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种头痛治验(外感二种内伤四种)[与西医临床鉴别]

 连元康lian 2015-03-24

2009-10-01 13:06:10

概述:


病案举例:
   刘××,女,46岁,干部家属,素性倔强,遇事顺则喜,不顺则怒,过后亦可自消。头痛已半年之久,多为全头及巅顶部胀痛。伴失眠多梦,咽干口苦,每因郁怒劳累加重,延医数治均无著效。诊时形体尚可,频频叹息,大便秘结,小便色黄,脉弦而有力。舌边红少津,有剥脱苔。血压140/94毫米汞柱。细考该患者,素性急躁,常易动怒,致肝火上升,阴虚而阳亢。治应育阴潜阳,宁神清脑。
   方用:
生  地20克   元  参12克   炒白芍15克   菊 花12克  
丹  参12克   勾  藤15克   天 麻10克   川牛膝20克  
黄  芩12克   龙胆草10克   桅  子8克   白蒺藜12克  
川  芎20克   火麻仁15克   甘  草3克  6剂
    二诊:头痛显著减轻,夜寐安宁,精神转佳。唯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均在,血压有降140/90毫米汞柱。原方既效,暂不作更,再服8剂,隔日1剂,半月后,头痛消失,诸症俱悉,血压138/88毫米汞柱。病人不愿再服药,停止治疗。
忽一日其夫来诉,头痛又发。往诊时患者抱头呻吟,表情痛苦。询其原因得知前两日与亲友发生口角,日不饮食,夜不成眠,脉舌与前症基本相同,血压140/90毫米汞柱。此乃郁怒伤肝,结热化火,阳亢于上而发头痛。再拟原方加枳壳12克  柴胡8克  合欢花12克  夜交藤30克  炒枣仁20克  6剂
    当日即服1剂。并针太阳、太冲、神门、风池、三阴交,印堂(放血)当晚入睡甚好,次日头痛大减,仍服前方。每隔二日针上述穴位一次,第六日头痛消失,精神欢快,睡眠良好。血压136/86毫米汞柱。遂将原方去桅子;胆草改为丸剂共服2月有余。并劝其遇事勿急,调理情绪,避免自找苦吃,患者欣然接受,至后数年均安。

四、瘀血头痛
    证侯:瘀血头痛乃常见之病症。它可以是全身性疾病引起,如脑血管病变、妇女月经病等。也可以是局部性损伤,如跌扑打击,脑窍受伤,经络瘀阻,如脑外伤,脑震荡等。症见头痛,日久不愈,时时不已。痛处固定或痛如锥刺,或跳痛胀闷。亦可出现全身瘀血之症状。如月经不调,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
   治则:活血通络,逐瘀止痛。
   方药:
    当归15克 川芎20克 丹参12克 赤芍10克 五灵脂10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川牛膝20克 白芷12克 藁本12克   元胡10克  老葱三寸,红枣二枚。
   方解:本方系通窍活血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当归,逐瘀血,生新血,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一切血症要药。川芎治一切头痛(见风寒头痛)与当归配伍行血中之气,增强止痛之效。丹参活血安神,通经止痛,凡因瘀血引起之诸痛症均可用之,前人有“丹参一味,功同四物”之说,足见其作用之广。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通络,善治一切瘀血之疼痛。桃仁逐局部之瘀,红花活全身之血,二药相合,其效相得益彰。赤芍凉血行瘀,配丹参、桃仁、红花治脑震荡后遗症头痛甚效。元胡行气散瘀;可治一切痛证。白芷、藁本(见风寒头痛)。老葱三寸通阳活络,开窍止痛。大枣缓和药性,以防攻伐太过。原方有麝香活血消肿,逐瘀止痛,醒脑开窍,但货源紧缺,也可不用,或用麝香代替。
   加减:
   1、肝郁气滞者加枳壳12克,柴胡10克,舒肝理气。
   2、神废乏力,自汗少气者,去五灵脂,加生黄芪30克。
   3、肢冷畏寒者,减去赤芍,加桂枝8克、细辛3克。
   4、发热者加地龙10克,干地黄15克。
   5、妇科痛经者加益母草10克,泽兰叶10克。
   6、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山楂各10克。
   偏方:治脑震荡引起之头痛。
柴 胡10克    黄 精20克    土鳖虫8克    云 苓20克
白 芷6克     细 辛3克     川牛膝20克   丹 皮10克
薄荷3克  每日一剂,连服七剂。
   本方系一老太太传授,效果良好。
   针灸方:三阴交 太冲 血海 风池 合谷 清脑
方义:此为理气通络,逐瘀活血之针方,三阴交疏肝理气,通经活络,健脾益气,行血止痛。太冲活血通络,行气止痛,配风池善治各种瘀血头痛。血海调和气血,通经逐瘀,为治血症之要穴。风池,合谷见前文。清脑为经验新穴(解溪穴上一寸处)配风池治脑炎后遗症头痛头晕。
   针灸操作:三阴交平补平泻,其余诸穴均用泻法,吸气时进针速度要快。进针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5分行针一次。出针时摇大针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本组穴可隔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
   病案举例:
   陈××,男,34岁,半年前修房从高空架上掉下,当即昏迷不醒,经县医院抢救复苏,以后遗留头痛一症未愈,头部闷胀,入夜尤甚。失眠健忘,胸胁苦满,面色晦暗,舌胀嫩紫暗边有瘀斑,脉弦缓。此乃损及脑活,致外伤瘀血头痛无疑。
   拟方:
当 归12克   川 芎20克   丹 参12克   五灵脂10克  
赤 芍10克   桃 仁10克   红 花10克(后下)  
川牛膝20克  白 芷12克   元 胡12克  
老葱三寸  红枣二枚。6剂。
上方减先后服20余剂,头痛明显减轻,胸胁舒适,睡眠良好,已能参加轻微劳动。忽一日又来就诊,头痛复发,痛如锥刺,频频叹息。询其原因,近日与邻居因房屋地界纠纷发生口角,突发疼痛。此乃原有瘀血未尽,又增肝气不舒,气滞血瘀,故而增重,上方加柴胡10克、枳壳12克、炒白芍12克、郁金12克,服25剂头痛大减,遂将汤药改为丸剂,服三月而愈,再未复发

五、气血亏虚头痛(虚证头痛)
     证候:凡气血亏虚者,均不能上荣于脑,致元神失养而头痛。气虚者多因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脑髓失养。其痛绵绵,劳累后,诱发或加重。常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消化不良,口淡纳差,脉无力。舌胖嫩胀。血虚者多因化源不足,生血无能,或久病耗损或慢性出血,致血不上荣,清窍失养。其症有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怔忡,头痛伴晕,舌质淡、少苔,脉细无力。
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根,气血相依,“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可以导致血虚,血虚亦可导致气虚,因此二者往往同时存在于一个病人。但其病情以气虚为主?还是以血虚为主?临证中应注意鉴别。在治疗时或以补气为主补血为辅,或以补血为主,补气为辅,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必须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今将笔者常用的两个处方介绍如下,供参考。
    1,气虚头痛为主:益气升清,养血充脑。益气养血充脑汤:
    生芪30克 党参12克  炒白术12克  当归8克
甘草3克 陈皮10克 升麻8克 蔓荆子10克  川芎15克   白芷12克 炒山药15  炒白芍10克  菊花10克
    方解:方中参,芪、术、草,健脾益气。当归补血生新,陈皮宽中理气,升麻与上药伍用,可协助举元气,升中气,以养元神。《医学启源》说:“若补其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川芎、蔓荆子、白芷,疏风止痛。山药、菊花,健脾养阴,清热明目,还可抑制全方温散之弊。
    2,血虚头痛为主:补血滋阴,益气冲脑。补血益气充脑汤:
    当归15克川芎20克 炒白芍12克干地黄12克 生芪15克 炒白术8克 党参8克  甘草3克  蔓荆子8克  白芷10克 菊花10克 女贞子10克
   方解:四物汤补血。川芎虽辛温走窜,但治血虚头痛甚好,《医学启源》说:“川芎气味辛温补血,治血虚头痛之圣药也”。参、芪、术、甘,健脾益气,化生血液。气有余便是火,故用菊花、女贞子、干地黄养阴清热,以防补气药耗阴之弊。蔓荆子、白芷疏风止痛。
   加减:
   1、血虚较甚者(贫血)加熟地12克,枸杞15克,炒山药15克。
   2、失眠者加炒枣仁20克、夜交藤30克。
   3、盗汗烦热者加地骨皮10克、旱莲草20克。
   4、有出血者加阿胶10克。
   偏方:
   生芪3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牛子10克(用于气血亏虚头痛)。每隔一日服一剂,共服10剂。
   食疗方:
   桑椹20克  何首乌10克、红枣五枚。红糖或冰糖10-20克,大米或小米100克。(治疗血虚头痛)。将桑椹、何首乌、冷水浸泡1小时,砂锅内煎煮20分钟去渣,加入大米或小米、红枣。熬成稀粥,再加入红糖或冰糖,再煮1-2分钟,分两天服完。本方隔一日服一次,共服5-7次。
    针灸:
   足三里、三阴交、百会。气虚加气海,血虚加血海。
   方义:足三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健脾胃,补气养血,是常用的强壮保健穴。三阴交能健脾生血,养肝益血,滋肾生精,无论气虚、血虚均效。百会穴为手足三阳和督脉经之会穴,能宁神清脑,开窍止痛,百会者百脉之交会,百病皆治之意也。气虚加气海乃生气之海;血虚加血海,乃补血和血之海。
   针灸操作: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出针时缓慢出针,急按针孔,揉按片刻,留针20分钟,5分钟行针一次。医生自感针下有沉紧,病人有酸麻胀感。百会穴用艾卷温和灸10分钟,头部有舒适感。血海、气海穴都用平补平泻手法。
   病案举例:
   王××,女,34岁,半年前,始发头痛,绵绵不已,并伴头晕,渐觉增重,劳累和月经后更甚。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纳食不佳,失眠多梦,免强能持理家务。月经20余日一潮,经期长,经量多。诊时语声低微,表情痛苦,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脉细无力,血压100/60毫米汞柱,血色素9克,此乃气血亏虚头痛,以血虚为主。治在益气补血,充脑宁神。
   拟方:益气养血充脑汤加味
   当归15克 生芪20克  炒白芍12克   干地黄10克熟地黄12克 党参10克     炒白术10克   甘草3克 川芎15克 白芷12克  菊花12克   女贞子10克 炒枣仁20克  夜交藤30克  阿胶珠12克大枣二枚,6剂。
   二诊:药后头痛有减,睡眠转佳,精神振作。脉舌同前。原方再加枸杞12克  炒山药15克  阿胶15克,加强补血生血之效。六剂。并针:三阴交、足三里五天,用补法(出针时缓慢捻转出针,急按针孔,捺按片刻)。
   三诊:经后第六日就诊,本次经期四天,经量明显减少,头晕头痛大减。睡眠良好,纳食有增,脉稍有力,唇舌稍有转红,查血色素10.5克,血压100/68毫米汞柱。再按原方,枣仁、夜交藤减半剂量,再服8剂,隔日服一剂。
   四诊:一月后头痛消失,诸症俱悉,月经正常,建议服桑椹、何首乌、红枣粥(见本节食疗方)10天

六、少阳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证候:少阳经脉循行于人体两侧,少阳枢机不利,常易发生偏头痛,且痛走耳部及目系,甚则上攻巅顶。反复发作,时重时轻,呈跳痛,胀痛。病势剧烈时,嘶声呼叫,苦不堪言。此种头痛,临床往往常见。肝与胆互为表里,除偏头痛外,尚有兼证存在。如情绪急躁,两眼昏花,视物不清,恶心欲吐,吐出苦水,咽干耳鸣,胁肋胀痛。亦可有寒热阵作(体温不高)。脉弦、舌质红,少津,有条状黄苔。偏头痛也可因气虚,痰湿,肾虚,血瘀等所致,临症辨治尚应注意。
   治则:清解少阳,和降肝胆。
   方药:
   柴胡10克 黄苓12克 川芎20克 炒白芍15克 枳壳12克 甘草5克 丹皮10克 白蒺藜10克  勾藤12克   赤  芍8克 僵 蚕10克  竹茹8克 川牛膝20克   蜈蚣1条(用酒泡凉干研末冲服)   
   方解:柴胡,黄苓清泄少阳之热,且柴胡疏肝解郁,又为少阳头痛引经药。川芎治头痛,前文已述,本品入肝胆经,也是少阳引经药,为治疗少阳、厥阴头痛之圣药。白芍敛阴柔肝,缓急止痛,与柴胡配用,则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恰到好处。枳壳行气宽中,与柴胡、白芍、甘草配伍为四逆散,可疏肝理气,解郁泄热。广泛用于肝胆疾病,效果理想。丹皮清肝泻火,与柴胡、白芍配伍,善治少阳郁火引起头痛。自蒺藜见前文。蜈蚣通经止痛,解痉镇静,勾藤清肝泻火,解痉止痛。僵蚕通络止痛,熄风解痉,三药合用可解除血管痉挛,对偏正痛有很好的作用。竹茹和胃降逆,化痰止呕。
  病案举例:
  陈××,34岁,家庭主妇。右侧偏头痛二年余,曾九次发作,垒治无效。两天前因郁怒诱发剧痛就诊。右侧头部呈搏动性跳痛,有裂开之感。恶心呕吐,眼冒金花,视物不清,胸胁闷胀。头晕耳鸣,便干尿黄,血压120/80毫米汞柱。舌红少津,脉弦数有力。素性急躁,每因不顺心之事易怒,常诱发头痛。曾在县医院诊治,头颅X光拍片和五官科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诊断为血官性神经性头痛。此病乃情志不舒,肝胆郁火上升,扰动清空,诱发头痛。治宜清泻肝胆郁火,通络止痛。
  方拟:
  柴胡10克  黄芩12克   炒白芍12克   枳 壳15克
川 芎20克  丹 皮10克  白蒺藜12克  赤勺10克
僵 蚕8克  竹茹8克  甘草3克 川牛膝12克 大黄8克   郁金10克   蜈蚣一条(酒泡凉干研磨冲服)4剂
   当即针刺太阳、风池、头维、悬厘、外关,留针20分钟,5分钟行针一次,使局部有酸麻感。出针时摇大针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头痛暂有缓解。
   二诊:服二剂后头痛大减,4剂后基本不痛。唯觉太阳穴处有抽动感。胸胁舒适,大便通畅。未再呕吐,眼睛明亮,寒热阵作消失。遵前方减去黄芩、大黄,加勾藤12克以缓解抽动,减少头痛。火麻仁12克滋阴通便,再4剂。头痛痊愈,诸症俱悉。为杜绝再发又处前方8剂,隔日一剂,并劝其遇事万勿急噪,应泰然处之,否则最易诱发头痛,患者已领略其疼痛之苦,欣然接受劝解,后随访四年未复发。


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阴三阳之异。太阳经头痛,恶风寒,脉浮紧,川芎、独活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黄芩主之。阳明经头痛,自汗发热,不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主之。太阴经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脉沉缓者,苍术、半夏、南星主之。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厥阴经头疼,项痛,或吐痰沫冷厥,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方见伤寒。) 
清空膏 治偏正头痛,年深不愈者,及疗风湿热头痛上壅损目,及脑痛年深不止。 

羌活 防风(各一两) 柴胡(七钱) 川芎(五钱) 甘草(炙,一两半) 黄连(炒,一两) 黄芩(三两,一半酒制,一半炒)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盏内入茶少许,汤调如膏,抹在口内,少用白汤送下。临卧如苦头痛,每服中加细辛二钱。如太阴脉缓有痰,名曰痰厥头痛,加羌活、防风、川芎、甘草,又加半夏一两半。如偏正头痛,服之不愈,减羌活、防风、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发热、恶热而渴,正阳明头痛,只与白虎东加白芷。 

东垣云∶诸湿热头痛,清空膏主之。丹溪云∶东垣清空膏,诸般头痛皆治,惟血虚头痛从鱼尾相连痛者不治。又云∶治少阳头痛,如痛在太阳厥阴者勿用,盖谓头巅痛也。


《兰室秘藏·头痛门》云:***"
太阳头痛,恶风而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
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
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
太阴头痛,必有痰……苍术,半夏,南星为主;
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
厥阴头顶痛者,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


头 痛
一,概述
1,病名:头痛是指头部经脉绌(chu4)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一,概述
2,沿革:
本证首见于《内经》,称为"头痛","首风","脑风".并认为其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端.如《素问·奇病论》云:"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 名曰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素问·风论》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素问·举痛论》云:"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内经》的这些论述,奠定了头痛证治的理论基础. 
张仲景《伤寒论》中,分别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并明确提出治法,方药.李杲首先将头痛明确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为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 
一,概述
《兰室秘藏·头痛门》云:***"
太阳头痛,恶风而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
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
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
太阴头痛,必有痰……苍术,半夏,南星为主;
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
厥阴头顶痛者,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 
一,概述
朱震亨在沿用李呆之说的基础上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如《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明代张景岳,李中梓等对头痛论治均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一,概述
一,概述
清代叶天士对头痛的证治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临证指南医案·头痛》邹时乘按:"观先生于头痛治法,亦不外此.如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而为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为主;如火风变动,与暑风邪气上郁而为头痛者,用鲜荷叶,苦丁茶,蔓荆,山栀等,辛散轻清为主;如阴虚阳越而为头痛者,用仲景复脉汤,甘麦大枣法,加胶,芍,牡蛎,镇摄益虚,和阳熄风为主;如厥阳风木上触,兼内风而为头痛者,用首乌,柏子仁,橹豆,甘菊,生芍,枸杞子辈,熄肝风,滋肾液为主."
相关西医疾病 
西医学的感染发热性疾病,高血压性头痛,偏头痛,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均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一,概述
1,自觉头部包括前额,额颞,顶枕部位疼痛.中医分部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及全头的不同.
2,外感头痛:突然发作,其痛如破,痛无休止.以掣痛,跳痛,灼痛,胀痛或重痛为主;
3,内伤头痛,以缓慢而痛,痛势绵绵,时痛时止,长久不愈为特征,以空痛,隐痛,昏痛,遇劳或情志刺激加重为主.
二,病象
在头,涉及肝肾等脏腑.
三,病位
外感,内伤
四,病类
虚实夹杂,一般下虚上实.
五,病性
外感者短,内伤者长,反复不愈.
六,病程
**关键:脉络阻闭,神机受累,清窍不利.
七,病因病机
提纲:
六淫外袭,或直犯清空,或循经上干,致经脉绌急;
内伤诸疾,致正气内虚,阴阳失调,脑脉失养等,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瘀血痛 
七,病因病机
1.外感六淫(证学生回忆感冒)
起居不慎,风寒湿热之邪外袭,引起头部经脉绌急而发生头痛.中医学认为"巅高之上,惟风可到",故头痛以风邪所致者最多见.又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常夹时气为患.
若夹寒为患者,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清阳受阻,寒凝血涩,经脉不畅,绌急而头痛;
若夹热为患者,热为阳邪,风热上犯清空,壅滞不畅而头痛;
若夹湿邪为患,湿为阴邪,风湿蒙蔽清窍而头痛.
2.内伤不足 
"脑为髓之海",有赖五脏之精血,六腑之清气濡养,故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若因于年老,劳欲过度,致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上扰清窍而头痛;
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扰清窍而头痛;
饮食不节,劳逸失度,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而头痛;
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脑脉失养而致头痛;
年迈体衰,劳欲过度伤肾,肾虚不能生髓,髓海空虚,脑失濡养而头痛.
七,病因病机
3.外伤痛 
此外久病人络,跌仆脑损,气血瘀滞,脑脉不通亦可致头痛.


七,病因病机
病机小结
外感者,其病机为邪壅经脉,气血不畅,经脉绌急.
内伤者,病位虽在脑,但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因于肝者,多为肝气郁结化火,上扰清空.
因于脾者,或为痰浊内生,痰浊上蒙清窍;或为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脑脉失养.
因于肾者,或为肾虚无以生髓,髓海空虚;或为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上扰清空.
此外,跌仆外伤,久病人络,亦可致瘀血内阻而为病. 
七,病因病机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头痛为主症,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2.外感头痛者当兼有外感证候,且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暂,内伤头痛者则兼有内伤证候,且起病缓慢,呈反复发作.
3.血常规,脑脊液检查,测血压及脑电图,头颅CT或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_
**真头痛 真头痛呈突发性剧烈头痛,或呈进行性加剧头痛.常伴喷射性呕吐,或颈项强直,或偏瘫,偏盲,神昏,甚至肢厥,抽搐.
1. 辨外感与内伤 ****
外感头痛起病较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烈,常伴外邪犯肺卫之征,应区别风,寒,湿,热之不同;
内伤头痛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并当分辨气虚,血虚,肾虚,肝阳,痰浊,瘀血之异.
九,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2.辨头痛所属部位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之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会于巅顶.由于脏腑经络受邪的不同,头痛的部位亦各异.大抵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多在前额及眉棱等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九,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3. 辨疼痛性质 ***
因于风寒者,头痛剧烈而连项背;
因于风热者,头胀痛如裂;
因于风湿者,头痛如裹;
因于痰湿者,头重坠或胀;
因于肝火者,头痛呈跳痛;
因于肝阳者,头痛而胀; 
因于瘀血者,头痛剧烈而部位固定;
因于虚者,头隐痛绵绵,或空痛.
九,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外感头痛多属实证,治疗当以散风祛邪为主,但当根据夹寒,夹湿,夹热邪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夹寒者宜散寒;夹湿者宜化湿;夹热者宜清热.
内伤头痛据其虚实,治疗或扶正为主,或祛邪为先,但又当区分气,血,阴,阳及五脏的不足或有余,选用不同治则.肝阳偏亢者宜熄风潜阳;肝火盛者宜清肝泻火;气虚者宜益气升清;血虚者宜滋阴补血;肾虚者宜益肾填精;痰浊者宜化痰降浊;瘀血者宜活血通络.根据头痛部位的不同,参照经络循行部位选用适当的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一般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葛根;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少阳头痛选用柴胡,川芎;厥阴头痛选用藁本,吴茱萸;太阴头痛选苍术;少阴头痛选细辛.久痛不愈,头痛较剧烈者,宜选用搜风通络之虫类药物.总之,临证当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九,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根据头痛部位的不同,参照经络循行部位选用适当的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葛根;
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
少阳头痛选用柴胡,川芎;
厥阴头痛选用藁本,吴茱萸;
太阴头痛选苍术;
少阴头痛选细辛.
久痛不愈,头痛较剧烈者,宜选用搜风通络之虫类药物.
九,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主症:全头痛,痛势较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头.
兼次症:恶风寒,口淡不渴.
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象:浮紧.
分析: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经脉循项背上行巅顶,风寒外袭,阻遏太阳经气,故头痛而连项背;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故痛势较剧烈,且喜裹,口淡不渴.风寒束于肌表,卫阳被遏,故恶风寒;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方中川芎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风寒头痛之要药;荆芥,细辛,白芷,防风,羌活辛温散寒,疏风止痛;薄荷清头目;甘草和诸药;以清茶调服,取清茶清上而降下之性,并监制诸药之温燥,升散,使升中有降,共奏疏风邪,止头痛之功.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疼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治当温散厥阴之寒邪,方选吴茱萸汤去人参,大枣,加藁本,川芎,细辛以祛风散寒.若寒邪客于少阴经,引起头痛,背寒,足寒气逆,苔白,脉沉细,治当温散少阴寒邪,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以温经止痛.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二、风热头痛
    症侯:风热之邪,入侵机体,上扰清空。症见头痛发胀,时感灼痛,遇热而增重。甚则头痛如裂。恶风发热,面目俱赤,咽干口渴,便秘溲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燥,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宣散止痛。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川芎20克  白芷15克  石膏30克(先煎)  
黄苓15克  菊花12克  银花12克  蝉蜕10克
桑叶10克 牛子10克   薄荷8克   甘草3克
    方解:本方出自《医宗金鉴》卷四十三,头晕头痛治方。其它书亦有载记。该方能治风热头痛。只是加减有异。笔者体会,本方如能适当加减,确有很好疗效。方中川芎、白芷(见风寒头痛)、石膏清热泻火,凉而能散,为热症头疼常用之品,也是治疗温热病的主药。黄芩清热泻火,对火热头痛甚效,现代研究,本品能清热镇静,抗菌利尿,为治疗热症要药,无论虚热实热均可用之。菊花有疏风散热之功,甘寒清润之效,如适当配伍,可治一切头痛目赤。银花性寒,清温解毒,又可宣散风热,是治温热病之要品,配黄芩、菊花更效。蝉蜕熄风解痉,疏散风热。桑叶甘寒清润,疏风清热,宣散肌表之邪。牛子发散风热,宣肺透邪,常用于风热感冒引起之头痛、咽痛。薄荷、甘草、治风寒头痛。
   加减:
   1、头重如裹,舌苔黄腻而厚者,为风热挟湿,加霍香、佩兰各8克。
   2、热势重者加桅子10克,葛根10克,连翘10克,清解火热。
   3、口渴咽干者加石斛10克、芦根10克,清热生津。
   4、便秘者加大黄8克,通便泄热。
    偏方:
元参10克(切片)  菊花20克  桑叶15克  芦根20克
甘草12克  茉莉花茶10克混合后开水浸泡当茶饮用,三日用完。
    食疗方:
薄荷10克(鲜者20克)  芦根10克  菊花10克  凉水浸泡半小时煎煮15分钟,然后去渣,再加小米50克,熬成稀粥,一日二次服下。
    针灸:
风池  太阳  大椎  外关  曲池  列缺  中商。
    方义: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穴、能疏风、清热、止痛,少阳为枢机,用此穴还可转输热邪外出。太阳、大椎见风寒头痛,但大椎在此处需要刺破放血,以起泄热止痛之效。列缺为四大总穴,别走阳明经,用在此处除治头痛外还可清热泻火。外关为三焦经络穴,通阳维和阴维脉,能祛邪出表,又疏解三焦之壅滞,从而对风热头疼起较好之疗效。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疏风解表,清热止痛。中商穴位于大拇指甲根中部,距指甲一分许取之。(经验穴),此穴放血,清热解毒,止头痛效果甚好。
    针灸操作:上述七穴分为两组。风池、太阳、大椎为一组。列缺、外关、曲池、中商为一组。每日一组交替应用,病重时也可上下午交替应用。中商,大椎用三棱针刺破放血。(挤出几点即可),隔一日可放一次,其它穴位留针10-15分钟,出针时摇大针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可泄热外出。
    病案举例:
    刘××,农民,32岁,平日较易头痛。四天前因感冒发生头痛,胀而剧裂,见风增剧。伴有恶风发热,咽干口渴,服止痛药及中药发散之剂,均无著效。诊时面目红赤,表情痛苦,舌苔黄燥,脉浮数。大便四日未解,体温38℃,脉搏90次/分。此乃风热之邪入侵肌表,上扰清空,治宜疏风清热,通便泻火。
     拟方:
川芎20克   白芷15克   石膏30克(先煎)
黄芩15克   银花10克   桑叶8克  牛子10克  
薄荷  6克   甘草5克   大黄10克(后下)
当即在中商穴点刺放血,针太阳、风池、外关、曲池、列缺诸穴,每日一次。
    二诊:头痛减半,热势转轻,药后大便两次,但尿仍黄,舌红有黄苔,脉浮但减缓(80次/分)。前方去大黄,加连翘10克、葛根10克,再服二剂,大椎穴放血,(中商不用)其余穴位隔日针一次。
    三诊:头痛已止,诸症均息,周身舒适,二便正常,脉平缓。唯觉咽干,舌红少津,此乃热伤津液。
    再拟:
川芎10克   菊花10克   桑叶8克   芦根10克
白芷10克   玉竹10克   天冬10克   甘草3克  2剂药后咽干、口渴消失,头痛再未发生。


外感头痛-3.风湿头痛
主症:头痛如裹.
兼次症: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舌象:舌质淡红,苔白腻.
脉象:濡或滑.
分析: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风湿外袭,外束肌表,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故头痛如裹,身热不扬;脾司运化而主四肢,脾为湿困,故胸闷纳呆,肢体困重,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或滑为湿邪偏胜之象.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方中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蔓荆子,川芎,藁本清头目以止 痛.胸闷不舒加厚朴行气燥湿宽胸;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藿香降逆止呕;纳呆加神曲,麦芽消食健胃;小便不利加薏苡仁,淡竹叶淡渗利湿.若病发夏季,感受暑湿,症见头痛而胀,身热汗出,心烦口渴,胸闷欲呕者,治宜清暑化湿,方选黄连香薷饮加藿香,佩兰,蔓荆子,荷叶,扁豆花之类.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
主症:头胀痛,或抽掣而痛,头痛多为两侧.
兼次症: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胁痛,失眠多梦.
舌象: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
脉象:弦或弦细数.
分析:肝脏体阴而用阳,内藏魂,为将军之官,肝阳偏亢,上扰清窍,故头痛,头胀,抽掣而痛且眩晕,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失眠多梦;头两侧属少阳,故头痛多在两侧;胁为肝之分野,故可兼口苦胁痛;苔薄黄,舌红,脉弦为肝阳偏亢之征;若苔少,舌质红,脉弦细数乃肾 阴亏虚,水不涵木之征.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熄风;牛膝,益母草弓I血下行;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茯神,夜交藤安神除烦;桑寄生补肝肾.若阴虚阳亢,症见腰膝酸软,少苔或无苔,舌质红,脉弦细数者,治当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可酌加生地黄,白芍,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等;若肝火亢盛,症见头痛剧烈,口苦目赤,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脉弦数者,治当清肝泻火,可酌加龙胆草,大黄之类;若阳化风动,症见头痛而目眩甚,肢体麻痹,震颤者,治宜镇肝潜阳熄风,可酌加牡蛎,珍珠母,龟板,鳖甲,地龙等 . _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内伤头痛-2.气虚头痛
主症: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
兼次症:头晕,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面色咣白.
舌象:舌质淡红或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
脉象:细弱或脉大无力.
分析: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故头痛隐隐,时发时止;劳则伤气,故遇劳加重;中气不足,气虚不布则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白;卫表不固则自汗出.舌质淡红,或淡胖边有齿印,脉细弱或脉大无力为气虚之征.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益气升清.
方药:顺气和中汤.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旺盛生化之源;当归,白芍养血;陈皮理气和中;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蔓荆子,川芎,细辛祛风止痛.合而有益气升清,祛风止痛,标本兼顾之治头痛良方.若气血两虚,头痛绵绵不休,心悸怔忡,失眠者,治宜气血双补,可在上方加熟地黄,何首乌,阿胶等,或用人参养营汤加减.
内伤头痛-3.血虚头痛
主症:头痛隐隐,缠绵不休.
兼次症:面色少华,头晕,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
脉象:细或细弱.
分析:血虚或因脾虚生化之源不足,导致气血亏虚,或因失血致血虚.血虚则不能上荣于头面,故头痛而晕,缠绵不休,面色少华;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怔;血虚肝失濡养则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或细弱为血虚之征.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滋阴养血.
方药:加味四物汤.方中生地黄,当归,白芍滋阴养血;蔓荆子,川芎,菊花,黄芩清头目以止痛;甘草和诸药.若兼气虚,症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者,加人参,黄芪,白术,或用人参养营汤以益气养血.若肝血不足,症见心烦不寐,多梦者,宜加酸枣仁,珍珠母 .





内伤头痛-4.肾虚头痛 
主症:头痛而空.
兼次症:腰膝疫软,眩晕耳鸣,健忘,遗精带下,神疲乏力;偏肾阳虚则见畏寒肢冷;偏肾阴虚则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
舌象:舌质淡,体胖,或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剥苔.
脉象:沉细无力或细数.
分析:肾主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虚则精髓不足,髓海空虚,故头痛而空,眩晕耳鸣,健忘;腰为肾府,肾虚故腰酸腿软;肾虚精关不固则遗精,女子则带脉失束而带下.阳虚则生外寒,故畏寒肢冷;阴虚则生内热,故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舌淡胖,脉沉细无力为阳虚之征;舌质红,少苔或剥苔,脉细数为阴虚之征.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 疼痛主药
风湿遍身关节疼,
从来羌活最有功;
芎穷头角藁巅顶,
眉棱骨痛白芷灵;
臂痛桂枝腿牛膝,
胁痛柴胡有专能;
心腹诸痛延胡好,
腰间杜仲古法承;
疝痛荔枝川楝子,
甘草梢蠲茎中痛.
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大补元煎.方中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萸肉补肾填精;人参,当归,炙甘草益气养血;杜仲益肾壮腰.若偏于肾阳虚,加鹿茸或鹿角胶,熟附子,肉桂等;若偏于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知母,黄柏等.若兼外感寒邪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内伤头痛- 5.痰浊头痛
主症:头痛昏蒙重坠.
兼次症: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眩晕,倦怠无力.
舌象:舌质淡红,苔白腻.
脉象:滑或弦滑.
分析:由于饮食不节,或劳逸失度,或七情所伤,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失养,浊阴上蒙,故头痛而昏蒙重坠,眩晕,多寐;痰阻胸膈,胃气上逆则胸脘痞闷,纳呆呕恶;脾阳不运,肢体失养则倦怠乏力;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为痰浊内盛之征.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方中半夏,茯苓,陈皮,白术,生姜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可酌加川芎,蔓荆子祛风止痛.若胸脘痞闷,纳呆者,可酌加厚朴,枳实,石菖蒲宽胸和中降逆.若痰浊化热,症见口苦,便秘,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者,治宜清热化痰,降逆止痛,可酌加黄连,竹茹,枳实,胆南星等,或用**黄连温胆汤.
内伤头痛- 6.瘀血头痛
主症:头痛剧烈,或刺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
兼次症:日轻夜重,头部有外伤史,或长期头痛史.
舌象:舌暗红,或舌边尖夹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充盈,苔薄白.
脉象:弦细或细涩.
分析:头部外伤,瘀血内阻,或头痛日久,痛久人络,致瘀血内阻脑脉,故头痛剧烈,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白昼阳气盛,气血运行较畅,入夜阴气盛,气血运行不畅,故头痛日轻夜重;舌质暗红,或舌边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充盈,脉弦细,或细涩为瘀血阻络之征.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方中麝香,生姜,葱白,酒温通窍络;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红枣健脾益气.诸药合用有活血化瘀,通窍止痛之功效.若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细弱无力,为气虚血瘀,治宜益气活血化瘀,可酌加黄芪,党参等补气以助血行;若头痛剧烈,可酌加虫类搜风通络之品,如僵蚕,蜈蚣,全蝎,地龙等.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憎寒壮热者称为"雷头风",多属风邪湿毒上攻头目所致.治宜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方选清震汤合普济消毒饮.


若头痛暴发,痛势剧烈,局限于头部一侧,或痛连眼,齿,痛止如常人者称偏头痛,亦称偏头风,多属肝经风火为患.治宜平肝熄风.方选天麻钩藤饮加菊花,川芎,全蝎,蜈蚣等;若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者,为痰热内阻所致.治宜佐以清热涤痰,酌加半夏,胆南星,枳实,陈皮等;若头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多伴瘀血阻络.治宜兼用活血通络,酌加桃仁,红花,丹皮,赤芍等.


外感头痛一般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经祛邪治疗后,头痛多迅速好转,消失;若头痛进行性加重,伴颈项强直,呕吐频频,甚至神昏,抽搐者,病情危重,凶险.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大多数经治疗后,病情可逐渐好转,乃至痊愈;若头痛呈进行性加重,或伴颈项强直,或伴视力障碍,鼻衄耳鸣,或口舌喁斜,一侧肢体不遂者,病情凶险,预后不良;若头痛伴眩晕,肢体麻痹者,当注意中风先兆,以防发生中风.
十,转归预后
1.外感头痛与感受外邪有关,故宜适寒温,防外感.
2.内伤头痛与内伤积损有关,故宜调情志,避情志过激,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调饮食,忌过食肥甘厚味,戒烟酒;防过劳,避免劳欲过度.
3.若头痛剧烈,呕吐频频者,当及时作相应诊疗,以防意外.
4.注意鉴别一般外感发热性头痛与颅内感染性头痛;血管性,紧张性头痛与颅内占位性病变头痛,以防延误诊断危及生命.
十一,预防与调护


头痛病位在头,但与气,血,经络,肝,脾,肾诸脏有密切关系.临证时首当分清外感与内伤.一般来说,外感头痛多为风邪所致,但风为六淫之首,常与寒,热,湿合而为患.内伤头痛则有虚实之分,虚常为气,血,肝,脾,肾不足;实多为痰浊,瘀血为患.但虚与实常交错互见,如气虚血瘀,阴虚阳亢,肝阳夹痰热等,临证不可不辨.头痛的治疗,当遵循"通则不痛"的原则,虚者以补虚而达到通,实者以祛邪而达到通.一般来说,属外感者,当以祛邪为急;属内伤者,当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视其轻重缓急,或标本同治,或先祛邪,继固本,或先扶正,后祛邪.总之,头痛的治疗,当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方能药到病除,避免虚虚实实之戒.

胡来元注西医临床鉴别


(一)一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另一侧无发作眼为临床前期头痛


临床常见多发生于老年女性


西荮应首选药为缩瞳药


高渗性降眼压机制是减少眼内容量降低眼压


(二)急性高血压头痛患者临床常见肾脏器官损害最为严重


鉴别二三期高血压主要体现在有无左心衰竭


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为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


高血压伴心悸


病史


年令如典型偏头痛多发生在青春期。丛集性头痛多在三十至五十岁间。动脉硬化型,脑血管性和高血压性头痛往往年令偏大。


起病


急性头痛首先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往往很剧烈。


丛集性头痛和偏头痛起病较急。


颅内占位性病变所致头痛一般缓慢起病,逐渐加重,常伴恶心,呕吐。


部位


偏头痛常为一侧或双侧两太阳处呈博动性头痛。眼疾患头痛多见于前额部。脑膜炎和忱大孔神经性头痛以后忱部常见。丛集性头痛多在眼匡周围。


性质


偏头痛的性质常常为跳痛,胀痛,颞动脉炎性头痛为持续性傅动痛,伴有烧灼感。


肿瘤所致头痛开始为间歇性纯痛,逐步演变成持续性胀痛。


若感觉头有重压感或紧箍感的头痛,临床见为肌紧张性头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