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释“仁”解读

 非常名5591 2015-03-20
孔子释“仁”解读

                      郭仁昭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学”即“仁学”。在《论语》中,记录许多学生向孔子“问仁”,孔子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作了不同的解答。这里一是因为孔子因材施教的灵活方法所取,二是因为“仁”的内涵丰富,有多解传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孔子对“仁”的含义解释,试作如下归纳解读:

    一字解: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论语》第十二“颜渊篇”)。其中“人”是“仁”的对象,“爱”是“仁”的中心。以一个“爱”字来概括。

    二字解:《论语》第四“里仁篇”载:学生曾子归纳老师的思想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以“忠恕”两个字概括夫子之道。另《论语》第十五“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进一步强调了“恕”的重要性。孔子把“忠恕”之道(忠诚、宽恕)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总则。

    三字解:樊迟、仲弓问仁,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第十三“子路篇”)。解释为: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偏远的民族地区,也不可背弃。以“恭、敬、忠”三字作答。恭,在家孝悌恭而有礼,符合礼的要求;敬,办事严肃谨慎,体现担当重任的态度(敬业);忠,待人忠厚诚实,显示仁德的本色。

四字解:学生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论语》第十二“颜渊篇”)。以“克己复礼”四字作答,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以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制自己,复从礼仪(孔子指的是周礼),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总则。其实人与人的区别也就在这里。懂礼的人讲一个“该”字,凡事自审该不该去做,该做的事,即使自己不愿意去做也要去做,不该做的事,自己再想做也不能去做。不懂礼的人,只从一个“想”字出发,不考虑别的,自己想做就做。这也是高雅文明人与粗俗不文明人的区别,甚至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像一头猪想吃菜就去拱,不管菜地是谁家的一样。

再是《论语》第十三“子路篇”载,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即四字作解。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把人的言行气质作为仁的精神境界。

五字解有二,一是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之者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矣。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第十七“阳货篇”)。孔子作了简要的说明,可以解释为:你尊重别人,别人就不会侮辱你;你宽以待人,人们就会团结在你的周围,得到众人的拥护;你守诚信,人家就信任你,给予你任用、器重;敏于行动,自会建功立业;对人施以恩惠,下属就服从你的使用。孔子为弟子传授了人生的经验,讲了些为人处事的至理。即使在今天,仍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是子禽问于子贡……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第一“学而篇”),是他的弟子用了五个字概括了老师的仁德。其表现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以上内容中,有字意重复与类似的,如“恭”三次出现,“忠”两次出现,都是儒家提倡的品德修养,需要反复强调。“宽”、“恕”、“让”意思相近,宽容、宽恕、礼让,是孔子提倡的重要思想。如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典故,说的是安徽桐城有一个“六尺巷”的景点,相传桐城有一户人家被邻居圈院墙占去三尺地,写信给在外做官的亲戚,让他为之出气,索要地面。做官的回信:“千里来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劝家人礼让不争,还再让出三尺地面,感动了邻居,也让出三尺地面,加起来共是六尺地面,留传至今,六尺空地——“六尺巷”,传为中华民族邻里礼让的佳话。

“温”是儒、道共同倡导的“贵柔守雌”柔能克刚的观念。有一个“陶罐和铁罐”的故事,起初铁罐看不起陶罐,认为自己坚不可摧,说陶罐一撞就碎,可铁罐经不起年久的腐蚀,两罐深埋地下,千年之后,陶罐依然如旧,而铁罐腐蚀成一捧红土。

“俭”与墨家“节用”相通,是告述有钱的学生,要勤俭理财。

     多字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有两处提到,一次是第十二“颜渊篇”中,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一次是第十五“卫灵公篇”中,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为: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还有《论语》第六“雍也篇”载: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解释为: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或解释为:自己要建立的,让别人也建立、拥有;自己想达到的,让别人也达到、共享。

以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方法来解释“仁”。

有的从实践“仁”来说明,《论语》第十五“卫灵公篇”中载: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解释为: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国内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结交士人中的那些仁德的朋友。”自己也就受到“仁”的影响,接近“仁”了。

“为仁”:“实践仁”的终极目标是为仁献身。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第十五“卫灵公篇”)。他心目中的有志之士,仁德之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舍身取义”的生死观是以“仁义”为最高原则的。自古以来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对于治国理政来说,孟子发展为“仁政”。孔子在以仁德治国方面,其实已经构建了仁政的雏形。在《论语》第二十“尧曰篇”中载:“子张问孔子曰:‘和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进一步解释了“五美”的所指是: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做他有利的事)而不生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这些内容基本上是以“仁”为核心的“德治”和“礼治”甚或“廉治”。

于丹教授说,短短的《论语》16000多字,其中提到“仁”字的就有109处,可见孔子对“仁”的热切独钟,他倡导的“仁学”是多么的重要。

    联系地址: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  郭仁昭(教授、作家) 手机13354743859

                     诸子思想比较

思想流派

代表

核心思想

主     张

行为

目标

儒  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爱

性相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恭宽信敏惠

杀身成仁

 仁政  民为贵

性善论  皆有恻隐之心

浩然正气 舍身取义

性恶论

劝学重教 隆礼重刑

(礼治兼法制)

天行有常 人定胜天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礼乐教化

推己及人

克己复礼

以孝立仁

以仁立德

以德立国

忧国忧民有担当

以天下为己任

正义自强

成仁取义

入世

圣人

墨  家

墨子

兼爱

天下之乱物皆起不相爱

兼相爱交相利则天下治

关注民生

非攻、非乐、

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

有为有术 重实践

入世

侠客义士

道  家

老子

庄子

自爱

自然无为 宽容

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

真实 自由

祸福相依 舍是与非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损有余而补不足

淡泊 超世 隐遁

逍遥 寄情山水

贵生命 自由人生

出世

真人

成仙

法  家

韩非

李斯

割爱

非先圣 反传统

批孔墨 变老庄

法制 严刑峻法

公平 公正 公开

治世

治世能臣

释  家

释迦牟尼

慈爱

因果报应  轮回转世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行善积德普度众生

真诚 清净 慈悲

济世 利国 惠众

救世

成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