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刘子翚:谁是朱熹理学的启蒙恩师?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5-08-03

刘子翚:谁是朱熹理学的启蒙恩师?

古圣今贤国际儒学联合会佚名2015-07-31 15:10
0

刘子翚(1101——1147年),字彦冲,号屏山,建州崇安五夫里(今武夷山市五夫镇)人。父刘韐、兄刘子羽都是著名的抗金将领。

刘子翚曾随父兄为真定幕府,效命沙场。后以父荫补承务郎,建炎间(1127-1130年)官兴化(今莆田)军通判,有治绩。绍兴二年(1132年)八月,以病辞归,屏弃俗务,在武夷山专事讲学和著述。

绍兴二年(1132年)八月,刘子翚将家塾加以扩修,延请友人刘勉之、胡宪等知名学者为塾师,广招弟子。刘家子弟之外,远近异姓的俊秀子弟也来者不拒。因此,刘氏家塾在当时就是一所无书院之名而有书院之实的私办学校。

绍兴十三年(1143)三月,朱熹之父朱松临终前,写信给刘子翚,以家事相托。并命朱熹前往五夫,从学于武夷三先生,即刘子翚、胡宪和刘勉之。

刘子翚:朱熹理学的启蒙恩师

刘子翚(资料图 图源网络)

刘子翚在五夫里屏山山脚下建造了新屋五间,供朱家母子使用。这几间房屋,朱熹后来将其命名为“紫阳楼”,后人或称为“朱子故居”。在五夫,朱熹在生活上仰仗的是刘子翚的悉心安排和多方照顾。其从学的主要地点是在五夫刘氏家塾六经堂,即后来被称为“屏山书院”的地方。据元代学者虞集所记,最早的“屏山书院”题额,乃朱熹手书。淳祐二年(1242)宋理宗为表彰其教育功绩,曾下诏予以扩建。

绍兴十五年(1145年),朱熹16岁时,刘子翚为朱熹取字“元晦”。后来,朱熹为了表示谦虚,把代表万物之始的“元”字改为“仲”字,称“仲晦”。后又由“字”扩展至“号”,自号晦庵,并以此命名云谷草堂为“晦庵”,晚年则号晦翁。

刘子翚对《易》学很有研究,同时也是南宋初诗坛上一位很有名望的诗人。朱熹在刘氏家塾中受到了比较全面和正规的教育,除了学习经史、时文和诗赋之外,也学习二程、张载和杨时等北宋理学家的著作。刘子翚的道德修养与知行合一的理学教育观,以及“道统心传”学说,对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和道统论的形成,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二月,刘子翚临终之前,向朱熹传授了“《易》为入德之门”,而“不远复”三字符又为修身之要的重要学术观点。在《易经》中,复卦为上经第二十四卦,被理学家视为“不远而复者,君子所以修其身之道也”。学问之道并无其他的奥妙,只在于不远而复,即“知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朱熹后来有“复性说”,这就是理论来源之一。

在学术思想上,对朱熹影响最大的,是刘子翚的“道统心传说”。在中国思想史上,最早论述儒学道统传承的,是唐代的大儒韩愈。他在《原道》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传统是儒家传统。这个传统是尧开其端,后尧传舜,舜传禹,禹传汤,汤传文王、武王和周公,文、武、周公传孔子,孔子则传孟子。孟子死后,此道统中断,不得其传。韩愈此论,史称“道统论”。而刘子翚在此论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并有进一步的发展。他的《圣传论》,是一篇以儒学融合佛、老之学,而论述理学道统心传的独具特色的著述。他反对韩愈所说孟子之后道统不传的说法,提出了“密契圣心,如相授受”的“心传”之说,并且认为《书经》中“惟精惟一”乃是道统心传之“密旨”。

刘子翚的“道统心传说”几乎全盘为朱熹所接受,并发展为在《中庸章句序》中所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传。在朱熹后来创建的书院中,所推行的崇祀先圣先贤的活动,祀奉的对象从孔、孟、颜、曾,一直到二程,其门人弟子又将此下延至朱熹,实际上也是此道统论的立体展示。

刘子翚:朱熹理学的启蒙恩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