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秋平教授少阴病篇串讲(三)方证讲解

 为什么73 2016-04-18

余秋平教授少阴病篇串讲(三)方证讲解




导读呼衰、心衰、肾功能不全等急危重症,多见于现代临床ICU中,相比西医对症治疗,仲景少阴病诊疗效果卓著,本文余秋平教授串讲《伤寒论》少阴病篇,经验丰富,见解独到,裨益临床甚深,值得学习精研!后续将连载余师少阴病预后及方证讲解篇,敬请期待!

       点击蓝色文字,可查看前文

余秋平教授少阴病篇串讲(一)》、余秋平教授少阴病篇串讲(二)少阴病预后》。


1、四逆汤证:

 

四逆汤证一)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仲景用词很讲究,“少阴病,脉沉者”是指危重的病人,出现精神萎靡、面色阴暗和脉沉的状态,“急温之”,不要等到下利就要用四逆汤,如果下利就晚了。这在临床非常多见,一个受寒感冒的病人,特别是老年人、病毒性感染的病人、心肌炎的病人,突然出现精神萎靡不振、但欲寐,不要等“脉微细”,就要“急温之”,不然就会出现下利、亡阳的情况。所以四逆汤不是见到“手足厥冷”才用,不然就来不及了。

 

临床中少阴病的鉴别特别重要。前几天治疗一个病人,右手脉沉微,左手脉浮弦有力,喉中还有痰,面色偏黄偏白,开始没有特别注意外观表现,只关注了脉象,开了麻辛附子合半夏厚朴汤治疗,结果效果不好。这个患者虽然是右脉微细,但面色并不是少阴病的面色,面色黄白,其实是一个脾肺气虚、邪入少阳的面色,后来换成小柴胡汤就好了。所以少阴病的外观、精神状态很重要,是“但欲寐”、精神萎靡不振、面色晦暗的状态,所以需要“急温之”,用四逆汤治疗,不用犹豫。


兼谈附子炮制及煎煮问题

 

四逆汤用“生附子一枚”,附子是救阳的药,现在很多医生怕用附子,生附子更不敢用。我用附子都是从江油直接买生的,采摘清洗以后高温烘干几个小时,再高温蒸三四个小时,效力相当于生附子,但非常安全。

 

仲景在这里是 “生用,去皮,破八片”,能去皮一定是新鲜的,绝对不是干的,因此仲景用药绝大部分都是生药。生附子一枚15-20g左右,大的顶多30g。附子皮里乌头碱最多,不去掉就容易中毒,但我们现在不去皮,而是反复浸泡,炮制过头,有效成分丢失很多,毒性反而没去。

 

关于煎药,仲景只有在葛根汤和桂枝汤强调火候,这里的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并没有强调很长时间,服药后也没说胸闷心慌、玄冥反应等副作用,所以“去皮”是最安全的办法。按照我的经验,仲景的方剂大多都是放了水后用小火慢炖,从头到尾都是小火,可以把药充分泡透,另外把有效成分完全溶出来。

 

四逆汤证二)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这里是鉴别少阴病的两种情况。

 

其中一种是“膈上有寒饮”,即全身阳气虚衰,胸膈以上有寒饮。可以是心脏、肺或者胃的问题,以干呕、呕吐为特点,但是阳气虚衰、寒饮很重的病人,不能用“姜辛味夏”这些温散的药物治疗,而要用四逆汤治疗。很多ICU的危重病人寒饮很重,要用四逆汤,而不能用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等治疗,这时候要“温”加“守”,用附子配干姜,干姜温中化饮,能止泻、能化、能守,加甘草更能“守”,光附子守不住。

 

还有一种是吃了东西后,想吐但吐不出来。我曾经见过一个这种病人。当时在厦门ICU,正给学生讲课,送来一个怀疑是心梗的病人,胸闷,老想吐,心律失常,频繁早搏。病人虽然是以心绞痛收来的,心电图波形很不好,怀疑急性心梗,但他叫得很厉害,声音很大,我一看精神状态,不像很危重的样子,仔细一问才知道是晚上吃多了,后来就用探吐,吐了马上就好了。

 

这种情况,虽然看似是危重病,但很简单,就是“胸中实”。怎么判断“胸中实”? “手足寒”,是阳气郁在里面;“脉弦而迟”迟是有寒、弦是有饮,想吐但吐不出来,虽然看似危重症,但面色、精神状态不是,一看就知道。这样的临床很多。

 

总结:

 

这种一方面有少阴病的外观,同时有水饮不化的病人,我们容易想到真武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小青龙汤等治疗,甚至加附子治疗,但是这种阳气特别虚、“脉沉微”、“膈上有寒饮”的病人,是不宜用那些方子治疗,那些方子都嫌耗散阳气,要用四逆汤治疗,不能用桂枝、细辛等耗散的药,要用附子配干姜加甘草,甘草配附子可以补肾阳,甘草配干姜可以守中阳,温阳而守阳。临床遇到这种危重的病人,膈上有寒饮、有水饮、有心衰的病人,要用温守的药,不能用温散的药,搞不清楚,宁可先用四逆汤治,不行再用真武汤治疗。

 

四逆汤证三)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3)


这条不是“宜四逆汤”,而叫“四逆汤主之”。“大汗出,热不去”,可见有发热或者有热象,口干口苦、面红赤、发烧都算,一方面有发烧、有热象,一方面有汗出,“内拘急”是腹部拘急,有寒凝拘急的情况,腹部发紧,这是阳虚所致,寒主收引嘛,“四肢疼”,这也是内寒重的表现,“又下利”,是脾阳不足的表现,“厥逆而恶寒”是手足厥冷而恶寒。这个病人,一方面有脾阳虚、阴寒内重的表现,一方面还有阳气浮越的情况,所以用四逆汤温加守,这里不是真武汤。

 

四逆汤证四)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54)

 

“大汗,若大下”,和前面不同,这里是治法,是指人为造成阳气虚衰,出现“利而厥冷”,大便稀溏甚至水泄,手足厥冷,赶快用四逆汤治疗。这是误治造成的。

 

四逆汤证五)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377)


这是治疗呕吐的一种方法。不学《伤寒论》的人,不太容易重视这条。一般见到呕吐用小半夏汤、大半夏汤、小柴胡汤、连苏饮、旋复代赭汤、半夏厚朴汤等等,治吐的药多得很,我们比较容易想到,但很难想到四逆汤也能止吐。但仲景告诉我们,有种病人是不宜前面所有治法,只能四逆汤治疗。

 

这个呕吐有什么特点?一个是呕吐,第二个是脉沉弱无力,第三个是小便利、小便频,这是下焦阳气虚,不能固摄所致。

 

“身有微热”,身上还有低烧,这是阳浮的情况,脉弱加微热不是好现象,“见厥者”还有手足厥逆。对于这种手足厥冷、小便清长、低烧、脉弱的呕吐病人,是不能用半夏、生姜这类辛散药物来止吐的,只能用四逆汤,温中守中、化饮止吐。这条很重要,尤其在危重病的时候,记住这一条跟没记住是有区别的。治疗危重病、救命的时候,生姜半夏都嫌多了,只能用四逆汤治。非常重要!

 

四逆汤证六)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89)



这一条更典型。又吐又泻,小便清长,还有汗出,汗出阳气外亡,下利阳气下脱,“里寒外热”,阳气浮越,里真寒,腹部摸着是凉的、拘急的。“脉微欲绝”,脉都快摸不到了,这个时候我以为四逆汤止不住,只有用通脉四逆汤才止得住。

 

四逆汤证七)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25)

 

四逆汤证多半都兼有脾阳虚,多半兼有下利的情况,以中焦症状为主要特点,而且下利进一步耗散阳气,下利不止就要死人,干姜守中,配合附子才能止泻。所以少阴病的病人,如果是以下利等中焦症状为主要特点,多半都用四逆汤进行治疗,不用真武汤、附子汤治。这时候是脾阳虚、阴寒内重,只能加干姜,不能用白芍。

 

四逆汤证八)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这说的是一个治疗原则的问题。病人受凉感冒,医生用攻下泻下的办法,明显治错了。现在泻的办法很多,西医消炎药也算,牛黄上清片、清开灵这些也算。出现“续得下利”,原来没有,后来出现的。“清谷不止”,后世医家说“清”是“圊”的通假,是上厕所,我觉得不是那个意思,“清谷”是清稀的谷,是完谷不化,是脾肾阳气受损、肾火不能温脾土的表现。

 

虽还有表,但要先救里。虽然桂枝汤也是扶正解表的方子,但因为有桂枝、生姜,也是发散的药,也不能用。“急当救里”,不是治里,表里兼治都不行,现在唯有守阳、救阳,只有四逆汤温加守才救得了,温加散不行,要死人的。我们前面举的病例,拉清水、完谷不化,止都止不住,人命不保。所以止泻最关键,不止泻就守不住阳气,命都救不了。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泻止住了,还有表证,才来解表。这里是“宜桂枝汤”,不是“桂枝汤主之”,因为脾肾阳气虚的病人,虽然身疼痛还在,我一般用桂枝汤加参附才能治,只是用桂枝汤的大法,以桂枝汤为底去治疗。仲景用词极为讲究。

 

四逆汤证九)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92)

 

这条和301条麻辛附子汤证类似,那条是“少阴病,始得之”,但这一条并没有说少阴病,不管外感或者内伤,出现头身痛、脉沉、发热,说明不是起病一两天出现的问题,正气不足,阳气已经比较弱了。这里的“脉反沉”是和301条相鉴别,那条是受了寒,伤了阳气,虽然正气不旺,但还有一些,还能跟疾病作斗争,还能发起烧,只用扶正发表就可以。但这条不行,这里体痛发烧是阳浮的情况,即使有表也不能治表,要先救里。

 

所以不是见到发烧脉沉就要用麻辛附子汤来治疗,我们要慎重考虑,是不是急性起病,如果是刚得的病,正气还没那么差,可以用扶正解表的方法,如果得病时间比较长,尤其是内伤疾病,是阳气虚衰的状况,就不能用发散的药,桂枝汤也用不了。估计仲景也有临床经验教训在里面,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强调这一点。

 

四逆汤证十)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72)

 

桂枝汤是“攻表”,虽然扶正,但还是攻邪的方法。“下利,腹胀满”,大家要高度警惕腹胀的问题,肠梗阻的病人特别多见,下利和腹胀同时兼见,多见于脾肾阳虚、火不生土的情况,这时有“身疼痛”也不能先解表,必须先温里。

 

我跟大家谈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教训,我在会诊肠梗阻的病人时发现,很多西医大夫在治疗时都喜欢用大承气汤去灌肠,甚至有些在会诊单写“请开大承气汤”。

 

中医是需要辨证的,其实很多肠梗阻的病人一方面有便秘,同时面色晦暗,有些用了承气汤腹胀反而更重,这是脾肾阳气虚衰的病人,用温补的药反而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四逆汤、大黄附子汤、温脾汤都能很好解决肠梗阻的问题,用泻药肯定解决不了,结果就是手术。

 

 

我们就发现,这些病人用大柴胡汤、厚朴三物汤等这些药都不好使,这就是内经所说“脏寒生胀满”,这是火不生土、脾肾阳气虚的胀满,不能行气消胀,越行越胀,而是要用附子、干姜,只能温不能泻。

 

“身疼痛”,要等下利、腹胀的情况好了才治疗,也是用桂枝汤加参附这类才行。

 

通脉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证:

 

通脉四逆汤证(一)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7)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少阴病,下利清水加完谷不化,“里寒外热”,里寒指腹部摸着凉,还有拘急的感觉,外热指面红赤、舌红、发烧等等,“手足厥逆”,手足冷,并且还向上发展,“脉微欲绝”就是休克,“身反不恶寒”,反而病人不怕冷,“其人面色赤”,以我的体会,有些是面色赤,有些是舌红赤甚至苔黄燥,是阴寒太重、虚阳上浮的表现,“腹中痛”、“干呕”是阴寒重、水饮重的表现,“咽痛”是阳浮的现象,“利止脉不出”是拉得阴阳俱虚,没有脉了,用通脉四逆汤。

 

这个方子药力很大,不仅能治疗四逆,同时能恢复休克无脉的病人,四逆汤一般治不了脉微细,仲景说得很清楚,四逆汤解决“四逆”的病人,解决不了无脉的问题,而“通脉四逆汤”能治疗手足厥冷、脉微欲绝。

 

兼谈附子用量问题:

 

我用其他药都以一两等于三克来计算,唯独用附子我用了大量。因为现在的附子不是仲景用的生附子,是打农药施肥生长的,有效成分含量不够;另外,现在的附子用卤水反复浸泡,胆巴比例太高,有效成分丧失,有时候都不知道是用的附子还是胆巴。所以用量大是因为实在没办法。

 

我以前在厦门治疗一个学生腹泻,用的附子理中汤加黄连,就用了3g黄连,60g附子,但吃了以后腹泻加重,原来还有点喷射性的,现在变成下利清谷,还更怕冷,后来把黄连去了,并且两付药作一付吃,才有效果。他觉得奇怪,附子每天加量,加到500g都没问题,不但没有问题,而且感觉满口津液。

 

后来我给自己开附子汤,附子用了500g,吃了也没感觉,甚至两付合一起,一公斤附子吃了也没感觉。后来找个药工,他才说这附子是被提取过的,这种附片身上干枯、有裂纹,如果是正常的应该是明润无裂纹,别说一千克,两公斤都没效。

 

通脉四逆汤证用药加减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加的是小葱,除了阳浮,这个病人应该还有轻微的表证,但这时其他辛散的药不能用,仲景就用葱白微微开表,既不耗散正气,同时还能很巧妙地把表解了,但只有在面色赤的时候可以,其他时候都不好用;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实话说,这种阴寒体质兼有下利清谷不止的,我不敢用,仲景说“设当行芍药大黄者,宜减之”,这种危重的情况我是不敢用芍药的,我建议大家也不要随便用;

 

“呕者,加生姜二两”,我也不敢用,因为生姜发散;“咽痛者,加桔梗一两”,这个可以用;“利止脉不出者,加人参二两”,这个可以,其实就是四逆加人参汤嘛。

 

通脉四逆汤证(二)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0)

 

下利完谷不化,还有腹部发凉、拘急、脉沉弦无力,“汗出而厥”,有汗出就要注意,病情危急,阳气外亡,虽然没到脉微欲绝,但还是要用通脉四逆汤治疗。仲景说“急温之”,出现苗头就要用四逆汤,阳虚阴盛的体质,出现下利、脉微这些情况,一般都不宜用四逆汤,而要用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证(三)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390)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半合

 

吐无可吐,最怕汗出还偏有汗出,四肢还拘急、拘挛,四肢厥冷还有脉微,通脉四逆汤的主证,这种情况仲景是用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以我的体会,这种情况多见于急性食物中毒,比如在农村吃到死鱼死虾,不是表现为霍乱,而是吐泻到手足厥冷,也适合通脉四逆汤。服通脉四逆汤有吐药、格拒的时候,古人有两种方法可以借鉴,一个是热药冷服,最可靠还是仲景的方法,加猪胆汁、人尿。我的体会,再加人参、山萸肉,更安全、保险一些。

 

3、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白通汤证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4)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少阴病一见下利,原则上是用白通汤主之。下利一般还是受寒。这种阳气虚衰的病人受了寒,出现下利的时候,一般是外有表,里有阳气虚衰的状态。所以他里阳虚,用附子温肾阳,振奋全身的阳气,用干姜守中阳,用葱白四根去解表。所以仲景用解表药非常有技巧,不同体质他用不同的解表药,在什么时候用葱白,在什么时候用生姜,在什么时候用麻黄,在什么时候用桂枝,在什么时候用苏叶,要学他的经验,才能把药性掌握特别好。

 

去年春节前,一个朋友的小孩感冒了,咳嗽,找了其他专家没看好,就找到我。小孩儿发烧没退,精神很差,还有腹泻。我一听“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当时就开这个方子,小孩大概就是四岁左右,附子开了30克,干姜大概用10克左右,加了小葱四根。朋友反馈,上午喝的药,下午烧就退了,拉肚子也马上好了。怎么判断少阴病?感冒起病,吃了药精神萎靡不振,不是少阴病?还出现下利,“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所以仲景说话很管用。

 

白通汤加猪胆汁证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但是少阴病下利、脉微的病人,阳气太虚,白通汤不管用。因为这时,葱白也耗散阳气,(用了后可能会)变成阴寒内盛、阳浮外越之候。少阴病下利,脉微者“宜”白通汤,没有叫白通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加脉微,白通汤主不了。可能仲景自己发现,吃了之后,病人利不止。这个时候用什么?用通脉四逆汤能管用,或者要用通脉四逆加葱白,可能也能解决问题。

 

白通汤没有甘草守,干姜量又太少,这个时候发散的药太重,下利止不住。不仅利不止,阳气还会进一步损伤,所以“厥逆无脉”,泻的厉害,休克了,津液也不足了,而且出现一个问题,“干呕、烦”,这个药吃不进去,喂也喂不进去,喂进去他吐,格拒了。

 

格拒是阳浮的另一个表现,烦也是阳浮的表现。仲景用白通汤加猪胆汁,但是看后面说的情况,“服汤,脉暴出者死,脉微细者生”,说明这个方法也是九死一生,也有危险。

 

我的体会,这个时候白通汤都不能用,一定要通脉四逆汤,适当加两根葱白,不要加四根进去,再加猪胆汁、人尿。少阴病脉微,(用白通汤)不行,脉弱可以,到脉微绝对不行,只能用通脉四逆汤,可以适当加点葱白。更稳妥些,可以先不用葱白,可以先通脉四逆汤治疗,治疗以后不行再加两根葱白进去。如果有干呕烦,直接用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人尿。

 

绝对不能做冒险的事情,仲景自己习惯这样,因为他知道,“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这个经验的诱导他那样做,但是也告诉我们这个经验不是他的,或许是别人的,也可能出现危险。再次强调,“少阴病下利,脉微”,只能用通脉四逆汤主之,不能用白通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