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年谈“新”:《四书》中的返“旧”开“新”

 杂货店伙计 2016-02-07

 

新年就在眼前,家里开始“大清洗”、办年货,亲朋好友联系聚会,春运潮已涌动,年味儿飘来了。我们重视过年,期待放松,渴望团圆,更注重对未来的计划与展望,这便是对“新”的期待。

 

盼着你回家的老母亲

 

中国人回故乡过年的传统,与我们文化中的故土、家族、血缘情怀关系密切。回故乡过新年也蕴含着从“旧中迎新”的意味。这与借新年叙叙旧、总结过往一样,都是用“旧”迎“新”。当然,这些认识中,潜藏着传统文化中对“新”、“旧”的认识。《四书》中对“新”的描述,可能对理解我们重视“新年”和“回故乡过新年”有帮助。

 

一、对新的重视:由“新”己而“新”天下

 

《大学》中有三句话提到了“新”。

 

汤之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简单的理解就是,商汤的浴盆上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警示文字。朱熹认为人祛除心中的污垢与人洗澡去除身体的污垢相似,洗澡让身体清爽,洗心助人除去心中的雾霾,两者都是“新”,这里更强调内心的修复与透亮。并且,内外干净的“新”需要坚持不懈。

 

康诰曰:作新民。

 

朱熹云: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自己每天求“新”而得“新”,很好,但是不够完备。需要把“新”带给他人。朱熹认为让民“新”的方式是让他们“自新”。(当然,如果民先“新”了,是不是可以让统治者跟着变“新”,《大学》与朱熹都在讲自上而下的“新”,忽略了自下而上的“新”。)

 

前两者在讲“自新”和“新民”,接下来一句在讲“新”的作用,即: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朱熹云: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

 

朱熹认为,周从一个小方国变成统一周朝,是因为周文王能够做到“自新”和“新民”。

 

《孟子·滕文公》中也引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其论述与此相同,都是强调能够做好“新”,就可以做帝王。

 

这些都是在说“新”的巨大作用。我们过“新年”,喜欢“新年新气象”、“穿新衣,戴新帽”、贴春联、吃饺子,除了追求形象“新”还追求“新”气象。其中暗示着:“新”是美好的未来。

 

二、开“新”的方式:返“旧”开“新”

 

我们如此重视“新”,那我们如何创造“新”,实现“新”呢?《四书》给出的答案是:“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颜渊》)

 

《中庸》中亦有“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的记载。

 

“温故知新”简单解释为“学习旧的知识,能得到新的东西”,在强调“新”的东西可以从“旧”中得来。孔子亦有“吾从周”、“信而好古”等怀旧的言语,但孔子的真正目的不是好古,而是希望能从古中知“新”,了解并推进未来的发展。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可看做孔子用举例子的方式对“温故知新”进行诠释,也是他选择“从周”的根据。

 

这都说明,传统对“新”的认识、推进,都是在对“旧”了解、整理、总结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大学》与《孟子》论述治国,说明“新”的重要作用时,也都是用“旧”为例证。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对“新”“旧”关系独特的理解。

 

所以,我们的文化重视“旧”,单位里要尊重“老人”,学校里有“学长”、“师姐”,行业里有“祖师爷”,“新年”回“故乡”……

 

“新”从“旧”里来,有合理性。如同没火药可能不会有大炮,没有铁的发明也难有火车叫。但过分强调和夸大旧的作用,硬要把卫星升天归功于铁器的发明,也太过牵强。

 

尊重过往,是情怀;但死抱着旧的,是固执。

 

回故乡过新年

 

回故乡过新年,很多人考虑有父母,也有念旧。其实,有能力把父母接到身边,或可免春运之苦。“新”要注重传统,也要体悟“时变”和潮流。新年跳出框框套套,做个真的“新”气象,未尝不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