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体疼痛时,它告诉了你什么?

 胡家北心善 2016-03-06

很多病人以为身体发生疼痛时,那只是疾病刚刚产生,殊不知,在疼痛之前,人体会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从而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可是当变化到了一定地步后,无法再变了,疼痛就出现了。所以,疼痛不是告诉你问题才出现,而是告诉你问题存在很久了。

 

在康复评定中,我们总是会对一些特定的骨性标志找其平对的明显标志,比如肩胛骨上角平第二胸椎,下角平第七胸椎,肩胛冈平第三胸椎,髂嵴最高点平第四腰椎等等。但是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病人的实际情况并不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总会有一些移位。难道说,当骨性标志发生移位时就是病人产生损伤了吗?但既然发生损伤,那为什么不产生疼痛和不适呢?

 

说到这,我就不得不从人体的运动链讲起了。

 

所有的姿势和动作都包含了多个关节之间力量的传导。例如,坐姿下躯干的重量经脊柱和髋部之间的关节传至凳子上。同样的,当你坐位下起身去拿书架上的书时,这就包含了许多从脚到头和手指关节间力量的传导。然而生活中大部分的动作,就像我们起身拿书一样,以小范围的不同运动模式来完成,然而关节间力量的传导却依据所需要的活动范围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身体躯干中关节间力量的传递是相互影响的完成特殊动作的身体躯干链称之为动力链,所有关节之间在运动链中都会有着力量的传导。动力链上的单一关节的异常动作可能引起其它关节的过度负荷因此,任何特定动作或动作的顺序中,关节间的动作必须十分协调,没有任何单一关节或彼此相连的关节面承受过度的负荷

 

拿足跟痛的患者,单从从软组织角度上来说,极大的原因是比目鱼肌的损伤导致的足跟痛。

但它根本的原因可能却是在行走过程中屈髋肌和伸膝肌的力量不足,使髋关节和膝关节的活动度不能达到要求,从而增加踝关节的压力,使足跟产生疼痛。因此,以运动链的角度去看,足跟痛必须处理髋关节和膝关节。

 

讲到这,我们不禁要问一下为什么当一个部位慢性损伤时,不会马上产生疼痛?这其实是因为人体最强大的能力——代偿能力。

 

所有的关节有13个平面的活动能力,因此,活动中有许多可能的动作形态,可以藉由有限的全身动作而达成。当肌肉无力或解剖异常等因素,引起动力链中一个或多个关节受限时,链中的的其他关节通过改变其动作范围进而代偿完成活动。

 

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我们膝盖僵硬时,经常借由还测骨盆上抬的代偿方式来走路,使小腿可以向前移动时而不踢到地板。然而,任何活动都有一项最有效率的动作模式(或动作模式的范围一定),在这时,所需要的肌肉力量最小,而肌肉骨骼系统所承受的负荷最少。即使是关节内微量的代偿性动作,也可以改变关节正常的负荷形态。此外,关节代偿的范围越大,则关节及其支持结构的负荷越大,比如我们常见的O型腿,X型腿,这都属于一种代偿。若是代偿性动作过度或时间过长(连续或重复),则关节和相关支持结构或许过量承受负荷,会引起肌肉骨骼疾病。

 

我国的“软组织外科之父”宣蜇人宣老在很早以前也提出过两个补偿调节(和代偿类似):对应补偿调节和系列补偿调节。内容是讲述因为肌痉挛破坏了身体的动力平衡,为了保持病理状态下的平衡而进行调节。一组肌肉的痉挛必将引起对应肌肉发生与其相适应的变化,以达到补偿原发部位肌痉挛引起的功能障碍。

 

一侧腰部的肌痉挛可以引起对侧腰部肌肉的补偿调节;腰背的肌痉挛可以引起腹部肌肉的补偿调节。这类调节被称为对应补偿调节。

 

如果原发部位的肌痉挛经过对应补偿调节,仍不能保持正常功能和平衡,则又将引起其上方和下方一系列肌肉进行补偿调节。例如:腰部疼痛和肌痉挛经久不愈,可以导致臀部或背肩部肌肉的补偿调节。这类调节称之为:系列补偿调节。


这些补偿调节常常会表现出临床的症状:

由于两类补偿调节所产生的肌痉挛或肌过度牵引的牵扯性刺激,又会在其无病变的对侧或无病变的上、下方等骨骼肌附着处继发无菌性炎症,引起疼痛。临床上可以见到:一侧腰痛日久可向对侧发展;单独腰痛日久可向下沿臀、髋、大腿根部、下肢发展,或向上沿肩、背、颈项、枕颈、头颅、上肢发展。而出现高位的疼痛日久可向低位;低位的疼痛日久可向高位。

 

而由于腰部软组织的负重作用和活动度比颈项部大,故临床上原发性腰痛或腰骶痛的发病率远较原发性颈项痛或枕项痛高得多。

 所以,当身体出现疼痛时,这告诉我们你的疼痛不是刚发生,而是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代偿了,如不抓紧治疗,或许会诱发更严重的疼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