 肺气就推力不足. 经历了一个长夏, 脾胃这个锅炉还是有不少热量产生, 但是输送不利, 所以补中益气丸这时候派上用场了. 如果长夏没有保护好脾胃, 多用寒凉, 那么补中益气丸也没用, 只好先附子理中丸了.

  再想到春季, 春季圆的动力在左, 在肝, 而肝木是靠水来生, 所以春季感冒, 一是要考虑水是否够; 二是要考虑送水的渠道是否畅通. 桂枝是当仁不让的输送水份的药物; 而水不够, 则要靠各类地黄丸来补了, 而如果水太凉不能化气, 又只好靠附子干姜了.

  燕果

  说说近视的问题。

  姑娘这个暑假,看ipad玩游戏太多,开学视力急剧下降,居然黑板上的字都看不清楚了。我找了几本自然疗法的书,大多是贝茨医生的办法,有一些视力操,三七网,中里巴人也有一些疗法。但是核心理论,并不是这些视力保健操,而是用眼习惯。

  贝茨医生是上世纪十到二十年代的一个纽约的眼科医生,非常反对配眼镜,他指出近视或者远视无论什么年龄都是可以恢复的,关键在于改变用眼习惯。他说古代的人近视少因为他们的眼睛是用于观察远处的事物,运动的事物,眼周肌肉是放松的。现代人用眼常用于看静止不动的东西和书,眼部,头部肌肉都固定不动,很容易紧张。同时平时用眼喜欢用力看的人,容易焦虑的人,也容易视力不好。而眼镜的作用对于缓解肌肉的紧张是反作用的,是有害的,让肌肉产生依赖性。

  归根结底,如果不改变用眼习惯,做什么操都只是暂时的。他鼓励现在带眼镜的人脱掉眼镜,适应模糊,或者配度数浅的眼镜,很多改变了用眼习惯的人,不少带眼镜几十年后都脱掉了眼镜。当然他的方法对眼睛器质性病变的人效果不好。

  我看了以后,给姑娘制定的计划是,绝对禁止ipad,看书每15分钟后就要活动,适当转转眼睛做做操。告诉姑娘看不清远处的字的时候不要眯眼睛用力看,而是闭上眼睛,头脑里想象一下黑白画面,转转头,眨眨眼睛,这也是贝茨医生教的,就是看不清的时候不要用力,反而要更放松。

  同时给她的小桌子安装了支架,纠正看书眼睛的距离和写字的姿势,买了自然光的读书灯, 规定看书一定要在书桌边坐着看,不能躺在沙发上, 也不能在床上看。

  计划只执行了一个月,姑娘因为自己也着急,所以多数时间很配合,就是看书每15分钟后就要活动和做操没有完全落实,但已经效果很显著了。姑娘一月前只能看见视力表的第五行,现在第八行已经能看见一点了。一开始上课黑板上的字模糊,现在看黑板基本没有问题了。她说看不清远处的字的时候闭上眼睛冥想这一招非常管用。

  附带的效果是,在禁止ipad后,她变得特别爱看书看杂志了,弟弟也跟着爱看书了。当然读书时间我也限制。ipad这类电子产品的坏处是,太方便了,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看,可以躺着看,歪着看,弊端就是用眼时间过长而且无法保证正常的看书姿势。而且这类产品屏幕小,亮度高,伤害也大。我们没有完全禁止用普通计算机,只是限制时间,因为普通计算机在看的时候需要保持姿势,屏幕也比较大,相对眼睛不那么费劲。

  这个过程对我启发还是大的,真正理解了中医说的“三分治,七分养”,其实这个“养”,不完全是营养,休息等,更是指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燕果

  好久没有更新了。最近用药两则,记录下体会。

  一是女儿大雪过后因为在游泳班游泳,次日开始咳嗽咳痰不畅,嗓子沙哑。开始没怎么管。冬至后休假旅游,又有滑雪,游泳等活动,觉得不治疗孩子玩不开心,随身带了附子理中丸和桂附地黄丸,然后用了旅店里蔬菜色拉里的生洋葱,每次服用几根生洋葱加1/8丸附子理中和1/8桂附地黄丸,觉得可能能模仿一下麻附辛,加地黄丸怕太燥。结果效果很好,很快咳痰顺畅,滑雪游泳都没问题,咳嗽见好,基本不咳嗽了。回家后孩子思念旅游的好时光,情绪不好,加上停药了,又有反复,她爸爸带着去树林散步加给她讲笑话逗她开心,又好了。

  冬季咳嗽,大多是因为热力不能上达肺部,收到冷风或者湿气以后,病毒细菌滋生而身体无法清除。所以热力生产能力差的人小量的附子理中肉桂等增加热力的药不可少,但还需要麻黄桂枝等开肺的药物,让肺气交换顺畅才能驱逐病邪,就如一棵树,根部的热量上来后,树叶还是卷曲的,就达不到效果。孩子吃了热药后,再进行轻度运动,也起到了一定的开肺的作用,最近的暖冬可能也有帮助。

  洋葱这类东西也有意思,和百合长得很像,都是百合科的根类,都是白色入肺,一个辛开,另一个却润降。

  二则是儿子长了虫牙,牙痛。痛的牙齿在左上侧靠里。他一向喜欢甜食,牙痛不奇怪,但我奇怪的是为什么是这颗牙不是别的牙齿。我自己的猜测是,这颗牙似乎对应手太阳经的部位,和升发有密切关系。孩子总有鼻塞,左路的升发大概不畅,现在这个时候开始痛,和冬季太阳寒水有关,应该用升发的药物。没给他口服药,先用加了肉桂粉的牙膏刷牙,用牙线清理病牙边上的杂质,然后把花椒粉和胡椒粉拌点黄酒和牙膏调成糊,用棉签刷在虫洞上,也怪,他立刻不痛了,第二天忍不住又吃甜食还是不痛,所以他根本不当回事。当然我还是揪着彻底刷牙,涂自制药膏,争取坚持到他换牙,如果再反复也只能去补牙。

  所以牙痛也需辩证,我过去牙痛都是右边,和阳明不降关系密切,所以涂什么姜,蒜都更厉害,只能吃抗生素,现在想来,也许吃三豆汤还更合适点。

  燕果

  最近的思考, 记录下来, 春季和秋季感冒的不同.

  春季水汽从下往上升, 遇到了阻力, 比如寒湿, 就变成雨雪;或者是天气温度还是很低, 水份到了体表, 遇到冷空气, 就停留在肌肤内, 现象是鼻塞, 头重, 身体的温度下降, 身体会自动产生大量的热量来弥补这种失温, 就发烧了. 治疗的方法, 应该帮助水份上升, 所以要用桂枝, 苏叶类外散的药, 把肌肉和皮肤的水份发散开来. 如果中下焦寒湿重的, 当然要用理中, 附子之辈.

  还有一种人, 小孩比较多, 或者时气是暖冬和暖春, 春季一到, 如开了塞的热水瓶, 拼命往外冒热气, 身体为了弥补这种损失, 也拼命在产生热量, 大汗, 口渴, 高烧不止, 就是所谓的温病. 要做的就是要把管道出口变小, 身体的机制慢下来, 酸药最好, 就有了乌梅白糖水. 觉得白虎汤类还是不要用的好, 得不偿失.

  秋季则相反, 秋季的时候水汽从上往下走, 走得慢了或者遇到阻碍了, 这时候天气突然降温, 变成雨雪, 会有和春季类似的感冒现象, 但是治疗上却不能把重点放在发表上, 而是降下, 让水汽顺利地往下走。这时候需要用凉润的降阳明的药,还有一些利水的药。秋季用柴胡类也比较合适,柴胡有降的作用, 也有疏通的作用。这时候身体热比冷多的,口渴的, 可以用白虎汤;利水的五苓散类这时候也很有用。

  女儿有年得寻麻疹,秋季在树林里玩, 突然降温,浑身发疹,就是水和热郁积在皮肤下面,下不去也上不来, 后来用的是四逆散好的。但是后来有年春夏之交发疹,四逆散却不管用了,用的是三豆汤。大概就和气流的走向不同有关系。柴胡可以降散, 黄豆利水还补中气,利于升。

  秋季麻桂类则要慎用或者用量极其少,或者搭配凉润药物,比如麻杏石甘汤。以前我也用过桂枝理中汤加麦冬治孩子咳嗽, 但是麦冬量要大于桂枝。我上次用少了麦冬, 咳嗽是好了, 但是老出虚汗,来年春天才好。当然中焦不通的, 还是要用去寒湿,用四君子汤之类。

  三七生

  最近的思考, 记录下来, 春季和秋季感冒的不同.

  春季水汽从下往上升, 遇到了阻力, 比如寒湿, 就变成雨雪; ...

  燕果 发表于 2015-2-7 05:40


  辰戌、丑未,温凉寒热燥湿之别。

  东边日出西边雨,有旱必有涝,整体依然平衡,这是自然规律。但地球这个小世界内,如果地热过于外散,就会造成大气层升温,收摄速降无力,地下津液外散于太空,相当于人体的漏汗不止。这样天气就不能降为雨,内外表里的气机循环被打断。大气层内的水分流失会造成地表土壤沙漠化,这样的后果就比较严重了。

  东边日出西边雨,有旱必有涝,整体依然平衡,这是自然规律。但地球这个小世界内,如果地热过于外散,就会造成大气层升温,收摄速降无力,地下津液外散于太空,相当于人体的漏汗不止。这样天气就不能降为雨,内外表里的气机循环被打断。大气层内的水分流失会造成地表土壤沙漠化,这样的后果就比较严重了。

  对枸杞的理解

  家中枸杞放了好几年,我妈逼着我扔了,买了一批新的,昨晚泡水喝。上中医百科研究了一下,发现枸杞和山茱萸很类似。一是他们的形状颜色非常象; 二是他们都可以生长在北方; 三是它们都耐寒, 都能在晚秋采集;四是他们都对土壤的要求不高, 能在贫瘠的土壤生长; 五是它们都喜欢干燥怕排水不良的土地。

  本经里:

  枸杞: 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

  山茱萸:味酸,平。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功能上, 一个能热中, 一个温中, 都能除痹。两者应该都有先降后升的性质。山茱萸显然在酸上面更胜一筹,所以能去三虫。而枸杞的糖份多,升的力量应该更强,所以能“热”中而不只是“温”。枸杞主治五内邪气,山茱萸只是主治心下邪气,我想可能也和枸杞能提供五脏所需要的糖份有关系。

  联想到杞菊地黄丸,实际上是用地黄丸来敛藏枸杞的糖份,然后再靠菊花加强升散的力量把糖份输送到肝经各处,最高到达眼睛。枸杞带的糖份,必然和现代所说的肝细胞储存的糖份非常类似,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糖尿病人也能用,但健康人吃了可能会觉得热。

  不知道本经里为什么说枸杞苦寒,感觉是酸甜的味道,而且服用了以后有周身发热的感觉。也许古代的品种不同?

  枸杞和山茱萸应该都适合秋冬体质,体内营养不良的中老年人,枸杞补虚的作用更强,脾胃有湿的人应该先去湿再服用这两种药。

  对枸杞的理解

  家中枸杞放了好几年,我妈逼着我扔了,买了一批新的,昨晚泡水喝。上中医百科研究了一下,发现枸杞和山茱萸很类似。一是他们的形状颜色非常象; 二是他们都可以生长在北方; 三是它们都耐寒, 都能在晚秋采集;四是他们都对土壤的要求不高, 能在贫瘠的土壤生长; 五是它们都喜欢干燥怕排水不良的土地。

  本经里:

  枸杞: 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

  山茱萸:味酸,平。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功能上, 一个能热中, 一个温中, 都能除痹。两者应该都有先降后升的性质。山茱萸显然在酸上面更胜一筹,所以能去三虫。而枸杞的糖份多,升的力量应该更强,所以能“热”中而不只是“温”。枸杞主治五内邪气,山茱萸只是主治心下邪气,我想可能也和枸杞能提供五脏所需要的糖份有关系。

  联想到杞菊地黄丸,实际上是用地黄丸来敛藏枸杞的糖份,然后再靠菊花加强升散的力量把糖份输送到肝经各处,最高到达眼睛。枸杞带的糖份,必然和现代所说的肝细胞储存的糖份非常类似,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糖尿病人也能用,但健康人吃了可能会觉得热。

  不知道本经里为什么说枸杞苦寒,感觉是酸甜的味道,而且服用了以后有周身发热的感觉。也许古代的品种不同?

  枸杞和山茱萸应该都适合秋冬体质,体内营养不良的中老年人,枸杞补虚的作用更强,脾胃有湿的人应该先去湿再服用这两种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