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郑和新书法的“屋漏痕”

 百了无恨 2015-10-26

  自从唐朝颜真卿对于书法提出了“屋漏痕”的概念以来,吸引了众多书法实践和美学评论者的眼光。以此为实践目标者有之,以此为审美评判标准者有之,以此为研究对象者也有之。从总体上来看,都认为“屋漏痕”这种线条是无起无止,圆融苍茫,凝重自然,这种痕迹显得朴茂自然,沉雄有力,不矫揉造作。把这种自然现象加以提炼和升华,并运用到书法当中,写出的字也就显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沉着而凝练,实在是颜书的一大贡献。但由于“ 屋漏”一词在古代有二种解释,一是“漏光”,为室内透光所需,二是“漏雨”,房屋破败,墙被雨淋。所以“屋漏痕”也就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理解。我觉得有必要正其本、清其源。还颜真卿一个真实的想法。



生活中“屋漏痕”现象


  一、“屋漏痕”的本意应指草书用笔


  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从这段话产生的背景去分析,应是三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高人,作为朋友相聚,喝茶聊天,闲谈书法的心得。作记录的是中国唐朝的陆羽,被誉为茶圣,茶圣不仅对茶有研究,能与书界高人成为朋友,应当对书法也情有所钟。对话的是两位书坛高人:怀素事佛,境界超凡入圣,所书自叙帖狂草,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平原入儒,真书被誉为楷书四大家之一,行书《祭侄稿》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当官忠烈,为世垂范。此二人能与茶圣为伍,当对茶也情有所钟。所谓茶禅儒三位一体,既是朋友小聚,也是巅峰对决。


  从怀素对自然界的观察来看,有夏云奇峰之厚重,有飞鸟入林、惊蛇入草之迅捷,更有壁坼之路的诡异、深邃。而颜真卿仅用“何如'屋漏痕’”五字就对怀素的心得作了概括和总结。这里可以看出,“屋漏痕”是具备了动和静,快和慢,厚和薄,淡和浓,直和曲,转和折,枯和润,迟和涩等等各种矛盾的综合、和谐、协调在里面了。所以才会让一代草圣心悦诚服,从座位上站在身来握着颜鲁公之手,真诚地说其已“得之矣”。得的是什么?是对书法的大彻大悟,对书法线条的心领神会,是长辈的训示被悟到后的欣喜之情。



郑和新作品


  二、“屋漏痕”是自然界赋予的灵感


  所谓“屋漏痕”,顾名思义是屋子漏雨,雨水顺着墙壁往下流,时间久了,墙壁上留下了水流的痕迹。水顺着墙壁往下流,具有自然的形态,因为地球是有吸引力的,地球上除了比空气还轻的物体外,都会向下坠落,雨比空气重,所以也向地面坠落,遇到墙而被挡住了,但向下落的势头不减,所以这里是二种物体遇到一起后产生了反应,反应被客观地留下了痕迹,使我们从这些痕迹中可以想像、领悟到一些与书法想通的东西。


  1、“屋漏痕”是一种自然现象留下的痕迹。人类崇拜自然,向往自然,摹仿自然,创造自然,反对矫揉造作,反对险躁过甚,所以觉得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一个人内心的自然流露,书家会追求返朴归真。孙过庭书谱就有“初学书法,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的说法。这里虽然指的是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但最后的阶段依然是与自然相融合的境界。


  2、墙面是粗糙不平的,水滴落在墙面后产生了阻力,所以水不能一泻而下,要克服阻力往下流,留下的痕迹就曲里拐弯,时直时曲,时斜时正,在极短的距离内作出了极多的变化和反应。墙面的不同,也使水流的痕迹不同,墙面光滑,留痕就相对较直,较细;墙面凹凸不平,留痕就较粗重,甚至会有块面。因为水有往低处流的特性,所以墙面上自然也是凹处流水多,凸处流水少。


  3、水滴是有后续的。一滴水在墙面上可能留不下痕迹,只有在一定时间内有一定量的水滴在同一处地方落下,才能使墙面流出水道来,让人能明显地能看见痕迹。所以水滴在一定时间内要连绵不断,有后续之备。在一定时间内所倾注的水滴量越大,墙面被冲开的痕迹也越大;后续之备的水滴量越小,墙面被冲开的痕迹就越小。当然因为下雨天雨漏的地方多,远不止一处漏,所以墙面留痕也会有多条线同时呈现。


  4、墙面是干燥的,对水具有吸附力。数量不多的水滴被墙面一吸收,可能留不下痕迹,只有水滴量大于墙面的吸附力时,水滴才能继续往下流,也才能在终止水流后在墙面留下痕迹。


  5、水滴在墙面上的留痕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反应。天气潮湿,连绵阴雨,留痕也湿润、模糊,有时甚至会整堵墙湿润一片;天气干燥,把墙壁的水分也蒸发了,原来从水道里冲出来的泥痕在墙壁都能显现出来,甚至有了壁坼,这样的“屋漏痕”才能看上去明静,清晰。



郑和新作品


  三、对“屋漏痕”不可误解。


  屋漏:房子的西北角,《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


  《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清朱履贞《书学摘要》解释屋漏痕为:“'屋漏痕’者,屋上天光透漏处,仰视则方圆斜正形象皎然,以喻点画明净,无连绵牵制之状也。”


  如仅从房屋天光透漏处来看,并不具备线条。因为阳光照射只是一种透光现象。我家旧屋为木结构四面落水的房子。为采光,在几处仰瓦上,揭去青灰瓦,代之以玻璃瓦,躺在床上也常常透过玻璃看天空,玻璃瓦也使屋内增加了光亮,但这种光是散的,尤如一灯明而满室亮,是看不到光线发射的。真有如阳光穿透黑云般的万丈光芒,也是一种直线,不可能是曲线,所以朱履贞所说的仰视则方圆斜正形象皎然,只是一种想象,所以才会有后面的比喻:“以喻点画明净,无连绵牵制之状也”。这很明确地是把屋顶漏光与不漏光的边线看成了书法的用线。而怀素与颜鲁公两位书法大家是在淡草书的用笔和领悟,怀素请鲁公为他的诗歌作序。颜写了《怀素上人草书歌序(见《颜鲁公文集》卷五)。“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岁有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作为草书,怎么可能是以直线为主呢?如果该光照射在墙壁上,使墙壁上的“屋漏痕”更明显,更富立体感。那也应该说此光起到了衬托的作用,而不能取代了线条本身的存在,再加上颜真卿当时是在问怀素“师亦有自得乎?”从怀素的回答“……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壁坼之路,一一自然”而引发了颜真卿“何如屋漏痕”的总结来看,这又是一种对同一话题相互启发,互为因果的,应该是指与壁坼之路最接近的“屋漏痕”,壁坼是墙壁干裂,干裂的墙缝相对较纤细,羸弱,变化少,与墙壁的屋漏遭雨淋所留下的痕迹最接近,更壮实有力,变化多端,也更能让人产生与草书的联想。所以无论从谈话的议题本身还是从语境的先后时序上来判断,都不可能是朱履贞所谓的“仰视则方圆斜正,形象皎然的'屋漏痕’”。



郑和新作品


  四、“屋漏痕”是多种力度的体现


  针对“屋漏痕“这一自然现象它给我们从内在所含的力度,线条的外形走向,以及与墙面的干湿隐显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启示。先从线条的力度来判断:“屋漏痕”是雨水通过地球吸引力作用于墙面而产生的。毛笔在宣纸上游走所呈现的线条则是书写者用腰力、臂力、腕力、指力透过笔尖在起作用的。水流在墙面上或下或左或右的运动可以与毛笔在纸面上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的运动相对应,我把它称为向前的引力。水流在墙面边流边向外渗透,与毛笔蘸上墨落纸以后,墨迹的渗透相对应。我们把它称为向外的张力。水流不断冲刷并向里渗透,使墙面上流下了深沟,与毛笔垂直而下,力透纸背后在纸面上留下了深厚的墨痕相对应,我们把它称为直力。水流在墙面上遭到阻拦,屋漏痕呈现曲里拐弯的状态,与毛笔在纸上行走,笔与纸所产生的摩擦力相对应,我们把这种摩擦力称为阻力。毛笔在纸面上行走,比水流在墙面上行走多了一种力,就是毛笔自身的弹力。引力、张力、直力、阻力、弹力这五种力互为因果,互相作用,才使书法的线条出现了浑厚、内含、深邃、运动的立体感,这五种力是书法最基本的力。引力、张力、直力、弹力是书写者自由掌控的力,阻力是必须克服的力,这五种力的综合运用,必须加进速度才更加完美。速度慢了,线条容易湮化,产生丰肥、臃肿而乏筋骨的感觉。东晋卫大夫《笔陈图》就把这种线条称为“墨猪”。“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速度快了,就产生浮滑、轻飘,使线条缺乏立体感,所以书法家要善于运用速度,使毛笔在宣纸上运行与音乐的节奏韵律相联系,形成了或高亢、或低迴或激进、或慢妙的节奏感,让人浮想联翩。


  从线条的外形来看,“屋漏痕”的线条是圆融的,无起无止的,是时而舒缓,时而急迫,时而顺畅,时而磨难,时而纤细,时而厚重的。它所对应的是书法的藏露、提按、缓急、转折、迟速、滞涩。


  在墙面上所反映的干涩、隐显,则与书法的用墨相关,有浓淡、干湿、枯润、险燥、厚薄等等。


  所以现代国画大师黄宾虹画语录在论述用笔之要时说:“笔有回顾,上下映带,凝神静虑,不疾不徐,善射者盘马变弓,引而不发。善书者笔欲向右,势先逆左;笔欲向左,势必逆右。算术中之积点成线,即书法如屋漏痕也。。。。。。颜鲁公书透纸背,停笔迟滞,是其留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太流则变成浮滑,笔贵遒劲,书画皆然。”


郑和新作品


  五、“屋漏痕”既是新创的,也是传承有序的。


  “屋漏痕”虽然是颜真卿首先提出来的,但颜真卿是师从唐代草圣张旭的。真卿二十二岁时曾游长安师事张旭二年,三十五岁时又特往洛阳去访张旭,继续求教。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经颜真卿再三恳请,张才说:“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也。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之,可续思妙”……


  长史曰:“予传笔法,得之于老舅陆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于殊妙。后闻褚河南云:'用笔当须知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始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锋,尝欲使其透过纸背。真草字用笔,悉如画沙,印泥则其道至矣”。


  可见颜真卿之笔法传自张旭,张旭之笔法传自陆彦远。陆彦远传自褚河南,再往前应推王献之、王羲之,直至钟繇了。这在真卿后来在写给怀素的序文中可以得到印证:“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用。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心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巅逸,超绝古今。而楷模精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


  所以说“屋漏痕”既是颜真卿从日常生活中所悟的,也是从历代师承的“锥画沙”, “印印泥”中传承和发展的,更是他自己对书法的坚持不懈的追求中得来的。


  结论:


  一、“屋漏痕”是房屋破旧,屋顶漏雨,雨水顺着墙面流,因时久日长,在墙面上留下的痕迹,而不是在墙的西北角为透光而设立的“屋漏”所留的痕迹。


  二、“屋漏痕”与书法密切相关,能让人与书法创作中的诸多元素产生联想,特别是草书的线条,无论从外延和内含上看,都有非常多的相同因素。


  三、书法家是从自然界获得灵感的。“屋漏痕”与“印印泥”“折钗股”“万岁枯藤”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灵感。艺术家不仅要取法自然,更要提升自然,创意自然,化自然为我用,才能创作出永世不朽的大作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