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邓师傅---太极拳架的轮回(上)

 cstan98 2015-03-27

太极拳的面世与流行比形意拳要晚,但都不过是两三百年的事。太极拳的起源是个谜,因为利益关系,众多文人武士来了一场撒谎比赛,比赛还没有结束,所以最后的胜利者不知是谁?

褚民谊要跟楊澄甫學太極拳,自然對太極拳始于張三丰的説法毫無疑義。後來澄師在試手時發了老褚一掌,因爲是大人物,所以澄師是松松的不用力發的,這一掌把老褚發的直到發昏章第十三。老褚回家睡了一覺,醒來后覺得功力大增。既然功力已夠就沒必要再跟楊澄甫學了,老褚決定改換門庭。改就要改的乾淨一點, 老褚决定把张三丰的事情也得弄清楚. 老褚是学过历史的,张三丰,记得是练房中术的,也卖过狗皮膏药,怎么就成了太极拳的创始人,老褚让唐豪去陈家沟走一趟.唐豪不虚此行,果真查出了不少东西.

講太极拳不能不提陳家溝,太極拳五大門派的根都在那裏,陳式太極拳的確很特殊,其他門派在傳播的過程中的改換門庭是早晚的事,但陳氏太極拳可能永遠都姓陳。陳家溝的人也將永遠打他們的陳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是第一代太極拳,這第一代太極拳經過兩百多年的演變,發生了不大不小的變化,但它的根本沒有變,也就是他的身法手法腰腿和步法基本保持了原樣,從他的身法步法來看,有可能是從大槍或其他的兵器武術演化而來,所以陳架沟的人不认他们的东西来自道士也是有道理的,听说过强盗没听说过枪道,道士们应该玩把剑之类的,而太极拳有关的器械主要是太极刀和太极枪,原始的太极剑比较简单,现在太极剑越来越多花样是后人添加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太极名家们又都忙着跟李芳宸(景林)学武当对剑,但根据武当对剑的嫡系传人李天骥的文章,其实武当对剑跟武当山也没有关系.

陈长兴和杨露禅是第一代太极拳的代表人物,这两人的功夫最好,.按邓氏内功系统理论,这两人都是内功敏感型的.这从陈长兴号牌位先生上可以看出来,尾闾正中神灌顶,牌位先生陈长兴.

現在廣爲流傳的陳氏太極有兩路,第二路叫炮捶。所以陳式太極拳一半是太極,一半是炮捶。這種拳非有根基者才能有大功夫,陳長興教了不少徒弟,但功夫最好的倒是外姓人楊露禪,從這點看陳式太極拳不是一種容易練出内功内勁的拳。陳氏太极需要内功敏感者才好出内功。陳氏太極拳勁走纏絲,腰身帶手,松掉肩胯后能煉出一些整勁,但内家拳最重要尾閭中正在以低架爲主的陳氏太極拳中很難體現,目前的陳氏太極拳名家,有力氣的多,懂得尾閭中正的基本上沒有。而陳氏拳的大槍步法,震腳發力也很難走出太極拳輕靈的特點。

武氏太極拳屬於典型的第二代太极拳,武家兄弟都是文武双全,又都迷上了从陈家沟回来的杨露禅的十三式绵拳.但这拳并不好学,武禹襄练了十年也只是粗通大概.其实这很正常,这拳本来就深入艰难.武禹襄去了河南,也想去找陈长兴.但他在赵堡镇遇见了陈有本的徒弟陈青萍,陈青萍绝对是高人,武禹襄跟他请教了一个月,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打工打了十年,这个月来领薪水.改拳容易学拳难,一点不假.

董虎岭在泰国教拳的时候,是以教杨氏拳为主,但也传授了李香远的武氏太极拳,在董家记述的传承里,对李香远这一脉也相当重视,武氏太极的来源是陈有本陈青萍至武禹襄.泰国现在的武氏太极学会是由郝少如的主要传人李伟明所组建的.李伟明也同样认为武氏太极也是源自陈氏新架.

第二代太極拳的特點是架子高高架子的太極拳有利於尾閭正中。武氏太極拳的前輩們學問都好,他們傳流下的太極拳理論是以他們自身的體悟而寫下的感言。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寫了一堆模糊的概念,而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則根據其自己的經驗將其具體化。

《打手要言》

解曰: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痴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解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從武禹襄的打手要言能看出,武禹襄的太極拳造詣達到了太極拳修煉者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他對氣感在體内運行進行了大量的描述。而之後的武氏拳前輩們,似乎也跟他們的祖師爺一樣個個都是武術氣功大師。練拳之前先站桩練氣也成武氏太極傳承的一個特點。

武禹襄在創編此拳時考慮了此拳的實用性,因此武氏拳非常適合技擊。但從武氏拳留下的推手套路來看,武氏拳應該更適合散手。第二代太極拳也產生出了頂尖的技擊高手,楊班侯,郝為真,楊少侯,孫錄堂,李香遠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陳家的是炮捶,杨家的是绵拳.武家的是纯太极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