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2.桂枝人参汤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06 发布于山东

112.桂枝人参汤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桂枝人参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桂枝12克(包) 人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甘草12克  
加减;  
1.若虚寒者,可加附子以增助阳之力;
2.腹痛者,加白芍缓急止痛;
3.利下不止,加黄芪 、升麻等益气升阳止泻。
[功用] 解表温里,益气消痞。 ;
[主治]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 不解者。 临床使用本方以身热下利,苔白,脉迟为证治要点。
桂枝人参汤  (《伤寒论》)
    [异名]  桂枝加人参汤(《云岐子保命集》卷上)。
    [组成]  桂枝四两别切(12g)  甘草四两炙(12g)  白术三两(9g)  人参三两9g)  干姜三两(9g)
    [用法]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功用]  解表温里,益气消痞。    ;
    [主治]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
    [病机分析]  太阳病,表不解,理应用汗法解表,若用下法,已属误治,  “数下
之”,更是一误再误,则表邪不去反伤脾阳,以致脾气虚寒则下利,表邪不去而发热。
因屡经泻下,脾阳伤重,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清气下陷,故利下不止;气机阻滞而不
利,故心下痞硬。可见本方所治为误下后脾气虚寒而表邪不解的证候。
    [配伍意义]  本方证为表里同病,表里皆寒的证候,治宜辛温解表,温里益气。方
中桂枝辛温以解太阳之表,后下是保全其辛香之气;人参大补元气,助运化而正升降,
共为君药。以辛热之干姜为臣,温中焦脾胃而祛里寒。脾阳不足,脾气不运,水湿易
生,故佐以白术,健脾燥湿止利。甘草味甘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五味人胃,甘
先人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以为甘剂,故方中重用甘草,益气健脾
和中,为佐使之用。诸药配合,使利止痞消,表证亦解。
    本方为解表温里,表里同治之剂,但从本方的药物组成分析,是以温阳益气、顾护
中阳为主,解表为辅,故所治之证应以里证为重。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临床使用本方以身热下利,苔白,脉迟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虚寒甚者,可加附子以增助阳之力;腹痛者,加白芍缓急止痛;利
下不止,加黄芪、升麻等益气升阳止泻。
    3.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或兼外感表证者,均可应用。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偏于温燥,热证下利及阴虚患者,均不宜使用。
    [类方比较]  本方与葛根芩连汤均可用于太阳病,误用下法所致的“协热下利”。
然葛根芩连汤证为表邪不解,内陷阳明,表里俱热的协热下利,而桂枝人参汤则属表不
解而里虚寒,表里俱寒的协热利;故前者治宜辛凉解表,清热止利;后者治宜辛温解
表,温里止利。二方虽同属表里双解剂,而一为解表清里,一为解表温里。
    [源流发展]  本方始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由理中丸作汤剂,加重
炙甘草用量,并加桂枝而成。既然以理中丸温中散寒为主,缘何置于太阳篇?因本方之
证,是因太阳病误下所致,误下后脾气虚寒利下不止,而表邪又未解,故而以理中丸温
中散寒止利,加桂枝以解太阳之表,。为表里两解之法。
    [疑难阐释]  若无表证能否用本方?《伤寒论》原文云:“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
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明确指出,
本方所治之证为太阳病表证未除,表里同病的证候。但从本方所用药物分析,人参、干
姜、白术、甘草温中散寒止利,桂枝虽为解表药,尚能温中止痛,与参、姜、术、草相
合,尤可温中补虚,故应用本方时不必拘泥于表证的有无,对虚寒下利而无表证者,本方亦可用之。
    [方论选录]
    1。汪昂:“欲解表里之邪,全藉中气为敷布,故用理中以和里,而加桂枝以解表。
不名理中,而名桂枝者,到底先表之意也。”(《医方集解。祛寒之剂》)
    2.王子接:“理中加人参,桂枝去芍药,不曰理中,而曰桂枝人参者,言桂枝与理
中,表里分头建功也。故桂枝加一两,甘草加二两。其治外协热而里虚寒,则所重仍在
理中,故先煮四味,而后内桂枝,非但人参不佐桂枝实表,并不与桂枝相杵,宜乎直书
人参而不讳也。”(《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
    3.黄元御:“桂枝人参汤,桂枝通经而解表热,参、术、姜、甘温补中气,以转升
降之机也。太阴之胸下结硬,即痞证也。自利益甚,即下利不止也。中气伤败,痞与下
利兼见,人参汤助中气之推迁,降阳中之浊阴则痞消,升阴中之清阳则利止,是痞证之
正法。诸泻心则因其下寒上热,从此而变通者也。”(《伤寒悬解》卷5)
    4。沈丹彩:“此与葛根黄连汤同一误下而利不止之证也,而寒热各别,虚实对待,
可于此互参之。彼因实热而用清邪,此因虚邪而从补正;彼得芩、连而喘汗安,此得理
中而痞硬解;彼得葛根以升下陷而利止,此藉桂枝以解表邪而利亦止矣。”(录自《长沙方歌括》卷4)
    5.陈蔚:“太阳外证未除而数下之,未有不致虚者,里虚则外热内陷,故为协热利
不止。协,合也,同也。言但热不虚,但虚不热,皆不足以致此也。太阳之气,出入于
心胸,今太阳主阳之气因误下而陷于下,则寒水之阴气反居于阳位,故为心下痞硬,可
与甘草泻心汤条'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结,互参。方用人参汤以
治里虚,桂枝以解表邪,而煮法桂枝后纳者,欲其于治里药中越出于表以解邪也。”(《长沙方歌括》卷4)
    [评议]  本方名为“桂枝人参汤”,实为理中加桂枝。汪昂认为不名理中,而名桂
枝,是先表之意。王子接则谓桂枝与理中表里分头建功,所重仍在理中。陈蔚则明确指
出,方用人参汤以治里虚,桂枝以解表邪,桂枝人参汤方名之意明也。沈丹彩所论本方
与葛根芩连汤的区别,亦很有参考价值。    .
    [验案举例]  ,
    1。胃痛  《老中医经验选》:某男,36岁。患者素患胃痛,反复发作,经胃肠钡餐
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月来胃脘隐隐作痛,经常发作,以饭后二三小时及夜
间尤甚。右上腹部有明显压痛及痞满感,口淡无味,时泛清水,胃纳欠佳,神疲乏力,
大便失常,小便较多,脉迟弱,舌质淡白,苔薄白。此为胃虚气寒,治按温中散寒,方
用桂枝人参汤:党参15g,白术15g,干姜9g,炙甘草9g,桂枝12g(后下),3剂,每
日1剂(2/二诊:服上药后,胃痛已止,饮食如常。但停药后胃痛又复发,痞闷喜按,小
便较多,脉迟细,舌淡,苔薄白。仍按上法治之,拟第一方减桂枝3g。服药3剂后止
痛。以后按上方继续治疗,服至胃痛消失,不再复发。
    2.麻疹后期腹泻  《广东中医》(1963,3:40):某女,3岁许。疹子已收,身热不
退,体温39℃,下利日十余次,俱为黄色粪水,脉数无歇止,舌质尚正常。诊断为麻
疹后热毒不净作痢,与葛根芩连汤加石榴皮。服后体温反升至39.5℃,仍下利不止,
嗅其粪味并无恶臭气。沉思再三,观病孩颇倦容,乃毅改用桂枝人参汤,仍加石榴皮,
一服热利俱减,再服热退利止。
    按语:案1,患者虚寒之象较著,且胃脘疼痛痞满明显,服用桂枝人参汤,药证相
合,应手而效。案2,麻疹后身热下利,初以为热毒不净作痢,用葛根芩连汤治之,不
效。细察之,患儿身倦,下利无恶臭气,乃疹后中焦虚寒下利,改用桂枝人参汤后,药
中病机,热退利止。    、
    [临床报道]  小儿秋季腹泻  用桂枝人参汤加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595例。其中除
99例失水征明显而配合补液外,其余均为单用桂枝人参汤加减治疗。基本方:桂枝5g
红参5g,干姜5g,白术6g,甘草3g,车前子(另包)6g,方中各药量系指1岁小儿的
用量,其它年龄酌情加减。口渴甚伴烦躁不安者重用红参,加白芍、乌梅;呕吐甚者重
用干姜,加法半夏;腹泻甚而尿少者重用白术、车前子;伴伤食拒乳者加建曲;体温超
过38℃者,给西医退热针剂工次,加重桂枝用量。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昼2夜
1,温服。同时浓熬米汤,少量频频喂服。至痊愈后停止治疗效果:595例病儿除工例
并发高热惊厥,经西医诊断为“脑病”,9例服中药即呕吐而无法继续服药者改为西医
治疗外,其余585例全部痊愈。痊愈标准为:热退,呕止,大便成形或便次每天不超过3次,尿量增多,口渴消失,精神转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