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猫步习练中的误区之二

 隐士的书屋 2016-03-04

《猫步习练中的误区之二-四》--上海老高

《猫步习练中的误区之二》
       在初练猫步时,首先碰到一个问题:步子的幅度与架子高低:步子大小和架子高低怎样来定?凡事总有个标准,有一定之规,我起初也对此进行过摸索,大步,小步,高架,低架都试过,到后来才得出结论。
       我的结论是:1.步子要小,2.架子要高。上述两个结论基本上也就是打武式太极拳的步法要求。初走猫步时,我还没练武式,那时只打杨式。杨式与武式在架子上很不一样,杨式是所谓“展开架”,武式是所谓“紧凑架”。所以,我的步子承袭了杨式的展开,相对大了点,架子低了点,步子大架子高就比较难,而且越大越低就越难,因为,这对腿部肌肉的力量要求高。猫步不是练肌肉力量,而是练尾榈中正,虚实分清,松腰松胯,小心轻放。所以,只要满足这些要求,就是对的步子,而大步幅、低架子反而有违初衷,有可能走偏方向:1.步子越大越容易使身板转向,由正向转为斜向。2,步子越大,其虚实分清越难,重心越晃,下脚越重。3.猫步的虚实腿转移,尽可能用尾榈中正来完成,步子一大,尾榈没能力帮你收腿,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后来,在狮子引导下,又去李伟明老师处学了武式太极,在老师的要求下,把步幅与步高改为武步标准。
        那武步究竟对步子有什么要求?1.出脚先拎腰眼,抬左脚就先把左腰眼用意抬起,用右腰眼托住。这一系列动作全是用意,而且必须“外不露形,”全部是暗箱操控(详见郝少如书,李伟明书)。2.出步不允许拉动身板,在身板丝毫不发生角度变化的情况下,取适宜的步幅。这样的限制下,步子迈不大了,换来的是更小更稳更轻,更象老猫?3.武式太极是高架,为什么武禹襄在陈架沟学的开展架,低架,一回家就改了呢?它的拳理逻辑很清楚:太极拳的拳艺不是以身形长短高低来决定的,而是由意气放得多大决定。与其猛练身形,不如练以意气带动身形的东西。李伟明老师几乎每次都要讲:下去,是意气的下去,两胯的下去,不是膝盖的下去,膝盖弯曲越厉害,看上去下去了,实质一点没下去,结果膝盖废了。
       采用小步高架的好处是:身形更正,不易走形;实腿更松,相对不吃力;尾榈更得到锻炼,本来靠胯步移动,现在,可以尽可能用尾榈带腿,长期训练后,即:实股前节有力;膝盖不易受伤,而胯骨更容易松沉。
       阿邓老师的安般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是:猫步 武式(杨式) 安般念。邓老师本人最推崇三个代表(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尤其是武禹襄。而武禹襄是太极拳最伟大的改革派,太极五大宗派第一个把展开架改成紧凑架的就是武禹襄,此后的吴式,孙式遂步其后尘,定型为紧凑架,这一点,值得每一个走猫步的同道去思考和实践。

      《猫步习练中的误区之三》
       走猫步各种量和各种速度我都试过,量小者如挠痒痒,不痛不痒,如每天三五百步者,仅够热身而己,量大者每天七八千步,虽然能够撑持,日久伤腿形成淤滞。此二者乃太极所谓:过与不及。
前几天洒家写体会说是走多了,后来在膝窝放出暗红色很稠的血,邓老师点评说:每天只要走一小时猫步,我顶。一小时,我的速度差不多两千,这个量足够,也很适度,走八千,四小时,很过,猫步这个东西靠日积月累,日进纸功,治松柔如烹小鲜,求快适得其反,欲速不达也。
       我最初日行百步,毛毛雨,没一点感觉,后来加倍再加倍,加到一千,感觉来了,开始感到沉和松,即然有效果就再加倍,加到两千,也没问题,后来恶狠狠加到四千~八千,搞成猫步大跃进,一个月20万步以上时终于出了问题,请诸位同道引以为戒,不要步我后尘。我这个人心急,心急是太极大忌。
       无过不及的猫步训练,不仅在每天的步数,还有步速。我看过太多的同道的视频,以及全国各地到我这里来交流的同道走猫步,普遍走得太慢,很慢很慢。以前刚开始时,我也慢过,初时快不起来,因为腿部相关关节因为长期不运动,被锁住,一时很难适应猫步,一段时间过后,腿上涉及到运动的相关关节打开了,活了,适应了,就应该在步速上有变化,变是常态。
       太慢最大的缺点,是失之于偏颇,太长时间的单腿走路,对承重腿的压力,对双膝的压力可想而知。走猫步的终极目的是松柔,中正,不是练腿粗,所以,不必走太慢。
       猫步的几个动作不外乎:1,迈步。2,分清一虚一实,实腿踏稳,虚腿腾挪。3,虚腿迈步。4,虚腿放平。5,虚实转换。随着猫步越走越多,关节会慢慢松开,而腿未必会越走越粗,步子会越走越稳,这时,可以适当提速,因为你的能力提高了,不必如初练时的慢。
       有人问过我:猫步的步速是不是应该与拳速相同?我认为不必。行拳的要求难多了,影响拳速的主要因素是全身的整合,出整劲,是关于“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的一系列全身整合的要素,还有呼吸的深长。而猫步没有这么高的要求,猫步比较单纯,松和中正,虚实分清和转换能拿捏就可以了,所以,步速不必如拳速。

     《猫步习练中的误区之四》
      走猫步想获取什么样的收益?最初不会想得很多,这是因为,我们是太极新军,所谓菜鸟。后来走着走着有些收获了,就会有点吃心。我刚走猫步时,只求一点:尾榈中正。后来,尾榈还没中正,肩先沉下来了,腰腿也先松了一大截,背越拔越挺,等等,这是始料未及的收获,新娘还没过门,嫁妆先过来一大堆。
      尾榈基本中正不翘臀,大约是一百万步之后,用时两年。有一天,发现尾榈不用刻意朝前,气能自然下到丹田,再后来不走猫步,气也会下去。
      所以,猫步新军上路之时,不必刻意去过多要求,尾榈中正是最要做的,尾榈中正有定义的,必须很明白,尾榈中正,带有强制性,因为这是我们后天改造先天。人类直立行走后,骨骼其实还没有准备好,还得不断改变、进化。所以,尾榈中正是头等大事,尾榈中正才能大背又挺又直又松,才能如武禹襄所说:气以直养。尾榈中正是我们梦里寻她千百回的新娘女神,其他东西是嫁妆,不请自来,把尾榈弄正,是筑巢引凤。
       在与很多朋友探讨猫步时,发现了认识上的误区:在众多需要习练的东西里,尾榈中正,没有排在天字第一号。打了五年拳,认识到了尾榈不正一切免谈,邓老师说讲的99.99%的人打的是慢少林。我看他们就是因为尾榈不正,抑或根本不懂什么叫中正,这种人以为身体不歪叫中正,殊不知只有尾榈中正才叫中正,吴式太松看上去前倾,很不中正,其实尾榈一段很正。太极讲内里东西,外表再松,尾榈不正也是伪松,尾榈不正,说明他的尾骨连一节也没松开,此时他的丹田再爆也不是气,是屁?
       我为了尾榈中正,几乎用了野蛮的方式去强求,为了把尾榈松开,拼命向前卷,不惜把丹田压扁,这种急功抢利的方式,受到了李伟明老师不断的劝戒,老师说慢慢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用意把尾榈向下松,松了再第二步尾榈向前送,松尾榈不能压瘪丹田。不过,这一点我没听老师劝,我用了近乎一步到位的方式完成了基本中正,当去年秋天,丹田爆出来时,我知道抄到了近道。
走猫步,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变化和要求,不过,尾榈中正是一辈子的要求。
       补充一点:什么叫尾榈中正?郝月如大师在《身法要点》(即十三身法)一文中,下了一个定义:“何谓尾榈中正?曰: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榈中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