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史沉思录 / 78

 私库皆书 2015-03-17
好人的悲剧
  
  尽管隐公在摄政期间很低调,仍然没有改变悲剧的命运。
  有一个公子翬,字羽父,是一个手握兵权、心地阴险的家伙。上面谈到,他在没有得到隐公允许的情况下,曾经擅自率兵去参加宋、卫、陈、蔡伐郑的战争,给鲁、郑的关系制造了新的困难。他在隐公和子允(桓公)之间挑拨离间、制造矛盾,企图实现个人的野心。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10月,公子翬私自对隐公说,要为隐公杀死子允,以除后患,条件是:请隐公把他提升为太宰。隐公说:
  “当初因为允年纪小,我才摄政。现在他长大了,我准备把政权交还给他。我正在让人在菟裘(今山东泰安东南)建筑房屋,准备在那里养老呢。”
  公子翬听了隐公的一席话,心里很嘀咕,生怕隐公会处治自己。于是又在太子允的面前诋毁隐公,说他赖着君主的位置不让,子允的处境很危险,并表示要为子允杀掉隐公,以除后患。子允答应了。
  关于子允的年龄,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些学者根据一些旁证来推算,结论也不一致。大体上说,惠公逝世时,子允在9岁到15岁之间,如今在20-26岁之间。我们宁肯认为子允是20岁左右,,刚刚成人不久,如果26岁左右,隐公早该让位了。但就算是20岁左右吧,子允应该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该相信公子翬的挑拨之言,答应、至少是默许杀死自己的哥哥,子允的心地太阴暗了,辜负了隐公的一片苦心。
  11月,由于隐公搞了一次祭祀活动,使得公子翬的阴谋得逞。原来隐公做公子的时候,曾经带兵在狐壤与郑国军队交战,被郑国人抓了俘虏,被囚禁在郑国大夫尹氏家里。尹氏家里供奉着钟巫神,隐公向神祷告,请神能保佑自己平安回国。隐公贿赂了尹氏,和尹氏共同逃回鲁国。为了感谢钟巫神,便把钟巫的神主(牌位)立在鲁国。这一回,隐公去祭祀钟巫神,晚上住在大夫寪(音委)氏的家里。公子翬派出刺客到寪氏家里杀了隐公,然后嫁祸于寪氏,派兵去攻打,寪氏家里有人冤死。隐公死后,公子翬立子允为国君,就是鲁桓公。《东周列国志》有诗曰:
  跋扈将军素横行,
  履霜全不戒坚冰。
  菟裘空筑人难老,
  寪氏谁为鸣不平?
   (《东周列国志》第七回)
  

说隐公之死
  
  关于鲁隐公的摄政及其死亡,学者们有许多评论。苏轼认为:隐公追念惠公的遗愿,要把君位让给桓公,可算是一位仁人。可惜他不够聪明和机敏。“使隐公诛翬而让桓,虽夷、齐何以尚兹?”(假如隐公把公子翬杀掉,马上把君位让给桓公,他怎么会在伯夷、叔齐以下?)(《苏轼集》,卷一百五,《说林?鲁隐公不幸》)
  而高士奇认为:隐公的失策不在于让,而在于没把让的方式处理好。假如隐公能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抱负(抱和背)着幼主以面对群臣,自己不作君主,仅仅作一名宰相,替代桓公发号施令,对内对外都让桓公以君主的身分出现,名分既定,自己的心迹也可以表明了。纵然有一百个奸人,怎能在其中挑拨离间呢?“若隐者,让则有之,而谓其能绝远嫌疑以为让,则未也。”(《左传纪事本末》卷五)
  苏轼肯定隐公是一位仁人,失误在于心慈手软,自然很中肯。而高士奇认为隐公摄政的方式不对,则值得研究。周公的方式既然很好,为什么也没能够避嫌疑,而发生了管蔡之乱?看来问题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本质。本质是什么?是古代宗法继承制度的固有矛盾,是一个体制的问题。以后我们要在适当的机会专门谈这个问题,这里先放一下。
  谥法:“不私其位曰隐”。这个谥号的本身,就是对隐公让国的肯定,也承认他的心地是坦荡无私的。从这件事来看,鲁隐公是一个好人。他为了维护国家的大局,不得已而摄政。在子允长大后,他正在计划把君位还给子允,不料竟在子允的误解和公子翬的屠刀下丧了命。可以说,好人没得好报,是个好人的悲剧。足见政治斗争是残酷无情的,往往是阴谋家的游戏,好人是玩不了的。
  
  本章主要参考篇目
  1、《史记?鲁周公世家》
  2、《左传》
  3、《公羊传》
  4、《谷梁传》
  5、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
  6、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