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选修这门课程的时候,抱着来拿学分的想法,就是为了完成任务。经过了一系列的学习,我渐渐地感到这门课程还是十分有意思的,对于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我踏上工作岗位已经二十多年了,一直只知道埋头苦干,总觉得科研是高高在上的,和我们普通教师没有什么关系,是专家们的事情。这次的课程叫做《基于教学设计改进的课例研究》,这也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听说课例研究,我对它确实是一无所知。通过这次的课程,我慢慢了解了课例研究是干什么的。现在我知道课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所展开的合作性研究,我渐渐感到,原来我也可以是科研的参与者。我感到十分高兴。 在参与这个课程的过程中,老师们组织我们两次到班级里去听课,让我们做观察员。 下面我就我所观察的情况作一个小结。 时间:11月26 日 地点:进才外国语学校 对象:初一年级学生 上课内容:7AM3U11P2 研究课题:以三人为学习小组的学习效果。 我首先根据座位表找到了我的观察方位,发现实际情况与座位表有出入,我立刻做了自我修正。 第一个环节是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结果我发现孙荣荣老师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每组的学生都是A、B、C三个层次各一个,老师事先已经说过不同的同学完成不同的部分。结果老师所说的学生A、B、C 完成某部分的指令和学生原来头脑中的A、B、C意思是不一样的。结果导致同学们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我观察的小组中的张明就做错了,经老师提醒,才改正,另外2位同学在争辩了以后做对了。只看见老师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告诉学生们应该做哪里。我将这个改进建议记了下来——以后一定不能让学生搞不清自己的任务。 随后孙老师要求A同学帮助B同学,B同学帮助C同学。结果A同学张明就看了看B同学龙青的卷子,拿来帮他改了一下,也没有说几句话,B同学龙青几乎没有帮助C同学朱杨,只管自己(均为化名)。 后来在show and share 时,他们的小组讨论也不够主动,场面有点冷清,并不像孙老师要求的那样,而是有搭没搭地,大家各自看着自己手里在课前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在复习。最后的表演环节,老师站在表演的小组旁边认真地听,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我观察的小组的三位同学都在忙于复习手中的材料,准备自己的表演,基本没有在听。我又看了一下全班,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是这样,孙老师也管不过来,表演的同学声音也不大,我感到要听清发言也很困难。 听完课后我们进行了讨论,大家对孙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如:角色分配要明确,任务不宜过多,难度不宜过大;表演时可以请这组同学到讲台前面来,这样便于老师监控全班同学。 从这次观察活动,我获得了许多启发,也从中获得了我基于观察、研讨的自我反思,对我的课堂教学活动也是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的。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再参加这类活动。再次感谢高珊、张娜、郑新华三位老师的指导。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杨中学 |
|
来自: 昵称135263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