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中医妙方,让你远离咳嗽

 冰山上的过客 2016-06-26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一个主要症状,多由外感六淫之邪侵袭肺系,或因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导致肺气不清,失于宣发、肃降而上逆所成。古代曾将无痰而有声者称为咳,无声而有痰者称为嗽,既有痰又有声者称为咳嗽。但在临床上实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中医认为,导致咳嗽发生的原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个方面。或由外邪侵袭,肺卫受伤,肺失宣肃,因而发生咳嗽;或由其它脏腑病变,传至肺脏而为咳嗽。


外感咳嗽主要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犯肺所致。但是由于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人体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加之风为百病之长,外邪侵袭多以风为先导,挟寒、热、燥等外邪入侵,伤于肺系而为咳嗽,因而在临床上也就会出现风寒、风热或燥热等不同咳嗽。


内伤咳嗽主要由于肺脏虚弱,或其它脏腑有病累及于肺,引起咳嗽。它脏引起内伤咳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脾虚生痰


肺气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充养,若脾虚日久可导致肺气亦衰而出现咳嗽、气促、语言低微等症状。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酿湿生痰,上渍于肺,壅塞肺气,影响气机出入,遂为咳嗽,此即前贤“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谓也。


2、肝火犯肺


肝与肺经络相连,肝气升发,肺气肃降,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协调,则人体气机升降正常。若肝气郁结,失其升发之能,即可影响到肺气的肃降而致咳嗽。肝火上炎,灼伤肺阴,则可出现咳嗽,痰出不爽,口苦咽干,胸胁胀满等症,称之为“木火刑金”。


3、肾气虚衰


人的呼吸虽由肺所主,但肾能帮助肺吸气,故称“肾主纳气”。肾精充足,吸入之气经过肺的肃降才能使之下纳于肾,若肾精亏损,不能助肺吸气,就会出现咳嗽气短,动则尤甚等症。又肺阴与肾阴有着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的关系,若肾阴下亏不能上滋于肺,或虚火上炎,灼伤肺阴,就会出现干咳少痰、颧红、口干、声嘶等症。此外,若肾阳不振,气化不利,以致水液停积,上逆犯肺,亦可导致咳嗽。


中医治疗


咳嗽的辨证论治,首先要辨明外感、内伤及其见证的属虚属实。外感咳嗽,是由外邪侵袭引起的,多属实证;内伤咳嗽,是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多属虚证或虚中挟实。在治疗方面,外感咳嗽当以宣肺散邪为主,邪去则正安;内伤咳嗽则根据虚实夹杂和病情缓急,确定标本先后,随其虚实之所在而调之。兹分述如下:

外感咳嗽


1、风寒证


症见: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节酸痛等症。舌苔白,脉浮。


治宜:疏散风寒,宣通肺气。


方用:杏苏散(杏仁、苏叶、前胡、甘草、桔梗、法半夏、橘皮、茯苓、枳壳、生姜、大枣)加减。


若外寒内热,症见咳嗽声重,痰浓难咯,咳引胸痛,恶寒鼻塞,或有身热,口渴咽痛,甚则气逆而喘,舌苔白腻而黄,舌质红,脉滑数,治宜散寒清热,方用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加味。


若风寒夹饮,主要症状与风寒证相同,兼咳逆上气,胸闷气急,舌苔白滑,脉弦滑者,治宜疏散风寒,温化痰饮,方用小青龙汤(麻黄、芍药、桂枝、干姜、法半夏、甘草、细辛、五味子)加减。


2、风热证


症见:咳嗽,痰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口干,咽痛,鼻流黄涕,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甘草、桔梗、芦根、连翘、薄荷)加减。


若风热挟湿,苔腻脉濡者,宜于方中加入薏苡仁之类以宣气化湿;若风热夹暑,症见咳嗽胸闷、心烦口渴、溺赤者,宜用香薷、前胡、藿香、佩兰、六一散之类以疏风解暑。


3、温燥证


症见:咳嗽少痰,痰难咯,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干痛,唇鼻干燥,咳甚引胸痛,初起或有恶寒、发热等症,舌苔薄黄而干,舌尖红,脉细数。


治宜:清肺润燥,疏风清热。


方用: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贝母、淡豆豉、栀子、梨皮)加减。


4、凉燥证


症见:咳嗽、痰少或无痰,喉痒、咽干唇燥、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而干,脉浮紧。


治宜:疏散风寒,润肺止咳。


方用:止嗽散(荆芥、桔梗、紫菀、百部、陈皮、白前、甘草)加减。


5、火热证


症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烦渴面赤,胸胁疼痛,便秘,脉洪数或弦数,舌红等。


治宜:清肺泻火。


方用:凉膈散(大黄、芒硝、甘草、栀子、薄荷、黄芩、连翘)加减。


内伤咳嗽


1、痰湿证


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脘作闷,食纳不佳,四肢乏力,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宜:健脾燥湿,理气化痰。


方用: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加减。


2、痰热证


症见:咳嗽,痰黄稠难咯,或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口苦,咽痛,舌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脉滑数。


治宜: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用:清金化痰汤(黄芩、栀子、桔梗、麦冬、桑白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加减。


3、肝火证


症见:咳嗽气逆,咳则连声,甚则咳吐鲜血,或痰带血丝,胸胁窜痛,性急易怒,烦热口苦,咽喉干燥,面红目赤,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宜:清肝泻肺,


方用:黛蛤散(青黛、海蛤壳)合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加减。


4、阴虚证


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不爽,口干舌燥,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养阴润肺,宁嗽止咳。


方用:二冬二母汤(天冬、麦冬、贝母、知母)加减。


5、气虚证


症见:咳嗽声低无力,气短,痰多清稀,神疲,畏风,自汗,易于感冒,舌苔薄白,舌质淡,脉弱。


治宜:补益肺气,化痰宁嗽。


方用:补肺汤(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加减。


6、阳虚证


症见: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头眩、心悸、畏寒,肢体沉重,或兼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滑。


治宜:温阳散寒,化气行水。


方用:真武汤(附子、干姜、茯苓、白芍、白术)加减。


温馨提示


咳嗽患者,应忌食辛辣香燥及过于寒凉之品,注意气候变化,加强锻炼,预防感冒,体虚易感冒者,尚可服用玉屏风散之类的方药以益气固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