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专家讲座”

 江山携手 2015-11-02

有人调侃:专家就是专门捣蛋的家伙。这种说词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因为“捣蛋”是有原因的,也是有目的的,所起的作用就是要与“陈旧的思想,错误的作法”捣蛋,让这些不合规律的东西,有违科学的东西在“捣蛋”的作用下有所改进,有所变化。如果没有这些专门捣蛋的家伙出来讲一讲,甚至批一批,那么很多方面的问题就有可能始终得不到解决,很多人始终找不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专家讲座”应该充分发挥“捣蛋”的作用,应该把一些人习惯性的毛病挑出来说一说,启发他们反思,开阔他们视野,激发他们斗志。

昨天,市政协委员(本市内教育系统知名专家)到我县送教,其中有四位专家要为全县中小学校长和班主作别作报告,分设两个会场,一个会场的听众是校长,主题为:校长如何领导校本教研工作;高效课堂建设对校长和教师有哪些新要求。另一个会场的听众是班主任,主题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适应高效高深建设需要如何改进班级管理工作。本来报告的主题是在我的建议下确定的,非常希望通过他们的讲座能对我的思考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但是遗憾的是因为有其它事情我没有亲自听到报告,事后我从几个人的言谈中感觉到他们好象并没有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遗憾之余,我就想“怎样的报告”才能满足大家的愿望呢?

我们可能都听过很多专家的报告,通常都是满怀希望而来,两手空空而归。是专家们讲的内容有问题?还是听众的能力有距离?说实话,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都存在,但后者的原因是根本的。只要是正规场合,能上台面上的专家应该在某一方面都是有专长的,他们所讲的东西也绝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使讲的方式上存在问题,他们所讲的内容肯定有他的理解和主张,也肯定能起到启发和引领作用。之所以我们听众没有听出门道,感觉意义不大,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我们听众一般都没有长期一贯的学习和思考,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问题”,本来也没有什么需求,听的时候也只是听听而已,与自己的思想不会有什么碰撞,更没有什么共鸣。

所以,“专家引领”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能起到多大作用,完全取决于教师们平时的学习研究情况。如果平时没有研究、没有学习,那么听报告也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

我也多次为教师们办过讲座,虽然每一次都能得到比较好的评价,但是我知道这种好评主要是因为我讲的都是实话,都是贴近教师工作实际的内容,并且我一直是按照“我不信的不讲,我不懂的不讲,我做不到的不讲”这个原则确定讲的话题和内容,教师们听起来感觉到“确实是那个样子,确实应该这样做”。其实,我非常清楚,我讲的东西能真正产生作用的并不太多,响应者可能更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始终坚信“教育,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大多数时候我都会把引导教师如何改变自己作为主导思想来讲解一些问题和现象,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从道理上讲,必须这样,而实际中真正能面对自己进行改造的教师可能不会太多。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也时常流露出这样的观点:“如果没有教师主动的需求,教研活动是没有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