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菲特投资方法的12准则:

 昵称11640217 2015-11-04
企业准则

企业是否简单易懂?
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
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管理准则

管理层是否理性?
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财务准则

重视净资产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
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
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

市场准则

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
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折扣价格购买到?

或者,我们可以通过一张图来学习,巴菲特到底用什么来衡量一家企业是否足够伟大,值得他大量买入股票,并长期持有。


但是,即使我们把这12个准则背得滚瓜烂熟,就能成为巴菲特吗?显然并非如此。那么,让巴菲特成为巴菲特的,又是什么?

 ▼▼▼

在巴菲特6岁时,他的姑姑爱丽丝送给他一个镀镍的钱包,让他从那时起就了解了金钱的魔力,以及自己对金钱的欲求。11岁时,一次并不成功的投资经历,则让巴菲特学会了投资中最为重要的一课——耐心。

可以说,从此往后,直到现在,纵使巴菲特的投资知识和实践随年月俱增,他的投资理念却是从年少时即已奠定。

回顾巴菲特的投资经历,与其说核心是那12个准则,不如说是因为他如此深谙人性,尤其是洞悉自己——“他总是准确地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不会让破坏自己原则和令人不齿的利益冲突折磨自己。”

乔治·约翰逊在他的书《心中的火焰》中写道:“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想发现一种模式,以整合无序的世界。”这揭示了所有投资者都面临的两难处境。

巴菲特则说过,“我所做的一切,不超出任何人的能力。”如果我们不把这视为他的过谦之词,如果我们将“股神”还原至一个人的原色,想必在巴菲特迄今为止长达6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他肯定也曾不止一次面临过这样两难的处境。但是,如今他却能笑着表达自己的态度,忠实于自己的个性,“让我们的个性与我们希望的生活方式相一致。”

洞悉自己,忠实于自己,说易行难。本应是每个人必须完成的功课,却因为有太少人能做到,才显出巴菲特独到且迷人的魅力。

在巴菲特之外,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译者杨天南,他被巴菲特称为“第一位来自中国北京的股东”,后被媒体报道为“第一个与股神握手的中国人”。

作为中国有名的投资家,他在回顾自己在投资这行从业20年的经历时提到,无数人见到他,都会问:“你今年(或去年)回报多少?”而在回答了很多次之后,他的标准答案变为:“这行业我干了二十年,现在还在。”

在当下惶恐不安的股市,危机重重的世界中,当私募界处于震荡时,杨天南不久前用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关于投资的心声:

在不易的世间,寻到合适的道路,深情地活着,活到春暖花开,活到相亲相爱,活到下一次超级月亮出来时,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