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15

 茅庐轩 2016-07-21

第十五单元 防 治 原 则

本单元考试基本围绕着正治法与反治法展开,考生只需将其内容及运用熟悉即可。整体来说,本单元复习以理解为主,避免概念混淆即可轻松作答。

一、预防

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学历来注重预防,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预防,对于健康人来说,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病者而言,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2.未病先防  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2013年)

3.既病防变  又可以说是有病早治,防止病变。是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阻断疾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同时注意疾病痊愈后预防复发,巩固疗效(2013年)

二、治则

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  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认识,因其涵盖了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机体体质及机体反应性等,因而是疾病本质的概括。故“求本”,实际上就是辨清病因病机,确立证候。这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中的体现。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针灸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于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一类相同病机的病证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清、温、补、消法,亦称八法,其适应范围相对较广,是治法中的较高层次。治疗方法却是在治疗大法限定范围之内,针对各具体病证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镇肝息风、健脾利湿等,它可以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措施。治疗措施,是在治法指导下对病证进行治疗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包括药治、针灸、按摩、导引、熏洗等。

2.正治与反治

(1)正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反的,又称为“逆治”。

(2)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顺从的,又称为“从治”。

3.治标与治本

(1)急则治其标:指标病危急,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

(2)缓则治其本:指标病不甚急的情况下,采取治本的原则,即针对主要病因、病证进行治疗,以解除病的根本。

(3)标本同治:指标病、本病同时俱急,在时间与条件上皆不宜单治标或单治本,只能采取同治之法。

4.扶正与祛邪

(1)扶正:就是使用扶正的药物或其他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2)祛邪:就是祛除体内的邪气,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

5调整阴阳  即是根据机体阴阳失调的具体状况,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促使其恢复相对的协调平衡。

6.调理精、气、血、津液

(1)调精:包括填精、固精、疏利精气等法。

(2)调气:包括补气、调理气机等法。

(3)调血:包括补血、调理血供等法。

(4)调津液:包括滋养津液、祛除水湿痰饮等法。

(5)调理精、气、血、津液:包括调理气与血的关系、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调理气与精的关系、调理精、血、津液关系等法。

7.三因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000,2005年),是指治疗疾病必须从实际出发,即必须从当时的季节、环境,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法。


1.属于既病防变的是

A.调摄精神

B.锻炼身体

C.起居有节

D.药物预防

E.早期诊治


(2~3题共用备选答案)

A.治病求本

B.未病先防

C.既病防变

D.因地制宜

E.因时制宜

2.反治属于

3.正治属于


答案:1.E  2.A  3.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