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周一,校门口值完班后,我便匆匆来到本班教室,学生们已经在课代表的组织下认真地早读着,内心甚感欣慰,趁课文转换的间隙,我很有底气地向他们宣布:两个月下来终于做成一件事,即对每个孩子的家庭进行了家访。掌声响起自然在预料之中,我则顺势提及学生答应用两个月完成的一件事,那就是努力在期中考试实现自己制定的奋斗目标。
第一次学生见面会和家长会上,我郑重承诺在期中考试之前走访每一个学生家庭。经过几天的熟悉了解,从九月十号教师节那天晚上开始,我便踏上了家访的行程,面馆里一碗面的晚餐是那段时间的常态。“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孩子成长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基于这样的考虑,想把手中的班级带好,我觉得有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和他们的成长历史,于是,毫不犹豫给自己套上“走进每一个学生家庭”的紧箍咒,非外力强加,更谈不上什么师德高尚,完全在于个人自觉自愿的选择。
“走进每一个学生家庭”看似简单,一旦付诸行动却倍感艰辛,登门之前的准备工作已经相当烦琐,诸如仔细阅读孩子升初中的小招表、摘录小学班主任评语、核对家庭父母信息和梳理家庭访谈内容等,黑暗中寻找学生的准确家庭住址在今天的铜陵也不容易,有时夜深人静孤独走在回家路上,更不由自主心生凄凉感,拷问自己“人家灯红酒绿,你却这般何苦来哉?”好在老师、家长和学生三方坐下来融洽交流,还是会让自己内心成就感潜滋暗长,毕竟每通过一次家访又加深了对当事孩子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家长对班级工作的配合与支持。
其实,走进学生的家庭,正如我在班主任例会上所言,还可以掌握教室和办公室无法得来的信息。有个家长总是借口身体不好无法参加家长会,通过家访我才知道家长原来没念过书不识字,怕签到时不会写字而被其他家长笑话难为情,所以宁愿谎称身体不适也绝不肯来学校与老师见面;有孩子行为习惯极差或脾气古怪,经家访方知其所在的是重组家庭或父母离异,正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动荡导致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通过家访还了解到一些家庭由于经济状况不佳而影响到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毕竟维持基本生活是家庭的第一需要。凡此种种,倘若不走进学生的家庭,父母一般并不情愿主动向老师告知,教育对象情况不明和缺乏家庭的配合,再神奇的教育亦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整整两个月的辛苦与付出,其实只做成了一件事而已,看似微不足道,在我而言,却自感收获颇丰。一则赢得了家长的信任,相信今后的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更容易得到他们的配合支持;二则拉近了学生的距离,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关注,亲其师自然能更好地信其道;三则明确了学生“没有付出哪有回报”的认知,希望他们也能将此内化为学习生活的信念。固然辛苦,倘若真有如此回报,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