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里面有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请问,这个三是如何来的?二是阴阳二气,那么如何生...

 丐帮黄蓉vqrm4l 2016-05-23
[四十一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楚简本老子丙本里,称‘太一生水’之说,把‘天,水,地’,作为其他万物始源,
  虽然如此过程,其中却不含“阴阳”参与,难以直接推导出“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万物结构规律.
  所以“二”理解为“纯阴质态纯阳质态”最合理,简称“阴阳”.
  其次对于‘一’.“抱一”“得一”“道生一”等等,说明“一”的含义至少有两种:1,“一体性;混沌态”;2,“混沌纯一的物质”.
  则“道生一”中“一”解释为“混沌纯一的物质”最合理,简称“混沌”.
  由于只有“道”体是“无”,且是“超越有无而合一”的“玄”态,所以才真正具有“不减不灭,普遍存在”性.其他“一,二”则都是“有”,在宇宙生化过程里是依次或转化或更替或改变存在形式的.
  “三生万物”不能直接据此解释“三”,要先弄清楚“万物”所指.《道德经》里有不少地方提及“万物”,但根据具体语境所指各各不一,需要具体分析.
  由下文“万物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应该知道“万物”乃是“冲气以为和”的万物,即“万千生命之物(包括人)”.在如《道德经》里“万物(:芸芸者)并作,吾以观其复”.
  再回头看“三”.“三”生万千生物,必然是除一切生物之外的存在物,那么‘天(至阳)’‘地(至阴)’都是其中两个,另外一个则可能是指“水”,也可能是指“天地之间的气虚”.
  指“水”,除“太一生水”提出水的先在性外,还可以从“陆地,海洋,天空”三种直观结构来理解.且《道德经》里说“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水)”,可见“天地可生水”而不是“太一生水”.但是由“天,地,水”生“万物”,虽然含有“阴阳”其中,但是不能够得出“(万物)冲气以为和”的结论(否则,应该说“(万物)纳水以为生”了).
  由“(万物)冲气以为和”,可知“气”是“万物”的生存必须.三由此解释为“天,地,天地之间的气虚(由‘道’蕴蓄)”.
  这样也比较符合古人的宇宙观“上有无限高广的纳藏至阳的天,下有无限深广的纳藏至阴的地(包括水),两者平行之间,则是容纳万物的气虚”.
  这样的解释不但直观,如古神话中“盘古开混沌而分天地虚空”,也有这样的直观性依据.
  还可以在《道德经》里有照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比拟‘道’所运转的气虚)”.可见,老子是有所深刻观察天地结构的.
  有说三乃“天地神”,不但前后句不照应,且违背老子“人法道,道运行一切”的观点.
  有说三乃“天地人”“三才”,这是依据现实存在结构来归纳的说法.不可取,且作为宇宙起源衍化说,未免水平低级.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解释:
  道生出混沌,二者浑然一体,之中有孕育出阴阳(二),阴阳运转使“混沌分化成天,地,气虚(三)”,其中天蕴蓄至阳,地蕴蓄至阴,气虚则起调和运动作用,三种力量三种成分一起衍化出其他万物(包括有制造改造能力的人).所以由此说‘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用我的古文正解里的话则是:
  万物者,有形;物物者,混沌;有有者,恍惚;恍惚已极,是名曰大道.是以,道生混一,混一孕阴阳,复化天地气虚.天有象,地有质,气有示,含阴阳,一大道,是谓玄谷;天以神,地以体,气以息,和阴阳,契大道,万物生之.是以,大道起分化,有无起阴阳,阴阳起势时,势时起衍畜,衍畜被合和,合和被清静,清静被自然,自然被大道.
  是以,万物莫不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以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以复正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