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专题5

 寂寞在繁衍 2015-08-24

综而言之,《伤寒论》重点阐论了三阳三阴病证的特点和相应治法,同时论述了各经病证的传变、合病、并病,以及因处治不当而致的变证、坏证及其救治方法等。通过三阳三阴体系的归纳,可分清主次,认识证候的属性及其变化,进而在治疗上攻守从容,三阳病以攻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重,表里同病、虚实错杂之际,又强调标本缓急之辨,既中规矩,亦有活法。其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是仲景对辨证论治原则最精辟的表述。  

7.传变规律 


    据中医整体恒动观念,外感热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正邪进退、阴阳消长决定了疾病性质、病变部位等的不断变化,这种病理变化在三阳三阴辨证中习称传变。其传变之基本规律可概括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至虚。 


传变:传变一词,见于《伤寒例》。成无己注曰:“传有常也,变无常也。传为循经而传,此太阳传阳明是也;变为不常之变,如阳证变阴证是也。”影响传变的因素主要有三:正气的强弱及禀赋之阴阳,病邪的性质及其强弱,医护措施的当否。并不拘泥于病程之长短。 


据三阳三阴顺序而传者,习称循经传,如太阳传阳明是也。不循其顺序而传者,习称越经传,如太阳传少阴是也。首尾传,是指太阳与厥阴相互传变;表里传是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如少阳传厥阴;均属于越经传范畴。另外,尚有手足经相互传变者,称手足传。 


本经自病:外感热病,多由表入里,是以初起每见太阳证象。若病初即见阳明或少阳证象,而无太阳表证,是为外邪径犯其经,称为本经自病,或曰本经自发。 


直中:若病情严重、初起即见三阴病证、而无三阳传入之过程者,是外邪直犯三阴,称为直中。 


两感:初期即见表里阴阳两经证象者,则外邪同时侵犯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称为两感,属合病范畴。如太阳少阴两感。 


合病:凡两经或两经以上证象同时出现于疾病初期者,称为合病,如太阳与少阳合病,阳明与少阳合病等。 


并病:先病一经,次及它经,而致两经证象同时存在,称为并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等。 


8.治疗原则 


据中医整体恒动观念,一切疾病皆是各种因素导致机体内部阴阳失衡,是故调整阴阳是一切疾病之治疗总则。外感热病是外邪侵袭人体所致之阴阳失衡,邪实是其主要因素。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之所,为容邪之地,故而其基本病理要素包括正虚和邪实两者。因此,扶正祛邪以达到调整机体阴阳之目的,是治疗外感热病之基本原则。 


扶正祛邪基本原则必须通过具体治法予以体现。在三阳三阴辨证体系中,其祛邪原则是通过汁、吐、下、清诸法得以体现。汗解表邪,麻黄桂枝之属; 吐下去实,瓜蒂承气之类。清法泄热,白虎栀豉;温可散寒,姜附四逆。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而其扶正原则,自是通过补法体现。温补阳气,滋养阴津,最为直观。而将此原则暗寓于祛邪方法或调护措施中,则更显玄妙。后人总结三阳三阴辨证体系中扶正原则时,认为扶阳气、顾阴津、护胃气等基本思想贯彻于外感病证治之全过程。 


从临床思维角度认识,则表里先后及标本缓急是治疗外感热病之基本指导原则。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之主从和表里之先后关系,与临床疗效息息相关。据临床实际情况,或祛邪以扶正,或扶正以祛邪,或祛邪扶正并重;或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或表里同治。妙在审时度势,随证而施。综而言之,《伤寒论》重点阐论了三阳三阴病证的特点和相应治法,同时论述了各经病证的传变、合病、并病,以及因处治不当而致的变证、坏证及其救治方法等。通过三阳三阴体系的归纳,可分清主次,认识证候的属性及其变化,进而在治疗上攻守从容,三阳病以攻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重,表里同病、虚实错杂之际,又强调标本缓急之辨,既中规矩,亦有活法。其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是仲景对辨证论治原则最精辟的表述。  


7.传变规律 


    据中医整体恒动观念,外感热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正邪进退、阴阳消长决定了疾病性质、病变部位等的不断变化,这种病理变化在三阳三阴辨证中习称传变。其传变之基本规律可概括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至虚。 


传变:传变一词,见于《伤寒例》。成无己注曰:“传有常也,变无常也。传为循经而传,此太阳传阳明是也;变为不常之变,如阳证变阴证是也。”影响传变的因素主要有三:正气的强弱及禀赋之阴阳,病邪的性质及其强弱,医护措施的当否。并不拘泥于病程之长短。 


据三阳三阴顺序而传者,习称循经传,如太阳传阳明是也。不循其顺序而传者,习称越经传,如太阳传少阴是也。首尾传,是指太阳与厥阴相互传变;表里传是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如少阳传厥阴;均属于越经传范畴。另外,尚有手足经相互传变者,称手足传。 


本经自病:外感热病,多由表入里,是以初起每见太阳证象。若病初即见阳明或少阳证象,而无太阳表证,是为外邪径犯其经,称为本经自病,或曰本经自发。 


直中:若病情严重、初起即见三阴病证、而无三阳传入之过程者,是外邪直犯三阴,称为直中。 


两感:初期即见表里阴阳两经证象者,则外邪同时侵犯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称为两感,属合病范畴。如太阳少阴两感。 


合病:凡两经或两经以上证象同时出现于疾病初期者,称为合病,如太阳与少阳合病,阳明与少阳合病等。 


并病:先病一经,次及它经,而致两经证象同时存在,称为并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等。 


8.治疗原则 


据中医整体恒动观念,一切疾病皆是各种因素导致机体内部阴阳失衡,是故调整阴阳是一切疾病之治疗总则。外感热病是外邪侵袭人体所致之阴阳失衡,邪实是其主要因素。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之所,为容邪之地,故而其基本病理要素包括正虚和邪实两者。因此,扶正祛邪以达到调整机体阴阳之目的,是治疗外感热病之基本原则。 


扶正祛邪基本原则必须通过具体治法予以体现。在三阳三阴辨证体系中,其祛邪原则是通过汁、吐、下、清诸法得以体现。汗解表邪,麻黄桂枝之属; 吐下去实,瓜蒂承气之类。清法泄热,白虎栀豉;温可散寒,姜附四逆。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而其扶正原则,自是通过补法体现。温补阳气,滋养阴津,最为直观。而将此原则暗寓于祛邪方法或调护措施中,则更显玄妙。后人总结三阳三阴辨证体系中扶正原则时,认为扶阳气、顾阴津、护胃气等基本思想贯彻于外感病证治之全过程。 


从临床思维角度认识,则表里先后及标本缓急是治疗外感热病之基本指导原则。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之主从和表里之先后关系,与临床疗效息息相关。据临床实际情况,或祛邪以扶正,或扶正以祛邪,或祛邪扶正并重;或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或表里同治。妙在审时度势,随证而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