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突破大學語文教學困境

 TLB519 2015-11-30
突破大學語文教學困境
鄭孝萍 http://www.gmw.cn 2009-01-05 10:00:44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大學語文作為母語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門含有豐富人文思想的課程。但在高校中,大學語文卻處在邊緣化的尷尬地位,面臨諸多困境。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突破。

學科定位是走出困境的關鍵

  大學語文最初定位於工具性學科。20世紀70年代末,針對當時大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低下的狀況,匡亞明和徐中玉先生聯合倡議在高校恢復開設“大學語文”並得到教育部的批准,目的在於提高理工科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這一時期的大學語文帶有濃厚的“補課”意味,針對當時的學生沒有完整的接受過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現狀,凸顯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1996年,中央頒佈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全面要求,一些高校將大學語文課作為對學生實施文化素質的一門主幹課程來設置,其教學目標放在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養的培養上,期望學生通過對經典的閱讀有能力俯瞰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這樣大學語文實際上被定位於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這是正確的課程定位。

  目前背景之下,更有必要通過大學語文課程引導學生閱讀經典。閱讀經典的目的不在于文字,而在文字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精神。漢語言文化經典自然凝聚了中華民族聖賢的智慧,傳遞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那麼大學語文作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就在傳承民族文化的過程中為學生構建了精神的家園,也符合《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的要求。

構建以大學語文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我們不應將大學語文僅當做一門孤立的課堂教學課程看待。而將其作為人文教育課程的核心課程,對學生進行文化經典的導讀,再配合相關人文選修課程和專題人文講座,並將學生的人文活動有機地結合進來,那麼大學語文就會形成了一個系列課程。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將大學語文設置在大學一年級,以史為線串起個歷史時期的文化經典,介紹作品形成的背景﹑作品的基本內容﹑最新的研究成果,並鼓勵教師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較介紹,以期引起學生對西方文化經典的閱讀興趣。從大學二年級起則開設了相關的人文選修課,也給了學生閱讀文本的時間,解決了學生由於閱讀量不足而無法理解課程內容的問題。

  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搭配好後,要結合學生的興趣要求,聘請校內外的專家進行專題講座。講座在選題上應關注當前文化熱點,在內容應適合學生的理解深度。同時對於高校學生組織的文化社團,教師適時介入,給予適當的指導,使學生文化社團成為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這樣必修與選修結合,講座和社團加入,大學語文就不再是一門“孤獨”的課程,而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

以“史”為線架構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媒體,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依據。目前影響較大的教材按體例可粗略分為兩類:一類按文選主旨構架,一類按文化文學發展史構架。而前者體例教材數量較多,在教學中我們發現這種教材不適合教學。

  將文選按主旨來分類,看似體現了人文精神的各方面內涵,有利於大學生的精神成人,而以“史”為線構架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教材比較適用於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首先,我們認為文本的解讀必須結合其歷史的語境,否則極易造成誤讀。如魯迅在《青年必讀書》中主張少看或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離開歷史語境,我們祗能看到魯迅對中國文化的否定,卻無法體會其急于突破傳統,立“真人”以拯救中華民族的熱切心情。以“史”為線來介紹文化經典,學生的閱讀才可以尋根究理。其次,以“史”為線的構架可以給學生一個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全貌,學生對歷代主要作家和作品一目瞭然,還能把握思想文化的演進過程,從而增強學習興趣。最後,以“史”為線構架的大學語文教材,對教師而言就可以依據歷史分期更合理地分配教學時數,體現了一門課程的嚴謹性。對學生而言可以在預習時有章可循,易於形成良好的課堂互動。也有利於學生在課餘時根據自己對經典的瞭解,選擇自己的閱讀方向,產生最大的閱讀效益,避免閱讀的盲目性。

科研教學需形成良性互動

  首先,我們應該調整對高校教師的現有評價標準,現行標準會促動教師深入科研,但在科研標準較高且具體明確,教學考核標準偏軟的情況下,教師容易忽略教學。我國普通高校大多數為教學研究型或教學型學校,教學任務仍是主要任務,將教學效果納入考核的重要指標,並採取措施使這一考核盡量客觀公正,有利於提高教學水平。公共課教師因教學任務繁重而造成的科研時間不足的問題要也應受到關注,可以適當降低科研要求以解決這一矛盾。

  其次,大學語文教師要有自己的專業方向,在教學中凸顯教學特色。我們將大學語文定位於人文教育,其教學內容幾乎涵蓋了文﹑史﹑哲三個一類學科的內容,即使僅就文學學科而言,也會牽涉到各期文學﹑語言等二類學科,可見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是很強的,這要求大學語文教師要有廣泛的知識。但廣泛並不意味著教師的知識可以缺乏深度,隨著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深化,大學生文化素養的進一步提高,浮於表面的介紹必定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那麼我們就提倡大學語文教師要自己的研究領域,並用科研推進教學的深入。

  再次,在教學中給教師適度的自由。允許教師依據但不拘泥于教學大綱進行教授,不用統一考試的方式來強行統一教學內容,而是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考核,人文選修課程的開設也要求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方向。這樣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發揮自己的科研優勢,在有建樹的領域,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也為學生選修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使得大學語文等公共類課程的教師教學和科研不再衝突,而是有機結合在一起了。

(作者系東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