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一说,来自于吴非先生。
他有非常著名的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相信很多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都读过此书。
他的观点非常明确:“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常有教师批评学生作文‘没有思想’,然而教师大量的所谓‘教学论文’‘德育论文’完全是文件资料的克隆与重组,没有独立的思考,缺乏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也许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里的“不跪”,显然指教师要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有鲜明的个性,不要人云亦云;要始终保持生命的尊严,不迷信权威,不趋炎附势。尤其是要善于辨别善恶,判断真伪;不能在风浪中迷失方向,失去自我。概括而言,就是要站直了做人,有自己的思想。
这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对自己、对学生、对教育,以至对民族、对社会,都是如此。
但要做到这一点,又确实是太难了。体制、环境、习俗、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是束缚。教书者,即使想这样做,恐怕也要顾及现实。然而,这毕竟又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教师的价值体现。因此,每个教师都应将此作为终极追求,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向这方面靠拢。哪怕是一次活动、一个做法、一回尝试,也是可贵的。
“跪”之说,出自于我本人。
2008年,作为首届“齐鲁名师”人选之一,我随省教育厅访问团去美国康涅狄格州参观学习。在中小学和幼儿园课堂里,除目睹了自由多样的学习形式外,更见识了任课教师蹲下身子甚至跪着指导学生的情景,而且十分自然,没有丝毫的拘束。对此举,我起初感到惊讶、不解,觉得这样有失教师尊严。而陪同的翻译则解释道:“这利于师生交流。”我追问教师是否自愿,翻译言辞平淡,语气平缓地说:“全凭老师自我感觉,认为这样合适就这样。”事实上,这已成为美国教师们的日常行为。由此,引发出我的一番思考。由“跪”的形式想到了“跪”的意义,由外在的“跪”想到了内心的“跪”,最后概括出“跪”的实质:“跪”是一种形式,但恰恰体现了美国教师的尊重意识和平等意识,这是对学生真正的理解、关爱。据此,我写出一篇文章《“跪”着教书》。亦即呼吁我们的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内心始终装着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后来,我把这篇文章挂在博客里,受到很多老师的关注,得到许多老师的赞同,但也有个别老师误解我的用意,或认为,人可跪天、跪地、跪父母,岂能跪学生。这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不能接受这个“跪”字。或认为,现在这种浅薄的形式现象太多了,主张别再追捧这样的行为了,再科学地研究一下“师道尊严”吧。更有一位老师直接反问:“国情不同,方式不同。强行改之,你能先行吗?如果你能先行,其余人也能行。”对此,我一概不加辩解。文章放在那里,就该任由别人评说。后来,受他人的启发,我把在美国参观学习写作的一组随笔和以往积累的一系列教育杂谈汇编成册,交出版社出版。由于对《“跪”着教书》一文比较喜欢,编排在第一篇,更由于受吴非先生《不跪着教书》的影响,也或许是想沾点名人的光,搞个南北呼应,所以就把书名定为《“跪”着教书》。但在定稿时,编辑却执意让我更换书名。一开始我十分坚持,我没违背什么原则呀!她却反复给我解释:这是主任的意见,因为这个题目太敏感,主任怕惹出什么事来。时至今日,我也没想到到底会惹出什么事端来。倘若胡猜一下,或许是一无名之辈赫然用此书名,那是对专家大腕的公然叫板。如此,出版社担心是非缠身,自找麻烦?最后的结果是,在苦笑中,我妥协让步了,把书名更改为温暖、阳光、大众化的《教育情思》。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以特级教师的身份调动到南京某大学,除给大学生上课外,还负责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工作。在设计“重庆市农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能力提高国培班”培训方案时,我把吴非先生列为授课专家,设定的专题是“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可以说,这大有先斩后奏之嫌。因为,尽管一直对吴非先生敬重有加,但毕竟我没接触过,甚至连见一次面、通一次电话的机会也没有。在约课时,由于没有他的号码,也由于担心冒昧打扰吃闭门羹,所以还是通过南京市教研室的袁源老师约定了他。此后,我便主动与他联系了。他的语气十分亲切,就像老朋友一样,并无想象中的“古怪”之感。按照约定的时间,到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大门口接他,老远就判断出是他,正是他电话中说的“穿着黑T恤,戴着黑眼镜,提着黑包”。见了我,他十分客气,呼我“张老师”。在车上,他一点没有专家大牌的架子,反而很是随和,就像见了亲人一样,我也没有了一点局促。我们聊了一路。他说自己给自己规定,一年到省外作报告不超过一次,其余时间多在思考积累。这确实与其他专家不同。据说有些专家常年在外讲学,一年能挣二百多万元。吴非先生对此摇头:还有时间思考吗?这不禁让我想到吴非先生谈论洪宗礼先生的一篇文章《思想者,实践者》。他在文中盛赞洪先生是“永不停步的思想者”“沉潜在一线的实践家”,而他自己不也是如此吗!看来,任何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不仅需要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还要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从早到晚都在思考,‘梦’中也在思考,思考教材,思考课题,思考一切。”然而,一旦沾上功利,也就预示着“思考”的丧失和“思想”的终结。“不跪着教书”,其中不也包含不跪功利,不跪权势,不跪浮名吗?
讲座开始前,我向重庆的语文教师们介绍吴非先生,当我说到请来的是《不跪着教书》的作者时,下面是长久而热烈的掌声。看来老师们不仅读过此书,也十分仰慕作者。听课时老师们的表现自不必说,谁愿错过这样的机会呀。吴非先生谈起作文自有见地,他近年来开辟的专栏让众多语文老师大开眼界,更启迪了老师们的思维。这次讲座,他不仅对当今作文教学中的弊病作了深刻的剖析和无情的批判,而且以自己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指出了作文有效教学的出路,充分印证了他“不跪着教书”的教育思想。讲座结束时,他把课件留给了学员。很慷慨地,根本没等学员提出。他原先计划讲完后就立马返回学校,有人等他商量事情。但他没想到还有学员听后谈学习心得的环节,于是就毫不犹豫地停下一切来倾听,而且表现得十分耐心,十分专注,很像一个学生。尽管我一再提醒他别误了事,劝他走。但他就是坐着不起,只说“听听老师们的”。也许是感悟太多,也许是想在吴非先生面前好好表现一番,老师们积极踊跃,争相发言谈感悟、体会。一连几位后,我怕刹不住闸,便果断打住,并如实告知老师们,吴非先生还有事情,却仍坚持听大家的发言。老师们知趣地停住,同时再次鼓掌感谢。在送吴非先生下楼时,他专门告诉我:“老师们在发言,这时候走,是对他们不尊重。”至此,我对吴非先生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不正是他对普通教师的“跪”?尽管没有机会、没有胆魄向吴非先生提及我的《“跪”着教书》,没有来得及就此向他专门讨教,但他的举止却印证了我的观点。这就够了!
是呀,短暂的接触让我看到了他浑身散发的“不跪”精神,也验证了先前未见他时心中形成的“不跪”印象。但是一经接触,也看到他身上饱含着我笔下的“跪”的思想、“跪”的印迹。他对老师们是这样的关心、尊重,相信他对自己的学生肯定更会如此。
其实,任何一个教书者都应该这样。
在对待知识、对待学习上,在对待权势、世俗上,要有一种“不跪”的精神、“不跪”的勇气。要挺立着,尊严地活,独立地思,个性地做。以鲜明的人格培养直立的人。
在对待学生、对待孩子上,要有一种“跪”的意识、“跪”的行为,而且要“跪”得真诚,“跪”得亲切,“跪”得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