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极高,美国大约半数成年人血脂水平处于不理想状态;在中国血脂异常的人群也很多,据估算大约有2亿人,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人数有可能还在增加。 北京1984年和1999年两次调查结果显示,15年间北京市男性和女性的血清胆固醇水平平均升高了40mmol/L,相对的,冠心病死亡率也增加了38.4%,其中77%的患者可归因于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由于血脂异常本身不适症状很少,容易被忽视,但其危险程度却极高,尤其是血脂异常合并其他问题时,危险性更高,甚至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1 什么是血脂异常? 通常我们把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类脂(如磷脂)及游离脂肪酸等统称为血脂,当这些血液中的脂质代谢出现异常时,就被称为血脂异常,俗称“高血脂”。具体表现在化验检查上有几个数据指标,分别是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脂异常是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3个指标的水平过高,且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低的状态。由于血脂异常合并其他问题的危险性不同,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在不同的患者群中有不同的控制指标。 2 血脂异常是如何进行心血管事件危险分层的? 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主要是针对心血管事件而言,结合血脂水平与其他危险因素分成了4个层次,低危风险预示着10年内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综合危险性<5%,中危风险预示着未来10年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综合危险性为5%~10%,高危风险预示着未来10年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综合危险性在10%~15%,极高危风险预示着未来10年内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综合危险性≥15%,危险性越高越需要降脂治疗,同时血脂水平的控制也越严格。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 1.是否为高血压病患者; 2.是否吸烟; 3.是否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低(HDL-C<40mg/dl); 4.是否肥胖(体重指数BMI≥28); 5.是否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家族史是指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早发年龄为,男性发病时<55岁,女性发病时<65岁); 6.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 什么是冠心病等危症冠心病等危症包括临床表现的冠状动脉以外的动脉粥样硬化,如缺血性脑卒中、周围动脉疾病、腹主动脉瘤、症状性颈动脉病,糖尿病等。 2007年血脂异常指南中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标准: 极高危人群:已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 高危人群:已有冠心病、冠心病等危症或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中危人群:高血压或者其他危险因素超过3个以上者,或高血压合并其他危险因素1个以上者; 3 不同人群的血脂异常控制标准 不同危险人群的血脂控制指标,主要是针对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言,其控制标准为: 4 如何预防血脂异常? 预防血脂异常主要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加强锻炼,限制高胆固醇饮食的摄入(饮食结构占比为脂肪20%,蛋白质15%,碳水化合物65%)、多吃蔬菜和水果等。对于高危及极高危人群,需要根据医生确定服药方案,按照医嘱服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